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风俗习惯类] 彝族”“六月六””祭山纪实

2671 0
发表于 2012-10-17 14:19:4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彝族”“六月六””祭山纪实
(贵州 晴隆 坡绕彝寨)
黔西南州彝学研究会  彝山彝水 QQ921177928
一、坡绕彝寨概况
二、“六月六”的由来
三、彝族祭山的内涵
四、祭祀的内容及形式
五、祭山彰显出的宗教观念和生态意识
六、坡绕彝族祭山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七、祭祀的崇拜及禁忌

晴隆县坡绕彝寨, “六月六””祭祀山神。通过对山神的祭祀活动,对山神产生敬畏心理,从而形成自觉对神山进行保护的意识,演绎出了彝寨人与自然的相互和谐,对保护自然生态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贵州省晴隆县坡绕彝寨概况
坡绕彝寨座落于晴隆县城东南面,距县城36公里,全寨共有70余户,人口500余人、年龄最大的101岁。整过寨子依山而居,座西向东,背靠大山,面向大河。寨中户户错落有致,和谐相邻,悠然而居。交通便利,规划并已开通初级路面的县距公路(晴隆至兴仁县的巴铃镇)穿寨而过。坡绕彝寨人靠种植水稻、玉米和小麦为主,经济来源主要靠外出务工。在繁多的彝族支系中,坡绕彝寨的彝族自称“诺苏普”。彝寨人语言保留完好。这里民风纯朴,民俗传统,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甚多,尤其是”“六月六””祭山,在晴隆县乃至全州彝族地区,这里所祭的神山都是保存最好最完整的,仪式也是最隆重最原生态的,形式也是最神奇最古老的。

二、 “六月六”祭山的由来
在彝族宗教信仰中,自然崇拜占有很大比重,彝族先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把自然物和自然现象视作具有生命、意志以及巨大威力的对象而加以崇拜。
山神崇拜,是彝族原生态宗教中自然崇拜的重要组成部分,晴隆坡绕彝寨习惯上把每年农历六月份的第一个“猴场”作为祭祀的日子,称为 “六月六”,但不一定是六月初六。“六月六”祭山由来已久,经咨询现已101岁的寨中老人,她说在她还是娃娃的时候,一直都有这个习俗,她们问那时候的老人,他们也如是说(一直就有)。看来,这个“六月六”祭山从何而起,无从查证,不过,肯定的是这个习俗至少也是有几百年的历史。提到为何要祭山,老人们的回答都是一样的,大意是:“很久以前的一年,风调雨顺,庄稼长势很好,转眼到了丰收的季节。可是,一夜之间,却不知从何铺天盖地的来了许多虫,眼望丰收将成为泡影,急得人们团团转。在大家束手无策之际,寨中长老想出一技,做了两件事:“一是带领全村男女老幼点着火把,烧死了害虫;保住了庄稼;二是采取迷信的形式,买了一头牛来祭山神,祈祷山神保佑并托山神向上天秉报请求,来年不要再让害虫加害庄稼和凡间百姓(认为害虫就是上天指使下来的)。从此,就有了“火把节”和“六月六”祭山。
三、彝族祭山的内涵
彝族先民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面对自然界及人类社会中各种不解之谜,便把它归为有神灵在主宰,这种认知思维和意识是产生“万物有灵”信仰理念的基础。因此,彝族社会留存的原始宗教形态是一个含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灵崇拜等多神信仰的复合体。
后来,人们又对祭山附于了更多的内容,祈求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与平安。通过祭祀山神,乞求山神把冰雹、旱涝、虫鼠、火患等自然灾害收去,把瘟疫病症收去,把战争仇杀、窃贼强盗、官司口舌收去,把不祥之兆、邪魔鬼怪统统收去并管理好、处置好,以保一方平安,风调雨顺,年景丰收。保无病无恙,保人丁兴旺,保财产平安。
祭山由彝族毕摩主持。


(1980年至2008年彝寨所有的祭祀仪式主持毕摩)↑


(毕摩毛成学老人正在为祭祀做准备)
四、祭祀的内容及形式
祭祀山神时,毕摩向山神祈祷,请求神灵保佑各种自然灾害不降临本地。为了让本地不受自然灾害的威胁,彝寨人选择了这种古老而神秘的宗教仪式来达到消灾的目的。一年一度的祭山,就是一种祈福消灾的手段,它具有使全寨村民在神灵的庇荫之下获得平安和幸福的功能性,通过人与神的对话与交流,满足人们希望远离自然灾害、使生活安定祥和的心理需要。
祭祀活动每年由四户人家领头,轮流进行,在祭祀之日到来之前,由这四户人家去买一头猪(20世纪80年代都是买牛,后因物价上涨或从简等原因,改成买猪来祭)。
在祭祀之日前夜,召集全寨人开会商量分工事宜,有挑水的,提供橱具的,杀猪的,负责分肉的等等一一落实。
祭山有两项,一是小祭(见图),各家各户自己进行。早上,每家都自己抱一只鸡到田间地头去杀,祈求地公地母保佑五谷不遭遇病虫害。祭祀用的食品有:“大蒜、豆鼓、黄瓜、鸡蛋等”,祭祀咒语彝音:“高烧卜泥牌,诺字卜哪呐,韶且卜漏堵,哑卓督卜苦”。大意是:“用大蒜辣虫的嘴巴,用豆十敷住虫的眼睛,用黄瓜堵住虫的咽喉,用鸡蛋罩住虫的脑袋。”,意指让虫吃不去,看不见,吞不下,走投无路,从而不能加害于庄稼和百姓。

(六月六小祭仪式----图中左为本文作者)↑
二是大祭,祭祀仪式由毕摩主持。早上小祭结束吃完饭后,每户安排一成年男子,浩浩荡荡的祭祀队伍就这样奔神山而去。到神山(俗称祭山林)后,先是每人一一的对着神树(祭祀的对象是一棵古老的香樟树)磕三下头。然后毕摩在为仪式作准备工作,其余的人就按事先的分工,各行其是,有拾柴的,烧火的等等各就各位。待到毕摩准备工作就绪,就把猪拉去神树前,毕摩言言一番,就把猪杀了,猪血洒在神树周围,以祈福保佑村民平安,六畜无害。猪头猪脚及杂碎煮成汤锅,猪肉按户分成若干块,每户一块。猪肝也分成若干片,每户一片。汤锅也按户分成若干份。
这些都分好后,所有人员席地而座,把自己的汤锅放在面前,自己吃自己的,酒是大家集资钱买的,猜拳行令,酒到酣处,猜拳声、谈笑声、附和声飘荡在神山上空,热火朝天,好不热闹。
尽兴之后,天色已晚,大家便收拾家当,提着所分到肉,伴着酒性,一路飘飘荡荡的往回走。因酒过半行,有把汤锅打倒的,有把肉提落在地上的,有摔跟头的,一路上,热闹非凡。
从祭祀当日起连续三天不许做农活,意指让地公地母休息三天。
另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这一天也举行小祭活动(风图),有到田间地头杀鸡的,如果家中有不顺利之事,许愿的就到神山去进行祭祀。


五、坡绕彝族祭山彰显出的宗教观念和生态意识
彝寨人把人间的自然和社会力量幻想为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力量,并对之顶礼膜拜。坡绕彝族的宗教观念跟大部分彝区一样,依然保持着祖先崇拜、多神崇拜和万物有灵的原生态宗教信仰。在彝族的信仰世界里,神灵众多。其中最大的神是天神,坡绕的彝族人把天神叫 “母阿波”,认为天神是世间万物的制造者,也是万事万物的管理者,但凡祭祀,必须先祭祀天神。另外,坡绕彝族人认为“母阿波”随时随地都在注视着人们的一切行动,人一旦做了坏事,就会受到“母阿波”的惩罚。这种惩罚一般理解为轻者遭受磨难或报应,罪大恶极者则直接受雷击而死。这种观念在一定的程度上引导了人们弃恶从善,不做坏事。
彝族大部分都居住在山区,世世代代居住在山里的彝族人,生产劳动及日常生活都与大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天长日久,大山便成了他们崇拜的对象。坡绕人依山而居,大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除了最大神天神之外,坡绕人最崇拜的神就是山神了,祭祀山神的活动,每年都要进行。
六、坡绕彝族祭山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一)祭山禁忌了人们去破坏山林,增强了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坡绕地少人多,除了寨子周围以外,很难看到山林,但神山确郁郁葱葱,树茂林密。坡绕村民把祭山林奉为神山,对神山产生了敬畏心理,对神又敬又怕,一方面,人们希望神灵能给自己带来福祉;另一方面,又担心做错事情而受到神的惩罚。出于对神灵的敬畏,便没有人对山林进行破坏。人们都惧怕自己的破坏行为会遭受神灵的惩罚,或会给整个村寨带来灾难。所以,大家都在对神灵的敬畏中形成了自觉保护神山的心理。


(二)祭山这一自然崇拜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突显了坡绕彝族对山的依赖,铸就了坡绕彝族人山一样的禀性和胸怀。
众所周知,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过渡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必将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而生态环境的恶化,又会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宗教文化都曾展现过它积极的社会功能,尤其是宗教文化中那些具有一定历史合理性,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内容更是在社会的发展进步中起到过有益的推动作用。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在全人类未来越来越受到环境危机的威胁时,发掘宗教精神中生态保护的内涵并赋予其现代时代特征,将会使宗教在今后的生态保护系统工程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七、祭祀的崇拜及禁忌
彝寨人对神山敬畏致极,神山里的一草一木都受尊重,不得随便砍割。细细数来,对神山的敬畏和禁忌如下:
1、不许砍神山的花草树木,更不能带回做柴火;
2、妇女和未成年人不得踏入神山半步;
3、家里有丧事的,三年之内不得入神山;
4、家里的牲畜产仔不满两月的主人不得步入神山;
(据说违者不吉利,会遭天灾人祸)。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在本彝人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