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四大土司

64264 12
发表于 2009-7-28 22:24:0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凉山彝族民主改革前,在凉山彝族社会中还有四大土司掌控着一定的领地疆土。这四大土司分别是:

第一大土司:沙马宣抚司,原住牧昭觉县古里拉达区日哈乡,后绝嗣,由贵州亲族安岗之子上门承袭,彝族称为“阿正涅哈日”,后搬迁至雷波县瓦岗区米谷乡,汉姓安,彝族依然称“沙马兹莫”

第二大土司:邛部宣抚司,住牧甘洛县岩润地区,汉姓岭,彝族称使子兹莫”,后绝嗣,由旁系承袭官职,彝族称“尼定兹莫”

第三大土司:阿都长官司,原住牧布拖县特木里乡,汉姓都,民国初绝嗣,由沙马宣抚司呷朵支上门承袭,彝族称“阿都兹莫”

第四大土司:雷波千万贯长官司,原住牧美姑县九口乡,后住牧雷波县海湾乡,汉姓杨,彝族称“阿重兹莫”

评论12

娄依Lv.1 发表于 2009-7-29 12:07:01 | 查看全部
好东西 搞到空间去了
qubieashaLv.9 发表于 2009-8-23 06:42:51 | 查看全部
感谢楼主分享!长知识了!
乌鹰Lv.3 发表于 2009-9-3 23:54:28 | 查看全部
学习了!
沧海一滴Lv.4 发表于 2009-9-4 14:30:31 | 查看全部
安学发是解放前凉山彝族的四大土司之一,1998年,他被推选为全国政协委员,2003年获得连任,成为凉山彝族自治州惟一的全国政协委员。他也是至今健在的为数不多的几位彝族土司之一。
大凉山地区最早册封的土司是罗罗斯宣慰司,当地人称为利利土司。到了清代中叶,凉山地区已经有着大小100多个土司,其中邛部宣抚司(斯兹土司)、沙马宣抚司(沙马土司)、阿都长官司(阿都土司)、雷波千万贯长官司(阿卓土司)最大,被称为凉山四大土司。
  土司之间有着复杂的亲缘关系,沙马土司和阿都土司也不例外。因此,当阿都土司两次绝嗣,面临没有继承人的危机时,都是沙马家的人,凭借着亲缘关系,上门承袭了阿都土司的家业。
  为了保持血统的纯洁,各个阶层之间是不能随意通婚的。土司们更是将这一禁忌发挥到极致,不但很少与另外阶层通婚,而且为了不使自己的权力因为子嗣众多而遭到分散,甚至并不鼓励过多地生育。彝族谚语说,“黑彝子孙以多为贵,土司子孙以独为贵”,即是指此。这也让不少土司面临绝嗣的尴尬境界。阿都土司就是因为绝嗣,不得不找到与之通婚的沙马土司来继承家业。
    安学成出生时的阿都土司是都定臣。1937年,国民党西昌驻军104师师长李家钰杀掉了都定臣。年仅20岁的都定臣死后,阿都土司管辖的地盘大乱,阿都手下部族为了复仇,一度切断了西昌通往凉山腹地的交通,凉山治安甚至为之瘫痪。都定臣死后,阿都家绝嗣。直到1940年,安学成的叔叔——沙马家的安树德,按照彝族的传统承袭了阿都土司之位。
    安学成长到8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后来母亲改嫁,安学成被接到了姑姑家。安学成的姑父就是斯兹土司岭邦正,由于斯兹土司承继了利利土司的家业,岭邦正也是当时凉山最大的土司。安树德死后,阿都土司的境内又是一片混乱。而安树德的两个年幼的儿子也因为生病死去。于是,身揣阿都副长官司印信的安学成就成为当然的继承人。但是安树德的死给安学成造成了很大的震动,他厌倦了部族之间无休止的相互攻伐和仇杀,但却没有能力制止。由于害怕遭到同样的命运,他一直住在自己金阳洛觉的家中,迟迟不愿到布拖去承袭阿都土司之位。就这样,从1945年到1950年,5年时间里,阿都土司之位都处于空缺状态。
     1950年初,安学成动身去了布拖,在当地一些头人的拥护下,他承袭了阿都土司,至此,阿都土司之位已经传承了300年。
沧海一滴Lv.4 发表于 2009-9-4 14:50:28 | 查看全部
凉山地区是个多民族地区,自古以来,朝廷在这里设有四大宣慰司管理这些少数民族,分别是邛部宣抚司、沙马宣抚司、阿都长官司、雷波千万贯长官司。北至大渡河,南到金沙江。东抵乌蒙山,西迄盐源盐井的所有少数民族都属于利利土司家。利利家始祖随元军征讨凉山地区立功,元朝皇帝在此地设罗罗斯宣慰司,封其为宣慰使。后明洪武年间又封其五世孙为安配为四川行都指挥使司土指挥使,清顺治改授安氏后代安泰宁为河西抚夷司(土千总职)。乾隆时又加授河东抚夷安凤英为河东长官。嘉庆年间安武龄承袭河西抚夷司,安玉枝承袭河东长官司,同治初年,土司安绍徽绝嗣,由邛部宣抚司岭承恩顶袭河西抚夷司和河东长官司。民国十五年(1926)由岭邦正承袭。在这些大土司下面朝廷又设有土千户、土舍、土目,土千总、土把总、土乡总等。进入民国后,土司制度依然在彝人内部发挥作用,不过变化却很大,宣慰司已经名存实亡,下面的土千户、土千总也被称作土司,土舍土把总这些却逐渐取消了。管理变成了两级,土司和头人,每个寨子设头人一名,头人向土司负责。
沧海一滴Lv.4 发表于 2009-9-4 15:17:01 | 查看全部
摘自凉山州史志办:
自元朝开始,到清朝末年,中央王朝对凉山的少数民族均采取土司统治。
  清朝嘉庆年间统计,凉山仅彝族土司就有宣抚司2、长官司10、土千户10、土百户47、土舍3、土目64、土千总6、土把总5、土外委1、土乡总7、头目21,总计176名。
  邛部宣抚司早期长官姓斯兹,故彝族称斯兹兹莫。斯兹祖籍是唐代的勿邓蛮。在宋朝时,因贡名马土物而被封为邛部王。元宪宗时归附元朝。中统五年(1264)封为邛川安抚招讨使,归罗罗宣慰司隶属,以后又几经变动。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在越卫军民指挥使司下设邛部长官司。此时邛部土司辖治范围为“东至马湖沐川司,南至宁番小相公岭,西至喇叭关外,北至大渡河南岸”,即东从今雷波、马边起,西至越西、甘洛、石棉,南至冕宁、喜德,基本上占有今凉山北部地区。清康熙四十三年(1705),邛部长官司第十一世土司岭安盘设诚,清王朝升授其为邛部宣抚司职,颁给印信号纸,让其统辖腻乃、阿合、苏呷、咱户、慕虐、阿苏、滥田坝、普雄、黑保、大孤山十大土目。同年,又封其支庶岭安泰为土千户,辖瓜倮(甘洛),上官等乡总和土目。土司治所原驻越,后迁甘洛下田坝。
  邛部宣抚司传至清咸丰年间绝嗣,由暖带密土千总岭承恩承袭。同治二年(1863),岭承恩以截杀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有功,被授予暖带密土游击、恒勇巴图鲁名号,同时又承袭利利土司,号称五印三司,七颗半印。辖地北起大渡河,南至西昌南。以后,邛部宣抚司江河日下,势力日衰,最后退居越西、甘洛一隅。
  沙马宣抚司彝称沙马兹莫,为唐代沙麻部的后裔。元至元十年(1273)归附元朝。元王朝给所处地位中州(今金阳、美姑、昭觉一带),后降为县,隶属罗罗斯宣慰司。明初封为建昌卫军民指挥使属四十八马站火头之一。明末,绝嗣,招贵州水西土司安岗之子阿之立阿日入赘,承袭土职。清康熙四十九年(1711)被册封为宣抚使司。沙马土司治所在今美姑县的沙马马陀。在其势盛时,辖治今美姑、金阳、昭觉三县的交界处。约400年前,其臣民起来反抗,土司治所被迫迁到拉木阿觉。200年后诺合阿陆家、马家又联合进攻,多次迁移。清末,退到金阳一带,所遗百姓和土地,均为阿陆家、马家占有。
  阿都长官司彝族称阿都兹莫。祖源为唐代的阿都部。清顺治六年(1649),封其首领结固为阿都长官司。雍正六年(1728),聚姑因军功被恢复正长官司职务,其妻被授予阿都副长官司之职。因此阿都长官司正、副职务均由一家人兼任。以后从都显贵起,基本上是一人兼任二职。阿都土司曾两次绝嗣,两次都由沙马土司家人上门承袭。
  阿都土司在强盛时,辖治地区有整个布拖县、普格(拖木沟在外)、宁南县松新区,昭觉县柳且、金阳县部分地区。阿都土司有衙门两处,一在普格,一在布拖。阿都土司与其他土司一样也面临诺合势力兴起的威胁,其土地逐渐被侵占,政令不能推行,仅仅因统治比较宽松,剥削较轻,才没有被驱逐。但力量日益衰弱。
  雷波千万贯长官司彝族称阿卓兹莫。阿卓原为一里长之名,因才能出众,便以这名字为部族名。元至元十三年(1276),  元王朝设雷波长官司,由阿卓部首领任长官司职并世袭。明洪武四年(1370)仍设雷波长官司,仍由阿卓部承袭,并赐姓杨。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设雷波厅,设通判治理,但杨氏土职未变。
  阿卓土司势盛时,大约辖治今雷波及美姑的一部分地区。治所原在美姑县的哈古依达。明朝中期受诺合恩扎家的攻击而迁到子威。明代后期又被迫迁往雷波千万贯。清末迁往城北大旗山,最后迁进县城,原属土地、属民完全丧失。
此外,还有利利土司。据西昌礼州《安世荣墓碑》记载,利利土司的第一代名叫安普卜,原籍云南大理。因随军征讨凉山有功,元政府册封为罗罗斯宣慰使司,并世代承袭。当时辖治范围是“北至大渡河,南及金沙江,东抵乌蒙,西讫盐井”的广大地区。故彝谚说:“地上有树,是利利家的树;地上有水,是利利家的水;地上有人,是利利家的人。”(彝族称  安氏土司为利利兹莫)其辖治范围以及职务级别均在其它土司之上。
沙玛阿布Lv.9 发表于 2009-9-6 16:21:03 | 查看全部
学习了。。
天空Lv.6 发表于 2009-9-17 21:46:09 | 查看全部
土司现在绝了吧
苏月飞阳Lv.9 发表于 2009-9-17 23:30:42 | 查看全部
回望历史,以曾智慧。
狄鼠米口体Lv.7 发表于 2010-7-2 10:51:56 | 查看全部
全国的彝族土司有多少?有案可查吗?有人总结过没有?
jjixkezzytusseLv.6 发表于 2010-7-4 13:22:34 | 查看全部
好贴!!
日施布哈Lv.7 发表于 2010-7-4 17:30:04 | 查看全部
就是啊大家一起去长见识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邀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