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踏卡河三重奏:甘孜州九龙县踏卡彝族乡党委书记胡玛琼访谈

4060 1
发表于 2013-1-2 11:56:0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踏卡河三重奏:甘孜州九龙县踏卡彝族乡党委书记胡玛琼访谈

作者:依乌


中共彝族网 胡玛琼.jpg

人物简介  胡玛琼:藏族,女,2011年7月至今任九龙县踏卡彝族乡书记。

踏卡彝族乡简介

四川省甘孜州九龙县踏卡乡,位于九龙县县城东南部,距县城约81公里,全乡辖总人口为4385人,是一个以藏、汉、彝三个民族共同混居,互通语言,互通婚姻,有着特殊民族感情和文化混血的民族乡镇。2009年被甘孜州委州政府评为全州第三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采访手记:

在去采访踏卡彝族乡的路上,突然想起彝族创世史诗里一段非常有趣的传说:洪水退却之后,心地善良的居木武吾和被他所搭救的小动物们智娶天婚,迫使天神恩体谷兹极不情愿地把幺女兹俄妮托许给了他。成家三年后,小两口生下了三个不会说话的儿子,居木武吾只好又派小动物们去问天神,都被天神怒打变形回来,几经周折后多亏聪明的小白雀偷听到了天庭秘方。于是,居木武吾按照秘方烧爆三节竹,三个孩子分别说了一句“俄底俄哆”、“阿兹格叶”、“表子的咯”,于是便成为了藏族、彝族和汉族的祖先。

传说毕竟是传说,但有趣的是,史诗里的三个孩子,原本就是一家人,他们居住在兹火尔碾山上,居住在高山草原和平地,也居住在九龙,居住在“甘孜州民族团结先进乡”——踏卡。

依乌:九龙是个好地方,光说名字一下就能让人记住,请问,你知道九龙这个称谓的由来吗?

胡玛琼:知道一些,据传说,以前我们这儿住着一个老龙和他的妻子,他们生了九个儿子,取的名字都跟龙有关,最小的儿子叫呷尔龙。有一年我们这儿遇到大干旱,老龙叫八个儿子去很远的昆仑山引水救灾,但他们都贪生怕死,一去就各自溜掉了,只有九龙子勇敢上路,终于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使命,给百姓带来了甘露。九龙子呷尔龙去世后,百姓把他埋在一座秀丽的山上,给这座山取了个名就叫九龙山。这大致就是九龙的由来。

依乌:**著名的植物学家洛克1932年曾经在**《国家地理》杂志上提到过九龙,他说,这儿的风景太漂亮了,但是路太难走,可能几百年后普通人都无法达到这个地方。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胡玛琼:他说的意思是两个,第一是说我们九龙县很美,因为我们有美丽的伍须海、仙女湖,猎塔湖,还有秘境猛董等等;第二个意思是担心这些美景没有机会被更多人知道,其实,他的担心现在已经不存在了,没用到几百年,我们的道路交通已经比较完善了,很多游客也进来领略到了不少风景,只是我们还有很多的景点还没有被完全开发出来,但是,现在的形势和政策那么好,县委政府也很重视旅游开发,相信以后到九龙来观光旅游的人会越来越多。

依乌:之前就听说你们踏卡乡是九龙县十七个乡镇里比较有特色的一个彝族乡,曾经获得过甘孜州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荣誉称号,你简单的介绍一下你们乡的情况。

胡玛琼:我们乡是一个以彝族为主体民族的藏、汉彝聚居乡,总人口为4385人,其中汉族有300多,藏族有500多,彝族人口占96%。我们踏卡乡民风淳朴,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水乳交融。我是2011年7月份到这儿来任职的,来的时候就感受到了这里的各个民族确实很团结,所以能得到民族团结进步称号也是名副其实的,当然这还得要感谢我的前任乡长书记,这些称号的获得还得多归功于他们。

依乌:据我了解,你们这儿有族际相互通婚的现象,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你是怎么看待这一现象的?

胡玛琼:是的,我们这儿三个民族都有相互通婚的现象,听老人们说,是从八十年代开始的,我觉得这是一种好的现象,可以促进民族间的相互团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都是亲戚,相互间的隔阂就会越来越少,就像是一家人。

依乌:彝族和藏族,藏族和汉族,汉族和彝族通婚的都有吗?

胡玛琼:是的,都有。

依乌:**社会学家G•辛普森和J•英格尔指出:“不同群体间通婚的比率是衡量任何一个社会中群体之间的社会距离……以及社会融合过程的一个敏感指标”,你们这儿族际通婚的比率大吗?

胡玛琼:我们虽然没有做过专门的统计,但还是多的。

依乌:你觉得族际之间的相互通婚是居于什么样的原因?或者说这一现象说明了些什么问题?

胡玛琼:我虽然没有做过仔细分析,但我想应该是跟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的逐渐提高有关系吧。

依乌:我看过民国《九龙县图志》,你们这儿清末民初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有了汉藏通婚的记录,这是跟藏彝走廊的民族迁徙有着直接关系的,民族互动构成了相互依存的族际关系,而这种族际关系更多的是通过婚姻来实现的,所以我在想,踏卡乡民族互通婚姻应该是延续了旧时的遗风,不是新时期新社会才突显的产物。

胡玛琼:你说的可能有些道理,在我们乡里,有叫甘五达的汉族,也有叫莫色扎西的彝族,听着也很顺耳,没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很自然。

依乌:这就是族际通婚产生的一些新的文化现象,像甘伍达、莫色扎西这些名字,在九龙,在踏卡用的时候就很自然,因为这里有使用这种名字的文化土壤,但如果换了另外一个语境,可能就不是那么被人理解了。

胡玛琼:是吗?不过有些名字不是因为有了婚姻才这样取的,有的是两家人关系好,就互相拜结认亲,认干爹,然后就姓干爹的姓,这种也多。

依乌:是的,这种取名方式在我们安宁河流域也很普遍。说到河,我想问问你们的踏卡河目前在水能开发利用上有哪些大的项目?这些大型项目的开发,对你们乡的社会经济发展有没有什么大的影响?

胡玛琼:有两个大型的水电开发项目,都是由四川久隆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一个是踏卡电站,总装机容量是11万千瓦,已经投产运行,还有一个是斜卡电站,总装机容量是13.2万千万,预计2014年投产运行。这些大型项目的开发建设,受到省、州县各级领导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所以随着水资源的开发,我们踏卡乡的道路交通、通讯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特别是通乡和通村公路的建设,极大程度的缩短了我们乡和县城的距离,81公里,感觉要比以前近多了,当然交通便利了,通讯也发达了,我们的核桃,花椒也就好卖了,乡村经济自然也就被带动了。另外,这些水电项目的开发,也解决了我们一部分劳务。

依乌:你们在对劳务输出这方面有没有专门的技能培训机构?

胡玛琼:有的,因为每年农办就有指标,在综合站这一块,每年都专门有培训任务,针对农牧业和劳务等各方面,每年大概培训580多人次。今年预计的目标任务是600多人次。

依乌:出去务工的一般都是去往那些城市?成都还是沿海一带?

胡玛琼:大部分都是去青海玉树,去成都的也有,但比较少。

依乌:据我所知,成都的很多用工单位对少数民族务工人员有些犹豫,很多单位甚至尽量不用少数民族,很多租赁房屋的人也不租房给少数民族,这些你听说过吗?

胡玛琼:有所耳闻,但愿这些现象尽量少一点吧。

依乌:这些现象应该有多方面的原因,但重要的是我们先要做好自己,所以,我们现在在成都市成立了一个“成都市来蓉少数民族就业人员培训中心”,秉着促进民族团结,加强民族交流,提高就业技能的宗旨,为来蓉务工人员进行基础汉语等教育,提高他们的城市适应能力及言语沟通能力,现在已经开设了藏汉文基础班,接着还有开设彝汉文基础班,你觉得这种方式有没有必要性?

胡玛琼:应该是很有必要的,我们这儿的很多务工人员偏向于去玉树而不去成都,也有这方面的原因。他们不敢去大城市,首先是语言,其次就是技能。

依乌:我们凉山那边去广东、深圳打工的少数民族很多,男男女女都有,也有童工,很多人出去的时候一句汉话都不懂,回来的时候满口粤语,头发也染成各种颜色,举手投足也都有了很多的变换,有些女孩子,回来连自己的民族服装都不知道怎么穿戴了,很多老年人看在眼里,心酸得很。虽然钱是挣了些,但是他们身上的这些变化,越来越让人觉得好像什么地方出了问题,但又说不清楚,很窝心,你是怎么看待的这一现象的。

胡玛琼:这个,应该是打工潮带来的一个社会现象,想要保证一个出门后原原本本的回来似乎不太现实,但是,如果出去后把自己改变得面目全非地回来,那就有问题了。其实,我始终有那么点想法,出去走走是必须的,拓宽一下眼界后回来在自己的家乡做一番事情那才实在,现在,形势和政策都那么好,只要有好的创业点子,政府支持的力度也大,在自家的家乡创业,更有幸福感。我们踏卡乡耳朵村洋房子的王开华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就选择了在自己的家乡创业,2002年成立九龙县康巴矿业有限公司,经营矿山开采销售,2012年3月注册成立九龙县海涛砂石有限公司并任公司总经理,经营河道采砂销售,林木培育种植,承建公路,桥梁,房屋建筑工程等,截至目前,他的海涛砂石有限公司就有70个员工,资产总额2863万元,其中流动资产1640万元,固定资产1217万元。在自己的家乡创业有了成绩,更不会忘记对家乡父老的回报,光今年就捐助了好几万元给乡上用来资助学校建设,改善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以后还将继续关心和扶持,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情。

依乌:我昨天从三垭乡过来的时候,看见他们正在准备修建一座乡村幼儿园,我觉得挺好,以前总认为只有机关单位和县城才该有幼儿园,现在看来,其实乡村更需要,你们乡上目前有乡幼儿园吗?

胡玛琼:现在还没有,但有这个想法,这要等县教育局的领导下来调研之后才能定,我倒是很希望能建个幼儿园,特别是我们女的,背着个小孩劳动,很辛苦的,更何况,小孩也跟着受罪。

依乌: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都在谈论计划生育政策,包括专家学者甚至人大代表也在提议能否放开二胎政策,当然主要是针对大中城市,听说你们乡上的计划生育工作做得很好。

胡玛琼:不是我们的工作做得好,而是村民自己的计划生育意识也很强,主动少生和只生两胎的多了。

依乌:是吗?据我了解,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和制约,很多老百姓都认为多子多福,所以计划生育工作一般都是很难做的。

胡玛琼:不,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观念。娃娃多了他们自己都知道负担重,所以就只生一两个,然后都希望他们能读书。

依乌:你觉得他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种意识的?

胡玛琼: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自觉意识。

依乌:踏卡乡有没有乡中心校?

胡玛琼:有,一到六年级。

依乌:乡中心校的办学质量怎么样?

胡玛琼:全县排名中上,升学率为百分之九十。

依乌: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是什么样的?

胡玛琼:近几年投入比较大,目前教职工住房有点困难,不过乡政府准备争取项目年底动工。

依乌:你们乡在外工作的人多不多?大概有多少个?

胡玛琼:没有具体的统计,但是在外面读书的学生比较多,每次大学生们放假回来的时候,我都会主动跟村里联系,邀请他们来乡上和学校实习,跟着我们开展一些日常工作,锻炼一两个星期,其实,主要是我们更想跟他们接触,大学生们会的知识多,又熟悉各种网络,我很想让他们更多地宣传宣传自己的家乡,多一些招商引资的机会,我都给乡上的其他同事说过,以后我们可以让大学生们建个QQ群什么的,然后把我们也加上去,这样,尽管他们在外面读书,但我们还是可以天天联系,不用等到寒暑假再向他们学习。

依乌:这倒是个好主意,我听说隔几天你要去北京学习是吧?

胡玛琼:嗯,是去中央民族大学参加民族干部培训。

依乌:以前还参加过类似的培训吗?

胡玛琼:参加过,但多数都是在省里和州里,所以这次听说要去北京学习,我很激动。

依乌:那是当然,我也替你激动,你目前对你的这个工作还满意吗?

胡玛琼:我是从农村出来的,一直在基层工作,没有太多的向往过县城或是其他什么单位,在这儿工作,老百姓的淳朴真的让我感动,这样的感动让我更有信心也更有力量。老百姓的一个微笑,都让我觉得是我价值的体现,所以我一直想踏踏实实的干自己的工作,如果说让我一直呆在基层干工作,我也毫无怨言。

依乌:现在乡干部不可能在这个地方呆一辈子的,要是你到了其他岗位,你会怎么做?

胡玛琼:我认为,性格决定命运。当然,如果有更好的环境,我会以最好的状态去适应环境,也让环境来适应我。

依乌:你现在娃娃才6岁,又经常不在他身边,作为一个母亲来说,很是为难啊!

胡玛琼:是很内疚,毕竟他还小,但心想还是要给他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也只能把他留在县城了。虽说这儿离县城也只有81公里,但一到乡上,一个月回不到家的情况很多,所以,也只能这样了。

评论1

晚归的人Lv.9 发表于 2013-1-5 13:23:11 | 查看全部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邀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