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日报1月13日讯(海来迪波 张黎 余香 记者 马海伊生) 近年来,我州两级人民法院紧扣“司法为民”主题,结合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实际情况,通过建立和完善“三位一体”大调解格局,创新调解工作思路,大力加强巡回审判力度,将司法服务送到老百姓身边,有力地维护了凉山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整合民间资源构建“大调解”
2007年至2012年上半年,凉山州两级法院共受理各类民商事案件59819件,结案57845件,其中调解结案45265件,年均调解率达79.49%。五年来,凉山中院的调解率在全省法院的排名从未跌出前三位。
2012年上半年,全州法院民商事案件调解率为86.6%,取得全省法院排名第一的好成绩。
全州17个基层法院调解率均在80%以上,其中木里县法院调解率为100%,布拖、昭觉、雷波、美姑、宁南、金阳、会理、越西8个县法院调解率在90%以上。同时,刑事附带民事调解、行政协调、执行和解也有新突破。
如此高的调解率背后,是怎样的工作机制在起作用?
凉山中院院长李俊告诉记者,这得益于工作思路的“因地制宜”,凉山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司法工作要探索整合民间调解资源。
自2004年起,凉山法院就开始探索整合民间调解资源,全面推行以聘任彝族“德古”为特邀人民陪审员的调解新路子。
以司法职能优势,整合少数民族地区调解资源,促进地区司法进步与社会和谐,正是“德古”调解的生命力所在。“只要是有利于调解矛盾,有利于促进和谐的,我们都愿尝试。”李俊说。
在“大胆尝试”的号召下,喜德县法院创建了“法律+彝族习惯、法院+特邀人民陪审员”的调解模式,昭觉县法院建立“特邀人民调解员调解为第一道防线,立案调解为第二道防线,诉讼调解为第三道防线”的防线体系。特邀调解员参与司法活动,使彝族传统习惯与现行法律达到有机融合。
近年来,全州法院共吸纳了268名特邀人民陪审员参与调解,化解纠纷6139件。
凉山对不同类型案件的专项调解也有新举措。目前,凉山州已有96个基层人民法庭,名列全省第一。一个个“马背法庭”、“背篼法庭”、“车载法庭”、“院坝法庭”把法院工作延伸到了偏远山村、高原牧区,全州巡回法庭案件调解率达96%,有效地将矛盾化解于萌芽、化解在基层。
司法为民的“人文关怀”
“法槌日日让你自警,法袍天天给你提醒,法官是人民的敬称,廉洁就有快乐的人生。”在会理县人民法院五楼入口处,一条条图文并茂的寄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些质朴的寄语时刻提醒着法官——“我们来自人民,也要服务人民”。
2012年初,会理法院院长杨鲁坡与该县宣传部副部长、法院干警及音乐人一起创作了院歌《不变的誓言》。歌词中写道:肩扛天平挑重担,丹心一颗对青天。“这是我们对老百姓的庄严承诺。”杨鲁坡说。现在,会理县的老百姓从广播里能经常听到这熟悉的旋律。
2006年起,一支由法院干警组成的管弦乐队在会理县活跃起来。团长郭建康是一名老法官,同时也是资深的萨克斯手。“我们的乐队有法官也有人民陪审员,但在这里,他们叫萨克斯、小号、黑管、电吉他、架子鼓。大家每星期训练,坚持了6年多。”现在,法院乐队已有了较高的演奏水平,经常在一些大型文艺活动上为老百姓表演,其演奏的《红旗颂》、《走向复兴》等曲目深受喜爱。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乐队在县文化广场举行义演,为灾区募捐了3万余元。这是将“司法为民”理念融于法官文化生活的范例。
司法的“人文关怀”更体现在对困难群众的关注上。
2012年6月26日,一台名叫《希望》的话剧在昭觉县上演。这出由昭觉县法院法官自编自演的剧目真实再现了毒品给社会、家庭,特别是给儿童带来的危害。
凉山州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一直是毒品案“高危区”。毒品不仅给吸食者带来巨大危害,也给一个个家庭带来创伤。昭觉县美甘乡美甘村8岁的日古惹(化名),因父亲吸毒患病去世,母亲因贩毒被判刑,只能与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2012年6月1日,日古惹因为没有参加儿童节的衣服穿,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小伙伴去学校参加表演,在家里抹眼泪。就在这时,昭觉县法院的法官们为他送来新衣服等礼物,并鼓励他好好学习。同年7月,法院干警们又自筹资金,为日古惹和奶奶送去化肥等农用物资,帮助他们搞好生产。
这些“特殊”孩子的家境困难,而监护人多为老人,在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往往难以维护自身权益。针对这种情况,凉山中院成立了特殊困难儿童专门法庭,组成专题调研组,深入到特殊困难儿童问题较为突出的几个彝族聚居县进行调研,并制定《关于特殊困难儿童司法救济的实施意见》。
“我们派出精干力量兼任学校的法制教师或者出任法制副校长。对父母被判刑的特殊困难儿童,由判决法院定期对这些儿童进行回访,帮助其消除心理障碍。同时加强与乡、村、社的联络沟通,共同关注帮扶特困儿童健康成长。”李俊介绍。
目前,布拖、昭觉、金阳、越西、美姑、甘洛、喜德、普格、雷波等县人民法院均已设立特殊困难儿童专门合议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