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彝族社会] 关于彝族民间文化保护传承现状的调查报告

6697 4
发表于 2013-2-3 10:19:0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关于彝族民间文化保护传承现状的调查报告

作者:莫 洛


调查题目:彝族民间文化保护传承现状
调查时间:2012年07月03日—2012年08月16日
调查地点:赫章县珠市乡核桃村、以那村
调查方式:走访调查、座谈调查
调查对象:核桃村、以那村彝族村民


一、调查目的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彝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多元文化的具体表现。如何实现彝族文化的产业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是我们面临的新的课题和挑战,本次调查的目的旨在真实反映彝族民间文化的保留现状,并对调查情况进行分析,在全力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提出彝族民间文化保护传承,产业化发展的对策措施。

二、调查情况

(一)珠市乡概况

赫章县珠市彝族乡位于“贵州屋脊”韭菜坪山麓,北距赫章县城36公里,南离六盘水市中心60公里;最高海拔2900.6米,最低海拔1860米,平均海拔2400米,常年平均气温12摄氏度;东与兴发、雉街相邻,南接威宁县二塘镇、东风镇、六盘水市大湾镇,西连威宁县板底乡和赫章县妈姑镇,北与水塘乡接壤,212省道从北向南穿境而过,是赫章出境通道的南大门。全乡总面积160.02平方公里,辖18个村77个村民组,总户数4594户,总人口20979人,其中彝族11956人,占总人口的57%。珠市彝族乡资源丰富,境内拥有西南最大的铁矿石矿床——“菜园子铁矿”和海拔高度达2900.6米的全国十大避暑名山韭菜坪、以及天上石林风景区。

珠市彝族乡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一直是贵州彝族母语文化中心,保留有完整的语言、服饰、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尤以婚嫁、丧葬、十月年、花场(青年男女对歌场)为典型,所以,珠市一直有贵州彝族文化之乡的美称。但以珠市为中心的贵州彝族母语文化在经历过十年文革的摧毁80年代基督教的兴盛90年代经济大潮的冲刷之后,聚居在韭菜坪大山周围的十几万彝族同胞逐渐“随波逐流”,除语言外的许多优秀的民族间文化艺术也随之一点点流失,尽管我们的先辈们在五六十年代曾代表贵州省到北京给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过《阿西里西》《铃铛舞》等经典节目,但是,九十年代后的村村寨寨却已难闻古音,少行古礼。

(二)彝族民间文化保护传承情况

通过对珠市乡核桃村、以那村(核桃村彝族人口占92%,以那村彝族人口占96%,)10位18-25周岁(女性4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10人),10位26-35周岁(女性6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4人,小学6人),8位36-45周岁(女性3人、初中文化程度2人,小学6人),8位46-59周岁(女性4人,初中2人,小学4人,文盲2人),6位60周岁(女性2人,文盲6人)以上的彝族的走访和座谈,所调查的彝族聚居村寨的彝族民间文化保留呈现与年龄结构成正比、与知识层次成反比,同化现象严重,保护意识整体淡化的趋势,现将调查情况分述如下:

1、彝族语言文字

  调查对象100%通晓彝族语言,家庭对话和平时交流95%为彝语,知晓彝族文字的人数为0。

2、彝族民间音乐

彝族民间音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婚丧嫁娶都有相应的音乐与之对应,大致可分为情歌、酒歌、庆典歌(结亲、嫁女、立柱、剃长毛等场合演唱)、丧葬歌、叙事歌、儿歌、其它歌曲等类别。如以每种类型一首为标准,在42个不同年龄阶段的调查对象中,能演唱所有彝族民间音乐类别的只有65岁以上的2人,占调查对象的4.70%,能演唱其中最普及的情歌、酒歌、庆典歌、丧葬歌的人数为46岁以上12人,占调查对象的28.5%,26-45岁人数为10人,占调查对象的23.8% ,18-25岁为3人,占调查对象的7.1%。如以每种类型五首为标准,则比例发生如下变化,能演唱所有彝族民间音乐类别的只有70岁以上的1人,占调查对象的2.30%,能演唱其中最普及的情歌、酒歌、庆典歌、丧葬歌的人数为46岁以上7人,占调查对象的16.6%,26-45岁人数为3人,占调查对象的7.10% ,18-25岁为0人,占调查对象的0%。

3、彝族服饰文化

彝族有自己独立的服饰体系和审美文化,服饰以装饰素雅,图案丰富、内涵深刻见长,融大气与柔美于一体,是中华服饰文化的一朵奇葩。本次调查主要侧重服饰制作工艺和使用情况。在制作工艺上,在调查对象中能独立完成一套彝族女装制作的女性有60岁以上2人,占19名调查女性的11%,46-55周岁的1人,占19名调查女性的5.2%,45岁以下为0。45岁以下的调查女性中在别人的提示指导下能制作一套彝族女装的有5人,占19名调查女性的26.3%。在使用情况上,经常穿着彝族服饰的有60岁以上的4人,占42名调查对象的9.5%,46-59岁的有5人,占11.9%,36-45岁的1人,占2.3%,35岁以下的为0人。在59周岁以下的人员中,节日或活动时着彝族服装的有25人,占70.00%,纯粹不穿彝族服装的有30.00%。

4、彝族民俗文化

彝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一整套独立、完整,文化内涵丰富的民俗文化,涵盖了彝族生活、劳动、婚俗、丧葬、祭祀、节庆等多方面的内容,民俗文化保留情况,反映了民间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状况。本次调查实践以彝族丧葬习俗为例,从对丧葬习俗的了解和是否愿意用传统习俗操办丧事两个方面展开调查。在42名调查对象中,熟悉彝族丧葬仪式全过程的只有1位72周岁的老人,占2.3%,了解部分仪式过程的有46岁以上的8人,占19.0%,26-45岁的有12人,占28.57%,26岁以下的3人,占7.10%。在所有受访对象中愿意用彝族传统的丧葬习俗操办丧事的有11人,占调查对象的26.19%,不愿意的人数为31人,占73.81%,不愿意的主要原因为(1)传统丧葬习俗花费较多,经济能力无法承受。(2)不熟悉丧葬习俗,无法按照流程操办仪式。(3)相信基督教,不愿意使用传统方式。

5、彝族舞蹈文化

彝族具有优秀的舞蹈传统,其在生活中创造了许多优秀的舞蹈文化,其根据战争场面演化而来的模拟战争场面的祭祀舞蹈《铃铛舞》2005年获得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2008年6月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珠市乡核桃村和以那村就是《铃铛舞》的主要传承地,但在42名调查对象中,会跳铃铛舞的只有35岁以上的16人,占42名调查对象的38.09%,35岁以下的9人,占调查对象的21.42%,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铃铛舞》保护传承情况也不容乐观,更不用说其它优秀的民间舞蹈。

三、存在问题

1、同化进程加快

从上述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在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思想文化交融更加频繁的时代,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现代传媒、网络等新兴文化快速兴起,文化交往的范围更大、领域更宽、频率更快,不同文化形态的接触、交融和对话更加频繁,生活方式的变化更加迅速,民族文化原有的生存样貌、生存环境难以保持。即使是在彝族人口较为集中,彝族语言保留较好的区域,彝族民间文化被同化的进程也在无可避免的加快。

2、缺乏展示平台

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现代媒体、电视、网络的普及改变了人们获取精神生活的渠道和方式,淡化了彝族民间文化在彝族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在经济大潮的冲刷下,年轻一代背负太多的生活压力,生活节奏加快,物质追求成了生活的全部重心,对民间文化缺乏基本的了解。由民间自发组织花场等展示民间文化的平台已经不太可能,节日的各种民俗活动也逐步消失,政府层面的民间文化展示平台缺乏制度化,常态化,导致民间文化缺乏必要的展示平台,影响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现在每逢过年过节,成堆的人聚在一起打麻将,喝酒就是最好的例证。

3、缺乏保护意识

从本次调查的各种数据上看,彝族民间文化呈现出了与年龄结构成正比、与知识层次成反比的现象,即年龄越大对民间文化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越好,年龄越小了解和掌握程度越差,知识层次越低对民间文化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越好,知识层次越高了解和掌握程度越差。从这两个现象可以看出,彝族民间文化的保留现状是一种自然的状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民间文化作为主要的精神生活的时代,人们自然了解和掌握民间文化多一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现代媒体较为发达的时代,人们了解和掌握民间文化就少一点。老年人没有将自己掌握的民间文化传授给年轻人的想法,年轻人也没有自觉的去学习民间文化的意识,可以说,现在的民族民间文化在民间层面处在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多数人都缺乏必要的保护意识。

4、缺乏与现代融合

彝族歌舞、服饰文化、民俗传承等方面,在形式和内容上缺乏与现代文化的交融,多数停留在传统状态,不利于文化的传播和普及,不利于年轻人的接受和理解,例如彝族服饰的精美可以说是无以伦比的,但从调查的情况看,彝族服饰在平时的穿着率是比较低的,原因在于彝族服饰整体比较笨重,夏天穿着太热,在现代服饰文化追求的性感、时尚、表现人体曲线美等方面都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但又一直没有得一突破和改进。可以说彝族民间文化缺乏必要的创新和与现代文化主流的融合是彝族文化没有得以传播的最根本原因。

5、缺乏开发利用

彝族民间文化资源是重要的文化产业资源和旅游文化资源,但就目前的状况而言,还处在“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缺乏必要的开发和利用,无法形成产业,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从事民族民间文化的人员和民间艺人不能从中产生经济效益,影响民族民间文化人才队伍的形成,不能形成榜样效应。

四、几点建议

1、建立和完善彝族民间文化保护、传承机制

根据彝族民间文化现在处于一种自然传承,自然保护的情况,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彝族民间文化保护和开发的力度,建立保护和传承机制,促进更多的机构和人员自觉的参与彝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一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利用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有利机遇对彝族民间文化进行保护规划,实行分级保护、合理开发。二是建立扶持和激励机制,在挖掘、搜集、整理、研究彝族民间文化上投入必要的经费进行抢救性保护,采取有效的补助、扶持措施,保护好彝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优秀项目,培养传承人,对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创作、研究、传播人员在生产、经营、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做到经费扶持,政策扶持同时进行。三是根据法律法规开展彝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使彝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得到法律保障。四是运用市场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建立科学的筹资机制,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式创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基金会,积极吸引国内外企业、机构和人士的资助。

2、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搭建彝族民间文化活动平台

要让彝族文化对年轻的彝族一代产生潜移默化、深刻而深远的影响,形成对本民族的认同感,一是要积极搭建彝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宣传、交流平台,让国内外更多的人知道和喜欢彝族民间传统文化。二是加强彝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教育,在彝族聚居和彝族民间文化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把彝族民间传统文化引入正规学校教育,使年轻一代认识、了解和欣赏彝族民间艺术的美感,增强民族情感、树立民族信念、自觉参与传统文化保护。逐步开设彝族民间文学、彝族民间艺术、彝族民间舞蹈、彝族民间手工、彝族民俗表演等课程,使其成为保护和传承彝族民间文化的重要阵地,让彝族民间传统文化后继有人。三是充分挖掘彝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潜力,广泛开展综合性的群众文化活动,将节日活动制度化,常态化,并制定相应的活动主题,对彝族民间文化进行有导向的保护。利用彝族火把节、彝族年、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展现彝族文化内涵和魅力,为民间的各种人才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四是鼓励彝族家庭在婚丧嫁娶时用彝族传统方式举行仪式,对有困难的家庭给予适当的补助,帮助其完成彝族传统仪式,形成家家户户都参与彝族民间文化保护传承的局面。

3、将旅游开发和文化产业融为一体,走产业化发展之路

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并重的旅游开发,不仅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加当地百姓的收入,还能促使自然生态保护与文化生态保护同步协调发展,推动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同步发展。彝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必须走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并重的旅游开发之路,只有这样旅游和文化才能融为一体,形成产业。从彝族民间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角度在旅游开发时一是要充分利用彝族民间文化资源开发旅游商品,如彝族特色的手工艺品、旅游纪念品,服饰箱包等,使民间的能工巧匠有施展才华的舞台,增加收入的渠道,从而自觉参与彝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二是要在旅游开发时打造文化精品,利用开发音像制品、组建演艺机构,开展民俗活动等方式最大限度的增加当地百姓的收入,实现全面的文化保护和传承。



评论4

雅姆阿松Lv.9 发表于 2013-2-5 13:41:50 | 查看全部
调查结果出来后有整改措施吗?
苏月飞阳楼主Lv.9 发表于 2013-2-6 13:21:07 | 查看全部
雅姆阿松 发表于 2013-2-5 13:41
调查结果出来后有整改措施吗?

呵呵呵。
这个,只怕不是那么回事吧?
真爱到永远Lv.1 发表于 2013-2-28 15:18:17 | 查看全部
在大凉山,许多彝族做事都要算日子,讲个吉凶日。也有很多择日子的方法。其中有一种方法,以观测天上的星座运行变化为基础(大概类似狮子座),28天为一个周期,恒定不变,再配合老虎座,以及当日的属相,主要用在婚嫁上。整个网站好像没有看见择日这类传统文化的文章。可惜!
苏月飞阳楼主Lv.9 发表于 2013-2-28 15:58:08 | 查看全部
真爱到永远 发表于 2013-2-28 15:18
在大凉山,许多彝族做事都要算日子,讲个吉凶日。也有很多择日子的方法。其中有一种方法,以观测天上的星座 ...




那方面的内容大概不是很好研究,涉入的人也蛮少。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邀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