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山凤鸣声啾啾-
---记威宁彝族歌手刘忠英
毕节日报记者 陈燕南
放歌时的刘忠英
排练室里的刘忠英
青年时期的刘忠英
阿喽喽,河水上山坡,是谁指它的路,它听谁的话?嗨!我来指它的路,它来听我的话,你听说过没有,你相不相信啊?阿喽喽……”一阵悠扬的歌声,从远处慢慢传来,犹如天籁之音在威宁的大山里回荡。
彝家人自古好客,他们常以歌代言,欢迎远道而来的贵客。这不,刘忠英正唱着彝歌喜迎客人的到来。
“阿喽喽,河水上山坡,是谁指它的路,它听谁的话?嗨!我来指它的路,它来听我的话,你听说过没有,你相不相信啊?阿喽喽……”一阵悠扬的歌声,从远处慢慢传来,犹如天籁之音在威宁的大山里回荡。
彝家人自古好客,他们常以歌代言,欢迎远道而来的贵客。这不,刘忠英正唱着彝歌喜迎客人的到来。
出生于威宁县小海镇的一个彝族寨子里刘忠英,自幼学唱彝歌。从70年代、80年代一直到今天,她还保持着淳朴的民族风格在传唱着最为原始、最为本土的彝族民歌。有人说,听彝歌,宛如聆听彝族兄弟姐妹对岁月的叙说、对人生的感悟、对劳作和丰收的喜悦,敬畏之中别具温情。现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这位已近甲子之年的彝家女子的彝歌情怀。
唱歌需要勇气
在威宁文化馆工作的刘忠英老师是一名原生态彝族老歌手,回忆起自己的歌唱之路,她始终记忆犹新:“那时的我们不像现在这样想唱就唱,我们要挣工分,唱歌只是一种情感宣泄的手段,不仅要嗓子好,还要经受得住家庭、社会、生活的压力。以前的人都觉得唱歌不是什么好职业,没有现在的条件和意识,居住在威宁的彝族,像我一样坚持走下来的没几个,不然那时候有好嗓子的人遍地都是。”
刘忠英出生在威宁县小海镇的一个彝族寨子里,她从小耳濡目染,对彝族的歌舞喜欢至极,活泼胆大的她只要有人要求,她都会为其高歌一曲。第一次上台演唱,对很多人来说会有几分胆怯和羞涩,而对于当时年仅11岁的刘忠英来说,最快乐的事莫过于站在村寨的坝子中央唱歌。她回忆说:“那时候舞台都是较为简陋的露天舞台,一有什么活动,人们点起马灯从方圆十来里路的地方聚集到一起,人山人海的,很热闹。自己站在台上唱歌的时候觉得很高兴,也很兴奋,没有害羞和怯场。”很快她的好嗓子在人们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78年,威宁县举行民族民间调演(相当于现在的“多彩贵州”及各类歌唱活动比赛),很多老乡都推荐她参赛,最终她代表小海区参加了比赛,没料到她以其宽广的音域、嘹亮的歌喉、娴熟的演唱技巧赢得了观众和评委的好评。之后,她被威宁文化馆选拔出来,培训了半个月后,继而又参加了毕节地区(现毕节市)的选拔,同样在毕节呆了半个月后,她又被选拔到了省城贵阳。当时全区到贵阳比赛的8个人中,威宁有3个,而刘忠英就是其中的一名幸运儿。在这次调演过程中,她算是比较优秀的一个,因此省电台还为其录了音。她的家人和朋友在最流行收音机的年代,在她本人还没有回到家的时候,就已经从收音机里听见她那优美动人的歌声了。“家里的人在收音机里听到我的声音后非常自豪,也让我觉得更自信,这次的成功深深激励着我,我一定要继续唱去。”
一路歌唱,一路学习
由于自己的天赋和勤奋,她被留在贵阳参加了全省的巡回演出。经过一个多月的巡演,她回到了家乡威宁。第二年,威宁县成立民族文工团,她被推荐上来,并得到县文化馆主要领导的青睐并留在了馆里工作。1980至1984年期间,她被推荐到贵阳省艺校音乐班进修。对这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她始终心怀感激,“能在省里的学校参加学习,这是我一直都没有想到的。”从艺校毕业后,她又回到了文化馆,她说,这里是她人生的起点,是馆里的领导给她提供了歌唱自己民族,展现自我的机会,她离不开这里,今后她还要努力做好民歌传承工作,为民族原生态歌曲的发展作出榜样。
虽然她有与生俱来的好嗓子,但她的音乐之路却异常坎坷,她对乐谱一窍不通,每个音符只能靠死记硬背。幸运的是,她遇上了一位好老师——板底乡彝族老艺术家李永才,李永才是我省著名的彝族民间音乐家,在他一生中创作了很多当地彝族民歌,他教会了刘忠英很多自己创作的歌曲。“他是我这一生最好的老师,几乎都是手把手的教,那个仔细、那个认真至今让我难忘,是他把我培养成才,教会了我20多首彝歌。”
《阿楼喽》、《大雁往南飞》、《威宁草海宽又宽》、《牧歌》、《芦虹高原》等歌曲,在刘忠英的演唱生涯中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人们时常能听到她唱这些歌,也看到她为这些歌拿了不少奖项。确实,无论是《阿楼喽》,还是《大雁往南飞》,这些都是威宁彝族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不仅旋律优美,欢乐喜庆,而且采用不同的事物表达了彝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采访中,刘忠英用歌声给记者演唱了她常唱的这些歌曲:
阿喽喽,河水上山坡,是谁指它的路,它听谁的话?嗨!我来指它的路,它来听我的话,你听说过没有,你相不相信啊?阿喽喽,山变成平地,是谁指它的路?它听谁的话?我指它的路,它听我的话,你听见没有啊?——《阿喽喽》
在她的歌声中,山川、河流、平地似乎在一曲《阿喽喽》中飞了起来,仿佛变化万千的自然景观也因人的意念而产生。另一首《大雁往南飞》则用三个意象表达了幸福生活要靠自己努力和创造,其歌词大意为:
大雁飞往南方去/是为寻找暖和的地方/遍地谷粒拾完了/年年春来转北方/亲密的伙伴哦/我们尽情的欢唱//蜜蜂飞向田坝去/是为了寻找遍地香花/日日不停采花粉/夜夜不息酿蜜忙/亲密的伙伴哦/我们尽情的欢唱//姑娘出嫁到远方/是为建立幸福的家庭/幸福全靠双手哦/沿着大路向前方/亲密的伙伴哦/愿你步步登高山……
温馨的记忆
1989、1990、1991三年,她连续获得毕节地区民族唱法一等奖,音乐作品演唱演奏一等奖,在94年代表毕节到北京参加中华民族大团圆活动演出,得到了专家的一致好评。
那时候,奖品都是钢笔、笔记本、皮包一类的纪念品,但刘忠英非常高兴,也非常珍惜,她视这些奖品如宝贝。尤其让他记忆深刻的是1985年10月参加全省民族民间独唱比赛她不仅获得优秀奖,还得到当时任职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的接见。“胡书记亲切地握着我的手,当时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温暖,这是我最值得怀念的日子,也是最温馨、最难忘的记忆。”
一首歌影响她的一生
威宁的好山好水培育出好的声音和厚重的民族文化,这也让刘忠英深深着迷,加上彝族同胞有着能歌善舞的优良传统,这为刘忠英的艺术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会唱的第一首就是我母亲教的《下种歌》,以前跟着她唱:
太阳出来月亮落 荞种不下心不落
你追我赶加油干 荞子不收心不落
一山一马喔喔喔 ……
只觉得旋律很美、很动听、也欢乐,但我不知道母亲为何要这样唱,后来我才知道母亲唱着欢乐的歌曲做农活,心情愉快了,做活自然就不会那么累了。直到现在,我都很喜欢这首歌,一方面是寄托了对母亲的哀思,另一方面,这也是对我人生起点的追述。”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对民族文化知识的积累,刘忠英除了唱歌,也尝试着创作自己的新歌。目前,她的新歌《撮泰吉》正在制作中。刘忠英说,这首歌是她跟儿子罗魁花了两个月时间创作而成,主体元素来源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鼻祖“撮泰吉”,她希望这个无声的戏剧演绎加上音乐的诠释能更好的被各个观众理解曲艺的思想。
谁在传承,谁在呼唤
在谈及对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看法时,刘忠英忧心忡忡,她说,现在年轻人多数都喜欢流行音乐,原汁原味的彝族民歌他们唱不来,而且找不到感觉,原生态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发扬光大,它的传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虽然传承有困难,但要重视,要多挖掘民间文化,老一辈人在这方面要多奉献,多带动。
来源于民间的传统文化需要新一代人从老一代手中接过接力棒,也需要老一辈的引导和传授,“否则,这一代的人还会一些,下一代的人就不知道什么是彝语、什么是彝文、更不要说唱彝歌了……”
如今,刘忠英的心愿就是把自己的歌唱技艺传授给下一代,把自己所知道的老传统、看到的新事物写成“彝歌”,用民族传统的形式,为子孙、为社会留下一笔可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彝歌,已经成为了刘忠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转自夏寒心忆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5ff88801019hto.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