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六盘水市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研讨会交流材料
作者/车明旭
当下,我们面临着一个现代化的浪潮,这个浪潮不仅是经济方面的,而且也是文化方面的,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必然会促成文化的融合与一体化,如果不保护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不宏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必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甚至逐渐走向消失、流亡。一个民族真的失去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根基也将意味着失去了这个民族的生命之魂。文化消失了,一个民族的个性也就无从谈起。所以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闪耀的身份证,文化的延续传承是民族生存发展的象征,是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使弥足珍贵的民族文化资源与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有机结合,使民族文化与旅游开发互动并举,成为凉都六盘水新的又一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促进民族文化产业的兴盛,健康发展,是我们长期从事民族文化工作深思和研究的问题。
近几年来,六盘水市民族文化资源的传承保护开发工作取得世人注目的成就,相继修建了梭戛长角苗生态博物馆、玉舍海坪彝族文化园、月亮河布依文化园等项目,为推进民族文化资源转变为民族文化资本的进程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但是,由于自身的历史背景,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基础,文化传统的创新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民族文化资源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还存在着一些缺憾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传承保护措施不力,文化产业观念淡薄,视野较狭窄,自主创新意识不浓,竞争意识和超前意识,开发力度不强;各自行动,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脱节,人言亦言的“突击战略”和在表面形式上的应付开发现象,普遍存在等方面。这些,笔者认为,文化视野狭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与凉都丰富的气候资源,喀斯特地质旅游资源开发缺乏深层次的创新切合点和关联点,是导致六盘水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相对滞后的根本原因。
由于受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受民族自身接受现代教育程度深浅的影响,受民族地区相对封闭的人文环境和自然地理的制约,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中,处于固步自封的盲目研究和开发,这种现象是不利于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的互益互动发展。因此,在研究和传承保护民族文化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互动关系,认真做民族文化建设总体超前规划工作。
当今世界是竞争的世界,是信息的时代,自主创新与科学的超前开发建设意识是世界经济文化发展的开发的核心问题。自主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的“金钥匙”,所以,党的十六大四中全会,把自主创新力作为中国赶超世界先进行例的重要手段。但是,自主创新能力和超前意识不强仍然是制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比如,2005年11月21日至2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举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审查会上,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被韩国抢注为自己的“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中国的彝族毕摩在贵州盘县北部的淤泥,鸡场坪、坪地等彝族聚居区人数最多,收藏彝族经典古籍文献为国内彝族地区之最,据1987年中央民族学院民族三系彝文教研室调查统计,近7000册,现有长期从事毕摩祭祀文化活动的彝族毕摩近百人。但我们未能打造出中国彝族毕摩文化之乡,相反,在四川凉山的美姑县却打造出中国美姑彝族毕摩文化研究中心,建有中国彝族毕摩文化园。这是六盘水民族文化资源闲置浪费,超前创新意识不强,自主知识产权开发利用观念淡溥的具体表现。同时,有的地方借以开发利用所谓的民族文化产业,急功近利,急于“开发变现”,使古老神秘,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随之变味,随之离奇,造成投入浪费,效益偏低。如2002年,盘县为举办贵州第二届彝族火把节文化活动,相关单位在红果附近老机场修建了民族文化风情园,始时,不同层次的游客在节假日休闲时间慕名前来观光旅游消费,收入不菲。但因后期工程资金投入不足,文化设施简陋单一,文化特色不浓厚,加之管理者又不能将民族历史、文化研究、建筑艺术、民族民间工艺品展览、民族风情、民族歌舞,群众娱乐,休闲度假,旅游观光融为一体;结果,门前冷落鞍马稀,游人锐减,今已面目全非,昔日的民族文化风情园变成某驾校的训练场地,仅遗一堵墙柱和一座大门牌坊驻立在风雨中供过往行人观赏。
因此,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要坚持善始善终,不能出现忽冷忽热“一阵风”怪圈。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持续不断的经济繁荣使更多的人拥有丰富的物质财富,有更多的闲暇和娱乐时间,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为了体验一种新变化。极力探寻古老的民风民俗文化,追求和向往返朴归真,更加关注人类的健康环境,贴近自然需求也越来越强,在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生态资源保护完好的民族地区,恰恰是人们梦寐以求的人间净土,向往的天堂。只有通过保护、抢救、整理、开发利用民族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吸引更多的游客到民族居住地方旅游观光,在民族地方观看有别于城市旅游公园中的民族表演的原生态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文化,民族自然生活方式习俗已渐成为现代人的渴望,民族文化的边缘性和非现代性正吸引着众多的游客,民族文化旅游已成为朝阳文化开发产业。在自然居住地的民族地区以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古老的文化习俗独特性,积极自主地向游客展示宽广的胸怀,真实而生动地向世人树立自己的多彩形象。
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是一项发展潜力巨大的文化资源,保护开发民族文化产业是一项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性的文化系统工程,将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让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群众得到更多实惠,找准保护与开发的切入点,尽快与当地旅游业对接,让更多的人获得增收,已成民族文化工作的研究课题。因为旅游文化不仅是追求感官和精神方面的愉悦,传播着现代生活理念,追寻和吸引具有普遍性的人文精神,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利用只有通过旅游开发有机结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互益互动,开发民族文化旅游对于相对封闭,发展缓慢的少数民族地区来说,造成的影响是很大的,它把现代化带给边区民族,让边区少数民族在旅游业带来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已经被置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的族群社会不能不因此得到改变和发展,促进边区民族更加关注保护传承本民族文化重要性、紧迫性认识,自觉参与到保护民族文化与现代化发展的生活之间在文化经济互动的过程中为自己寻找合适的位置。
众所周知,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旅游开发可以实现一种欲望,帮助现代都市里的人逃离紧张、浮躁、喧嚣的都市生活,寻找更宁静、更纯朴的生活方式,寻找历史,了解各地风情各异的民族文化和倾心迷人的自然风光,追忆历史,体验生活,从而实现对现实精神和生存状态的适度调整。因为民族文化旅游蕴涵着一种怀旧的理念,旅游者通过不同地区不同族群生活方式认识、了解和体验,来追忆各民族数千年来的历史,理解各民族古朴的世界观,试图寻找向完整的人性状态,向人与自然和谐回归。因此不同的民族文化又是人类曾经拥有过某些智慧和行为的代表,是民族地区一笔巨大的文化资源财富,能够为生活在现代化世界的人提供一种根深蒂固的具有稳定性的精神理想和情感追求。这种怀旧的理念,容易使人看清所面对的共同问题,对落后民族地区抱有更加深切的关怀和责任。在现代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当今社会,那种对非主流的陌生或遗忘,通过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旅游开发或许得到重新认识和某些改变。人们会在传承保护民族文化,开发利用民族文化旅游,增加经济收入的实践过程中惊讶发现,其实每一种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同样会给社会带来某些意外的有益启示,民族文化的保护开发利用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形文化资产,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产业。只是很多的人还没有认识它、重视它、研讨它、开发它,不然传承千年的民族文化资源的巨大潜力优势会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精彩迷人,会让更多的人精神世界得到丰富和提升。
所以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旅游开发包含着不断满足人们追求新鲜经验的好奇和求知的功能。民族文化与旅游开发,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主要是由于具有独特的文化非主流性,因其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方面的独特性、差异性呈现出所具有的旅游文化魅力。如贵州西部的的凉都六盘水,不仅具有独特气候资源优势,且地处喀斯特地质公园腹心地带,冬暖夏凉,景致迷人,旅游资源丰富,若将气候资源、自然资源,民族文化与旅游开发的有机结合,六盘水的民族文化旅游品位会在国内迅速提升。所以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对游客吸引力最大,在蓬勃发展旅游业中,在全球备受温室效应困惑氛围中,打造中国凉都六盘水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尽快使凉都民族文化资源和民族居住地方的奇特自然风光成为贵州西部民族文化旅游的最佳买点,是增加当地经济收入的主要资源,如诗人魏维所作的凉都赋所言:梭戛苗寨存古香,挪威王国建馆展,玉舍彝家火把红,夜郎王宫恢宏壮、南开花场芦笙婉、布依歌舞犹再酣。因此,民族文化的层面表现,成为世代享用的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特殊价值和地位。民族旅游作为媒介积极促进了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关注,有助于认识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从而达到彼此理解与相互尊重。我们希望把凉都世居的彝、苗、布、白、回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独特气候,自然资源、旅游观光相结合,变成人们共享的文化遗产和民族共同精神财富,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利用它去创造更丰富、更美好的新生活。
然而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当今世界背景下,旅游将文化多元性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它让整个人类在生存与发展的多元一体的格局中,以最为轻松的方式学习和谐相处,交流沟通,改善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旅游开发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往和接触,它引起对不同文化现象广泛而深刻的求知和理解,从而使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人们更加亲近,心理隔阂与陌生逐渐消除。
在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与开发中,处于边缘性的民族文化,必然成为一种公众能够听到的声音,既能被传播、吸收、理解,又能尽可能地创造发挥,达到从不同程度和方面服务于本民族和改善他们的生活世界。这样,民族文化旅游会给人类建立一座沟通的桥梁,让人类加深对自己本民族同胞的关爱和信任,胸怀更加开阔,相处更加和谐。
当然,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旅游开发对于本地人同样有着深刻意义和较大影响。大批的旅游者对民族文化旅游的关注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本民族成员对自身民族文化传统保护、传承、开发利用反思,唤醒了不同民族成员对本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热情,人们重新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增强了自豪感、自信心,更加关注认识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化经济价值和对外影响,从不同的程度上更加强化了本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认同感、责任感、紧迫感,更加自觉地肩负起抢救、保护、整理,利用民族文化复兴的历史责任。所以,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开发与旅游开发逐渐成为各级领导,有识之士特别关注的重要认识。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旅游开发珠联壁合,已成为民族身份直接表述的媒介,民族传统文化借此实现出来,民族也由此提高了自身地位和文化价值,特别是近年来,当某些民族传统文化面临濒危之时,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蓬勃发展带来的正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为重新审视认识民族传统文化保护重要性提供了复兴契机。许多民族纷纷从民俗、风情、艺术、宗教、建筑、婚丧、歌舞、艺术的不同方面来展示自己的文化独特性、奇异性,通过不同的方式的意识表述呈现和塑造,民族文化形象更加鲜明和强化。如彝族火把节文化、苗族采花节文化、布依歌节文化等,民族文化也借助旅游的发展得很好的保护、传承、延续和发展。在民族文化旅游大潮中,少数民族自身的文化智慧和创造力,不仅增强了民族的内聚力和自豪感,也使来自各地游客获得了民族文化认识,并给予包含亲身的热爱的评价,浓厚的民族文化资源作为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
然而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并不是一个严格的自我封闭体系,它所蕴涵的价值和意义在各种条件变化中始终处于不断加强或不断减弱的变异过程,每个民族都会在现实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对自己民族文化内容所处形式进行保留或淘汰。社会不断发展,对民族文化的需要也不断发展,民族文化处于不停的变化、调整之中,因此,在文化创新领域,不能照抄别人,更不能固步自封。中国人喜欢打麻将,但是却没有将这种文化进行创新开发,相反,是让日本人发明了自动麻将机,掏空了中国人的钱包,这是缺乏创新意识的表现;韩国电视剧《大长今》等在中国掀起收视狂潮,原因是它极强地体现了本民族文化,但是,这种文化实际上受中国儒学文化影响极深。我们却没有好好地采用文化超越战略,结果被别人所用。不能不说这也是一种民族文化资源浪费的体现。所以,在传承保护民族文化与开发利用中,要克服盲目的、破坏的,急功近利的思想,充分考虑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是民族文化资源现实社会和时代特色相同的关联度,实践证明,纯粹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或单纯的民族文化已经很难感动今天的现代人,只有渊源流长的民族文化深层内涵及其文化精神与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紧密结合起来,突出民族文化资源在形式上的表现性和可观赏性、可互动性,才是开发民族文化产业成为现代人财富的核心因素。
因此,传承保护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必须在特色文化资源形式上表现性、可观赏性、可互动性的有机结合,必须从培养创新人才的战略抓起,大力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开发产业发展的需要,大力培养造就一支热爱民族文化保护的工作专业队伍;积极培养一批较高层次的民族文艺人才和民族文化骨干,努力发展民族文化艺术教育,做好在民族地区学生中进行民族文化教育培养工作,帮助民族地区培养文化艺术人才,特别是帮助培养民族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编导,创作和设计人才,在规划建设中,要吸收民族文化的特点,做到民族特色与现代化建筑的完美结合,建设具有独特民族文化特色和民族风光环境优美的旅游民族文化园、民族文化村寨。这样,才能引来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有计划、有组织地加强各民族已建的文化园等设施建设,增加民族文化设施投入和民族文化保护开发经费,盘活民族文化产业市场。
总之,多年实践证明:在传承保护、抢救、开发利用本民族文化旅游建设生态环境方面工作,毗邻的云南,做得有声有色,已走在全国之首,搞活了本省经济,带动了国民经济全面健康、协调发展,提高了本省的对外知名度。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纵观过去,沧桑巨变,成绩斐然;展望未来,前程似锦,任重道远,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我必须站在时代的潮头,在实际工作中,统一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认识,与时俱进,发挥优势,大胆创新,合理借鉴,为我所用,在新时期,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工作中做出新业绩,新贡献。
文章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a309d50100ht9v.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