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沽湖自古居住有彝族,是从楚雄、大理一代迁移而来,后来在泸沽湖的势力不断强大建成郡都以后逐步迁往永胜、丽江、华平一代发展。泸沽湖之名就是出自彝语之说,意为密林深勾。
泸沽湖彝族多数往外迁移以后,大量土地荒芜,后来泸沽湖的摩梭人迁入居住,并在泸沽湖建立土司制度。由于时代与历史的原因,地方政府又把周围的地盘划规土司管理。从此泸沽湖周围的土地和山林都成了土司的管辖。
当今居住在泸沽湖一带的彝族并非是原来遗留定居下来的,而是从四川凉山迁入的。进入泸沽湖一带居住的时间大约在公元(一七七0年左右)。主要以米氏家族为主,卢氏、杨氏、何氏、邱氏等家族为辅,从盐源县卫城镇大草坝逐步向卡坝、波漓弯一带迁移,最终落脚于泸沽湖、长柏、石佛山、木底旗一带。这些家族中米氏为黑彝;其它家族是白彝,而白彝是属黑彝的百姓。如今居住在泸沽湖一带的彝族,大多是由米氏和米氏的百姓繁衍而来。
米氏家族和百姓最初进入泸沽湖居住也是有原因的,当初居住在四川桃子乡一带时,地盘属四川土司管辖,每年给土司交的税和租使人们难以承受。在一次打猎的过程中,这个家族偶然打到一只老虎,他们将这张虎皮背到云南省宁蒗县永宁总管家作土地交易。总管见到这张虎皮后,非常高兴,不紧划石佛山、黄岩子、大水沟、木底旗等地与虎皮作交换,还主动提出与米氏家庭作亲家,并表示减免很多杂税。从此,米氏家族和米氏的百姓们就定居泸沽湖一带,一直到现在。
解放以后,四川和云南划地界时,将黄岩子一带划规四川。在二十世纪中期,由于居住在高山一带的彝族群众年年受灾。在党的关怀下,对部份居住条件极差的彝族群众进行迁居,并建立何家社、马家社、海门村、木夸彝村等。
本人作者:阿鲁拉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