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众多国家级民族歌舞传承人的履历,很少有“半路出家”的,而国家级巍山彝族打歌传承人茶春梅的打歌之“乐”在她童年就开始了。
从小山村到县城,从州市到首都,从国内到国外……
如果没有打歌,茶春梅也许只是云南大理市巍山县马鞍山乡青云彝族村一个普通的农民。然而如果没有茶春梅,那十六步平摆、三步一掂的打歌“奥义”是否还有人能够“解读”得如此生动,让真正意义上的青云彝族传统歌舞流传下去?
打歌这条路,如今已53岁的茶春梅走得不偏不倚,直至如今。很难分得清,是彝族打歌成就了她,还是她完美了彝族打歌的传承。
生命在歌舞中怒放
1962年8月,茶春梅出生在青云村委会毕五村一户普通农户家。
青云村是彝族聚居区,打歌历史悠久,是当地彝家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相对闭塞,这里保持了民族民间传统歌、舞、乐三者结合的民族艺术完美形式。
在这样传统文化浓厚的环境里,茶春梅跟着小伙伴一起唱山调、打歌,在一次次村里红白喜事或者节庆的打跳中,她能歌善舞的天赋慢慢展现出来。
上小学时,茶春梅代表马鞍山地区参加县级文艺汇演,后来又多次代表巍山县和大理州参加省、州民间文艺汇演。
“越拿手就越爱”,中学毕业后,茶春梅回了家,农闲之时,她没有忘记打歌,经常向村里的一些老艺人请教打歌的要领,技艺日渐精进,成长为一名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打歌能手。
在认真组织青云打歌的同时,她还虚心学习其他地区的民族歌舞,对前来求教的姑娘、小伙们悉心指导,“大家一起把打歌跳好”。
作为民间打歌能手,茶春梅参加过第二届、第三届中国民族艺术节,并在1987年,随中国代表队参加了第五届东南亚国际民间艺术节,先后在日本的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六大城市公演。
2002年,茶春梅被云南省文化厅和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命名为“云南省民族民间舞蹈艺人”。
2006年,她带队赴京参加“首届CCTV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十六步平摆、三步一掂、半翻半转、全翻、三翻三转……在“盛典”上茶春梅和同伴们凭借明快的节奏、丰富的舞蹈语言和激昂多变的表演步伐,使青云彝族打歌被评为了“最难学的民间舞步”,那一刻,云南古老的民族民间艺术在中国的民族舞台上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传承与传承人
打歌在彝语中称"欧克",是巍山分布最广,影响最大,历史久远的一个舞种。而打歌调则是打歌活动中彝族人用自己丰富独特的语言创造的口头文学,言句明比暗寓,歌声优雅动听。
以地区性和各自特定环境的不同,巍山打歌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五种典型:巍宝山打歌、东山打歌、西山打歌、五印打歌、马鞍山打歌。
而马鞍山区以青云打歌为代表,节奏明快多变,动作粗犷奔放。
“青云打歌有三件"宝"大刀、芦笙和笛子。打歌时要有一人舞关刀或棍。请歌头和歌手们上席,宴间歌手们用唱调子来商定如何为主人打好这场歌。歌头商定后,主人才去点燃篝火,歌头领先进入歌场,并用芦笙发出呼唤声后,打歌才能开始。”
“每年春节,我们都要打歌,方圆百里的彝家男女老少都来打歌,"芦笙一响,脚杆就痒。笛子一吹,调子就飞",一跳就是半个月……”
2009年,茶春梅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民族歌舞(巍山彝族打歌)传承人。
如今,是她在青云小学教打歌的第三年,“一个星期一节课,就像跟学生上体育课一样”。
茶春梅说,曾经有一段时间,彝族中的姑娘小伙都不愿意学打歌,打歌也慢慢在凋零,那时自己很担心这个传统会消失。如今政策好,给传承人补贴,还提供打歌的场地、机会,打歌的人慢慢多起来。
“只要不要让我们民族的东西被忘记掉,愿意学的,我就愿意教,不仅教,还要给他们讲我们彝族的历史。”
2013年年初,云南师范大学专门请茶春梅为艺术系的学生教授原汁原味的彝族打歌,茶春梅的“彝族打歌”走进了大学。
初夏,巍山县,夜幕时分,在微凉的风中,古城楼、文化广场、蒙阳公园……雄雄篝火燃起,处处是悠扬的曲调,热情奔放的舞步,这里,绽放着民族舞蹈最美丽的花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