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凉山布拖县的彝家孩子,我愿为改变家乡的贫穷落后面貌而贡献智慧和力量……”6月17日,在被录用为“凉山州布拖县特木里镇”的“村官”后,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英语旅游专业毕业生王英激动地对同学说。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成都一家单位给高薪聘请王英工作,她却婉言谢绝了。一些亲朋好友也希望她留在成都这样的大都市工作,她却一心要回大凉山,去回报养育过她的那方水土。她是今年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被省、州有关方面录用的唯一的一位“大学生村官”,学院领导理解、支持她的选择,她甘愿去最基层奉献的精神也感动了万名师生。
出生在偏远的凉山州布拖县的一个较为贫困的五口之家,王英从小自力更生,勤工俭学,立志成才,希望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带回家乡传播,将先进的技术引进农村。她作为一名彝族学生的中共党员,端庄大方、普通话流利,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学习上刻苦努力,成绩优异,获得多次奖学金;工作上认真负责,自信务实,担任四年班长。社会实践经验丰富,具备较强的团队精神,谦虚谨慎,难能可贵的是有较强的进取心和创新意识,又能脚踏实地的做事;能及时发现问题,善于综合分析,处理问题得体恰当,心理承受能力较强。
自强不息的王英,从“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文化娱乐基本没有”的大山摸爬滚打到繁华的大都市,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如此美丽,更加坚定了她学业有成后回到基层建设家乡的梦想。“ 其一,我知道了什么是城乡差别和经济发展不平衡,这对我今天认识、理解中国的国情有莫大的好处;其二,我知道了农民真苦,我跟着吃了一些苦,对后来生活的苦和甜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王英在被问到“为什么不选择在大都市发展却坚决要回家乡当‘村官’”时激动地说道,从她放光的眼眸中可以看到她的坚定和执着。
在学院,同学们总会看到一个拥有黝黑皮肤却总是笑容灿烂的彝族女孩,在与她交谈时如聆听黄莺在鸣唱,还会在了解她的为人时感受到人世间的真善美。她的存在,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王英一贯热爱农村、热爱农民。她能够在繁忙的学业中抽出时间到偏远贫穷的山区去支教;他能够在自己生活都很拮据的时候向辅导员老师和同学们要旧弃的衣物及生活用品带回家乡资助贫困学子;它能够不求任何回报悉心照顾患有白血病的同学,不怕辛苦为绝症病人四处募捐……即使出了大山,她牵挂的依旧是村民。
“作为大学生村官,我会注重当好“四员”: 一是当好“三农”政策宣传员;二是当好组织信息报送员;三是当好农村矛盾调解员;四是当好远程教育操作员。我会认真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用心干好自己每一天的工作。”这是王英对选择的一种坚守,对责任的一种坚守,对理想的一种坚守,正是这种坚守,体现出了她作为当代大学生“村官”的风采。
“下得去、能吃苦;待得住、能干事”是王英做村官的基本信条。在科学文化方面,她决心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去,利用业余时间普及双语(汉语和英语)知识;在经济发展方面,她将注重发展农业,将优良的品种和先进的技术引进农村,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王英说:“大学生村官就像一粒杨树种子,只有对大地报以深情,我们才能生根、开花、结果。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我们必须牢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让青春在农村闪光,在落实中争先进,创一流,为凉山的发展尽一份力!” (吴兰尧 记者 诸泽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