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踢进央视演播厅的彝族踢踏舞:阿妹戚托 

5868 5
发表于 2013-7-1 16:08:3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阿妹戚托.jpg


  “阿妹戚托”系彝族一支群体的原生态舞蹈名称,汉语意译为“姑娘出嫁舞”,源于贵州省晴隆县三宝彝族乡。三宝彝族乡位于贵州省晴隆县境南部,历史上一直属于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山区,故因自然环境处于较封闭的状态,才使其民族优秀传统艺术形式较完整保留下来。1956年,“阿妹戚托”在参加贵州省第一届工农业余艺术会演并荣获优胜奖后,曾进京在怀仁堂为中央领导演出。此后,由于生产、生活、经济贫困等因素制约,致使“阿妹戚托”渐之匿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在地方经济逐步发展的条件下,“阿妹戚托”才又被逐步发扬光大。

  “阿妹戚托”纯属无音乐伴奏的彝族婚俗舞蹈,是新婚姑娘临出嫁时,寨中及邻寨女伴纷纷踏至为新娘送行,在与新娘离别之际,表达女伴们依依难舍的心情,同时告诫新娘坐家之后,要勤俭持家、孝敬公婆、相夫教子、尊重寨邻;祝福新娘与丈夫全家和睦相处、兴旺发达。“阿妹戚托”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作、日常生活及其民族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舞蹈。从“阿妹戚托”独具风格的人文景观中,尚能体现出该民族古老的历史文化信息及其本土文化内涵。   

  “阿妹戚托”系女子群舞,以偶数组成队形,或呈直排,或呈圆状。以八人或十二人或十六人不等为组,人员增减以偶数计,手拉手即可起舞,舞蹈分为十二小节,即:彝语之伞踏(汉语译为欢送出嫁)、西踏非踏母(勤俭持家)、含各勾梁(送镰刀)、哄的(插秧)、节根间(幸福靠劳动)、美液朵(薅秧)、机堵(耕作)、吉踏吉摩踏(劳动快乐)、其醒然(祝新娘终生幸福),整个舞蹈肢体语言的形成基因,无不来源于生产生活,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向往。其动作主要靠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部位的运动变化来展示舞之美感。表演者相互配合默契,可谓达到丝丝入扣的境界,使其动作整齐无误,干净利落,脚掌发出的踢踏之声,极为脆响,以足传情,使人震撼,予观者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大可令人叹为观止。难怪有人给“阿妹戚托”赋予“东方踢踏舞”之美誉。   

  晴隆彝族原生态婚俗舞蹈“阿妹戚托”在2007年“多彩贵州”舞蹈大寨中,向世界递出了一张名片。现已申报列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继申报进入更高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如今,“阿妹戚托”已进入三宝彝族学校,作为校园的一门必修课加以传播,不难想象“阿妹戚托”这支民族民间艺术奇葩将会更加璀璨夺目。


评论5

雅姆阿松Lv.9 发表于 2013-7-1 18:43:38 | 查看全部
进京写成晋京了。
苏月飞阳楼主Lv.9 发表于 2013-7-1 20:38:52 | 查看全部
雅姆阿松 发表于 2013-7-1 18:43
进京写成晋京了。



帅哥,你看到直接编辑就得了嘛。

呵呵,踢进京城去。
倮木阿云 发表于 2013-7-2 20:22:32 | 查看全部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俄雷拉布Lv.9 发表于 2013-7-4 16:41:25 | 查看全部
踢进央视演播厅了。
路过。。。Lv.2 发表于 2013-7-5 19:13:50 | 查看全部
恩呢  不错的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邀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