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黔西北彝区走出经济困境的几点浅见
王一川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日新月异的变化,黔西北彝族居住区域经济普遍落后,然而这种现象在农村小聚居的彝族区域尤为凸显。要解决这一迫在眉睫的问题,我们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彝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黔西北 彝族区域 困境 经济发展
黔西北的彝族主要分布在左纳雍县、威宁县、赫章县、织金县、黔西县、大方县、水城县、金沙县、毕节市等地。总人口不到80万人⑴, 主要以农牧业为主。黔西北彝族的村寨多坐落在海拔2000~4500米左右的山区、半山区,相沿聚族而居,一般选择向阳山麓,顺山修建,以山腰、山梁处居多,山脚、河谷地带较少。在同一个地方居住的主要以同一个支系为主、各支系传承的居室建筑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与当地的居住习俗有密切关联,从村寨的聚落到住宅的地址;从房间的分置到什物的堆放;从建筑结构到民居信仰和禁忌,都表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情。在八九十年代,黔西北彝族民居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木楼、瓦房、土墙房、茅草房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到现在居住类型多以砖砌钢筋混泥土形平房、和木制瓦房。
黔西北的彝族可以说是黔西北地区的土著民族,但是在经济上为什么会远远落后于其他民族呢?这是一个很值得人深思和反省的问题。不是我们彝族区域没有发展的机遇,而是我们没有去抓住机遇;不是我们没有智慧,而是我们太过于享乐主义和不思进取;不是我们没有想到,而是我们想到了没有去做。怎样去拯救这种发展滞后的经济瓶颈,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同步,黔西北彝族知识分子在彝族经济发展过程中要起到模范带头和领导作用。在社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今天,黔西北彝族区域的经济要发展离不开知识分子,这是知识经济社会所总结出来的硬道理。我们要先富带动后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要用我们先进的思想对我们黔西北彝族区域刀耕火种的旧思想进行强有力地开导和指导,让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文化走进彝族山寨。要用科技引导他们走科学种田道路,从而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最终走向致富道路。
第二、在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民族思想不要故步自封,我们要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道路。要感谢党和时局的稳定给我们带来创造和发展经济的良好环境条件,我们要紧紧地抓住这个机遇,最终和各民族一起走向共同富裕,迈向幸福美好的共产主义道路。怎样才能解放我们的思想呢?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夜阑自大,要保持戒骄戒躁的作风,经济上去了要懂得感谢党给我们创造和发展经济的空间。我们不能走享乐主义道路,要放眼看世界的变化,要充分利用现在的网络媒体学习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用知识来武装自己和改变我们贫穷落后的样子。
第三、和平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和平共处是发展经济的必然趋势,发展经济需要和平、和谐。“和气生财,怄气奔波。”这是我们彝族区域常常流传的劝诫家庭和美的诗句。所以我们之间不要存在隔阂和歧视,不管是在和平年代或者是烽烟连绵的年代,和谐共建美好的家园是我们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愿望。我们的民族是一个有智慧、有经济头脑、渴望和平和发展的民族,奢香夫人就是我们民族的学习榜样。对于固有的中华民族来说,不管是任何人都要有大局的观念。任何搞孤立行动或者是自以为是的思想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旅程中都是极为不科学和违背客观规律的。
第四、有条件的,可以以商会的形式把资金凑集起来,在交通便利的彝族小聚居地方打造具有彝族风情的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彝族山寨。这样既可以增加就业,又能带动小聚居彝族村庄经济发展。彝族风情休闲娱乐可以是彝族歌舞、彝族风味小吃、彝族农家乐等等。我们可以将古朴而又古老的彝族文化与各民族文化建成一个小型的文化展馆,让远道而来的朋友享受我们民族文化带给的喜悦之情。休闲娱乐彝族山寨的场地可以租用或者个体经营整合后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彝族风情经济整合体。可以在大方县的“宣慰府”,赫章县的“可乐遗址”、“韭菜坪”,威宁县的“草海”,纳雍县的“九洞天”,毕节大屯“彝族土司庄园”等等古遗址和旅游景点与彝族的“多元”文化相结合,打造具有彝族特色的文艺行业和饮食业,从而带动这些区域彝族经济的发展。
第五、作为交通不便的农村彝族小聚居区,我们要将剩余的劳动力往外输出,从而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发展教育事业,让子女能够学到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在成才后能为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本民族的经济发展发挥自己的作用。村支书和村干要起到带头模范作用,要不断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用科学文化知识改变彝族村落贫穷落后的面貌。组织和带领村民走科学发展的道路,走和谐社会的道路,走适合于中国式发展的中国梦道路。不管是在什么地方,贫富的差距不可能没有,我们要逐渐缩小贫富的差距,走和平共处的社会主义道路,在发展本民族经济的同时,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多角度,多视野去看问题和想事情。
第六、要紧紧地抓住国家对贵州的政策倾斜,在黔西北彝族区域发展具有彝族特色的医药事业,把中草药的栽培、加工和销售形成产业链条,带动彝族区域的经济发展。中草药的栽培不能只走有经济价值的药物栽培,我们要根据疾病的治疗需求,把所有涉及方剂的中药集中在一起栽培,最后发挥黔西北民间彝医偏方治病的特色,从而在彝族聚居区域发挥强有力地经济带动作用。
总的来说,随着社会经济日新月异的变化,要改变黔西北地区彝族经济普遍落后的现象,我们要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办事;我们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彝族区域经济发展的道路;作为彝族的知识分子,要发挥其在本区域的模范带头作用,多角度地去开导彝族同胞的思想,多向他们讲解怎样走发展致富的路子,让他们的思想从刀耕火种的旧方法中解放出来。我们要在看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看看自己,看看我们现在想做什么和要去做什么或者是我们该做什么,落后了就要挨打的道理大家都知道。但是不管干什么事情要在相关法律法规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框架内进行,想尽一切有利于黔西北彝族聚居区域的经济发展路子,从而更好地推进黔西北彝族聚居区域的经济快速健康有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国发2号文件 2012年1月12日
[2]陈光明,李平凡主编·贵州彝文古籍整理翻译研究·2008·7·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3]李平凡,陈光明主编·跨世纪的彝学探索·2009·11·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注:(1)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的彝族人口数
个人简历:
王一川 彝名:奥吉踏岔 男 彝族 本科文化,贵州省纳雍县人,1982年10月13日出生在大山深处的一个农民家庭,2007年7月毕业于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08年8月为特岗教师在贵州省纳雍县阳长镇一村级小学“米落小学教书”,同年加入纳雍县彝学会,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调到乡镇卫生院工作,2011年12月至2012年10月考调到纳雍县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办公室工作,同年被聘为毕节彝学院彝学研究员,2012年10月至今在纳雍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工作,2013年1月本科毕业于贵阳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系。
该贴已经同步到 苏月飞阳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