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收集和整理黔西北彝区中医偏方重要性的阐述

5288 0
发表于 2013-8-11 17:30:3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收集和整理黔西北彝区中医偏方重要性的阐述

王一川(纳雍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 553300)


   【摘  要】:通过收集和整理,结合我国现代中医学的理论和实际,将黔西北彝区中医偏方和现代中医学对比研究,找出其间的科学性和适用性所在,找出其间的异同,进一步填写中医学界的部分空白点,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黔西北彝区  中医偏方  收集  整理与研究

   

   【引言】彝族药物是彝族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是中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彝族药物数达千种,包括有 动物药 、 矿物药 、 植物药 ,其中以植物药和动物药运用较为广泛。彝族将酒用于药中,亦有悠久的历史,从公元初年到南诏彝族奴隶制建立之前,彝族历史经历了从勿阿纳(《西南彝志》)希慕遮世系第51世君长,到那意笃色(76世)的彝族奴隶社会前期。这一时期,彝汉医药相互进行了交流。彝医使用的一些有效药物也被汉医所用,并且收录进汉医的医书中,如名著 《名医别录》 就收载了不少彝族地区的药物。在 《华阳国志》 《水经注》《说文》《汉书》《续汉书》《博物志》等书中、也都记载了一些彝族的药物,宋代还有彝族地区的犀角、麝香进贡给皇帝的记载。这一切,充分说明了彝族的医药交流,进一步促进了彝族医药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华夏医药的宝库。

   【正文】黔西北地区包括纳雍、大方、织金、赫章、威宁、水城、金沙、盘县等地,居住在黔西北地区的彝族人民也传承着对各种疾病的治疗和防治的独特疗方。然而这些值得研究的黔西北地区的彝族中医偏方,一直都没有人去收集整理成书,在现代中医学、西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热潮冲击下,有的方剂和用药方法即将失传。这对中医大国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损失。因此收集、整理和抢救黔西北地区的彝族彝族中医偏方迫在眉睫,从什么地方去入手,它又能在我国中医学界起到什么作用,怎样去收集和整理这些都是摆在当代彝族知识青年们面前的一大难题,但是不论是任务多么的艰巨,是否可以拓宽我国中医学的研究范围,我们也要迎难而上,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收集阶段:主要是采取地毯式收集,走遍纳雍、大方、织金、赫章、威宁、水城等彝族居住的地方,找寻所谓的彝医,将黔西北地区的所有彝族民间中医偏方收集在一起。在收集的过程中要根据其偏方所治的疾病进行内、外、妇、儿等科别进行分类。其间可能出现的问题有:1、部分彝医不愿意将其偏方交给收集整理组,这就需要我们工作组耐心解释,多个渠道去做思想工作,说服彝族地区的彝医,达到我们的预期目标;2、交通问题,如果在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中车辆到不到的地方,我们要克服困难,步行到达;3、语言的沟通问题,因为彝族语言存在着方言的差别,所以我们收集整理组得学会沟通,学会多种方言的彝语口语;4、病种和药物的彝语翻译,在收集和整理过程中我们先用汉语同音或者拼音代替。

   其次是整理阶段,这个阶段可以说是收集和整理工作的中期环节,主要的工作由彝语专家和医学专家、医学者对收集来的相关信息进行科学的翻译和过滤,最后从医学的角度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科。其间可能出现的问题有:1、对各地的彝语方言口语的差异可以导致翻译工作滞后,这需要多方面进行沟通,对其进行确认最终达到达到收集和整理的目的。2、收集的偏方可能和现代中医学的辩证有异同的地方,这需要多方面、多角度去论证,对异同的进行合理的取舍。但是对于黔西北彝族聚居区域的很多中医偏方是在实践中得以证明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嘛。

   第三、其收集与整理的价值所在:1、对我国的中医学有着补充作用,因为这些方剂都流传于黔西北的彝族居住区彝医手中,也保存着传内不传外的传承方式,没有被整理成书和大范围的推广。2、可以对我国的中医学界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比如说一例很单一的疾病“痢疾”(彝语为:硪哺吙)⑴就有六七种治疗方法;不少黔西北彝族地区保存的中医偏方对乙肝和肝硬化(这两种病彝语统称为:硪哺溢澄)⑵等等疾病也有独特的疗效,这些方剂可以说在现代中医学界是找不到和看不见的。3、同属于我国中医学界魂宝之一,因为这些偏方都流传于黔西北的彝族居住区彝医手中,也保存着传内不传外的传承方式,在现代中医学界可以说是很稀有的方剂,并且这些方剂也是实实在在为彝族聚居区域的老百姓身体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彝族历史长河中是不可非议的。

   第四、我国传统的中医与西医的对比研究是离不开黔西北彝区中医偏方的,在现代我国的医学主流方向有向西医倾斜的迹象,就连我国的中医院大多都以西医为主,也存在很多学中医的人说中医学很难学懂。这是一件很令人担忧的事情。虽然西医学在很多方面都比中医学先进得多,不过中医学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产物,中医学的辩证法让人难解,可是他会随着科学的进步在进一步研究中医药成分的技术中和西医学有相应的切入点的。中医学主要是要在找到病因的同时用阴与阳的学说对疾病进行调理,最终达到治疗目的。中草药都来自原生态的大自然,它的运用只要遵守配伍禁忌,对人体的其它器官和组织的损坏几乎不存在,没有副作用;西医学是找到导致疾病的真正道理后对其导致疾病的病菌进行杀灭,部分药物对人体的其它器官和组织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损坏,药物主要是化学制剂,多数药物都有副作用。我坚信随着历史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在中草药的成分得到有效的提取和分解的基础山上,中医学一定会得到国内外的专家和学者的认可和大力推广。然而作为黔西北彝区的彝医固有的中医学偏方如果被收集和整理起来,那么它在中医学界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因为黔西北彝医中医偏方也是我国中医学的一个部分,所以我国中医与西医的对比研究是离不开黔西北彝区中医偏方的。这些彝医固有的中医学偏方就需要我们收集和整理的工作者想尽一切可能的办法去获得,当然也离不开彝医的无私奉献和对我们收集和整理的工作者的支持。

   总之,在黔西北彝族居住地区,勤劳勇敢的彝族同胞在与大自然和病魔作斗争的过程中总结了不少有价值的中医偏方。我坚信通过收集和整理,结合我国现代中医学的理论和实际,将黔西北彝区中医偏方和现代中医学对比研究,找出其间的科学性和适用性所在,找出其间的异同。它能够进一步填写我国中医学界的部分缺陷,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对我国的中医学有着补充作用;2、可以对我国的中医学界提供有价值的研究;3、同属于我国中医学界魂宝之一。因此收集和整理黔西北彝族地区彝医偏方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文明中华: http://www.godpp.gov.cn/wmzh/2007-09/13/content_11138501.htm

[2] 生物谷: http://www.bioon.com/Article/Class196/58874.shtml

注:⑴硪 哺 吙:彝语 汉语译为“拉肚子”,也就是痢疾的意思;

  ⑵硪哺溢澄:彝语 汉语译为“水鼓病”,这里为什么指“乙肝”

           和“肝硬化”呢?其主要是这两种病如果到中晚期

           后的症状都有腹部腹胀感。


该贴已经同步到 苏月飞阳的微博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邀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