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走进“三宝”彝族乡

6274 5
发表于 2013-9-5 13:17:4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走进“三宝”彝族乡

                             
刘金松   
     

“高山苗!水仲家!倮倮住在石旮旯!”意思是说苗族居住在高山上,布依族居住在水边,彝族居住在石头多土地少的地方。根据史料记载,彝族是西南地区的世居土著民族之一。由于历史上多次战乱、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了各兄弟少数民族如今在贵州这片土地上形成了这样的居住分布。

三宝彝族乡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东南部,距县城46.03公里,其东、北、西三面与鸡场镇毗邻,南与安谷乡接壤,平均海拔1600米以上,面积24.15平方公里,人口1046户,4471人,主要居住有彝、苗两个民族,占98.2%,是贵州省唯一的彝族乡。

三宝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古时称为“望云山”,在民国以前叫“山堡寨”。其地域比今天的大得多,其东南西北四面均为九重岩、观音岩和轿子山(今兴仁县民建乡境内)等几道百丈巨崖所箍,地势极为险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誉,其南面的巨岩上有一尊十来丈高的“香炉石”,石上有树,常年如香炉烟萦绕不断,古时乡民们称为“镇寨之宝”。乡政府驻地就在几道巨崖中奇峰突起的高山上。“山堡”实际上就是在山顶上修建的城堡村寨。古代用石头、树木、夯土修建居住的城堡村寨,为了防止战乱和洪水、猛兽等灾害,一般都是选择依山而建,而不会像如今的城镇建设选择平坦地带。很早时期山堡寨境内物产非常丰富,马道(地名)黄果栽培历史悠久,果大、皮薄、果肉细嫩、水分充足、配甜适度,曾作为献给明清朝廷的贡果。除黄果以外,煤炭、杉木还在该地大量出产,黄果、煤炭、杉木成为当地的三大产业。人们都称山堡寨有“三大宝”,久而久之该地就被易名为三宝了。

明清时期,三宝隶属普安州(今盘县)彝族十二营的鸡场营,后划归安南卫(今晴隆县)属下的淳德里。1932年3月始置三宝乡,隶属第四区。1935年实行保甲制,设三宝联保。1938年12月三保乡(联保)隶三区。1945年裁区设1镇10乡,三宝乡下领7个保,直属县辖。1950年4月,三宝乡改隶第二区,区政府驻凉水营。1953年区政府移驻鸡场乡,辖三保乡。1956年11月,县设9个民族乡,其中设三宝彝族民族乡。1958年设三宝管理区,隶红旗公社。1963年设三宝人民公社,隶属鸡场区。1984年8月,根据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84)60号文转发省政府139号、143号文件精神,改鸡场区的三宝乡为三宝彝族自治乡,乡人民政府驻白鸡。1992年,三宝彝族乡属鸡场镇辖,1996年,将三宝彝族乡从鸡场镇镇划出单列。

民国初年,三宝彝族首领王富玉拉起一支有五十多人枪的民族武装。1920年以后,这支武装发展为百余名,由王富玉的儿子王少卿(发祥)统率。人们都称赞王少卿“表里如一,敬佩有嘉”。王热心办教育,重金聘请秀才周西伯到三宝办学,并请他题写有对联“半耕半读方为强业根本;一山一水乃得自由精神!”雕刻在大门的石柱上,为三宝地区的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
三宝彝族乡属于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山区,由于交通和自然环境的落后,一直处于较封闭的状态。正是这种较为封闭的状态,才使其民族优秀传统艺术文化较原生态地完整保留下来了。

一、彝族民居

三宝乡彝族居住的房屋保持着传统的木柱竹屋瓦舍结构和古老的“叉叉房(茅草房)”建筑式样。一般为三间,中间称堂屋,两边为卧室,楼上通常储藏粮食或存放大型物件。修建正房以三间四立,因“四立”与“事业”谐音,表示事业有成之意,忌讳四间五立,意思是避免“四分五离”之意。厢房居正房两侧,以前的老房子是和正房卧室共用一壁木板墙,如今许多也演变为单独修建在正房墙以外。

二、语言文字

三宝乡彝族一直保持古老的彝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系东部方言,其中夹杂有少数北部方言。彝族一直有自己的文字,但是在三宝乡懂得彝文的人已经不多,彝文古籍已经失传。
    
三、服饰文化

彝族服饰种类繁多,色彩纷呈,是彝族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彝族人民,创造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饰习俗,在彝族物质民俗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黔西南彝族曾经的服饰古朴典雅,男女通堂包青、蓝、白色棉布头帕,妇女头帕较长,环绕多层,状如“大盘”。女袍领口、袖口、襟边、下摆及裤脚周围多绣花纹或镶花边。冬季男女都喜欢披上御寒的“擦耳瓦(披风)”。

三宝彝族乡彝族男生服饰在解放前穿的是麻布衣服,主要以白色和蓝色为主,衣裤外加青、蓝色长袍系腰带和穿“擦耳瓦(披风)”。现在已经完全潮流化了。女生服饰仍然保持不变。头帕仍然是用毛巾和白布折成大约8厘米宽、直径约40厘米圆盘。上衣仍然是锈花领,后背齐脚跟,前面齐腰,面前系上有刺绣飘带的围腰。裤子已经多数不再是大裤脚,都赶潮流了。脚上穿的多数还是绣花布鞋。手工缝制和在领口、袖口、飘带等处锈花的传统没有改变。逢年过节或探亲访友,妇女盛装戴银质梅花饰额、大泡花银质手镯、指环等习惯保持完好。

四、传统节日

三宝彝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

正月十五“了年节”

彝语称为“可后达且我”,这一天,家家户户吃猪脚,寨子里热闹非凡,尤如汉族的大年三十一般隆重。
  
二月二“龙抬头”

实际上是彝族祭山的节日。这一天全寨合伙买一头猪,每家每户去一个人,带上一碗米,到山上聚餐。把猪杀后每家可分到约一指宽,二十来公分长的肉,剩下的全部和米煮成烯饭,吃不完的依然平均分配。

三月“清明节”

清明节的早上天还未亮,每家每户都把牛拉去饮水,彝族人相信经过这样以后就会风调雨顺。

六月“火把节”   

火把节对彝族人来说,如同汉族的春节一样,特别隆重。彝族人有句谚语:“火把节没有看错了的,彝族年没有过错了的”。火把节要过3天,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既有彝族人民的民族文化特色,又有浓郁的地域民俗风情。火把节白天的内容一般有:斗牛、斗羊、斗鸡、选美、赛马、摔跤、跳“朵落荷”(即跳达体舞)、对歌等。到了晚上,个个村寨的人都手执火把绕住宅和四处游巡,插一些火把在田坎上。最后聚集在村寨的坝子里,将火把堆放在一起,围着火堆弹月琴、吹萧、饮酒、唱歌、跳舞,通宵达旦。

七月半“七仙女下凡”

彝族古文献中有“七仙女下凡下嫁彝族先祖繁衍后代”的传说,这个节日主要是彝族人用来纪念七仙女的节日。这天下午,每家每户都要杀鸡做饭,吃过晚饭过后,全寨的女人们都集中到寨中的坝子里“请七仙女”,男人特别是年轻小伙则到其它寨子玩耍。具体的做法是:两个少女齐坐条凳上,手里各执一柱点燃的香,由一个成年人手持着簸箕对着这两个少女不停地扇风。其余的人以这三人围成几圈,共同反复地吟唱着一首歌谣。唱着唱着,执香的两个少女就会慢慢的站起身来,伴随着众人的歌声跳起舞来。持续了几个小时后,歌声停止了少女的舞步一直停不下来,就好似喝了兴奋剂一样。彝族人认为这是七仙女的灵魂已经真正的依附在少女的身体里了。看到两个少女大汗淋漓了也无法停止,年长的老人这时候会端来两盆冷水往两个少女的身上泼去。少女受到冷水的刺激后的舞步才会停下来,彝族人称为“还魂”。吟唱的歌词中有以下一些内容:“……低有情,高有情,说了情,花花马,上天去,无依马,杉闭来,你要来,快快来,不要三更半夜来,三更半夜神难找,五更半夜舞难开,脚门鸡一叫,后门狗要咬……”。   

十月“彝族年 ”

彝语称为“库什”是彝族人民一年一度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家人亲友团聚相互走访的节日。各地区过彝族年没有固定、统一的时间,多数在秋末初冬的十一月中旬左右举行。具体的过年时间需由当地通晓天文历法、德高望众的人来决定。根据彝族的古老太阳历法,一年十个月,每月三十六天。年节无固定日期,一般在金秋十月上旬择一吉日举行。若来年为丰收年,则这一天可继续沿用。如果不属于丰收年则另择吉日举行。最早不得提前于新历的十月前,最迟不超过次年新历的元月底,总之在汉族的春节以前必须过彝族年。  

彝族过年需要诸多种年货,如猪、绵羊、鸡、烟、酒、面粉(养麦粉、燕麦粉等)、柴禾、篾席、蕨草、白草等等。彝族过年以宰杀肥猪为荣,每年过年后便要开始准备第二年的过年猪。过年猪越大、越肥越感到荣耀,过年以杀猪为头等大事。家境贫穷或由于其它原因未杀过年猪的人家用绵羊过年,绵羊也没有的人家用鸡过年。过年以大肥猪、阉绵羊、阉鸡为佳,不分颜色,一般不用牛、山羊、公鸡过年。如有宰杀山羊的,都要提前到过年前或推迟到过年后;过年的三天中不能宰杀山羊,更不能用山羊肉来敬奉祖灵,只能用鸡、猪、绵羊肉来敬奉祖灵。宰杀绵羊的人家较少,猪、鸡是过年的必须品,过年前就必须准备好。其次要准备好玉米面、面粉、烟、酒等食品和柴禾、蕨草、白草、篾席、菜板、竹枝等用具。过年的前一天,彝族称为“阿普洛测基”,这天要清扫房屋,打扫院坝,洗净餐具,家家户户都要推豆腐吃。到下午牛羊归圈时,在院坝内,把平时备好的柴禾背来,按一定的规则堆放好,柴堆上放第二天用来烧猪的蕨草,准备好砍肉用的菜板、蔑席等等。吃完晚饭,天色黄昏时,家家户户都给“磨子喂饭”,就是用包谷或荞子、燕麦等粮食把磨眼塞满。过年期间不准推磨、舂碓、动土,过年前就要准备足够的玉米面、面粉等。过年完毕后,择选吉日才能打开磨眼,彝语称之为“曲洛克破”。这天晚上要举行敬树神仪式。具体的做法是:两个人带上肉食和刀,选一棵果树,一人爬上树,一人站在树下,树下的人问:“树子你今年结不结果?”树上的人回答说:“不结果,不结果。”树下的人就说:“你不结我就砍掉你。”于是举刀往树身上乱砍几刀。树上的人说:“我结果,结果。”此时,树下的人停下刀说:“结果就不砍你,只要你结果,我给你过年。”把带去的肉食往果树上擦,表示给果树过年,喂肉食。   

过年的第一天每家每户都要一次性做好足够食用三天的饭菜。过年的第一天,彝语称为“库什阿莫”。这天,天还未亮,各家各户就起来,男的在家清扫祖宗灵位,洗刷敬奉祖灵的餐具、磨刀。妇女们争相去挑水,彝族人认为过年这一天清晨的第一挑清水是最圣洁的水,哪家女人挑到第一挑清水,哪家这一年就无灾无难,幸福安康。因此这天女人们起得特别早,争先恐后地去挑水。

女人挑水回来后开始做早饭,男人的杀鸡。鸡宰杀好后,把鸡翅、鸡肝、尾骨烧熟,用来敬奉祖宗灵魂。敬祖灵时,在祖宗灵位前点燃竹枝条(相当于其他民族的烧香),男主人念诵祈祷辞,主要内容是:“到家来过年的老祖人啊!我们是多么孝敬你们。自从去年过年后,为了迎接你们今年来过年,我们四处奔波劳累,养肥了过年猪、羊、鸡,酿造了过年酒,磨好了过年面,找好了过年柴。今天过年了,请求您们好好保佑子孙后代无灾无病、儿孙满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幸福安康!保佑我们过年后上山打猎,遇见飞不动的野鸡!走到汉区,生意兴隆!”

吃过早饭,全村的男人都自觉集中在一起开始杀猪。解放前等级森严,必须先杀土司家的,次杀黑彝家的,再次杀白彝家的,依次杀到等级最低家的。杀猪时,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们,七手八脚地把猪逮住后,用一根无疙瘩的新绳子把猪嘴捆好,由主妇用火钳将一块在火塘里烧得通红的石头夹起放进盛了清水的瓢里,“哧哧”地冒出白烟后,从猪头下绕过,表示去除污秽。然后才动刀杀猪放血。猪杀死后,男主人便拿出烟和酒招待前来帮忙的人,女人和小孩就开始用蕨草烧烤褪毛(现在已经用开水烫毛了)。男人们吃完烟酒后继续到其他人家帮忙逮杀过年猪,一直到全村的过年猪杀完为止。

把猪打整干净后,开膛剖肚,取出猪脾、猪胆、猪心、尿泡,用以占卡问卦,预测来年的凶吉祸福,占卜方法是:看胆是否饱满,以饱满为吉;脾是否平展,有无缺凹,以平展无缺凹、颜色正常为吉;尿泡充盈为吉,预示第二年将获丰收;心子看软硬,若猪心子质硬预示来年天干旱,软则预示来年水灾。

占卜结束用脾、心、腰子和一些肉煮好敬奉祖灵,然后将猪肉砍成坨坨肉煮着吃。吃饭前,还要举行一次敬祖仪式,敬法与早上大体一样。不同之处是还要在大门外设置祭品敬奉外祖灵(死后还没有超脱,进不了大门,上不了祖灵位的祖宗)。敬完祖灵后,用祭品去喂狗,将肉和饭一起抛到狗面前,假如狗先吃肉就认为非常吉利。彝族人认为狗都不喜欢吃饭,第二年一定丰收。第二、三天每天早晚都要敬奉祖灵,女人在家里腌腊肉、装香肠,男的外出在本寨子串门喝酒吃肉。第四天的清晨公鸡叫头遍时,家家户户都起来送祖灵,彝语称为“阿普格只”,意思是回来过年的祖宗,又要回到阴间去了。因此重新准备新鲜的饭菜让祖宗们吃饱喝足后,快快乐乐地返回。敬完祖灵片刻后撤席,表示过年结束。

过年的三天后就是拜年。拜年是过年中的重大礼仪活动,它表示下级对上级的尊重、晚辈对长辈的孝敬和亲友间的情谊,是过年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解放前三宝乡的彝族必须带上一壶酒和半边猪头先给主子家拜年。不先给主子拜年将会蒙受不尊重主子的罪名并受到罚款,还要向主子赔礼。然后给父母、岳父岳母及叔叔、舅舅、哥嫂、亲友、干爹干妈拜年。
腊月二十三“祭灶神”

三宝彝族人认为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家家供上粑粑、糖瓜,以隆重的礼节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五、婚俗礼仪

  彝族的婚姻,有同宗、同支、同姓不通婚、姨表亲禁婚等规定,婚姻多为父母作主。三宝彝族乡的彝族喜欢订娃娃亲,又叫背带亲。就是指小孩还背在背上的时候就已经给他(她)把婚订了。不过这样的婚事成功率都很低。其婚姻过程中有:订婚、开庚、递话、烧香、结婚等复杂的程序。姑娘在出嫁前三天由寨上姑娘陪伴哭二天三夜。哭述出嫁的痛苦,表示离别的悲伤。临出嫁的头天晚上,本寨子的妇女和姑娘们聚集在新娘家里,一边喝酒、一边用彝语唱酒歌和手把手教新娘做农活的技术。酒歌的内容是教育新娘到婆家后要懂礼节、守规矩、勤俭持家等。

六、丧葬礼仪 

  彝族支分繁多,分布甚广,所处的自然环境也不一样,丧葬习俗仪礼在各地彝区,各个支系也不尽相同,从丧葬形式到丧礼程度都有明显的地方差异和支系特点。

从各地彝族的丧葬习俗来看,彝族的丧葬有多种类型,如树葬、陶器葬、天葬、棺木土葬、火葬等。有的为历史上本民族所实行过的古老葬式,有的则是根据死因而采取的特殊葬法。

在明朝以前,三宝彝族盛行的传统葬式是火葬。火葬时,尸须蜷曲,男仰卧,女侧卧,架起柴楼放火烧之。而后掘坑将余灰用坛装起并包以茅草,放在坑中埋葬。有的在垒坟后,堆子周围砌一圈石头。也有的在火化之后,将骨烬放入罐中送到岩洞时。在明末清初受汉族影响已改为棺木土葬,即以棺木盛尸,挖墓穴,将棺木深埋土中,并以土丘为标记,垒砌坟冢。但仍保留了一些本民族的丧俗。葬礼的规模视死者的年龄而定,以对老人的葬礼最为隆重。三宝彝族人把老人的丧事称为“白喜事”,所以丧礼中有悲有乐,有歌有舞。按传统葬俗,主要包括接气、报丧、吊丧、献药、祭奠、指路、招魂、起灵、献水、制祖灵等仪式。安葬前请“毕摩(相当于汉族的先生)”念《指路经》,使死者能顺利地到达祖宗居住的地方去是仪式中最重要的内容。

七、山歌舞蹈  

“会吃饭就会喝酒!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这是许多研究彝族历史文化的专家学者对彝族人民的评价。彝族人自古以来就能歌善舞。在彝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其中吹木叶唱山歌最为流行,山歌主要有两句式和四句式,分男女声调。三宝彝族人在田间地头劳作之余,都会唱起山歌。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村民们便会在院坝里、竹林边吹起木叶、芦笙,弹起月琴唱起山歌,用音乐洗刷白天的辛劳,整个村寨呈现一片欢乐的气氛。

《阿妹戚托》是黔西南彝族原生态舞蹈中的一种,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黔西南州彝族聚居的村寨世代流传。原来的称谓是“阿买期踏”,“阿买”是彝语姑娘的意思,“期踏”是彝语姑娘出嫁时跳舞的意思。后来被各地的彝族和其他民族学习、改进和传播。用汉语“阿妹”和彝语“戚托”(出嫁跳舞)共同命名为《阿妹戚托》。

《阿妹戚托》纯属无音乐伴奏的彝族婚俗舞蹈,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共有12套动作,其内容主要为“闪托”(撒播种子)、“喊各”(给庄稼脱粒)、“西各飞格”(放牧)、“烘底”(插秧)、“奇摸洛”(薅秧)、“西踏非踏”(捕鱼)、“勾拓”(收割稻谷)、“拜液朵”(放鸭子)、“机堵”(用碓冲稻谷)、“其西杂”(打扫圈舍)、“其来朵”(打粑粑)等。舞蹈的核心内容是新娘即将离开父母自己成家立业之际,寨中及邻寨女伴纷纷前来为新娘送行,在表达依依难舍心情的同时,手把手教新娘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劳动技术。希望新娘能够勤俭持家,祝福新娘与丈夫全家和睦相处、兴旺发达。

《阿妹戚托》系女子群舞,以偶数组成队形,或呈直排,或呈圆状。以八人或十二人或十六人不等为组,人员增减以偶数计,手拉手即可起舞。其动作主要靠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部位的运动变化来展示舞之美感。表演者要求配合默契,动作整齐无误,干净利落,脚掌发出的踢踏之声,极为脆响,以足传情,体现了彝族古老的历史文化信息及其本土文化内涵。给予观看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1956年,《阿妹戚托》舞蹈在参加贵州省第一届工农业余艺术会演并荣获优胜奖后,曾进京在怀仁堂为中央领导演出。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和赞誉。此后,由于生产、生活和一些历史原因,致使《阿妹戚托》渐之匿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下,2007年11月17日,三宝彝族《阿妹戚托》舞蹈队参加广东省台山市举办的“百年陈宜禧,世纪新台山”大型巡游活动,与巴西、俄罗斯、非洲等国家的表演队同台演出,其独具浓郁民族特色的表演,获得了当地群众和华侨的普遍赞誉。被赋予“东方踢踏舞”之美誉。

2007年,晴隆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三宝乡的彝族舞蹈,投入30多万元,晴隆县委宣传部和县民宗局对《阿妹戚托》进行了精心打造、包装。当年参加“多彩贵州”原生态舞蹈大赛,获得了银瀑奖,被省教育厅、省民委列为贵州民间文化教育进学校项目,2009年被列为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参加中国百里杜鹃“国际彝族火把节暨贵州省彝族原生态歌舞大赛”获得金奖。使这一原生态彝族舞蹈从深山走出了黔西南,走出贵州,走向了世界。

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三宝彝族乡中心学校聘请两名民间艺人和一名教师对彝族舞蹈文化资源进行收集整合,专门对三年级至八年级的6个班级中开设彝族舞蹈课。晴隆县民族中学等学校排练的固定节目之中也有了《阿妹戚托》等彝族舞蹈。三宝彝族舞蹈已经被作为民族民间文化珍宝进行保护、弘扬和传承。
  
彝族自古就有对树崇拜的历史,三宝的各族村民一直沿袭了种树、护树的好传统,每户村民都少则几亩,多则上百亩的林地。目前,全乡森林覆盖率已达67.4%。如今的三宝乡山清水秀,这里山山树成林,处处竹成箐。
三宝乡海拔虽然高,但是水资源非常丰富。三宝水库被人们传说为青龙居水之所,有两处百年不干的水源从洞穴中流出。大坪村的上、下两个寨子就有3口百年不枯的古井,在2008年西南大旱中,三宝乡依靠茂密的森林涵养水源,仍有21处水源点保障供给。

近年来,在省、州、县各有关单位的大力帮扶下,三宝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战略部署,认真组织党的民族政策在当地的正确贯彻落实。勤劳的彝族同胞在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赋予了新“三宝”更为深刻的内涵,即《阿妹戚托》舞蹈、森林资源和丰富的水资源为新三宝。
古老神奇的三宝彝族本土文化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植根于彝族群众生产生活中,各种歌舞不仅是彝族人民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舞蹈艺术宝库中的瑰宝。许多专家学者纷至沓来,考察调研。如今,三宝这块美丽的热土,已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
  
作者简介:刘金松(1973年—)、男、彝族、彝族名尼几诺松、黔西南州彝学会副秘书长、兴仁县彝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联系地址:兴义市沙井街10号 黔西南州民宗委办公室
联系电话:13908590099  QQ:370434662



该贴已经同步到 苏月飞阳的微博

评论5

俄雷拉布Lv.9 发表于 2013-9-5 13:56:00 | 查看全部
不错
llaLv.2 发表于 2013-9-5 22:03:18 | 查看全部
是否记得?仙居‘三宝’彝族何时朝代客迁它乡,是唯一的彝族乡,从文中简释:不错生活、语言、和彝族百部方言无差。如‘什库’据我现时的了解,使用中国彝族北部方言的主要是集中在大凉山、云南的泞蒗,盐边的格萨拉,标准的过年‘库什’是标准发音。在历史社会漫长的彝族生活史里包含了多少艰辛的流亡生活,你们的古老先辈在那生存繁延,并且保留有最完整 的古老彝族文化习俗,好不容易啊!。国强民富的盛世中国,我们虽然不能在今日不能举杯酣饮,寻古论新,拓展明天,但我们在视网彼此共鉴彝族人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多么的欣慰。
倮木阿云 发表于 2013-9-8 21:14:20 | 查看全部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雅姆阿松Lv.9 发表于 2013-9-9 20:05:17 | 查看全部
文章部分内容为网络便利的“外来品”,应深入当地生活文化调研,才能出好作品。期待!
狄鼠米口体Lv.7 发表于 2013-10-5 14:29:07 | 查看全部
一个只有几千人口的乡,能较完整地保存民族传统文化,证明这个地方的同胞有很强的民族文化意识。也符合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的方向。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邀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