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兴奋的文明印记
在西昌寻找南丝路的历史足迹 11月23日上午,科考队兵分两路,一队去西昌旧城和安宁河,探寻南丝路被岁月掩盖的历史足迹;一队去凉山州博物馆。凉山州博物馆藏有大量出土于凉山州的青铜器和陶器。在大量的青铜器中,一件出土于盐源的青铜杖引起了科考队的注意。从现有的出土文物来看,杖作为一种神权或王权的代表和象征,其使用传统极有可能是从三星堆开始的。三星堆出土的金杖便是一个佐证。盐源出土的这件青铜杖,年代约在战国至西汉时期,时间上比三星堆文明晚很多,科考队推测,它极有可能是受到了三星堆文化的影响。
下午,全体科考队员参观了凉山州奴隶社会博物馆,一位叫杨春的老彝人解说,彝族文字是一种古老的文字,在介绍彝族文字时,杨春说,三星堆文物上的一些刻画符号,和彝族毕摩经书上的一些文字符号几乎一样。三星堆的刻画符号是否受到了古老彝文的影响呢?科考队对此充满了兴趣。
“川滇锁钥”会理城
多年来,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铜器在以其器形和纹饰的精美,以及工艺的精湛而让人惊叹的同时,也让学界一直对其青铜原料的来源费尽心神。目前,通过对三星堆青铜器和云南铜矿标本进行同位素鉴定,部分学者形成了如下看法:三星堆的青铜原料来自云南。而它们被运到千里迢迢之外的成都平原的通道,正是南丝路上的灵关道。
11月25日,科考队来到了灵关道上的重镇会理。在历史上,会理曾因为其在南丝路上的重要地位,而被称为“川滇锁钥”。会理的姜驿古道,位于会理最南端,与云南交界,是南丝路上迄今为止保留最为完整的古道。古道顺山势而建,宽不足一米,在1987年进行文物普查时,考古队发现古道的一些石板上,还清晰地留有被马蹄长年累月踩踏而形成的马蹄印。
目前,会理的铜产量占四川省的70%多,那么在遥远的三千多年前,产铜的会理是否也曾将其丰富的铜矿销往三星堆呢?会理县文管所所长唐翔说,三星堆的部分青铜原料,极有可能是来自会理的。目前,有关部门正准备对会理的铜矿做光谱测定,准备以科学的依据,解开三星堆青铜原料的来源之谜。
古滇国青铜器再现有翼神兽
2300多年前,在云南的红土地上,崛起了一个以滇池为中心的王国,这就是古滇国。从1956年开始,随着滇国旧址上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等墓群的发现和考古挖掘,一个掩埋在岁月和泥土深处的青铜王国逐步现世。
11月28日,科考队来到了云南省博物馆和昆明市博物馆,考察了古滇国的青铜器。在一件出土于云南晋宁石寨山7号墓的有翼虎纹银带扣上,科考队员惊喜地发现了它在造型上和三星堆文明的遥相呼应。
带扣上是一只健壮而威武的老虎。用红宝石镶嵌而成的双眼威武有神,健壮的四肢透出绵绵不尽的力量,让人隔着玻璃也能感受到它的威风。作为一件两千多年前的青铜器物,这件带扣对虎的形象的选用,透露出其受到了来自于西亚的影响,但从其让老虎带翼的造型观念中,又不难看出三星堆文化对古滇文化的历时性影响。因为给神兽加上羽翼以强化其神性的观念,正是三星堆青铜器一个重要的特征。这个有翼虎纹银带扣,是考察队继在四川芦山县发现有翼神兽后的再一次发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再次佐证了三星堆文明沿南方丝路产生的影响。
11月29日,科考队来到了昆明市五华区陡坡村,考察路经该村的南丝路古道。在一位名叫杨玉云的老乡带领下,科考队步行至平顶山,实地考察了一段保留完好、长约500米的古道,并且在一些石板上发现了骡马长年累月踩踏而留下的印记。
三星堆文化中含有彝族文化因素
12月1日上午,科考队来到楚雄州民委,和民委研究员杨凤江就其毕摩研究成果,以及他正在进行的三星堆文化与彝族文化的对比研究进行了交流。杨凤江从1984年开始研究彝族语言文字和民族风俗,他告诉科考队员,从彝族典籍、语言、民俗等方面对比解读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纵目面具、金银面罩青铜人头像、青铜大立人、青铜太阳轮等青铜器,可以发现三星堆文化中有着彝族文化元素。
12月1日下午,科考队来到距离大理50公里的祥云,考察了位于祥云城东15公里的云南驿。早在西汉时期,云南驿就已是通往身毒国(古印度)的交通要塞,两千多年来一直是南丝路上的重要商道。
12月2日上午,科考队又在祥云县文管所所长郑允昌的带领下,考察了位于祥云西南方的一段茶马古道和古道上保留下来的唯一一座马帮风雨桥。
郑所长介绍说,这一条茶马古道,不仅是以前马帮从大理等地往云南驿运送货物的必经之地,也是从弥渡到祥云赶集和官员从祥云到大理的必经之地,所以在公路开通以前,一直是一条重要的商道和官道。
下午,科考队抵达弥渡县,考察了弥渡的南诏铁柱寺。因为在形式特征上和三星堆出土的神树有某些相似之处,目前也有专家在进行研究,以了解二者之间是否有某种文化上的关联。
鱼鹰捕鱼习俗与三星堆文化是否有关联?
12月3日下午,科考队在大理州博物馆副研究员杨伟林的带领下,到洱海边的喜洲镇沙村考察了当地人用鱼鹰捕鱼的习俗。
杨伟林介绍,在洱海区域文化中,鱼鹰在渔文化中承载着重要的内容。在祥云红土坡石棺墓中出土的两件鱼鹰铜杖手,以及同时出土的大量铜牛、铜羊、铜马、铜猪、铜狗、铜鸡等六畜铜像,说明早在战国至西汉时期,洱海区域就有了鱼鹰,而且它跟当时的人类活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用鱼鹰捕鱼的是一位名叫杨六斤的白族老人。老人介绍,他们住在洱海边,世世代代都用鱼鹰捕鱼。当问老人他们这里用鱼鹰捕鱼的历史有多远时,老人的老伴李六麦回答说,这种打鱼的习俗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了。据了解,洱海的这种捕鱼习俗与三星堆旁鸭子河渔民世代相袭的用鱼鹰捕鱼的古老习俗如出一辙。而且,在三星堆出土的金杖、陶器等器物中,也在杖头等地方多次出现有鱼鹰的形象。这是否说明三星堆文化同洱海地区的文化也有某种文化和民俗上的关联呢?
12月6日,科考队考察了位于保山市隆阳区水寨乡的梯云道和霁虹桥。霁虹桥横跨澜沧江,东连九曲十八盘的博南道,西接路险弯急的梯云道,是我国使用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古铁索桥,在滇缅公路修建之前,一直是南丝路上的要冲。不过,令人遗憾的是,1986年的一次洪峰摧毁了霁虹桥,让古桥如今只留下了供人凭吊的遗迹。科考队员沿梯云道一路下行到霁虹桥,遥看对面羊肠一般曲折的博南道,充分感受到了南丝路的峻险。
12月8日,科考队在瑞丽考察了中缅边贸情况,去寻找并感受古老南丝路的商贸余韵
☆☆☆☆☆☆☆☆☆☆☆☆☆☆
情缘 科技 旗下业务:论坛采集器┊域 名注册┊空间购买┊服务器托管┊网站制作┊企业邮局 ┊IDC服务┊虚拟主机┊流媒体空间┊下载空间┊服务器托管┊多资源空间┊服务器合租┊企业站点维护┊企业推广
使 用情缘采集器,您可以瞬间建立一个拥有庞大内容的网站。其丰富 的 规则模板,内容替换功能,百度优化,全自动采集目标 网 站,全自动 更新,全自动顶帖回贴等功能, 将令你采集发布内容时得心应手。从现 在开始,你可以抛弃过去重复乏味的手工添加工作! 使用更多采集软 件登陆情缘官方网站:[ur l]http://www.xiugoo.com[/url] 下载。您现在使用的软件 为试用版本,注册为终身正 式版本后将不带 广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