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彝族文化] 大方县民族古籍研究所关于民族古籍保护的调研报告

4004 1
发表于 2014-1-13 19:23:5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2013年度调研报告

关于民族古籍保护的调研报告

前  言


作者:陈福来


  根据国家民委、文化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民委发【2008】33号),《毕节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区古籍保护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民族古籍保护抢救工作的通知》(毕市文体通[2013]25号)精神,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成立了以县委统战部部长为组长,四大家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有关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民族古籍保护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文体广电局,办公室成员由文体广电局、县民宗局等有关单位人员组成。民宗局侧重民族古籍专题调研调查,由民族古籍整理所组成调研组,对市彝文文献翻译中心、市民研所、市档案局、县档案局、图书馆、文化馆、非物管理局、奢香博物馆及挂有彝族称谓牌子的民族乡及非民族乡彝族聚居地方进行普查和登记,普查时限为1949年前的少数民族古籍;普查登记内容为古籍基本信息、古籍破损信息和古籍保存现状信息等。

  调研分五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主要完成田野调查、登记;第二阶段收(征)集;第三阶段申报国家名录;第四阶段汇总上报;第五阶段翻译出版。本调研报告仅仅从第一阶段田野调研结果和利用情况分析。

  第一阶段从2013年3月10启动至8月15日前结束,调研采取实地考察和访谈方式,注重“依法保护、科学保护”的原则, 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和就地普查、就地登记、集中保护的基本方针。

  本次民族古籍保护普查登记的目的,是为了充分挖掘民族古籍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提升大方文化软实力,将民族古籍保护工作成果与进一步推进大方“五古”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历史文化景区景点、彝族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及影视、动漫等文化精品建设相结合,为县委、政府打造以彝族文化旅游和彝族文化产业园建设提供参考依据。现将全县古籍普查底数、现状及利用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布摩”与彝族文化

  大方历史悠久,在周代先后为卢国、夜郎国地。蜀汉时期,水西彝族土司妥阿哲因助诸葛亮南征有功,被封为“罗甸王”。“自汉后主建兴三年(公元225年),到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凡千四百七十四年,世长水西。”在元代置顺元宣抚司,明领贵州宣慰使。在大方这块土地上,厚重的民族文化沉积了无数具有科研价值的古籍,产生了卷帙浩繁的彝文典籍。被称“彝族百科全书”的巨著《西南彝志》就出于水西政治文化中心大方。彝文古籍多用牛羊皮或麻布做护封,被史学专家称为“牛皮档案”或“羊皮档案”,而是呈现民族文化厚重的最直接的有效载体。

  民族古籍不同于其它古籍文献,特别是彝族古籍,百分之九十都藏于彝族布摩手中。在彝族地方政权时期,布摩有着贵族一样的身份,有自己的一份领地,这份领地是给予布摩职业的报酬,有的布摩后代到后来还成了当地的土目。在彝族君、臣、师三位一体的政权公有制中,叫“布摩”的这一类人,既是传统的文化人,负责传播彝族传统文化与教化育人的职责,又是祭祖等传统祭祀活动的主持人,还是彝族地方政权体制中的三大主要成员之一。“布摩”与“摩史”一起参与编写彝族历史和开展彝族地方政权的重大活动,其中还包括带有原始宗教性质的各类祭祀活动。因此,“布摩”在彝族民众心中地位很高,认为他们是神的化身,是神与鬼的沟通者。正因为有这样的土壤,“布摩”才成为专门的职业变成家族世袭,解放后才偶有外传。由因彝族的土目一直残存到新中国成立前,土目阶层也开始招纳布摩,并分给一些土地作为招纳布摩的劳动报酬,为了继承土地的使用权,下一代人就要靠世袭的布摩来保证,于是大量抄录、整理、传承彝文古籍便成为保住一份职业唯一的途径。新中国建立后,属于土目阶层招纳的布摩世家在成分上多被划为地主或富农,他们所收藏和传承的彝文古籍文献,更是当时收缴或烧毁的对象。特别是1966年至1976年之间,强行收缴烧毁的古籍文献难用确切的数据计算,可以想象,大方作为水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彝族文化的发达和汉文的融合可以说明彝族文化的厚重,这是不言而喻的,有史可证。这些历史因素导致许多布摩或布摩的后人即便是有所收藏,也心有余悸。鉴于此,大方有多少民族古籍数量,至今也难有一个准确的数据。

  九十年代初,大方县民委古籍翻译组对全县彝文古籍进行了第一次登记和征集,后有相关单位和彝族文化爱好者也进行过收藏,导致彝文古籍呈分散形式状态。如在中国革命博物馆、清华大学、国家图书馆、北京民族文化宫、贵州省民族文化宫、贵州省博物馆、贵州省民院、贵州省民研所、毕节市彝文文献翻译中心、毕节市档案馆、毕节市民研所、毕节学院彝学研究院、大方县档案局、奢香博物馆、民宗局古籍整理所及民族文化爱好者都有收藏,其余部分均在彝族知识分子布摩手中。

(二)全县彝族聚居区、自然村寨、人口分布情况

  大方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毕节试验区中部,全县总面积3505.21平方公里,辖36个乡(镇)358个村(居)委会(含委托百里杜鹃风景区和双山新区管理的3个民族乡)。其中,民族乡18个,居住着汉、彝、苗、白、仡佬、蒙古、布依等24个民族,2011年末108.2万人,少数民族人口35.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3.02%。其中,彝族人口12.9万,分别占全县总人口和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1.92%和36.24%。全县挂有彝族称谓行牌的乡15个,彝族聚居村(行政村)19个,146个彝族自然村寨分布于24个乡(镇)75个行政村156个村民组。

二、古籍普查情况


(一)古籍普查基本信息

  少数民族多居住在边远落后的深山区、石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九十年代初,普查者多靠步行深入调查统计,已登录《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系列•彝族卷》贵州分卷上册172册,登录《彝文典籍目录》(贵州卷•一)登记293册。为摸清全县古籍相关信息,调查组根据过去彝文翻译组普查记载为线索,以彝族聚居区原有布摩分布为基础,以乡镇社事办提供信息为依据,以访谈布摩来了解其它布摩情况为根本,对全县所有民族乡和非民族乡彝族聚居地方进行地毯式普查。目前,保存在县境内的彝文古籍378册。大方县奢香博物馆72本,大方县档案局68本,大方县民族和宗教事务局32本。散藏在彝族布摩手中的206部。其中八堡乡陈银中18本,安乐乡营山杨成松6本,竹园乡显母张登一8本,凤山乡张道明28本,凤山乡金天庆7本,凤山乡王天奎12本,凤山乡黄岂32本,百纳乡黄承龙36本,核桃乡陈布摩9本(破烂5本),响水乡陈银辉5本,响水乡陈世方6本,大水乡王昭文12本,大水乡高光福14本,安乐乡陈泽华5本,陈福来8本。

  因受诸多因素影响,许多布摩世家还是处于保守状态,不愿将全部书目拿出登记,有的心中还存在当年强行收缴烧毁的阴影,一口咬定说没有藏书,但通过侧面了解,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收藏。从整体上来看,全县估计还有上百册未得到登录,与县内实际藏书还有相当距离。简单地计算,70年代大方有彝族布摩52人,平均每人至少30本计算,就有1500本,但实际上,有的大布摩一家人就有上百本。从这次普查古籍内容来看,主要涉及丧祭习俗类、祭祀祖宗类、祭祀与崇拜神灵类、祈福消灾类、教育文献类、天文历算类、占算预测类、其它类等等。

  除在县内藏书378册外,县外也有266册,如北京民族文化宫15部,贵州省民族文化宫14部,贵州省民院18部,贵州省博物馆22部,贵州省民研所24部,毕节市彝文文献翻译中心108部,毕节市民研所12部,毕节市档案局3部。通过访谈了解,被其它彝族文化爱好者收(征)50余部,共计266册。散藏在县内其它人家未被发现古籍文献约100左右册。通过普查登记,大方彝族古籍文献含在外收藏和县内收藏及部分未登记的古籍约为744本,经过实地考察和访谈了解,损毁古籍粗略估计900册左右。仅仅从目前掌握数据来看,大方彝文古籍总数含损毁的应在1600册左右。

(二)古籍损毁情况

  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我县彝族古籍书目因住房漏雨、住房遭遇火灾,布摩去逝后烧毁等因素损毁粗略估计887册。如三元乡原有布摩三人,已逝的陈朝光布摩将《西南彝志》15捐赠,现存北京民族文化宫,具介绍当时他家彝文书籍是用竹子编的囤箩装载,彝语称为“扑娄”),保守估计在300册左右,因房屋倒塌后未能及时抢救,全部损毁。彭绍武布摩去逝后,子女因新修房屋后未将老房子里装书木箱搬走保管,导致木箱内彝文书籍全被雨淋烂,现场查看估计约60左右本。另一罗姓布摩因房屋失火,烧毁古籍文献30左右本。百纳乡原有布摩8人,6人已经去逝,没有传承人,书籍在老人去逝后全部烧毁,6家估计烧毁180部左右。具八堡乡天宝村杨姓摩史儿子介绍,当时因强行收缴烧毁彝文古籍,他父亲晚上悄悄用背箩将书籍背到岩洞躲藏,自家谱书藏在堂屋的横梁上才幸免于难,而藏在洞内的文献被发现后统统烧毁,具其回忆不会少于200册。鼎新乡风景村杨布摩因改行做汉先生烧毁14部,有部分流入纳雍县。核桃乡核桃村陈布摩书籍由后辈收藏保管,但还是因不懂保护损毁5部。竹园乡李德茂布摩去世后书籍不知去向,具其徒弟张登益介绍,有24本古籍文献。竹园乡显母布岔李智昌去为别人做祭回家途中,大雨把身上带的4部书全部淋坏。果瓦乡五星桥五星村新华组(小地名:小杓柏)李姓布摩去世因无传承人,烧毁26部。雨冲乡罗姓布摩因酒醉将装书的木箱弄翻掉入水缸,16部书全部被水泡毁。安乐乡岩脚彭布摩因无后人书籍不知去向约20部,安乐乡罗布摩经书因屋面漏雨损毁8部。上述损毁古籍仅仅是80年代全县52位中19家普查结果。还有一半以上的布摩已经去逝几十年,地方政府和村居两委并不清楚,这部分布摩的古籍文献是否传承下来还不知道,还需进一步根据当时记载与周围年高老人访谈后进一步查实,方能掌握古籍的存毁现状。

  从现存的彝文古籍文献来看,彝文古籍全部为本色绵纸抄写,线订册叶装,墨书,朱圈断句,有的用麻布作护封,有的写在羊皮或牛皮上,被历史学家称为“羊皮档案”或“牛皮档案”,有的通书附有祭祀仪式图、生肖图等。有60%的古籍保护基本完整,有20%的古籍前几页残缺不全,叶口有的句子已经无法辨认,有的烟尘熏浸残损。有20%的古籍前几页已经丢失,有的装订线年久脱落,页面毁坏程度严重,有的书籍从中断裂,每一页的中部字句已经不够完整,有的整本古籍叶口处几行字全部无法辨读。

(三)文化传承人现状

  通过对全县实地考察,“布摩”传承人的急剧减少,古籍文献的严重损毁,“救人、救书、救学科”更需要引起各有关部门的重视。彝族古籍文化传承人大多由“布摩”承担,而“布摩”文化已经是彝族文化的最后自留地,随着岁月的流逝,这块自留地中的种子传承也开始断代,青黄不接,形势不容乐观。

  仅从我县普查结果来看,80年代彝族“布摩”有52人,主要分布在民族乡和非民族乡彝族聚居地方,时隔33年,全县“布摩”人数仅剩16人,平均每年减少1人。在现有16人中,县内11人,划分到百管委和双山新区的“大水乡、普底乡、响水乡”占5人,现有“布摩”人数仅为八十年代的30.8%。从年龄结构来看,70岁以上5人,60至70岁2人,50至60岁7人,40至50岁2人,40岁以下正在开始学习的有2人。因受外出务工和“布摩”收入不高的影响,更多的年青人选择外出打工,传承人数的急剧下降,导致民族文化濒临消失的步伐加快。

  在服务上,全县有12.9万彝族群众,仅仅十多位“布摩”已经无法服务彝族群众,加上有的乡镇原有“布摩”没有传承人,导致该区域内缺少彝族“布摩”,彝族传统的丧葬习俗已经改为汉办。在翻译人才上,全县能从事彝文翻译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真正意义上能从事翻译的人才全县不超4人,一知半解的大约在15位左右,布摩人数的减少,翻译人才的稀缺,将使古籍文献变成无人能识的有字天书。民族文化面临如此尴尬境地,古籍文化的保护、传承、抢救、整理、出版、研究步入举步维艰的困境,如何做好“救人、救书、救学科”已经是摆在民族工作部门和民族工作者面前刻不容缓的大事。

三、古籍文献利用情况


  大方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特别是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民族古籍内容丰富。经过民族古籍机构人员对古籍文献的整理、翻译、出版,这些古籍文献不同程度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增强了大方、毕节、贵州的文化软实力,为推动民族文化、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如《西南彝志》、《宇宙人文论》、《爨文丛刻》、《彝族源流》、《吱嘎阿鲁王》、《指路经》、《彝文金石图录》、《物始记略》等文献,已经成为后人研究彝族在政治、历史、文化、哲学、天文、地理、历算、民俗、军事、经济、农耕、艺术、医学、传说、故事等方面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料,且这些文献的问世,不仅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关注,还引起日本等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并得到了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像我县参与翻译的《彝文金石图录》和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翻译的《西南彝志》、《物始记略》、《彝族源流》等译著曾在全国民族图书、贵州省首届彝学研究成果、贵州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毕节地区首届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评奖中获奖。电视剧《奢香夫人》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的播放,吸引了上百万游客来“奢香故里—古彝圣地”领略民族风情文化,这更是我县利用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

  目前,我县正按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全力打造黔西北彝族文化为主的旅游文化品牌。民族古籍的挖掘、保护、抢救、整理、翻译、出版,民族文化、民族风情风俗的挖掘恰逢机遇发展期。当前,贵州省的“十大文化产业园”、“十大文化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大方县就得到“彝族文化产业园”建设项目,是毕节市唯一的一个。另外,在贵州省100个景区建设中,大方县慕俄格古城位列其中,其旅游设计以彝族文化为主题,建筑群落、旅游功能区域都必须依附于民族文化,许多彝族民间风情风俗的完善还需要从古籍文献中挖掘整理,歌曲《水西谣》被评为影响范围最广的旅游优秀歌曲,彝族文化已经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助推器,许多挂有彝族称谓行牌的乡镇,利用地域优势和民族文化优势,利用彝族火把节、彝族年节、彝家祭水节、奢香文化节等推动少数民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正值这样的发展机遇,我县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古籍文献、民族风情风俗文化、民族传奇故事等的挖掘工作。2011年7月,县委、政府将我县民族古籍整理所升格为县民族和宗教事务局所属副科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加挂“大方县民族文化研究中心”牌子,编制为8人,下设四个正股级机构,即:办公室、彝文文献整理研究股、苗族文化研究股、其它民族文化研究股,加强了古籍整理翻译队伍的建设。2013年,县局给古籍整理所专列13万元作为古籍普查第一阶段工作经费,作为摸清大方现有古籍文献基本信息、损毁情况和保存情况。第一阶段普查完成后,我局领导向县委、政府汇报了古籍保护第一阶段情况,县委、政府在大方县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重点进行任务分解,其中要求民宗局承担了以彝族文化为主题的系列任务,内容涉及古籍文化丛书的编撰、彝文古籍文献的征集、奢香文化品牌的策划、旅游规划的编制、奢香故里、古彝圣地、美丽大方品牌的打造,深入挖掘地方生态、民族、历史、红色文化,谋划推出一场以“奢香”和“古彝”文化内涵为载体的舞台剧,使民族古籍文献、民族建筑风格、民族风情风俗成为推动民族文化、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发动机。

四、存在的问题


  随着先进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和西部大开发浪潮的冲击,彝族母语传承形势严峻,布摩文化和相关民风民俗消失速度惊人。根据我县民族古籍保护实际,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古籍翻译人才稀缺,在古籍整理所8人中,仅有2人能翻译一些简单材料,个别工作人员还不懂民族文化,略懂一点翻译基础的同志又因局机关工作的需要,去做与专业不对口的工作事务,从而导致了专业知识的荒废和专业人才的浪费,形成翻译人才队伍结构的薄弱。
  2、古籍分布呈零散状态,没有专门的古籍保护场馆,没有归口统一管理单位,导致民族古籍翻译机构得不到合理运用资源。
  3、古籍翻译整理、收(征)集、翻译、出版经费投入不够。
  4、散藏在民间的民族古籍文献损毁严重,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保护不力在无声中消失,特别是口碑文化更为显著。
  5、民族古籍文献存在老化、破损严重,对古籍修复人才极度缺乏。

五、对策和建议


  县域内民族古籍种类多、数量大,翻译人才稀缺,古籍没有归口管理,没有保护场馆,经费投入不够,加上不可再生的民族古籍文献没有得到合理运用,无形中制约着民族古籍文献的整理、翻译、出版,影响着古籍文献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为能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建设,服务于民族文化旅游和彝族文化产业园建设,提出几点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人才培养,使民族古籍工作后继有人

  古籍文献整理、翻译人才具有特殊性、专业性。目前,我县民族古籍机构已经建立健全,有8人编制,彝族6人,苗族1人,汉族1人,在古籍整理所实际上班4人,均为彝族,其中一位不懂民族文化。剩余4人中,县考核办借用1人, 2人在局机关股室任负责人,下乡挂村主任1人。从整体上看,人员编制满员,但在人才结构上配备不合理,有的股室虽然成立,但没有人从事真正意义上的古籍文献翻译和民族文化研究工作。针对这一现状,各级行政部门和主管部门是否可以考虑,像这种专业性、业务性、针对性较强的科研型单位,不安排干部下挂或从事其它与古籍翻译无关的事务,便于古籍翻译队伍专心从事翻译和研究工作,使民族古籍文献和民族文化研究成果服务于民族文化旅游和彝族文化产业园建设,提升大方的文化软实力。
翻译民族古籍涉及学识和技术问题,少数民族古籍在整理翻译的难度上从某种程度上说,比汉文古籍难得多。而翻译人才的稀缺已经成为古籍文献翻译、整理、出版的瓶颈,人才的培养已经是不可回避的现实。为解决这一瓶颈,可采取特殊政策招聘部分特殊人才,特聘彝族“布摩”中彝文功底深厚,有一定汉文化基础的“布摩”来进行传、帮、带,或请彝文古籍翻译专家帮助培养翻译人才,采取跟班学习一至二年,为地方古籍翻译人才储备后续力量,解决人才瓶颈问题。

(二)加大经费投入,抢救民族文化古籍

  我县民族古籍种类多、数量大、分布范围广,除文献古籍外,我县还有口碑古籍、碑刻古籍、岩刻古籍等。这些文献古籍,需要投入经费把散藏在民间的古籍进行统一征集、统一管理。对于口碑古籍,现在懂口碑古籍的老人越来越少,这些老人的去逝,导致了许多珍贵的民族口碑古籍的失传和消失。如果再不抓紧实施抢救工作,一个会口碑古籍的老人去逝,就相当于损失一座小型博物馆,更是一笔不可计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财富的损失。对于这些古籍文化的抢救,就应加强经费投入,购买摄像、拍照、录音器材等,安排专人进村入户进行征集、录制。

(三)归口统一管理,建立民族古籍档案馆

  民族古籍在我县没有归口统一管理,如在奢香博物馆和县档案局,彝文古籍也仅仅作为他们对外展示和作为古籍文献保存,他们无法对彝文古籍进行整理、翻译、出版,也没有对这些古籍进行研究,无法让古籍文献产生其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白白浪费了这些可贵的资源,而真正从事彝文古籍翻译的机构,确因古籍存量不足,资源短缺现象。为此,建议将这些古籍统一归口到民族古籍整理翻译机构管理,投入专项经费建立民族古籍专门的图书档案馆,招纳专门的古籍修复人才,把我县破损的古籍修复完整,让这些古籍通过整理、翻译、出版来产生其自身内在价值,展现大方民族厚重的民族文化,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

(四)加大古籍翻译经费,有计划地出版发行民族古籍

  民族古籍抢救的目的,最终就是要让这些古籍通过整理、翻译、出版发行,才能达到向国内、外的宣传,产生社会效益。这样,才能使人们进一步加深对我县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民俗、美术、天文、哲学等方面的了解,丰富民族学的研究,才能增强各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加强各民族的文化自信力,才能使民族古籍文献增强地方文化的软实力,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该贴已经同步到 苏月飞阳的微博

评论1

阿哲鲁仇直Lv.7 发表于 2014-1-14 13:40:42 | 查看全部
不错,继续深入发掘,使之绽放绚丽光彩!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邀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