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彝族传统社区组织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四川凉山金阳县热柯觉村定点调查研究

3077 0
发表于 2008-6-7 20:53:5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彝族传统社区组织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四川凉山金阳县热柯觉村定点调查研究
彝族传统社区组织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四川凉山金阳县热柯觉村定点调查研究
[作者:白史各    来源:毕摩文化网  ]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热柯觉村这一大凉山典型的高寒边远贫困山区的参与式调查,发现热柯觉村的家支组织对当地自然资源保护起着重要作用。家支组织在新时期与乡村基层政权组织相合作,在社区自然资源保护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事实证明把当地的传统文化、民风民俗融入到自然资源的保护当中,建立一种民间组织更多参与的自然资源保护模式,对改变彝区贫穷落后的面貌,促进彝区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彝族家支组织 自然资源 保护
Abstract
Through Participating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Rekejue Village that is a typycal High, Cold and Impoverished Yi Nationality Area of Daliangshan, the Present Writer Have Discovered That During the New Period, Yi Nationality Clans Cooperating With the Organizations of Political Power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and Supplementing and Promoting Each other in the Protection of the Community’s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Yi Nationality Clans of the Rekejue Village is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tec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in the Area.

The Facts Have Beared out that Make Use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Customs and Habits of Yi Nationality and Establish a Model of Natural Resources Protection that Nongovernmental Or ganizations Join in, and Have Great Significance on Putting an End to the Backwardness and Promoting Development of the Yi Areas.
Keywords: Yi Nationality Clan Organization, Natural Resources, Protection
1. 引言
彝族是中国西南山地的主体民族,凉山彝区是彝族传统文化保持最完整的地区。在农业仍然是主要经济成分的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发展,是保持生态平衡的关键,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关键。改革开放之前彝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力量如家支组织等曾受到压制而一度边缘化。改革开放后,随着彝家山门、寨门的打开,彝族传统文化逐渐复苏,使彝族传统社区组织在参与社区资源管理和保护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家支组织中的本土权威人物(毕摩、德古和苏依)通过习惯法和宗教来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方式,从而有效地保护社区自然资源以及周边的生态环境。在社会文化变迁的今天,受现代文化冲击的家支组织通过与现代的行政组织相互渗透,对当地自然资源的保护仍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热柯觉村参与式定点调查对凉山彝族传统家支组织及其社会结构、职能、作用等进行了各个方面的论述,并进一步阐述了彝族传统社区组织通过多种形式对自然资源的保护。
2. 研究点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点
四川凉山州金阳县地处金沙江北岸,大凉山南部,位于四川省西南部,界于东经102°56′-103°30′,北纬27°22′-27°57′之间。金沙江流经本县的南部和东部边境。全县总面积1588.2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万亩,辖4个镇、30个乡、175个村、798个村民小组。1990年全县总人口12.6万人,是一个以彝族为主的多民族县,居住着彝、汉、苗等12个民族。其中彝族9.6万人,占总人口的76.82%,汉族2.87万人,占总人口的22.73%,其他民族占0.4%。县城天地坝镇,距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市215公里。1990年,金阳县被国家列入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第一批工程县以及金沙江下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洪县,被省列入“半农、半牧重点县”。
1953年10月,金阳县人民政府成立,建立波洛梁子治安生产委员会;1955年,正式建立波洛梁子乡人民政府;1975年,成立波洛公社;1981年,改为热柯觉公社。1984年,恢复乡、村建置,热柯觉公社更名为热柯觉乡[1]。热柯觉乡于1990年下设热柯觉、友地、丙乙底、永丰、东风5个村民委员会,15个村民小组,为纯彝族聚居乡,总人口528户2247人,总面积68.5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4万亩,林地1.27万亩,草山草坡4.99万亩。
热柯觉村位于凉山州金阳县城北25公里的波洛梁子山脉,背靠狮子山、北接丙乙底村、南临甲衣乡、西与依莫合、丝窝乡相接,东与天地坝镇、尔觉西乡接壤,全村幅员面积18.2平方公里,最低海拔1700米,最高海拔2800米,属高山潮湿温带和高山湿润寒温带气候。冬长无夏,春秋极短,霜期长,空气湿度大,全年平均气温3.8℃,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相对湿度为80%。四季多云,雷阵雨强烈,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热柯觉全村属纯彝族聚居自然村落,4个村民小组,159户651人。全村耕地面积3648亩,人平耕地3.8亩。人均有粮812斤,人均纯收入571元。主要粮食作物有:马铃薯(马铃薯)、荞麦、燕麦,经济作物有:土烟、大麻、青料、绿肥、药材、蔬菜。
热柯觉村为典型的半牧半农自然村落,畜牧业以草食牲畜为主,主要牲畜有:猪、羊、牛、马,而以羊、猪为多。羊以绵羊为主,占区域内四种牲畜总数的44.04%,占全县绵羊总数的41%。牛以黄牛为主,多为耕牛,肉用牛。全村共有生猪700头、牛295头、马230匹、羊7583只,其中山羊2029只、绵羊3375只,绵羊改良品种2179只。至1999年底全村已基本解决人畜饮水、照明用电,尚不通电话。全村有合作医疗站一所、村医一名、村小一所。村民使用的语言为彝语北部方言的北区次方言的日诺土语。
2.2 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民族学研究的实地调查法同参与式方法相结合。如绘制资源图、农事历、家支社会关系网络图等。调查类型为专题调查,以定性为主,在调查方法上,结合参与式观察和问卷调查,个人访谈以及个案访谈和小型座谈。在调查访谈中注意对访谈对象的尊重和选择性,如本村的地方权威(包括妇女权威),德古、毕摩、苏依以及乡政府、村民委员会、村、组干部和县有关部门如农业局、畜牧局、林业局等都是本项目调查的主要对象。并参考县、乡、村各级各类材料,文献资料收集,包括《金阳县文史资料》、《金阳县志》、《金阳土壤》等。召开村、组干部专题讨论会评估该项目调查研究的实际意义,并将访谈与座谈内容进行三角验证,进一步验证调查内容的真实性。
3. 研究论证
3.1传统耕作制度与家支组织结构
3.1.1 传统耕作制度
实行轮作是当地耕作的主要特点。热柯觉村的少部分好地为固定耕地外,其余的2200亩地均为轮歇地,占总耕地面积的60%,轮歇周期为3—4年。第1年4月份播种苦荞(春荞),次年3月份播种马铃薯,7-8月份挖了马铃薯后即播种圆根,第三年的3月份再播撒燕麦,此后休耕。当地农户祖祖辈辈严格的按此次序播种、收割。这样周而复始,直到今天这种轮作的方式基本上没什么改变。这种次序的安排是由于苦荞生长期较短,具有耐瘠、耐寒、耐旱、适应性强,抗病虫力强,并适宜粗放栽种等优点。荞麦是高寒山地彝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栽培作物,而且也是理想的轮作作物。凉山彝族人民特别尊崇苦荞,它是彝人过年过节和祭祀的最佳食物,彝谚:“嫁日女儿大,五谷荞为首”。而燕麦生长期较长,所需要肥料较少,耐寒、种植粗放,不中耕不施肥,群众多在土地需要间隙时种植,故放在最后。三种农作物的轮种,可以适应逐年减退的地力和减少病虫害。
当地农户在挖了马铃薯的地里,用竹篱笆圈地作栏,把羊群直接圈在需肥的耕地上过夜,挖完一块地再让羊群移动一次,不仅让羊惬意地踩地,而且使逐块疏松的耕地都能得到羊粪肥的受益,在大自然的所有家畜中,羊粪有机含量最高,使用有机肥料种植,能保护耕地,养护土层。一旦马铃薯挖尽,农户就直接在地里播种圆根和萝卜,肥效得以保持的同时,又节省了劳力,从而使得农业和畜牧业得到了良性互补。如果不轮歇,燕麦与荞结籽很少甚至不结籽,如农谚云:“头年荞地又种荞,荞籽像是坠子尖头小”;而马铃薯却容易患上癌肿病、花叶病等。
热柯觉村民在具体的生产劳动中非常重视农家肥的利用,彝族农业谚语:“地的根是肥,无肥土贫瘠”。村民们往往以居住地域的村、寨为单位,以家支为合作群体,在播种季节,左邻右舍三五户人相互轮流堆肥备耕。经过长期的劳动生产实践证明,农家肥富含氮、磷、钾等有机成分,而当地土壤板结,普遍缺磷,多施农家肥,能适当补充土壤缺乏的养分,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并能明显增产。化肥的使用其弊端日益突出,如地膜玉米,第一年金饭碗,第二年银饭碗,第三年讨饭碗。老百姓在日常生产劳动中积累了许多相关的农事禁忌如播种时需要选择吉日,虎日宜播种,蛇日不宜下种、猪日不宜砌田坎等。其目的是为了涵养土壤、储备土壤的养分、增加土壤的肥力,从而增加粮食收入。
3.1.2 家支组织及其结构
家支为彝族血缘关系的特定称谓,为彝族社会中特有的一种社会组织,是彝族宗族的特殊称谓,同时也是解放前彝族中唯一的社会组织和政治单位。家支是家和支的总称,它是指出于一个共同的男性祖先,具有同名称,并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亲族团体。家支都有父子联名的谱系,都有一共同祖先和较稳定的居住地区,家支范围内的资源由家支成员共同享有,家支成员之间有相互保护、援助、继承财产的权利和义务,家支内外一切事务或矛盾纠纷由家支头人“德古”、“苏依”[2]或家支会议“蒙格”的形式通过习惯法来解决社会矛盾。每个家支都具有一个独立的宗教崇拜单位,崇拜对象为家支的祖灵。
家支组织是凉山彝族的基本社会组织,在基层组织中具有地方政权的作用,彝谚:“缺不了的是粮食,离不开的是家支”,家支内部不但拥有对资源的分配和决策权利如继承权,而且还具有对资源保护的义务权利如火葬林、祭祀林等,而家支组织用以解决社会矛盾的根据是依靠传统习惯法。各个家支都有家支头人(苏依)负责管理和处理一切内外事物,而且在调和内部矛盾时,苏依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处理社会冲突和各种民间纠纷时,德古发挥着更大的作用。“苏依”,彝语谓为大家办事的尊者,“德古”,彝语意为善于辞令的尊者,他们都熟悉家支谱系和历史典故,阅历深,见识广,巧言善辩,在全家支中享有威望。德古、苏依的产生,既非选举又非任何机构或各人所任命,更无任何就任的仪式,而是依靠其调解纠纷和办事的才干而形成的自然领袖[3]。在社区生活中,凡是一切宗教事务均由神职人员毕摩主持,毕摩在彝族人的生育、婚丧、疾病、灾患、节日、播种、联盟联姻等生产、生活中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发挥着一定的作用。毕摩既执掌着神权,又把握着文化,既司通鬼神,又指导着人事[4]。苏依、毕摩、德古在社区享有绝对权威,他们在生产和社区政治方面充当多样化的角色。他们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紧密联系,相互交织、融合构成家支组织的中坚力量。他们是社区组织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是社区资源的管理人和保护者。
热柯觉村彝族和其他民族一样,20世纪50年代至今曾先后实行过区、乡、村制度,公社、大队、小队、制度和乡、行政村、自然村制度。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建立之后,家支组织的经济职能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一定的削弱。但每遇处理民间纠纷、社队干部选举和生产队经济收益分配等问题时,家支组织仍有潜在的作用和影响。包产到户以后,过去的集体生产组织已不再起作用,每当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上遇到了除非得到集体力量的帮助就难以克服的困难时,他们便自然而然地会去依靠和利用家支组织。家支组织不但调解民间纠纷,而且对规范家支道德行为标准,整顿家支内部秩序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如家支组织以习惯法为载体对一些违法行为进行控制和干预。如乱砍滥伐、吸贩毒、偷盗、侮辱妇女、虐待老人等违法行为会受到家支组织的有力制裁。同时家支组织在社区生产和生活上互助互济,其具体表现为经济互助和劳力互助,如当某一成员在生产和生活上遇到个人难以克服的困难时,整个家支便会在经济上和人力上提供帮助,使其度过难关。这些帮助的内容可以包括在农忙季节向那些缺乏劳力的人家提供免费劳务服务,帮助其成员修房造屋,操办红白喜事,甚至也可以包括替某成员筹款治病、娶妻、偿还债务等等[5]。家支组织还对社区生态系统退耕还林的保护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分别由同一居住地域的农户包干包片管理其属地的林地,每30户以下派一人,30户以上派两人专职管理林地,管理人员负责锄草补苗、挖地沟排水、疏通河道,并对贱踏林地,啃吃树苗的牲畜户主进行不同程度的罚款如每只羊进入罚20元、马踏入罚50元、猪拱入罚60元,还对其管理者进行相关政策的宣传教育,以防再犯同样的错误。管理人员分别在这30户农户中轮流选派。管理者的报酬按每亩林地支付其0.5千克大米,这些大米由大家来共同分摊。这种民间管理方式充分体现了家支组织在参与社区生态环境管理中的群体互助合作精神。
3.2 毕摩通过宗教仪式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对当地的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和有效的保护
3.2.1  宗教信仰
远古时盛行图腾崇拜,当地热柯觉地方有一巨石、此石有鼻子、眼睛,它是木里家族先民的图腾物。木里土登、木里希崴、木里梗支、木里梗哈、木里古尔、木里果罗、木里尼谷等代代家族成员世代在巨石前举行敬拜仪式。祈求五谷丰登、人丁兴旺、牛羊满堂。
当地村民的祖灵崇拜仪式活动始终贯穿着彝民族的日常生活、生产活动中,他与生活在大山中的彝民族血脉相承、息息相关,是维系社区家族活动纽带的基石,如日常生产生活中,春耕秋收,婚丧嫁娶、火把节、彝族年期间村民都要请毕摩选择吉日举行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祭祖仪式活动,祈祝人丁安详、五谷丰登、六畜兴亡。大型的家族仪式活动如“尼木撮毕”(超度祖灵)当地农户三、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举行一次,由于该仪式活动的规模庞大,所需祭牲(牛、羊、猪)多,耗资大,至少要几千元才能操办,因此普通百姓家庭要靠多年的积蓄才能操办该仪式。村民们在春播和秋收时各家各户各家支都要分别举行祭祀土地神、山神和祖灵的仪式活动,祈求丰收的年景和更多的子孙,也驱邪恶、除灾害。其次是家族祭祖仪式活动,一般一年举行一次。举行时间普遍安排在彝族年后的农闲时,由毕摩选择吉日,由本家支成员共同出钱筹物购置仪式活动所需物品。该仪式活动一般需要黄牛一条,白绵羊一只,大红公鸡一只,白酒与荞麦若干斤。所需祭牲严格要求使用公的,而且健壮漂亮的,否则会被视为不吉利。由本家支中德高望重的家支头人“苏依”亲自出面邀请当地颇有声威的毕摩来主持仪式。整个仪式庄重、神圣、热烈、场面壮观,多则上千人;少则几十人,仪式所需的祭牲及物品由本家支的所有成员平均分摊。仪式结束后由大家共同分享酒、肉、荞粑等食物,最后还需给毕摩一些礼钱以示酬谢。然而整个仪式不仅仅只是单纯地依托祭祖仪式来乞求人畜兴亡、五谷丰登,它是当地社区家支解决重大事件如婚姻、家庭财产、资源权属等民间纠纷的重要集会,彝语称“蒙格”的家支大会。同时也是订立本家支成员之间的经济互助义务“尔普杜几给”(筹集款项)的会议。该仪式活动的举行使彝族家支内部精诚团结、同舟共济、稳定、协调、凝聚力强的一面得到充分展示。并且本家支内的一切民事纠纷通过家支头人“几而几铁”(商议)的形式和习惯法得到调解、解决。家支头人们普遍认为:本家支内的一切矛盾、纠纷应该一律在内部消化掉,如果张扬出去就会有失本家支的尊严和威信。因此该仪式活动不仅是制订村规民约的载体,也是商讨、决策家支重大事务的重要集会。
普通百姓家庭一年至少请毕摩举行两次“晓补”(除污祛晦)仪式,一般在春播前和秋收后举行,开春一只鸡,秋后一只羊,是当地农户必不可少的祭祀活动,用于举行仪式的开支多则上千元少则百十元。春播前,农户家庭都要请毕摩举行驱鬼祛邪、镶解灾害的春播仪式,其目的是保障春耕生产的顺利进行并预祝丰收。秋收结束时要用丰收的食物举行敬奉祖灵的仪式,祝愿人丁兴旺、五谷丰登,乞求来年丰收。其次,为了抵御自然灾害,当地村民在每年阴历的二、三月间请毕摩举行彝语称为“里木圣”的避灾除邪的仪式[6]。村寨里的各种家庭往往会通过各种多样化的仪式来寄托他们朴素、自然、纯真的情怀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如果有病痛和灾难的家庭,请毕摩的次数就会相应增加,其开支也较一般的家庭多。但,毕摩除懂一些民间医药外,对现代医药并没有冲突,社区里的人们有病或没病都要请毕摩除污驱邪,消灾避难,通过毕摩那里医不好的病人,人们仍然要送到乡卫生所或县医院去医治,而通过医院医治好的病人,回到家中的当天,当事人千方百计也要请毕摩举行驱邪纳福仪式。生活在彝族社区里的彝人在心理上和精神上普遍依赖于毕摩。
3.2.2  毕摩通过宗教行为参与保护管理
热柯觉村共有毕摩两人,为诺布姓氏,属当地的世居家族,诺布家支属于世袭毕摩。他们有自己的经书和法具,有斗笠、神扇、神铃和传统的服饰,平常挂在自己的内室里,一旦出去作毕,就会穿戴披挂这些物件。因为毕摩属神职人员,专司祭祀活动,在社区里普遍受到人们的尊敬甚至敬畏。在社区生活中所有的祭祀活动都由毕摩来主持,毕摩不但参与调解村民之间的各种矛盾纠纷,而且还要主持在民间最具权威的“神明判决”仪式,这种仪式用于社区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辩白、戒嗜、偷盗、保护财物等[7]。对封山育林、封山禁牧、禁伐天然林等约束规范村民的思想行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面对社区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如草场退化、森林资源枯竭、水土流失等,社区组织依托毕摩并以习惯法为载体来整合纷扰的社会环境,社区组织以村组为单位按民间传统习俗通过毕摩举行打杀牲畜如打鸡打狗、杀猪杀牛和喝“决心酒”(彝语:支西咚)的宗教仪式来集体盟约,订立村规民约,以此来约束规范村民的行为方式,这种民间保护措施在彝族社区普遍有效,得到了社区群众的广泛认同,彝族社区这种来自民间自身的环保行为,加强了社区民间控制机制,对社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是因为在社区里,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普遍依赖和族群对毕摩信仰认同的心理基础。这种以村寨和家支为单位的集体盟誓仪式已自然延伸至了民间戒毒、禁毒领域。
3.2.3. 德古通过调解民间矛盾和纠纷,如:地界纠纷、权属纠纷等来规范村民行为
热柯觉村民的日常矛盾纠纷除婚姻纠纷、地域纠纷如打架斗殴、酗酒闹事、偷盗等比较突出外,资源权属纠纷如土地纠纷、山林纠纷、水利纠纷等成为当地村民矛盾冲突的焦点。除为了挖田埂或逾越土地界限(一般以石为界),村民常发生口角外,土地资源权属混乱成了村民利益冲突的焦点。如海来某某家曾在国有林地上开荒10亩地,在这片土地上他们辛勤的耕耘,收割庄稼。1990年吉古某某家搬迁到此地居住,海来家十分体谅吉古家初来乍到无耕食地的苦处便将自己的这片开荒地无偿地让给了吉古家来种植。吉古家种上8年后,海来家因儿大分家以及退耕还林等因素,自己拥有的土地逐渐减少,海来家便向吉古家提出归还这10亩地。然而,吉古家不但不归还土地反而向海来家提出赔偿其因退还土地而带来的相关损失费五千元人民币。由此两家纠纷不断,村委会与乡政府多次调解也最终未能解决问题。后来,通过当地德高望重的德古调解,才使两家多年的纠葛尘埃落定。其次当地的一些自发迁居移民户在私下收取一笔酬金后,将承包地的使用权转让给了其他的农户,这些非正式的交易政府部门并不知道,但在民间却普遍得到认同。他们之间一旦发生纠纷也同样由民间德古来调解。当地民间调解类似的纠纷一般选择在“狗日”和“龙日”举行。
3.2.4.  苏依作为家支的头人,利用自己的社会威信组织和领导村民保护自然资源
苏依在社区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经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苏依的传统角色已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家支头人,却呈现出多样化,活跃在社会各个领域。作为社区有识之士的苏依他可能是家支头人,或者是党员、乡镇领导干部、企业家、学校校长、退休干部等等。他们充分利用自身的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在社区经济文化保护和基层组织建设中发挥着主导作用。面对社区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如草场退化、森林资源枯竭、水土流失等,苏依们融合了政府政策和民间习惯法,组织和领导村民封山育林、封山禁牧、禁伐天然林,改变村民根深蒂固的生活习惯如将敞放羊改为圈养羊,发展庭院经济等等,在规范村民的思想行为方面起到了领导的作用。
3.3 社区组织(德古、毕摩、苏依)通过习惯法来制定村规民约以此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
德古一般依照当地的习惯法来执行调解民间纠纷。习惯法,彝族称“节威”,既按规定执行的法规。他是凉山彝族民间社会成文的法律;是家支权威“苏依”和“德古”们解决社会矛盾、调解各种纠纷的法律依据和有效手段。如过去的彝村牲畜践踏庄稼都可能引起冤家械斗。因此面对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如毁林开荒、滥砍乱伐、过度放牧等。地方权威们组织毕摩并通过民间习惯法来整合身边的生态环境。社区组织按民间传统习俗通过请毕摩举行打杀牲畜的仪式如通过毕摩念经诅咒后用手将整只鸡、狗活活勒死后用竹条拴在坡顶的树枝上以示警告滥砍乱伐者,将烧过的鸡毛、狗尾拴在竹竿上并插在田地中间以示警告破坏者,将鸡或狗血洒在林地边或需要保护的地方告诫人们望而却步。其次是通过举行集体喝“决心酒”(大家坐成一圈喝转转酒)、吃坨坨肉的民间会餐仪式来共同献计献策、群策群议、群防群治,共同保护管理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最终通过举行这种民间仪式来订立盟约,制定保护管理的规章制度,从而将这些规章制度纳入村规民约。如对退耕还林的具体管理措施:种苗间隔直线3米,株距1米,行距4米,间种、套种光叶紫花苕(绿肥)、百三叶与黑麦草等青饲料,严格禁止人和牲畜踏入他人的林地与青料地里,管理者有义务及时补种未成活的树苗,无论任何人违反了规则都将会受到来自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惩罚如罚款或毕摩的诅咒。尤其是毕摩的诅咒使人们从心理上潜移默化地产生畏惧感。通过举行仪式制定的具体的实施细则都有严格而细致的条款规定,这些条款通过村民委员会以集体举手表决的形式通过后将其纳入村规民约来具体实施以此约束惩罚违反行为规范的村民。从而达到社区自治,使社区管理体系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
3.4  传统家支组织和现代行政组织的相互渗透对自然资源保护的影响
热柯觉村的主要家支为:海来,70户,其中德古5人;沙马罗布,40户,其中德古3人,毕摩2人;吉古33户,其中德古3人;阿苦16户,其中德古1人;全村的德古共12人,占全村总人口的1.8%;热柯觉村共由四个村民小组构成。村民委员会作为基层一线群众自治组织在村社建设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主导作用,他们既要上传下达政府的政策法规,又要根据习惯法解决各种民间矛盾。村民委员会成员由村长、书记、各组组长、德古等组成,而这些成员都是地方民间权威人士。村委会下设村民调解委员会,成员主要由德古和当地民间权威如苏依、毕摩等组成。如热柯觉村村长吉古硕杰不仅是村长还是吉古家支头人,又如热柯觉乡东风村的海来波史既是东风村村长,又是县人大常委委员,州人大代表,同时还是当地得高望重的德古和苏依。海来波史组织领导当地群众修公路,建学校,栽电杆;并在政府的支持下建成了一所村完小和一个小型电站,充分解决了村民孩子读书路途遥远和农户无照明电的问题。他们的多重角色使他们在参与社区生产建设中起着领头羊的作用。他们是社区组织的管理者和领导者,他们既要贯彻实施党的方针政策,又要娴熟地驾驭彝族习惯法调解一切民事纠纷,解决各种民间矛盾和社会冲突。特别是德古们,凭着自己丰富的阅历,聪敏的素质不断自觉地学习国家的法律,将合理的习惯法和现行法律进行了整合,在国家法律和传统文化之间寻求新的结合点,在解决矛盾纠纷中让民间习惯法的有益成分得到充分释放的同时,使民众自然而然地增强了法制观念。避免了许多违法行为,缓解了各种矛盾。通过德古们的宣传教育,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也得到了贯彻执行[8]。因此,在社区宣教和管理中,德古的参与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当地的一位阿库德古一年要调解十几起各种各样的民事纠纷,这些纠纷包括婚姻、地界、盗窃、打架斗殴、家支矛盾等纠纷。而德古和村民委员会调解不了的纠纷,就移交给上级政府部门解决,政府部门也解决不了的纠纷就交给地方法院来裁决。但有的纠纷即使通过法院裁定了,当事人双方仍然要回到民间重新请德古来解决。因此人们对德古的信赖已超过了法律对人们的约束。因此,在彝区的现行体制中吸收德古和苏依们参政议政,使许多来自民间的良性行为通过他们的调适运用到社区组织建设中,无疑是锦上添花。
4. 讨论与结论
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力量如毕摩、德古、苏依等构成的家支组织通过相互整合参与到自然资源的保护,充分说明了彝民族在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的今天,在他们自己生存的大自然环境中,不断积累经验,认识和改造自我,保护和管理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同时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当地社区有能力、有经验进行自我调适、自我学习、自我保护和管理,并且在有关部门的协助和支持下如农林牧、环保等部门的帮助和支持下,他们的自我学习和保护管理能力会日趋合理、规范、科学化。同时可以使不同社区之间相互借鉴、相互学习,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充当参谋助手。
参考文献
1.《金阳县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00年,第1~60页。
2. 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编写组:《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35-136页。
3.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编写组:《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37~139页。
4.姊妹彝学研究小组:《彝族风俗志》,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178-181
5.林耀华:《凉山彝家的巨变》,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264~265页。
6.马德清.杨阿洛:《彝族饮食文化》,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38页。
7. 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编写组:《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40-143页。
8.马尔子:《凉山民族研究》,1992年-2001年刊
作者简介
白史各,女,彝族,凉山州民族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文学学士学位,凉山州社会性别与艾滋病防制研究会会长。主要研究方向:社会性别与艾滋病,社区环境与发展。
学术经历:2000年12月被聘为四川省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专家库成员。并参与中英项目。2002年8月被凉山州人民政府评为凉山州2002年至2006年度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002年4月至2004年11月,申请主持福特基金会资助艾滋病预防控制项目“凉山彝族传统文化知识对艾滋病的防治及宣教干预措施可持续发展研究”。2002年4月至2003年11月,申请主持云南生物多样性与传统知识研究会资助项目“彝族传统社区组织对自然资源的保护”。2005年7月,得到香港乐施会资助,于2005年7月1-5日赴日本神户参加“第七届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艾滋病国际会议”,与来自亚太地区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三千多名代表共同讨论艾滋病预防、治疗感染者和社会支援等课题。2003年3月,参加“福特基金会资助艾滋病预防控制项目交流会”。2001年2月22日,参加联合国禁毒署“妇女与毒品危害问题研讨会”。2000年9月,参加“第三届国际彝学研讨会”。2004年6月出版发行彝文著作《毒品预防读本》,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4.6。论文:“性病/艾滋病与宣传教育”发表在《四川彝学研究》第463页。“彝族传统社区组织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发表在《中国西南民族社区资源管理的变化动态》126页。
电子邮件:baishige@yahoo.com.cn
英文: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Writer
Name:Bai Shige
Sex:Female
Nationality:Yi
Name of Institute:Nationalities Research Institute of Liangshan Prefecture.
Academic Titles and Post:Assistant Research Fellow;Bachelor of Arts;President of Research Association of Liangshan Prefecture for Social Sex and Prevention and Cure of AIDS.
Main Direction of Study:Social Sex and AIDS;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Academic Experiences
Dec., 2000,Has Been Engagedas as a Member of the Specialist Bank of Cooperative Project of the Prevention and Cure of the Venereal Disease and AIDS of Sino-British of Sichuan Province,and Participating in the Project.
Aug., 2002,Has Been Chosen as a Reserve Candidate of the Academic and Technical Forerunners of the 2002—2006 of Liangshan Prefecture By People’s Government of Liangshan Prefecture.
Apr., 2002—Nov., 2004, Applied for and Directed the Project of the Stud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Knowledge of Liangshan Yi Nationality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ure of AIDS and Publicizing, Educating and Intervening Measures that was Aided By Ford Foundation.
Seventh l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AIDS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Kobe convention Center July 1-5,2005 in Kobe,Japan
Apr., 2002—Nov., 2003, Applied for and Directed the Project of Yi Nationality Traditional Communities Protect Natural Resources that was Aided by Research Association of Biodiversity and Traditional Knowledge of Yunnan.
Mar., 2003, Attended the Exchanging Conference of the Projects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IDS that was Aided by Ford Foundation.
22,Feb., 2001, Attended the Symposium of Women and  Drugs Harmfulness That Was Sponsord by the Office of the Banning Drugs of the United Nations.
Sept., 2000, Attended the Symposium on the 3rd International Yi Studies.
Jun., 2004, Reader of Preventing Drugs with Yi Written Language Was Published by Sichuan N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of Chengdu.
Academic Thesis:
Venereal Disease,AIDS and Publicizing and Educating That Was Published in the Sichuan Yi Studies. of Resources Managing of Southwest China Nationalities Communities.
Traditional Yi Nationality Communities Protecting Natural Resources Was Published in the Changing Trend
Post code:615000
Email:baishige@yahoo.com.cn


拼命的死缠烂拖 以为会得到一些什么..










--------------------------------------

本软件为情缘采集器试用版,在发贴时将带有软件广告,注册为正式版本后将解除本广告,官方站点:http://www.xiugoo.com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邀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