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躬耕于民族文化 坚守在乌撒高原—记威宁民族民间文艺家安天荣

4280 0
发表于 2014-5-8 08:45:1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躬耕于民族文化  坚守在乌撒高原

——记威宁民族民间文艺家安天荣


  
陈武帅  文贵

中国彝族网  安天荣.jpg

威宁民族民间文艺家安天荣

  人物档案:安天荣,原任威宁自治县文化局局长,除行政工作外,他还有诸多头衔:是为贵州省民间文艺协会会员,贵州省彝学会会员、省苗学会会员,毕节市书法协会会员,毕节市彝学会会员,威宁自治县彝学会副会长,受聘为威宁自治县民间文艺协会主席,同时也是《贵州政协报》、《贵州人民广播电台》、《民族团结》杂志等报刊通讯员。他著作等身,参与或主持和编辑《威宁自治县概况丛书》、《草海神韵》、《乌撒彝族礼俗》、《威宁彝族辞典》、《威宁苗族百年实录》、《威宁布依族百年实录》、《威宁县军事志》、《撮泰吉根源》、《草海文学》、《涌珠泉》等书籍。在百忙的行政工作中,勤奋笔耕,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民间故事、电影剧本、小品、电视脚本,无不涉猎,成绩斐然;他是位慈祥的长者,平易近人、妙语如珠,他深爱着文学及自己的民族文化,至今退而不休仍笔耕不辍,年近七旬高龄仍然汲取新鲜事物,奔走在自己热爱的民族文学(民族研究)的事业上。诚如斯言文学,是照亮生命的一盏灯,温暖着前行的心灵。



  安老很忙,现正与民宗局古籍办编译70逾万字的《撮泰吉根源》一书,预计今年年底可与读者见面。记者预约采访时,他正陪老伴去医院检查身体,我们在深夜造访安老,聆听他充满传奇的人生经历,震撼于他一生与文学相伴的风风雨雨……

  恋上笔耕   一生挚爱的伴侣

  1978年,十年戎马生涯的安天荣脱去戎装,在县委宣传部就职。最初写新闻,也写文艺作品。一篇“威宁自治县调整公社级领导班子”—解决干部青年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新闻稿被贵州人民广播电视台采用,被载入《贵州日报》头版头条,真是钝刀小试却一鸣惊人。同行说:“干了多年新闻记者却没上过贵州日报头版头条呢,你一整就上了。”

  上个世界80年代,威宁四小有位苗族学生家贫,上不起学,老师把自己的衣服重新剪裁改小给他穿。安老把它写成通讯,贵州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后,大街小巷的喇叭和收音机都在广播,一时成为街头巷尾评论的热点事件。

  对新闻的敏感性和写新闻的角度是写好新闻的关键,安老对写新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乌蒙欢歌在铸一展风采》刊载《毕节日报》并荣获解放40周年毕节民族地区新闻大奖。

  由于采写认真,视角独到,他写的新闻稿上稿率很高,那时候每次收到寄来用稿通知单和不超过五元的稿费,他心里有说不出的欣喜,觉得是对自己辛劳的回报。

  闲暇之余,安老也搞文学创作。

  自从在《草海》文学季刊发表他的首篇作品之后,文学创作就如山涧溪流一路喷涌而出,源源不断。

  小说《血染的歌》以战友王发坤牺牲为原型,讲述了自卫还击那段豪情万丈的峥嵘岁月。《嘎拉山下》是他79年参加毕节地区小说创作会,利用中午时间写成的小说,以解放初期打土匪为历史背景,写出那个特殊年代的故事,具有史料价值。《在婚礼上听来的故事》,他说那是八几年的事。它描写了主人公阿全因贫困而去接亲未果,又被“造反派”以铺张浪费为借口游行的悲惨命运,后来他娶到了美丽的农民技术员。文章有伤痕文学的痕迹,耐人寻味。

  散文《威宁—古老神秘的乐章》、《情连苗乡》分别刊发在贵州省群文天地,《情连苗乡》获毕节地区解放四十年优秀散文奖,绚丽的威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多篇系列稿先后被报刊杂志采用。

  老安还写剧本,为了写好剧本,他特意订阅了《电影文学》和《电影艺术》,和夏衍的关于电影创作的专著,并通读了40多部电影剧本借鉴才动笔,那时不像现在这样电影、电视进入千家万户,学习的途径很少,他说。

  多面手的老安创作小品也得心应手。《手镯情》、《种烟状元》、《传家宝》、《害羞村的故事》、《侃天嗑地》、《糠箩跳米箩》等一系列作品幽默诙谐、针砭时弊,在群众有一定影响。其中《手镯情》荣获毕节地区创作奖。

  在他的创作生涯中,先后撰写了“大山的呼唤”、“山河的演绎”、“爱的旋律”、“茶山春歌”、“火红的十月”、“草海怀故’等电视专题片脚本,拍摄播出后好评如潮。

  创作丰硕  数十年风雨无悔

  安老付出最多的是民族文化整理,最颇为得意的是民间故事的撰写。他从小就听老人摆龙门阵,从民间故事中汲取文学营养,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在他的笔下妙趣横生。彝族故事“一只仙羊角”、“膝盖长鸡蛋”、“锁住神马保草海”、“巴把和官家”、“米古吉”、“吱嘎阿鲁降生柱嘎边”,苗族故事“都底杂”等,有反映历史的,有表现机智人物的,还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故事曲折、主题鲜明。

  民间故事《巴把和官家》,发表在《草海》文学季刊创刊号上,后被改编成连环画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当时才卖三毛钱的书现在拍卖就涨到20元、30元不等,影响可见一斑。《锁住神马保草海》发表在省文联主办的《南风》民间文学双月刊上,荣获1979到1981年贵州省少数民族文学二等奖,被《水利志》收录。《威宁—古老神秘的乐章》刊载于省文化厅主办刊物《群文天地》。

  民族文化的收集整理,更是倾尽安老一生的精力。

  翻译90多万字的《乌撒彝族礼俗》典籍整整用了他两年时间,《威宁彝族辞典》耗时10年方付梓面世。政协文史资料《苗族百年实录》受到苗族学者的高度赞誉,创办的《涌泉珠》开创了上个世纪80年代初威宁民间文学以刊物形式出现的先河。

  编写《威宁自治县概况丛书》,为完成任务他和他的同事跋山涉水,搜集第一手资料。深入到板底、雪山、龙场……百草坪、马摆大山、牛栏江……几乎跑遍全县少数民族集聚的山山水水、旮旮角角。

  安老说:“那时候交通不方便,独步穿行的时候多,什么苦都吃过,吃住在农家,参天露宿也是常有的事,那些资料是一步一个脚印换来的,真是不容易呀!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水可想而知?”

  他撰写、编辑面世的书无不凝聚着安老辛勤的付出,真正散发着泥土味道,也正因为安老写的作品深入群众,调查来自于群众,有深度,是大家喜闻乐见的东西,感人耐读,因此拥有众多的读者。

  那时候没有电脑,没有录音笔,安老的创作全靠一支笔和一个录音机。白天去彝村苗寨听《酒礼歌》、《孝歌》等,用录音机录音,晚上用心记录整理、翻译,数以万计的资料就在昏暗的灯光下一点点流淌。“长长的路,长长的歌”、“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撮泰吉的戏剧形态”浅析、“威宁彝族服饰文化浅见”“浅谈打造支嘎阿鲁文化品牌“等作品就是这样诞生。

  直到今天,安老仍然用笔写文章,他听说有一种软件可以帮助在电脑上写作,古稀之年的他仍想尝试一下,以此作为志有所为、老有所乐的一席之地。

  退而不休  多年的夙愿未了

  2001年安老改非退出了领导岗位,但他退而不休,甚至比以前更忙了。编书写史、为人作嫁衣,参加学术研讨会、资料收集整理、培养青年才俊等等活动,安老为了文化事业呕心沥血,付出了艰辛,付出了汗水。

  由他和彝族作家熊正国创作的电影剧本《米谷吉》,经过多次修改,刊发在《贵州省少数民族文学剧本专辑》,被业内专家评价为故事曲折、民族特色浓郁,思想性艺术性齐备,几次筹拍,可惜因为诸多原因一直没有拍成电影。

  已写就的电视脚本《天地之子—撮泰吉》,倾注了安老较多心血,由于缺乏资金支持,面世之期变得扑朔迷离。

  这么多年,安老一直在民族文化这块沃土中汲取营养,垦殖耕耘,他说,我至今仍有两个夙愿未了。一是希望剧本《米古吉》能拍成电影与观众见面,传承优的民族民间文化。二是在有生之年看到《天地之子—撮泰吉》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嫁接上旅游产业,让民族文化资源转变为旅游经济优势,为当地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安老绘声绘色地描述他对撮泰吉的远景展望。

  在他的口中,撮泰吉可分为远古撮泰吉、原生态撮泰吉、撮泰吉今传三个部分。百草坪风景区正在筹备,何不借助旅游发展的东风,倾情打造远古彝族村寨“猿人部落”,彝地有展示原始洪荒时代猿人部落的奇观异景。把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打造成旅游景点,让更多人了解撮泰吉,既具有观赏性,又能吸引游客,把这古老神秘的文化内涵变成旅游产品。依托撮泰吉品牌,开发旅游资源,为百草坪旅游开发注入民族文化的新内容,使之更有活力。

  远古撮泰吉根源中的十箐九海,特别野牛箐、老鹰箐、蟒蛇箐奇观异景打造旅游景点,谷仇贻定居,演饰撮泰吉,让游客玩得尽兴。还可开发面具、服饰、咂酒等一系列旅游产品。

  撮泰吉猿人部落旅游景点,这是个充满诱惑的名字。作为一个民族文化学者,安老有许多自己独到的想法,祝愿他的夙愿能够早日实现。




作者通讯:贵州省威宁县威宁日报社
邮编:553100
电话:15885274601
Qq:2467146255

该贴已经同步到 苏月飞阳的微博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邀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