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安朝文:布 摩 文 化 (简介)-首届布摩文化论坛论文集

2219 0
发表于 2014-9-12 08:53:5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布 摩 文 化

安朝文(贵州毕节)


布摩偶像.jpg

布摩偶像

一、为什么叫做布摩

  布摩是掌握彝文的史官、经师,是彝族文化的传播者和继承者。布摩为彝语。“布”即念,“摩”即老或大。

二、布摩的来历
  据彝文典籍记载和传说,布摩起源于彝族母系社会,早期的布摩为女性(几去布,33乡以),它与母权制结合,统治母权社会的意识形态。时至父系制时代,布摩这一职业才逐渐转入男性手中。哎哺时代,出现了以举腮怎为代表的一批著名男性布摩,同时又有阿麦妮等女性布摩存在。从哎哺时代进入尼能时代后,尼能传十代,什勺传八代,米靡传二十代,便进入了彝族六祖时代。

三、布摩的结合和职位

  宗法奴隶时代的布摩,与祖、摩合为三位一体。“祖”即君,“摩”即臣,“布”即师,君、臣与布摩结合,习称“君、臣、师”。布摩之职,即统治社会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彝族格言说:“跑得快的是骏马,懂得多的是布摩”。布摩即从事主持传统的宗教活动,司祭祀,决占卜,主诅盟,又参加政事决策。凡战争、议和、联烟、庆典等,一切都为君、臣献计献策。布摩,又是教化元老。君国司仪坛行使,教化和撰写君国志书者,相当于汉史中的史官。彝族先民办教育是以礼仪使全民教化,因此君国必须有高水平,而具有实践理论的专门司仪撰写。《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布摩精者能知天象,判断阴晴,在酋长左右,凡疑心,取决焉”。汉史书称布摩为“酋长左右斯不离,事无臣细皆决之。”因此,布摩在彝族宗法制社会中有很高的地位,普遍受到尊重。

四、布摩的分工及组合

  布摩的分工,常以“籍”的形式确定,如乃苏、阿都、阿聂、布博德勒、阿河德歹,五母阿娄,孟德、阿文、阿铺布等家支系。古乌撒彝族君长宗法体系的职业布摩,行世袭制。这些家支的社会地位极高。阿文家支等曾是乌撒二十四头目之一。又如绝嗣于清晚期的居住今羊街的五所白家,既是乌撒二十四头目之一,又是职业布摩,系集头领和布摩于一身的统治者。布摩组合,做大祭祀时,布摩有“吐布”、“那布”和“武布”(又称“买布”)。按布摩举行大祭时的分工,三种布摩依斋祭程序和内容各负其责,互相配合,共同完成斋祭过程。三种布摩共同举行斋祭,系古代彝族部落联盟的遗存。

五、布摩的起源

  布摩制度即从以补实族的时代袭传下来的。《彝族创世志》中记述说,彝族先民称布摩分别是:恒布实族,切布乍慕,布包举腮怎。恒实族创天文;切乍慕察地况;举腮怎撰教化经文,传播天下;布阿苦游教走天下;苦阿堵订四方祭祖制度。堵俄索布摩,在得吐别即点苍山一带的实勺部族中被敬称之高天师;阿哪乍慕布摩,在溢那谷一带,传播祭祀文化;俄索阿那布摩,降临妥米纪抽,传播了天文和地理,六祖而宗之。至今彝族布摩执事时,必须先奠献实族高天师,乍慕地况师,国家教化师恒吞索,家庭教育师铺蒙佐,君国治教师实族格,君国属下执教师格排书等,方才开经祭祀。

六、各个时代的布摩

  始楚布,第一,为女性,说明“布”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此外还有阿月布、举偶布、脱妮布、鼠索布,阿楼布、阿德布、长母布、斗楚布、图木布、几去布(女性)、举觉布,直戛阿鲁布、阿勒阿各布、阿努布、妮口布、斗楼布、扎扎阿略,撮你布收布等等,所用的法具各异。

七、布摩法具

  布摩有法衣、法帽、法棍、法葫芦、法斧、逋笃,托奇、直着、吉着、晒乍、吉欧、何娜、列恒、外吐等法事用具;做法事时全副武装。法衣系黑、白色的收腰长袍,从前胸开口到腹部,袖口宽大约一尺二寸左右,穿时从头上笼下。法帽有黑白两色,黑的用黑羊羔毛作原料搓成带顶的圆形,顶面上有日、月、星图案。(搓羊毛时只能用手搓,绝不能用脚搓)。内用蔑片编成各式图形的框架(如:着沿,着那等),状如斗笠;白的用白羊羔毛制而成。黑白法帽形状相同,但用法不一样。布摩做白事时要戴黑法帽,做红事时戴白法帽。(布摩不做事的时候不随便戴法帽,还有不做红白喜事的家里,法帽不能带到家里)。法棍既可特制,也可临时用一根削掉皮的,带有叉的五倍子树充当。(大多临时制)。法斧、木制,形状像木匠斧头,拳头般大小,前部粘有鸡毛,柄长尺许。布摩行法事时别于胸前腰带上。传说,木斧源于天神尼阿德的斩邪斧,后传给支嘎阿鲁,助其威力。法葫芦,木制,中空成两部分,一部分装雷火,传说雷火可驱邪;一部分装布摩喝的酒,可**法力。葫芦口插有白鸡毛,传说天君策举祖传给支嘎阿鲁的武器,布摩行法事时,系于腰带上。逋笃,短圆木棒,中空,长约尺许,形状像外吐,两端有小眼,可系五色绳,尖端有叉口,叉口处插有白鸡毛,传说是娄赛能之物,内有电,用于对付斯署,鲁朵等妖怪,后授于支嘎阿鲁,专消人间疾病,布摩行法事时系腰带上。托奇,形状像逋笃和外吐,中空,上端叉口花瓣处插有白鸡毛,两端可系五色细绳,传说此物为恒姆努娄则之物。无论需要什么,只要一指,就会有了。后传于支嘎阿鲁,布摩行法事时握于左手。莫筝,半节竹节,内装竹签,口插白鸡毛,传说竹签是布摩用的笔。莫筝(又名逋道)是布摩用来避凶险的,传说在行法事时,遇到危险,布摩可匿身其中,传说此物为天神吐作之物,传予支嘎阿鲁。直着,珍稀动物的角,有中形的,有小形的。在行法事时,用手拿着,用来做献酒之物。在远古的时候,祖先们都用动物的角作喝酒的器具。此角能避邪降跃。吉着,铜铃,布摩在行法事时,边念边摇晃铜铃,据传能惊吓斯署、鲁朵。晒乍(金绳),用麻绳代替,用来捆绑妖魔。传说是天神吐米沓之物。现布摩用来捆书、法具等。吉欧、铜印上刻有咒文,印于白布或白纸上成为咒符,然后贴于门上或随身携带,可避凶邪,铜印上的咒文因布摩而异。布摩出门行法事,一般不带铜印。采买、木制,后半部成剑柄状,前半部呈半梭状木片,木片一侧刻有虎图,一侧刻有龙图,中有切口,切口处有两棵小圆柱,尖端插有兽皮,形如扇子。侯祛,木制,杀妖的刀。传说此物乃天神衡堵福之物。布摩行法事时,用右手拿着,用来撒金银(银金就是用黄皮果,五倍子树木渣代替)。侯恰,铁弓,用木制,配有一些箭,传说此物为天神鹤署也尼之物,布摩在为人治病时,用它射装冥粮的升子,以治邪魔。

八、时代对布摩的影响

  清代中期后,因中央王朝“改土归流”政策的实施。彝族君长势力完全崩溃,布摩的地位也随之失去,被降为普通劳动者。至此,布摩在农事活动之余,仅从事祭祀,祈祷,占卜吉凶等活动。有时则传授彝文,办乡学,撰录彝文典籍。因系宗教性的活动较为公开,而授彝文等活动较隐密,故人们常把布摩视为宗教职业者。实则,彝族文字与古籍的保留,是布摩的贡献。

九、布摩的作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民族语言文字,政策的不断贯彻落实,彝文在云、贵、川、桂四省的彝区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应用,同时,布摩也起到了相应的作用。



该贴已经同步到 苏月飞阳的微博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邀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