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摩生存状况探析——以美姑县毕摩为例
高 燕(贵州省毕节学院艺术系)
〔摘要〕:毕摩不仅是彝族传统宗教的传承者、传播者和解释者,而且是彝族民间毕摩仪式的主持者、组织者和执行者,现代社会中,毕摩职业及其传承与中国众多的民族民间文化一样,正在面临现代文明的冲击和挑战,毕摩的生存现状值得人们长期思考和关注。
〔关键词〕:毕摩 文化 思考和关注
〔作者简介〕:高燕(1967—),女,四川西昌人,四川大学硕士,毕节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理论。地址,贵州省毕节市环东大道毕节学院艺术系,邮编:551700, 电话:15902670551,邮箱:gaoqinqin001@sina.com
The Bimo survival situation Analysis
—Bimo, the Meigu County, for example
Gaoyan(College of Arts Bijie, Guizhou province )
〔Abstract〕:Bimo, the inheritors of the traditional Yi religion, disseminator and interpreter, and Yi folk Bimo the auspices of the ceremony, organizers and executors. In modern society the Bimo occupation and its heritage with a large number of Chinese culture, is faced with the impact challenges of modern civilization. The Bimo survival status worthy long-term thinking and concern.
〔Key words〕: Bimo cultural thinking and concern
毕摩是彝族社会的祭师,“毕摩”,“毕”义为“念”“诵”,“摩”义为“长者”“老师”,毕摩即“念诗诵经的长者”,是彝族社会民间宗教中沟通神、鬼、人之间的司职者。毕摩在彝族社会的宗教信仰、历史、教育、科技、人生、法律、婚姻、礼仪、艺术、医学、探索、丧葬、艺术、预测未来等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毕摩神通广大,学识渊博,主要职能有作毕、司祭、行医、占卜等活动;其文化职能是整理、规范、传授彝族文字,撰写和传抄包括宗教、哲学、伦理、历史、天文、医药、农药、工艺、礼俗、文字等典籍。此外,毕摩在彝族人的生育、婚丧、疾病、节日、出猎、播种等生活中起主要作用,毕摩既掌管神权,又把握文化,既司通神鬼,又指导着人事。在彝族社会的“兹(土司)”、“莫(法官)”、“毕(毕摩)”、“格(工匠)”、“卓(百姓)”五个等级中,毕摩的地位处于第三位,在彝族人民的心目中,毕摩是整个彝族社会中的知识分子,是彝族文化的维护者和传播者。彝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毕摩文化和民众文化这两种相互区别又相互影响、交相辉映的文化类型构成了彝族传统文化的主体。毕摩不仅是彝族传统宗教的传承者、传播者和解释者,而且是彝族民间毕摩仪式的主持者、组织者和执行者。
美姑是彝语音译,原意是“中心地带”,美姑县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横断山脉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的交接处,面积二千七百三十平方公里,境内多山,全县人口十八万,彝族人口占百分之九十七点八,是典型的彝族聚居区,又是彝族传统宗教与民俗文化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地区。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外来文化对美姑的影响非常微弱,所以直到今天还完整地保持着彝族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彝族的宗教文化——毕摩文化。毕摩文化在美姑得到保护的完整程度,是其他彝区所不可比拟的。1996年,美姑县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彝族毕摩文化研究中心”,先后成功召开了三届彝族毕摩文化学术研讨会。2003年美姑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彝族毕摩文化节”。
2002年初,美姑县集中人力、物力对全县36个乡镇、291个村的现有毕摩及其经籍收藏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全县有毕摩8680人,有332种(不包括书名和内容重复的)毕摩经籍,经书藏量有14万余卷(包括书名和内容重复的),故而美姑被誉为“毕摩之乡”。
笔者在前期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在当地彝族朋友的帮助下(全程陪同、带路、翻译、解说),深入美姑县城乡对比较有代表性的毕摩进行了详细调查采访,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阿尔加加毕摩,黑彝(过去称彝族等级社会中地位较高的阶层),今年三十九岁,美姑县九口乡人,九岁学毕(学习毕摩文化、仪式等),十一岁参加尼姆措毕(彝族宗教仪式中最高级的仪式——送祖灵仪式),十六岁出师,先跟祖父后跟父亲学毕,已经教出六个毕徒(跟随毕摩学习做毕技艺的徒弟),现有两个毕徒正在学毕。阿尔加加毕摩向我们展示了两卷附有图画的经书,一卷是《努土特依》(防麻风病经书),《努土特依》第一页画有英雄支格阿尔像(彝族史诗中的创世英雄,有的称支格阿鲁),两边是太阳和月亮,还有英雄的坐骑神孔雀苏里吾勒(有说是鸡,有说是凤凰),帮手神蟒巴哈,另一卷经书首页有支格阿尔和两只不知名的动物。阿尔加加毕摩从屋檐下放置的杉木板中取下一条,用彝家常用的砍柴弯刀削制了一支笔,蘸上我们带去的墨汁,在宣纸上现场为我们画了几种经书和鬼板(送鬼仪式上用的一种画有图符和经文的木板)上的图像,对各种图像的含义和使用场合进行了详细解说。
迪木萨毕摩,黑彝,现年三十六岁,美姑县九口乡人,未上过学,七岁跟父亲迪古格学毕,十一岁出师,属古侯家支(彝族历史上形成的家族),家族做毕已有三十多代,会做尼姆措毕,已有六个毕徒学成出师,还有三个在学,毕徒来自各个家支,有迪家的,有曲比家的,有吉克家的(迪、曲比、吉克皆指家支名)。木萨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在上学,二儿子学做毕。木萨毕摩是中年一代毕摩当中的佼佼者,曾多次被邀请到峨边、普雄等地做毕。
迪木萨毕摩经书极多(迪木萨兄弟三人,他排行最小,皆做毕,按彝人习惯,经书多数在木萨处),拿出来放在竹筐里,约有六七十卷,有的看起来很古老,有的稍新一些。木萨还向我们展示了几幅神枝图(彝族宗教仪式中布置仪式场的图本),不同于一般毕摩的附在经书上的神枝图,木萨毕摩的神枝图是单独画在一块块白布上的,看起来很新,可能做好没多久。木萨的法器也很齐全,有经书网袋、法铃、神扇、神签筒、神斗笠、野猪牙项圈、鹰爪等。木萨毕摩告诉我们,每年都要为经书和法器专门做仪式,杀鸡献祭供养。
木萨毕摩知识渊博,非常敬业,能详细说出每一种经书的种类和不同的用途,比如:尼姆措毕送祖灵仪式的、尼次日(咒鬼仪式)的、晓补反咒的、初几(防麻风病仪式)的、防风湿的、驱邪的、算命的、求子的、求财的、防冰雹、防地震的等三十多种不同用途的经书,最高级的是送祖灵仪式尼姆措毕经书,最可怕的当数咒人仪式的经书。木萨毕摩还通晓彝族古代英雄传说——英雄支格阿尔的传说,讲解生动全面,特别是英雄之死一段最精彩。
马拉体毕摩,黑彝,现年四十二岁,能听懂一些汉话,未上过学,老家在九口乡的打努村,十一二岁从父学毕,二十岁出师,现在没有带徒弟,家支世代做毕,自称祖先是阿苏拉则之女拉则史色的女婿(阿苏拉则,美姑历史上著名的毕摩始祖)。现在正在做尼姆措毕,有一子一女,尚年幼。马拉体毕摩头脑灵活,身兼数职,既做毕摩又做酿酒生意,还是区中心校的保安。可能因为是家中长子,经书少,没图画,法器也少,但经书上的文字和图画都认识,且能解说清楚。
马拉体毕摩用我们带去的签字笔和宣纸为我们画了支格阿尔图,还讲述了支格阿尔的英雄传说。着重讲了英雄的出生以及英雄射日月的故事,还解释了支格阿尔图的象征意义:支格阿尔头戴铜盔,一手持铜叉,一手持铜碗,将雷电抓住,放在铜碗里用铜叉击打,故而人们相信铜能防雷,现在还能看到有些彝人手腕带着铜镯子。
马拉体毕摩还告诉我们他父亲处有一本图画样本,没有写名字,要用的时候拿来画上,再写上名字使用。会毕的就会画,学一两次再亲自做一两次就会了,画得好坏是个人的手艺问题,画不好主人家不喜欢。
吉克约加毕摩,现年四十岁,峨曲古区炳土乡红瓦村人,十二岁学毕,十六岁出师,没有上过学,会做尼姆措毕,现在家住县城。采访中多次接打电话。
阿支补约毕摩,现年五十八岁,属曲涅家支,家支从毕二十六代,洪溪区依果觉人,十一岁学毕,十六岁出师,未上过学,,约有三十多个毕徒,这两年有十一个毕徒,曾经跟祖父 、叔叔及父亲学过毕。
吉克阿日毕摩,现年三十八岁,十四岁学毕,十八岁出师,现有五个毕徒学毕。
阿支补约毕摩和吉克阿日毕摩都是祭祖毕摩,享有盛名,精通古彝文,书法特别漂亮,被美姑县毕摩文化中心特聘,专门抄写彝文经籍。(左上图,阿支补约毕摩抄写的经卷及其法器,左图,阿支补约毕摩和吉克阿日毕摩)
马什体毕摩,黑彝,现年五十岁,九口乡打努村书记,党员,自己说九八年以后就不做毕了,后来朋友告诉我们其实马什体毕摩还在做毕,因为是党员、书记,身份特殊,不便对外说起。
经过周密深入的调查采访,基本了解了美姑毕摩的状况,包括毕摩的技艺传承,毕摩的文化程度、毕摩的生存状况等等,综述如下:
1、毕摩职业的传承:
美姑地处凉山彝族地区腹心地带,是凉山毕摩最多、最集中的一个地区。据史书记载,彝族历史上产生过三位著名文化英雄阿苏拉则、阿格说主、阿克俄伙,以他们三人为代表形成了三大毕摩流派,其子孙后代集中居住在美姑,只有阿克俄伙的部分直系后裔迁往峨边县。故而美姑毕摩的文化知识水平最高,有“毕摩源头在美姑黄茅埂”之说。毕摩职业的传承,一般为严格的世袭家传,并限于男性(另有一种非世袭毕摩,称为姿毕),毕摩谱牒(代代相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十代以前(有的做毕20多代,有的做毕30多代),享有极高的社会信誉,有的还被邀请到其他县去做毕,有的被邀请去云南做毕。
笔者采访的毕摩皆为自小跟随家族长辈学习做毕,他们基本没有上过学,多数毕摩汉语不熟练,不能熟练使用汉语进行交流。他们自小要学习古老的彝族文字,通晓彝族历史、天文、地理,撰写、收藏彝文经典,学习各种做毕技能。他们是彝族传统的知识分子,是彝族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影响着彝族的整体文化系统。
2、毕摩的社会地位:
毕摩是继承和传播彝族文化的知识分子,彝族谚语称:“兹来毕不起,毕起兹不吉”(土司来了毕摩不用起身让位,毕摩起身让位对土司不吉利),充分说明在彝族社会中毕摩的重要地位。毕摩之间也要分等级,这主要是由毕摩作毕的经验和作毕能力(仪式的大小程度)而定,不一定按年龄来衡量一个毕摩的威望,如有的年轻毕摩也有能力参加大型作毕仪式,他们就可称得上是大毕摩了。要举行什么样的作毕仪式,请什么样的毕摩来作毕,都是通过占卜而定。所谓仪式的大小是从作毕时用的开支大小程度而定,如尼木撮毕(送祖灵)之类就是大型的作毕仪式,如一年三次的用羊、小猪、鸡之类就只能算是中小型仪式了。
3、毕摩的技艺:
毕摩从小跟随师父学习做毕,据笔者采访了解学习做毕最小的从7岁开始,最大的十六岁,学习时间从四五年到六七年不等,有的毕摩四年左右即出师,可以单独做毕,有的毕摩需要七八年。毕摩的技艺水平也有高低,有的毕摩可以主持大型的仪式,如尼木措毕——送祖灵,有的毕摩只能做一些小型的仪式,或者做其他毕摩的助手。有的大型仪式往往需要众多毕摩共同完成,一位资深毕摩主持,其他协助。毕摩在行使职能,做法事的时候,有必需的工具——法器。美姑彝族毕摩法器最完备,有签筒、神铃、神扇、经书、神签、野猪牙项圈、网兜、水鼓、竹响等10余种(左图,迪木撒毕摩法器)。法帽,彝语称“毕摩尔布”,竹编缝以黑色薄毡;神扇,彝族称“其克”,竹木编制,把柄贯中;经书,彝族称“毕摩特依”,有经文和图画;神铃,彝语称“毕具”,铜铸,有大小两种;签筒,彝语称“吾土”,用木料做成,中空,底部有“叉”形而尖,上有盖,内装单数竹签;神枝,彝语称“古”,多数用一种彝语名叫“以火”的树枝做成,主要用于布法阵;法网,彝语称“黑阔”,主要用来装法器等。毕摩在作法时,口念经文,舞扇摇铃,表演绝技时更是出神入化:油锅捞物、舔烧红铧口、沸水烫身、吃火炭、含油喷火等,精彩经绝伦、惊险无比,令人目不暇接,极具艺术性和观赏性,被称之为中华彝族魔术奇观。
有的毕摩很敬业,经书很多,也保存得好,甚至还有新做的经书图画,比如迪木萨毕摩。又如阿支补约毕摩和吉克阿日毕摩,离开家庭,不计报酬,在县城一间简陋的平房里勤恳地抄写经文。有的毕摩经书少,还兼做其他职业,比如马拉体毕摩,做毕之外还做酿酒生意,还是附近学校的保安,再如马什体毕摩,因为是村支书又是党员,所以不敢公开承认还在做毕(右图,阿支补约毕摩抄写的经文)
小结: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现代文明对彝族传统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彝族社会传统文化的的传承者—毕摩面临着新的抉择。老一代的毕摩基本上没有上过学,他们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比较小,他们自小专心于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学习,从师学艺,掌握了彝族传统文化,忠实履行着他们世代相传的文化传承职能、宗教职能等。近些年,由于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毕摩家庭的子女可以随意上学了,并且国家免除学生的学杂费,贫困家庭学生还可以享受“两免一补”(免学杂费、书本费,补助生活费),适龄孩子都可以去学校读书学习,也有考上大学走出山外的机会,大量的年轻人外出打工挣钱。毕摩职业传承的社会环境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毕摩家庭的孩子究竟是上学还是做毕,或者二者都学呢?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年轻一代的毕摩有了新的想法,他们不再满足于传统毕摩的封闭生存状态,有的毕摩经常参加政府以及民间组织的各种旅游展示活动,如毕摩文化节、火把节、彝族年等大型节日,这些活动会邀请著名毕摩展示赤脚踩炭火、舌舔烧红铧口等传统绝技。有的毕摩的理想不再满足于只做毕摩,而谋求在现代生活中更大的发展,如拉马乡扎洛村底惹尔曲毕摩,曾受聘于凉山州编译局帮助整理和翻译彝文经籍,其7岁的儿子尔曲拉吉白天上学,晚上学毕,父亲希望他将来能做干部就做干部,能做毕摩也可以做毕摩,扎洛村农民企业家底惹依博,学过毕,上过学(小学4年级),回乡创办了希望小学,他认为不仅要学毕,更要进学校读书学习。昭觉县古里区吉克毕摩村毕摩吉克约简的孙子吉克军铁,既做毕也做生意,也做农活,还学习其他民族知识,希望将来有两个儿子,一个读书一个学毕。同村吉克尔莫毕摩之孙吉克曲日,初中毕业,现回村做毕摩,他表示有义务继承祖业,并且外面找工作不易,在家做毕收入要高一些〔1〕。阿尔加加毕摩也表示,两个儿子,一个上学一个学毕。年轻一代毕摩的想法已不同于老一代毕摩,他们的想法更务实,切合生活实际。现代社会中,毕摩职业及其传承与中国众多的民族民间文化一样,正在面临现代文明的冲击和挑战,社会要进步,民生要改善,民众要富裕,传统文化更需要保护与继承,毕摩、毕摩文化、毕摩的生存现状值得人们长期思考和关注。
注释:
〔1〕巴莫阿依.彝人的信仰世界——凉山彝族宗教生活田野报告〔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1: 116
本文图片皆系本人亲自拍摄
文责:本文原载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毕节市彝学会和百里杜鹃管委会编撰的《毕摩文化论文集》,并由毕节市彝学会授权中国彝族网发布专栏,转载请注明。
该贴已经同步到 苏月飞阳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