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阿维侯吐:对彝族布摩文化研究与传承发展的思考-首届布摩文化论坛论文集

1741 0
发表于 2014-10-1 19:00:2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对彝族布摩文化研究与传承发展的思考

黄文荣(阿维侯吐 贵州毕节)


  内容摘要:针对彝族文化核心---布摩文化进行研究,努力探索何谓布摩?布摩的内涵、性质、地位、作用及何谓布摩文化?布摩及布摩文化的历史发展、现实状况,积极探索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彝族布摩文化,传承和发展布摩文化。
  关键词:布摩 布摩文化 传承发展的思考

  彝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 民族,是中华56个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是全国仅有文字和语言的几个少数民族之一,是世代在云贵高原和康藏高原东南部边缘地带的高山河谷间生产劳作,繁衍生息的土著民族。全国有彝族人口800多万,神奇秀美而广袤丰饶的土地江河山川养育了一代代的彝族人,也孕育出彝族人悠远的历史和古老朴素而多彩的民族文化。本文从彝族多彩的文化之中单列出神奇厚重的布摩文化进行研究,旨在引起社会各界高度重视,深度思考如何传承和弘扬布摩文化。

  一、布摩与布摩文化

  在彝族厚重而又多彩的民族文化领域里,布摩文化较为突出,可谓博大精深。为了更好地理解布摩文化,就要对布摩和布摩文化进行研究,何谓布摩?何谓布摩文化?

  1、何谓布摩?

  布摩是彝族社会独有的文化现象。它是一种职业称谓。所谓“布”就是念或诵之意,所谓“摩”就是母者、官者、尊者、师者之意。可以说布摩就是彝族社会中有知识的人,他们通语言、识彝文、懂彝礼,掌握文化知识,创造和传授彝文经典,是地位较高的博学之士。

  2、何谓布摩文化?

  布摩文化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不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而形成的,是彝族人民集体智慧的产物。布摩文化通过彝族布摩不断的总结、提炼,运用于生产生活,指导实践而形成的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等,包括物质的,非物质的,哲学的以及社会科学等领域的意识形态。布摩文化是推动彝族社会发展的重要法宝,布摩文化的诸多领域开启了人类文明的先河,是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二、布摩的职能、地位、作用

  对布摩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之后,我们就要认真的了解一下布摩文化的创造者、推动者、传播者的职能、地位、作用作进一步的认识。

  1、彝族布摩的职能

  布摩在远古时期是氏族部落的酋长(首领)和祭司,当彝族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统治阶级建立了“君”“臣”“师”三位一体的政权机构,布摩就充当了师的角色,承担了立典章、设律科、祭先祖、占吉凶、参与重大决策,主持各类活动的职责,也由此布摩形成为一个阶层。

  2、彝族布摩的地位

  由于彝族布摩掌握着“布摩文化”,布摩文化是彝族文化的核心。“布摩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底蕴深厚,不为一般人所掌握,因此布摩的地位就显得很重要。氏族部落时期是酋长(首领)、祭司,彝族的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后,形成了祖、摩、布(君、臣、司)三位一体的政权结构,布摩就形成司职,仍然参与重大活动的决策,主持相关的活动仪式,地位很高、很重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布摩的政治地位逐步减弱,更多的体现为彝族社会活动的一项内容,更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形成了一项常规的社会活动。

  3、彝族布摩的作用

  严格地说彝族布摩的政治职能作用是作祭、司仪、行医、占卜,同时兼行巫术等活动。他们的文化职能主要是整理、规范、传承彝族文字,创作或传抄包括宗教、历史、伦理、天文、医药、文艺、礼俗等内容的彝文经典著作。担任彝族布摩的人,虽有阶级、等级出身的不同,但其社会地位都较高,都受到大众普遍的尊重。在日常生活中,一提到布摩,很多时候,不了解彝族文化的人们往往把布摩和苏额混为一谈,其实苏额和布摩之间区别是很大的,布摩是家族世袭,而苏额则既非世家承袭,亦非拜业师授,不识彝文,不习彝族礼,只能念咒,不会诵经,纯系跳神驱鬼之人物,职业为祛怪治病的巫师,习此业者,在政治地位方面,远比不上布摩。苏额的社会地位低下,由于不懂彝文和经典,并不受到社会大众的尊重。一个很好的彝族布摩除了祭祀活动外,还要传授知识,写诗论文,抄经叙谱等重要职责。在近几年全国各地出土的一些文物和彝族古籍中可以看到布摩的足迹无处不在,从彝族发展的进程和布摩的职能、地位不难看出,布摩在彝族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是彝族文字的创始者,是推动彝族文化的重要传播者、传承者,是推动彝族文明史和人类文明史的重要成员,是彝族文化历史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三、布摩的历史发展沿革

  1、布摩的产生

  彝族自古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信仰体系,在长期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形成了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以祖先崇拜为核心,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灵物崇拜为载体的表现形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人们需要进行祭祀、占卜等各种社会活动,因而作为这一活动的主持者——布摩就应运而生了。布摩的产生由来已久,早在母系社会时期,彝族先民就创造了语言、文字、歌舞、服饰、习俗等等。形成了完整、规范的,自成体系的彝族文化。从许多古籍中看出,彝族文化具有其非常深远的历史性;非常独特的民族性;非常广泛的群众性;非常科学的先进性;非常贴近生活的实用性。据彝文典籍《彝族源流》1-4卷记载:“哎哺传十代,哎哺好女根,传到娄师颖……心里想知识,口里讲知识,手里写知识……”除此之外,《西南彝志》、《物始纪略》、《勒俄特依》等大量文献都有文字产生于母系社会的记载:这就充分说明,彝族先民从母系社会创造了彝文字开始,布摩也就产生了。最近,中国考古学家刘志一教授根据地下出土文物上的文字符号,在其《十器考》一文中又提出了中国彝族古文字的产生应上推到13000—15000年的观点,因此把彝族布摩产生的年代再次推到了上一台阶。

  2、布摩及布摩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布摩在彝语里含有彝文教师、长者、彝文经司之意,他在彝族社会中,是原始彝族文化的掌握者,知识的传播者,宗教活动的主持者。布摩通晓彝文经典,拥有彝文书籍,世代传承。彝族人类社会进入奴隶制和封建社会以来,彝族社会发生着重大的历史变迁与变革,布摩作为彝族社会的一个重要的职能在彝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医学、教育、历史、哲学、历法、谱系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彝族社会政权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布摩文化从哎哺时代起,彝族社会经历了若干个时代,各个历史时期曾产生无数优秀的彝族布摩,这些布摩把彝族文化一代代的传承下来,至今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实属罕见,十分难得,要倍加珍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彝族文字历来都是人工抄写,卷帙浩繁的彝文典籍都是用手一个字一个字地抄写下来,又是一个人一个人的传承下去,可见布摩们要花多少功夫!特别是进入经济社会时代后,要传承这一历史性文化更不容易。加之西南地区多次受到外来民族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几经夭亡。比如元朝蒙古族、明朝汉族、清朝满族的进入,给布摩和布摩文化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建国后在文革时期,许多彝文古籍纷纷被烧毁,布摩文化再一次受到严重的摧残,足见布摩的发展史是一部苦难史,布摩文化至今还能善存,实属难得和不易。

  四、布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1、布摩文化的现状


  在历史上彝族文化为中华文明作出过重大贡献,发挥过重要作用。彝族文字记载着彝族历史发展的点点滴滴,对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都有详实记录;十月太阳历在天文历法上准确地划分了时节;九代尼母分宗的婚姻制度,提高了人口素质;实行火化的殡葬制度为现时殡葬打下的基础等等。但是,由于种种的历史原因,彝族文化曾被视为封资修、牛鬼蛇神的东西而加以禁止;彝族文化传承人的布摩被打成牛鬼蛇神而遭到批斗;布摩们亲手一笔一画写出来的书卷被强行烧毁;语言和习俗也受到限制。从而,彝族文化逐步消失,甚至消失的程度还比较快。表现在:一是语言的消失。散居地区彝族人大多数不会自已的母语,聚居地区的彝语退化程度也很快,甚至个别聚居区的彝族人口也不会本民族语言了。二是礼俗的消失较为明显。本来彝族有着一整套完整而规范的礼仪礼俗,但现在大都没有坚持,反而去借用其它民族的礼仪,特别突出的是丧事办理上,大多都是请道士先生和西洋基督教义来做道场。三是彝族文化的传承人——布摩屈指可数。除了布摩之外,就从懂彝文字的人(专家学者)来看,更是寥寥无几且年龄都在40岁以上。还有一个更令人惊讶的数据,那就是,有相当一部份彝族人已经不知道自身的籍贯和姓氏。四是就全国而言正宗布摩不足1000人,贵州全省不足100人,毕节不足30人。我市近5000部以上的彝文文献已成了濒危古籍,抢救和传承的任务特别繁重。由此看出,彝族文化已经到了不得不抢救的地步了,文化传承人的培养迫在眉捷,布摩文化的现状令人堪忧。
   
   2、布摩与布摩文化发展的思考

  (1)发展布摩文化要和推动彝区经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彝族人口中经济普遍滞后,多数人存在着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养鸡为吃盐的小富既安不富也安的思想观念。就其原因,主要是:缺商品意识;缺管理人才;缺科学技术;缺资金投入。总而言之,彝族文化的消失,彝族地区经济滞后,是不争的事实。基于这些因素,应抢抓国家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好机遇,充分利用国家扶持民族教育的大好政策,尽快通过创办学校、培训班等形式,更好地培养一批文化传承人,一是弘扬优秀的彝族文化,二是开发彝族非物质文化资源,一方面可以提升农民人口素质,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收入,从而推动彝区和谐小康社会发展,这对于推动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

  (2)发展布摩文化要和推动彝区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当下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国发2号文件、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贵州十二五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十大推进计划、省民委出台的关于推动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38号文件明确提出把贵州建设成为民族团结繁荣发展示范区,并明确提出了要大力扶持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积极推进以市民族中学为龙头、抓好全市5所民族中学改扩建,积极推进全市10所双语教学示范点建设和10所服务及权益保障基地建设)、扶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扶持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开展、扶持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开展、扶持少数民族博物馆和民族文化陈列室建设(毕节彝族博物馆和毕节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建设)等等,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将为民族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和空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发展布摩文化又成了繁荣发展彝族文化的现实需要,因为布摩文化是彝族文化的核心,是根。不研究彝族布摩文化涉及的文化领域去发展彝族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文化、是浅薄和苍白的文化,是没有底蕴的文化。

  (3)基于当前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如此好的政策机遇,我们要只争朝夕,抢抓机遇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创建好彝学会,进一步发挥好彝学会联系广大彝族同胞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二是进一步创建好以贵州省毕节彝文双语职业学校为龙头的双语言和双语文学校示范点、服务及权益保障基地教育建设,培养布摩文化传承人和双语人才,壮大人才队伍,为彝族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三是进一步搞好彝族古籍、古迹、口碑、铭刻的普查、征集、翻译、整理、发掘、出版、推介、展示和归档工作。四是搞好布摩文化传承人的普查工作。五是进一步规范彝文字典,统一教学教材,规范教学秩序。六是进一步推进省区及国际布摩文化交流,创新交流机制和交流模式。七是进一步抓好彝族文化活动广场、彝族文化博物馆、彝族文化陈列室、彝族布摩文化园建设。八是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布摩文化传承发展的有效途径,积极鼓励和支持热爱彝学的专家人才队伍,建立专家人才库。九是进一步加强调查和研究,切实探索做好布摩文化传承发展的理论研究,多出理论成果,为进一步做好布摩文化传承发展工作的开展理清思路,增强针对性。十是整合社会资金、资源进一步打造彝族布摩文化,合力构建彝族文化精神高地。




  文责:本文原载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毕节市彝学会和百里杜鹃管委会编撰的《毕摩文化论文集》,并由毕节市彝学会授权中国彝族网发布专栏,转载请注明。






该贴已经同步到 苏月飞阳的微博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邀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