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龙泽友:浅论布摩在彝族社会的地位及价值-首届布摩文化论坛论文集

2760 0
发表于 2014-10-8 10:15:3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浅论布(毕)摩在彝族社会的地位及价值

龙泽友(贵州大方县彝学研究会 )


  摘 要:布(毕)摩是彝族人中的宗教人士,他们是祭师、经师,或者说是巫师。布(毕)摩为彝语音译,毕为念经之意,摩则指有文化知识的长者。他们大多数人代代相传,成为一种世袭的职业;有人却是拜师学习而成。他们是彝族文化的集大成者,布(毕)毕摩不但主持招魂祭奠,还为病患者驱魔除秽。实际上,布(毕)摩一直是彝族精神文化领域的灵魂人物,他们在彝族发展史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布(毕)摩  彝族  民间信仰  祭祀

  布(毕)摩又称摩师、老摩,是彝族民间从事祭祀、占卜、禳灾、驱邪等活动的人。据史料记载,布依族中,从事占卜和祭祀的人,清代译为“报暮”,后来,译为“老摩”(仅指男性)或“迷拉”(特指女性)。祭祀、占卜等活动曾一度被视为原始宗教的残余、迷信,布(毕)摩也被简单定义为“从事迷信活动的人物”。实际上,布(毕)摩堪称彝族民间的精神领袖和文化职司,是彝族传统文化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传承者,在彝族发展史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布(毕)摩与巫师、神汉的辨析

  解放后,由于时代变迁,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受到冲击,民间信仰被斥为落后的迷信活动而被压制、取缔。布(毕)摩跟其他巫师、神汉一样,被贬为迷信活动的代表。其实,布(毕)摩并非我们所想的是只会装神弄鬼,欺瞒哄骗的神汉之流,他更类似于古代的祭师,而跟现代的巫师、神汉有本质区别。

  成为布(毕)摩要达到一定的标准。要成为布摩,有严格的条件。一、成为布(毕)摩须具备一定的文化功底,并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如布(毕)摩黄承龙(贵州省大方县凤山乡)家,几代人从事布(毕)摩职业,迄今已有七十年的历史了,被人们誉为彝族布(毕)摩世家。二、要成为摩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德行。摩师择徒,品行是一个重要标准。摩师行业通行的戒律是:不能害人,不能骗人,多做好事,行善积德。因此,要成为彝族认可的摩师,并不容易,须有先天的命格加上后天的学习和修为,与巫师和神汉有着本质的区别。

  巫师、神汉装神弄鬼为求钱财,布(毕)摩办事却不以钱财为重。巫师、神汉通常以鬼邪加害等编造不幸事由,对事主进行精神上的威胁恫吓,以便讹取钱财。布(毕)摩对于事主的不幸遭遇虽也常常以冲撞鬼神作为解释,却是他们的信仰使然。布(毕)摩帮事主驱邪、禳灾,一般不主动索要钱财,都是由事主随意打点,打点多少并不在乎。甚至有时还分文不取。由此可知,尽管布(毕)摩与当代社会一般的巫师、神汉从事的行业有类似之处,但若把他们完全等同,却又是一种误解。

  二、布(毕)摩在彝族民间的地位

  布(毕)摩是彝族民间信仰的神秘力量的代表,在彝族民间具有极高的威信和社会地位。和其他民族一样,彝族的巫文化历史久远。由于在远古时代,生产力落后,科学知识的缺乏,使得人们对一些难以解释的自然现象以及不可知的自然充满了敬畏。凭着生活实践和长期观察,他们将一些偶然现象神秘化,产生了崇拜以及各种神灵观念。他们认为,造福人类的灵是“神”,给人类带来灾难和不幸的灵是“鬼”。为了求取“神”的恩赐和庇护,他们对“神”顶礼膜拜;为了消灾避难,他们对“鬼”使用一些特别手段进行驱逐。由此,便产生了一系列祭祀和驱鬼的仪式,也就有了主持这些仪式、解释这些仪式的人,譬如彝族的布(毕)摩。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布(毕)摩被彝族民间神圣化为不同于其他阶层的“阴阳两通”的人,能沟通人与鬼神的信息,懂得禳灾驱邪之法,占卜吉凶,预知未来。因而,布(毕)摩获得了某种神秘性、神圣性,彝族民众非常崇敬他们。

  布(毕)摩文化水平较高,懂得多,人缘广,受到彝族民众的普遍尊重。彝族自古“好鬼巫,禁忌”,从古至今,在彝族文化中,巫文化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时至今日,随着人们理性认识的提高,巫术习俗及其活动的神秘性和强制性渐趋弱化。在现代化程度较高、开放的彝族地区,祭祀等活动,更多表现为一种娱乐性的习俗。但在相对落后、闭塞的彝族地区,多神崇拜仍然存在。民众经常有求于摩师,几乎每家都要“做摩”。所以,布(毕)摩在彝族群众中拥有较广、较好的人缘。而且,相对于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的彝族群众,布(毕)摩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面广,熟悉本民族的习俗、历史,知天文历法,懂阴阳五行,会医药算术,是彝族民众眼中了不起的能人,令彝族民众十分尊重和信服。

  三、布(毕)摩在彝族社会的作用与价值

  布(毕)摩缔造了摩文化。彝族信仰多神,没有形成一神教。其宗教信仰多属于原始的自然崇拜,以信奉山神、水神、火神、树神等较为普遍。特殊的是,彝族有一种由多神教演变过程中具备了一神教雏形的民族宗教形式——“摩教”,其创始人即为主持各种祭祀仪式的布(毕)摩,“摩教”因此而得名。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布(毕)摩为适应各种祭祀仪式的需要,或自行创作,或将已有的民间文学加以改编,逐步形成了相关的摩教经典,称为摩经。摩经长期在彝族民间口口相传,也有文字记载。《彝族毕摩百解经》,彝语为《枯色扎莫》,是浩瀚的彝族毕摩经典中的一朵奇葩。《彝族毕摩百解经》涉及彝族天文历法,诊疗疾病、预测人生、择算吉日等内容,反映了彝族人民对变幻莫测的大自然奥秘的探索。有学者高度评价摩经:“神秘的宗教氛围中折射出了彝族古代社会形态和先民的思想观念,是了解和研究彝族古代文学和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布(毕)摩作为摩文化的缔造者,对彝族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布(毕)摩是彝族各种民俗活动中最活跃的灵魂人物,对于彝族生产、生活的诸多活动,都极具影响力。在彝族早期文化中,巫术被广泛运用着,渗透在人们生活实践和精神信仰的各个方面,它是彝族祖先在蒙昧阶段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一种认识形式和实用手段,并直接影响到他们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直到今天,很多彝族地区依然无事不请摩。

  布(毕)摩在彝族文化传承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布(毕)摩在彝族传统社会中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彝族人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各种节日活动、祭祀仪式都离不开他们。布(毕)摩通过主持各种祭祀、民族活动,把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思想、传统伦理、价值观念、民族习惯等予以彰显,以形象、直观的方式传递给大众,并把这些精神文化信息,以程序化和模式化的形式,进行系统化保存,使之得以代代相传。因此,布(毕)摩是彝族风俗民情最忠实的践行者,是彝族传统文化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传承者。

  布(毕)摩的某些活动具有教化功能,甚至在彝族社会具有强制执行力,对于规范人们的心理、行为,保持社会安定和谐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彝族的摩经文学中,突出地反映了勤劳、俭朴、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等彝族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并以“训诫”的方式,或“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予以传扬。布(毕)摩主持的各种活动,既是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也是对本民族民众的集中教育。例如:祭山、祭水、祭树等,对自然顶礼膜拜,不能随意破坏,是最生动的环保教育;扫家、扫寨、扫火星,是某种意义的安全意识教育;祭祖、祭亡灵,是潜移默化的尊老敬老教育……在布(毕)摩主持的各种民间信仰活动中,还衍生出很多禁忌。这些禁忌成为彝族延续千百年的习惯法,在彝族社会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事实上,很多彝族族地区的寨老即摩师,摩师和寨老的话,甚至比政府的行政命令更具行政力,真实印证了马林若夫斯基的话:“宗教使人类的生活和行为神圣化,于是变为最强有力的一种社会控制。”

  不可否认,布(毕)摩的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带有迷信色彩,然而,剔除落后的部分,以宽容的态度来审视布(毕)摩在彝族发展史中扮演的角色,仍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布(毕)摩主持的巫事活动,既娱神又娱人,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对内涵劝人向善,对规范人们的心理、行为有重要作用。布(毕)摩在巫事活动中,利用虚构的“超自然的力量”来实现人们的某种愿望,使人们失衡的心理得到慰藉,有利于人心安宁,社会的团结、稳定。

  总而言之,布(毕)摩的存在,对于研究彝族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以及彝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具有特别的意义。





  文责:本文原载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毕节市彝学会和百里杜鹃管委会编撰的《毕摩文化论文集》,并由毕节市彝学会授权中国彝族网发布专栏,转载请注明。





该贴已经同步到 苏月飞阳的微博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邀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