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禄小玲:穿越千年的毕摩文化-首届布摩文化论坛论文集

2806 0
发表于 2014-10-9 17:09:3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穿越千年的毕摩文化

禄小玲(毕节市水保办)


  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分布广泛、富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古老民族。人口776万(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统计),居少数民族第六位,并以“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壮族自治区,其中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其最大的聚居区。彝族也是一个有着多种崇拜的民族,归纳起来有祖灵崇拜、自然崇拜、家神崇拜3大类。在彝族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三观,即三界观(天界、地界、地下界)、万物有灵观、万物雌雄观。基于彝族根深蒂固的认识和观念,构成了彝族人民的博大精深的核心文化——毕摩文化。
 
  毕摩是彝语音译(在我的家乡威宁县叫“白摩”尊称“白摩”先生),“毕”为“念经”之意,“摩”意为“有知识的长者”。“毕摩”就是指专门替人礼赞、祈祷、祭祀的人,学界大多称他们为祭司。彝族民众从古至今都认为毕摩是“智者”,是知识很丰富的人,他们识古彝文,掌握和通晓彝文典籍,通过念诵经文等形式和神、鬼沟通,充当人们与鬼神之间、祖先之间的矛盾调和者,并通过象征性极强的祭祀、巫术等行为方式处理人与鬼怪神灵的关系,以求得人丁安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所以说,毕摩既是彝族民间宗教活动的主持者和组织者,又是彝族宗教和信仰的代表人物。
毕摩的主要职能

  毕摩是彝族社会中智慧的集大成者,他们的职能也是丰富多彩、各种各样,按照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主持祭祀:在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彝族文化发展史中,毕摩的祭祀主要以家支和宗族为单位来进行。祭祀的对象包括图腾物、神圣自然物和各种神灵。毕摩所做祭祀仪式可分为送灵、作祭、节期、祭祀、喊魂、送魂等。

  除灾祛祸:鬼神信仰直接产生了各种以除灾祛祸为目的的仪式。凡彝族人遇到疫病或灾祸时,如:时运不顺、疾病缠身、庄家歉收、妻儿死亡、牲畜瘟疫、身体欠佳等,往往认为这是神灵不佑、鬼怪邪魔作祟,因此必先请毕摩算经占卜后并行各种禳袚仪式。

  治病疗疾:在没有专门的医疗人员的古代彝族社会,毕摩不仅是宗教仪式的主持者,也是天然的医生。由于巫化的因素,毕摩的药方更多用在为祖先的亡灵献药治病。在现实的仪式中,毕摩的蒸疗、针刺、沸油洗身以及熏疗术、敷疗、吹伤口、喷酒等,都是以专门治疗疫病为目的的,只不过彝族把疾病归因为神灵不佑的观念,决定了其治疗方式充满浓浓的巫术色彩。

  主持盟誓:历史上,彝族民间盛行盟誓之术,且重要的事项须由毕摩主持。彝族盟誓是在毕摩主持下,当事的双方或多方订立誓约的一种巫术形式。彝族生活中无论是分宗联姻、联合对敌、宗族合盟,还是个人间的重大事项,都必须由双方或多方订立誓约,以结同心。盟誓分为两种,一种是人与人之间的盟誓,另一种是人与祖先神灵之间的盟誓。

  传播知识:从形式上看,毕摩传播其文化主要通过其仪式,而这种仪式通常主要表现为与鬼怪神灵沟通。然而,就毕摩文化丰富的内涵来看,却包罗万象,涵盖着彝族文化的方方面面。正所谓,毕摩的知识无数计。

  毕摩的传承谱系

  毕摩有严格的传承惯制,它要与彝族社会的父系继承制度相适应,所以毕摩的传承奉行传男不传女的原则。在彝族人看来,毕摩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必须限制在族体内部传承延续,使家支永远保持毕摩世家的殊荣和地位。而女性17岁以后无论结婚与否都不再视为是父亲家支的成员,因而没有继承毕摩神职身份和地位的权利和机会。

  还有一种方式是以毕摩世家家传的传承为主导,以非毕摩世家的传承为辅,以保证少数毕摩家支永远保留毕摩传承的特权。非毕摩家支的人在一定情况下,也可向有家传背景的毕摩拜师学毕,彝语称之为“之毕”,意思是非正宗的毕摩。“之毕”在毕摩中的地位是很低的,由于没有因血缘的毕摩祖先助阵护法,也没有祖传的经书法具,“之毕”的法力不高,不能主持祭祖、咒人、咒鬼、招魂等大型的仪式。“之毕”大多一代人做毕摩,而不能将毕摩之职传递给儿孙,永远都不能发展成为毕摩世家。

  毕摩神通广大,学识渊博,不仅有作毕、司祭、行医、占卜等主要职能,还兼有整理、规范、传授彝族文字等文化职能,撰写和传抄包括宗教、哲学、伦理、历史、天文、医药、农药、工艺、礼俗、文字等典籍。毕摩在彝族人的生育、婚丧、疾病、节日、出猎、播种等生产生活中起着主要作用。毕摩既掌管神权,又把握文化;既司通神鬼,又指导着人事。在彝族人民的心目中,毕摩是整个彝族社会中的知识分子,是彝族文化的维护者和传播者。

  彝族毕摩文化的宗教性构成了这种文化的独特性和保护价值。保护和尊重各个民族的宗教文化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很明确的宗旨之一,也是国家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当然彝族毕摩文化可以作为少数民族口头非物质文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一突破口,有填补空白的意义。也是国家即将全面开展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行动中富有探索和指导意义的课题,不仅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也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毕摩文化是由毕摩和彝族人民共同创造和传承的以经书和仪式为载体,神鬼信仰和巫术祭仪为核心,念经或口诵为手段,牺牲用物为媒介,同时涉及和包容了彝族的社会历史、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医药卫生的一种特殊的宗教文化,作为彝族文化的基石和核心组成部份的毕摩文化,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涉及彝族文化的方方面面,并对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规定着彝族人民的心理流向和价值取向。作为职业的宗教祭司的毕摩,以“兴祭奠、造文字、立典章、设律科、文化初开、礼仪始备”为职责,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传承着彝族的语言文字,规范着彝族社会的伦理,弘扬着彝族文化,毕摩作为一种文化大师在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责:本文原载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毕节市彝学会和百里杜鹃管委会编撰的《毕摩文化论文集》,并由毕节市彝学会授权中国彝族网发布专栏,转载请注明。



该贴已经同步到 苏月飞阳的微博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邀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