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夷吉木哈:贵州彝族的独特文化-首届布摩文化论坛论文集

3196 0
发表于 2014-10-12 18:39:3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贵州彝族的独特文化

夷吉木哈(贵州毕节市民族研究所 )


中国彝族网 撮泰吉.jpg


  贵州省有80多万彝族,主要分布于毕节和六盘水两市以及黔西南州。全省以彝族为主冠名的县级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唯有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现今分布于贵州的彝族,大多属古代武、乍、糯、恒、布、默“六祖分支”中的恒、布、默三支后裔。

  恒(侯)支系在黔西北和川南、川西者,称:东恒扯勒家或古侯家;在滇东北者称:西恒乌蒙家;元代奢节夫人、明代奢香夫人、大屯土司庄园主(辛亥革命志士)余达甫(若瑔)、黄埔军校一期生杨伯瑶、贵州民族研究所余宏模老所长等古今名人,均为恒支系东恒扯勒氏后裔。恒部后裔,明末至今,已衍生出《百家姓》中的余、杨(白)、苏、李、禄(陆)、张等汉姓。

  布(必)支系在安顺和毕节一带的,称:德布氏、布播勒或布巴兰家。在毕节市中西部一带的,称:德布氏、布乌撒或必俄索家。明代至今,已衍生出《百家姓》中的陆、安、黄、马、杨、李等汉姓。

  默(闽)支系在贵州境内称德施氏、阿哲家或水西家。汉文史志称阿哲为济火,因助诸葛亮征南有功,受封罗甸国王,世长其土。从蜀汉建兴年至清康熙之世,阿哲后裔受历代王朝封号达六次,在贵州、水西独家世袭1474年至“改土归流”。明代至今,此家支已衍生出《百家姓》中的安、沙、潘、陇、卢、罗、龙、童等汉姓。

  贵州彝族恒、布、默三支,既有共同的传统文化,也有各自的地域文化,可称之为“大同小异”。例如:同为宗亲,汉姓不同;汉姓相同,宗亲不同。

  一个民族要在国内外民族之林站立起来,一定要“文化”作支撑,一定要有自己的文化标志。贵州彝族独特的远古文化、宗教信仰、天文历法、语言文字、风情习俗等文化标志,因过去受彝汉语文翻译沟通障碍和交通、通讯闭塞等诸多原因及条件制约,在视觉、听觉上,难以让族外的民众所见、所闻、所知晓。就是族内民众,也不是轻易能理解读懂自己的“文化”。
贵州彝族远古文化

  贵州彝族的远古文化信息,主要储存在历代本民族中有文化自觉的人士脑海里,更主要的是用他们的文化自信之笔,储存在彝文古籍文献中。

  《哎哺啥额》(西南彝志)《爨文丛刻》等彝文古籍记载说:哎哺之世,清浊二气混杂蒸腾于朦胧的宇宙中,经过不断交融、变异、升华,“清气浮为天,浊气凝成地”混沌初开。在日月、寒暑、风云、雨露等大自然的作用下,天地间产生了“会动有生命,有血又有气”的万物和最初的人类。彝族称这一原始时期为:哎哺时代。

  “哎哺时代”的彝族先民们,在语言还不完备的情况下,居住在原始森林中的大树上“采果子充饥,饮雨露解渴”(汉文史志称:有巢氏时期)。

  后来,在长期艰辛探索的先民中,有一位叫“哎奢耿诺左”的仁人,带头“捆柴点火把,吓跑了猛兽”。使先民们得以从树上下地觅食充饥;去有水的地方饮水解渴;到洞穴中遮雨避风;燃火取暖熟食(汉文史志称:燧人氏时期)。此时的“奢基奢莫氏”群体,“语音很悦耳,语意完备了”。之后,又有一位叫“哺哲普额克”的智士,带头设“记年树”和“记月石”,使先民们得以在时令季节变化中,适时撒播荞谷、 捕捉幼畜幼禽训养,用以补充食物(汉文史志称:炎帝神农氏时代)。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撮泰吉》(变人戏)就是对这一远古时代先民生活形态的生动表演。

  漫长的“哎哺时代”的彝族先民们,在为生存繁衍而采撷、渔猎中,从云贵高原顺山势而下,逐渐向自然气候良好、野生物产丰富的四川盆地蔓延,在“尼兹洛姆”(今宜宾一带)“能沽洛姆”(今成都一带)经历了漫长的“尼能时代”。

  彝族古代社会从上述哎哺、尼能时代发展进步到“实索时代”,由“实阿武”和“索买遮”率先“兴起了开亲嫁娶礼仪”(史学界称彝族的“实索氏”为蜀叟氏或蜀山氏)使先民们的社会生活,进入从母权制向父权制过度阶段。是时的彝族先民们,依照母系崇龙、父系尚虎之崇尚信仰意识,自称“卢鹿濮”(倮罗铺或陇噜铺或罗罗铺)即“龙虎氏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国家针对旧时代汉文史志中一直用“猓猡”、“罗鬼”、“爨蛮”等字词予以贬辱,与其自称和他称名目繁多等情况,统一称西南夷中崇尚龙虎之族群为:彝族)。

  彝族社会从兴起父子连名制计算世系之后,从父系一世希姆遮(有希弭遮、孟赾、希慕哲、希米遮等同音异写)至三十二世武祖(慕阿苦)乍祖(慕阿切)糯祖(慕阿热)恒祖(慕阿卧)布祖(慕阿克)默祖(慕阿齐)“六祖分支”(实为分封),西南地区彝族社会,进入“宗法奴隶制”形态。

  《哎哺啥额》(西南彝志)《爨文丛刻》这两部贵州古彝文巨著,前者原本,今珍藏北京民族文化宫;后者为已故中外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先生,与已故大方彝文学者罗文笔先生,共同整理翻译,史无前例于公元1936年,由民国商务印书馆出版。所载内容,被学界称为:中国彝族的“百科全书”。彝族先民们,在为生存和发展而拼搏、思索的实践总结中,形成了独特的思路和行为方式,便成就了彝族独特的远古文化。

  宗教信仰

  彝族宗教信仰,突出表现于“祖先崇拜“。汉文史志中,以卢鹿、倮罗等谐音字称彝族。卢或倮,义为龙;鹿或罗,义为虎。其原本意义是以“龙”代表母系祖先,以“虎”代表父系祖先。彝族崇拜龙虎即崇拜女性和男性祖先,后人都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虎的子孙。

  彝族宗教信仰活动,体现在宗祠祭祀和丧礼祭奠过程中。无论是为君长或为英雄选择土葬或火葬,都必须由呗摩(经师)主持。各个祭祀环节,念诵不同的经典,都要呗摩担当祖先与后裔、逝世者与健在者之间的情感沟通。是故,旧时的御用文人们用“罗氏鬼主”、“罗甸鬼国”、“鬼师”、“鬼筒”之类贬辱词在史志上描写彝族的宗教信仰。

  彝族历史上纪(君)穆(臣)呗(师)够(匠)四位一体统治阶层中,主持宗教活动的“呗摩”(经师)地位很高。

  “改土归流”后,呗摩失去统治阶层地位,回归民间主持宗教活动,传授弟子,使彝文、彝书活用至今。

  因此,学术界将“改土归流”前的彝族宗教称为“政教合一”;将“改土归流”后的彝族宗教称为“教教合一”,即宗教信仰和教育文化合而为一。

  天文历法

  彝族先民们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长期观察太阳和北斗七星的升降变化,掌握了季节更替规律,创制出自己特有的《十月历》。

  根据探索调查成果,陈久金、卢央、刘尧汉三位专家合著的《彝族天文学史》问世,引起世界天文学界极大关注和研究兴趣。

  日本天皇宇佐神宫的世袭祭史——马场纪美史先生,于一九八四年八月二十日知晓中国彝族古代使用过以北斗柄指向定寒署,以太阳运动定冬夏的《十月太阳历》后,惊叹道:“这一事实对我的冲击,就象原子弹的冲击波一样强烈”。他在《北辰信仰的起源与宇佐神宫》论述中写道:“彝族早在公元前二千多年前就有发达的天文学了……彝族不仅是中国天文学的创造者,而且还是由周王朝,甚至经过春秋战国而由秦汉继承下来的‘中原文化’的奠基者,……这就意味着,中国大陆文化的开拓者,就是这些古先民。”

  由此,彝族《十月历》今已被称之为《中国彝族十月太阳历》,结束了《太阳历》产生于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之类纷纭之说。

  《彝族十月太阳历》的基本结构,是依太阳照射地球纬度的周期,把一年分为十个月,每月为三十六个属相日,每两个月(72天)为一季。一年五季,用尼、舍、液、省、舵(土、金、水、木、火)五个元素(五行)分“闳普”(公或阳月)“闳莫”(母或阴月)。




  文责:本文原载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毕节市彝学会和百里杜鹃管委会编撰的《毕摩文化论文集》,并由毕节市彝学会授权中国彝族网发布专栏,转载请注明。



该贴已经同步到 苏月飞阳的微博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邀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