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苏崇秀 王兵:浅谈彝族布摩的历史社会地位-首届布摩文化论坛论文集

3144 0
发表于 2014-10-12 18:49:5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浅谈彝族布摩的历史社会地位

苏崇秀(贵州赫章县残联 )  王  兵 (贵州赫章县政法委)


中国彝族网 布摩影像.jpg

彝族布摩画像

 
   “礼失而求诸野”,纵观古今,彝文布摩文献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不同角度,全方位地向我们展现了人类如何步入阶级社会的漫长过程。 “君有权威大如天,王有势力深入地,布有渊博的知识。”这就是彝族社会“袒、摩、布(君、臣、师)”三位一体的政治体制,它产生于远古,一直延续到清代中叶。“布摩”一词各地称之为布摩、呗摩、呗耄、毕摩、白玛、白摩、等等,有关书籍又将其简称为“布”(本文中用乌撒“布摩”的称谓)。“布摩”在汉语中是“经师”的意思。布摩是古代彝族社会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几千年来彝族史官队伍的成分主体。从彝族有关史书记载来看,布摩产生于氏族社会时代。“哎哺有布摩,布摩推崇云;目确有布摩,布摩推崇石;则咪布推崇鸟,武侯布推崇地。”还提到当时的“布摩有威势”。由此看出,布摩阶层源于图腾崇拜,是维系氏族成员精神联系的纽带,是未知的神圣的自然力量的人间代表。

  到了向阶级社会过渡的远古民主政治时期,产生了有名的“六祖布摩二十代”。此时的布摩兼有军事、行政、经济、宗教等多方面的职能:“布摩根由是,在麻列俄嘎,为天作战,为地办事日,战争用布摩;在列米妥冲,农牧用布摩,天地尊布摩,就是这样的。”他们进而在阶级社会的确立中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吐姆伟布摩在上,为天定秩序”,“奢娄斗布摩在下,理地上秩序。”并确定了“布摩陪君臣”即“师”的重要社会地位,以及各种社会职能。这些职能主要有:

  1、行政、军事和司法权

  要治理农牧社会的最重要生产资料——土地,“拓大片田地时”时,布摩“开口即开通”。布摩还有权“操纵天上兵,持空中矛戟,卸天边马鞍。”并要“调解诉讼。”第二、神权。这种权力产生于原始的崇拜与宗教,并一直延续下来。他们“在祭祀时,陪伴布摩神;在丧场内外,陪伴着孝子,”还要“叙谱设神座”。布摩是经师而不是巫师,他们诵读的经文中包含了大量民族历史、道德的教育内容,而绝非咒语。

  2、社会文化的主宰与传播者

  “布摩识天象,布摩识天文,布摩识地理,布摩能辩史。”在生产经验方面,布摩“能使林不枯,能使山落洞,使平地生禾。”他们还掌握着医学与草药知识,“若有人生病,布来病即除,布摩到病愈。”“辩史”即履行史官的职能。“有布摩就有字,有布摩就有书,有布就有文,有布就有史,优阿武写文,啻赫哲编史。吐姆伟掌文,舍娄斗掌史,布摩创文史。”布摩就是“记史”的“史臣”古代彝族各支系都设有布摩职务,子继父业,绵延不断。那些著名布摩的父子联名谱——彝族人名字中必冠以父名的一二字并载入谱谍——在彝文古籍中均有记载。他们的记录、著述,或“雕木刻竹简,宛如堆柴薪”,或“就用那皮革,皮革来当纸”,以及将“白绸当纸写”。于是,就在布摩世代居住的地方,聚集着“天地精英”,“划宇宙一方,建立知识宫”。有的则将这些文化中心称为“知识大山”。各部布摩除编写本部历史外,还经常进行学术交流及联合编纂工作。如30万字的《彝族源流》相传为唐代举娄布陀、布陀布氏、布沓遏孜、沾沾阿尼等布摩汇集各部、各家史书编成。“摩史”或“摩师”也是专职史官,地位低于布摩,属于彝族社会的知识阶层,负责保管、整理历史典籍,并以对唱或对话的形式宣讲、传授各种知识。在彝文古籍中,常出现这样的语句模式:“你来讲述吧,对摩史说道。”可知其当时的工作情况。而著名的史学巨著《西南彝志》即为古代罗甸、水西热卧(在今贵州省黔西县境内)土目的一位摩史所编纂。即使在改土归流完成、布摩与摩史退出政权一个半世纪后,六祖中恒部分支的一家支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6年)仍记下了他们的治史遗风:“我的阿哥,在他这一代,知识很丰富,想的是历史和文学的根本。弟兄相聚辩论时,就好象布帛和彩缎般绺绺地展开。每逢辩论一次,人人都称赞。”
   
  3、布摩举奢哲的哲学派的史学理论
   
  总观彝族社会文化,具有二个鲜明的特点。其一是全社会对知识的高度重视与崇拜。他们在远古就认识到“必须传知识,必须学技能;有了智与能,世人才聪慧,人类才繁荣。”而在君权至上的时代里,彝族社会竟取得了这样的共识:“世上知识大,君占第二位。”其二是以“根”为核心的文化观。即所谓“写事要理根。写事不理根,与来不分明。世上的万物,万物从根生,是物有起因。”而彝语中的“根”,也有“历史”的意思。以上两大特点,无疑给彝族史学带来了明显影响。举奢哲或举奢哲学派,是彝族史学的奠基者。一般认为举奢哲只是一位,其实不然,早在远古哎哺氏族时代,就出现了“见十通百”的“天师举奢哲”,此时的举奢哲既是人名,又是某些著名布摩的称号,即“太上父母,互相配合,生了两苦蒙(氏族首领——笔者),两奢哲”,而“两位奢哲,互相配合,生十大布摩,首推天布举奢哲,首推奢武图。有天地两威,是布中人杰,是布中圣贤。”举奢哲学派很早就在彝族各支的史学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人世间诗文,哎哺家最多。”“哎哺家十代,代代是君师。”“哎哺十一代,出了举奢哲,文章满天下,书根遍地传。”康健、王子尧等学者根据贵州威宁彝族“盐仓”家谱和举奢哲与阿买妮为同一时代人这两条线索,考证出举奢哲生活于“约相当于南北朝时期:吴三桂带领大军攻破乌蒙、水西等彝族地区,这个家谱才未续记下去。从盐仓家谱得知,举奢哲、阿买妮是从清康熙三年算起,往上推六十六代时候的人。”“凡是真历史,与摩师讲唱,大大不相象。”而“所有写史人,千万要记住”这些君长们,繁荣到怎样?牛羊有多少,家底强不强?马匹有多少,家声旺不旺?通通都记上。千古凭传唱。”
   
  4、要“真实”地写“真史”

  其一,在方法上不同于文学创作,“不能任意去编造”,“所以历史家,不能靠想象。不象写诗歌,不象写故事。”其二,在主导思想上,写史“要把忠实讲”,对于统治者亦不例外,“君长和百姓,他们二者间,有着大关系,怎样相处的——百姓信服吗?君长残暴吗?都要记清楚。这样记下的,才算是真史。”在为个人“写经”即立传时,要将其一生好、坏、善、恶诸事“一一要明叙”,即“过错指出了,美德也说清。”以“教育后世人”;“人生在世时,好事要多做,坏事要少行;善事要多做,恶事绝不行!”(《彝族诗文论》)

  5、“真正的史笔”基于多方的深刻观察

  对于包括“君长”、“平民”、“工匠”在内的社会各阶层的真正了解,以及对历史“事件的真相,人物的活动,当时的环境”的全面观察,是史家的必备素质。“所以每一个,每一个布摩,每一个史家,凡事多注意,才真能写出——最好的历史;才真能作好,深刻的记录。才能千古传,流传于人世。这样的写法,才算真正的,真正的史笔。”(《彝族诗文论》)
   
  6、要遵循彝文行文的特有“韵律”与格式
   
  举奢哲学派开创了彝族史学及史学理论,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因此,远古的举奢哲被彝族人民称为“知识之父”。历史上的举奢哲创造了彝族古老的文字,一代一工的举奢哲制竹棍作笔,写下了本部落,本民族的历史,记下了彝族自身的万年文明史,行成了彝族古老的万卷古籍,为人类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布摩的伟大历史功绩我们将永远不会忘记。




  文责:本文原载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毕节市彝学会和百里杜鹃管委会编撰的《毕摩文化论文集》,并由毕节市彝学会授权中国彝族网发布专栏,转载请注明。




该贴已经同步到 苏月飞阳的微博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邀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