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苏世成 龙正清 王秀平:赫章彝族布耄祭祀文化概述-首届布摩文化论坛论文集

3929 0
发表于 2014-10-12 19:20:1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赫章彝族布耄祭祀文化概述

苏世成 龙正清  王秀平(贵州赫章县民委古籍翻译办)
     
   

  在赫章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生息着彝族和其它各兄弟民族,长期以来,各民族团结和睦。彝族是赫章古老的世居民族,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文化,早在数千年前就创造了自己卷帙浩繁浩如烟海的彝文古籍文献,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的总结和发展,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风规礼俗——祭祀文化。

  从其祭祀文化方面来看,主要是以祖先崇拜为中心的诸神崇拜。彝族的祭祀,仪式繁多,形式多样,最为隆重的是祭祖仪式活动。其祭期长,居于彝族祭祀文化的核心。诸如祭天、祭地、祭龙、祭山、祭神树……等等。虽是以祭,但祭期较短,多为一天,彝族的祭祀主要有“数挣”即斋祭,“尼姆”即祭祖叙谱分支,“樾捞”即祭祖先灵桶、“发替”即祭岩、“细挣”即丧祭。

  “直字”是彝族的又一奠祭活动,不献牲,直接用酒奠祭天、地、祖先、诸神即可。奠酒节主要是正月初三新春佳节,全族人都要备酒、茶及祭品到宗祠奠祖先。其余时间,凡婚丧、嫁娶、节日喜庆、出行修造等都要给祖先及诸神奠酒。另外,彝族的祭祀还有“捞”即献祭,其范围极广,届时用牲品祭之。如祭天地、祭山神、祭龙神、祭祖灵、祭神树等都是属“捞”范畴。笔者为了使各兄弟民族及专家学者更多地了解彝民族的风规礼俗,即祭祀文化,故将民间比较传统和主要的一些祭祀作如下简述以供参考:

  · 彝族的斋祭

  “斋祭”彝语称“数挣”,分灵祭与活人祭两类。类别分大祭、中祭、小祭,小祭一般三十年,中祭六十年,大祭九十年或逢盛世举行,规模可大可小,全家族或各支系,凡具备条件者都可以举行斋祭活动。其目的主要是超度已故祖妣、建祠堂等。届时,健在的老人趁此机会可以加以活祭仪式,其目的是为祝寿。彝族称之“数挣”。但衣食住行要同子孙隔离,要为祝寿者起造庙宇高堂举行仇主(祭食晚饭),雨斗(解冤)、溢侯巴(渊源)、此谷(献药)、雨博塔(拆冤)、恒纪抽主(祭献早饭)、赛车(超度)等,祭法与死者相同,不同的只是不经细塔把(悼念),伍觉摸(指路)。祭后一百二十天内的饮食全部通过祛邪仪式后方可取用,俗称祭活人。

  “灵祭”彝语称之“戏挣”,俗称死祭,它与“数挣”大致相同,可行细塔把(悼念)和伍摸(指路)仪式。祭期也同“数挣”一样为七至十五天。祭牲一般用黄牛九头、猪、羊、鸡等,每位祖灵各一只(头),届时按需取用。祭师分别由吐布、那布、构布、恒洪布组成。吐布代表天师“恒始楚”,那布代表地师“头乍姆”,两位天地神圣师为掌堂大师。而“构布”则代表匠艺祖师(构果),主要净洁(合投)。恒洪布则代表祭祖经师,即“恒阿德”。已故祖妣经超度成神灵后用绵羊一只祭祖安灵,取刺竹作祖妣灵筒,一般长三寸六分,上口下底,中间对面穿孔用白茅草根缠少许绵羊毛及红绿两色丝线,分别表示祖妣之灵(男红女绿)放入灵筒。加之米盐茶、花椒、菜籽及羊血。经祖师恒阿德认可装入灵篼,按长次分别排入灵桶内。如同属夫妻关系的不论多少可同装一灵篼,宗祠同族则可用一个灵桶,分支房各用一桶。灵桶除装祖妣之灵外,加放“洪吱”即神灵,“恒苦阁倮”即三个锅桩石。有的家支祖妣名用木板书写排列,按长次布列于宗祠敬供;有的则用白绸红缎写上本族的“嫩溢”和“侯读”即姓氏族源。《匹数》即祖妣名,一并装入灵桶盖封。族下子孙逐一奠祭后,经从三道白、花、黑泡木杈门即仪式格局,用十二个醋坛及桑树枝,清水祛净后,送入祠堂陈列享受后代儿孙的长期供奉。

  · 彝族的祭祖大典
   
  “尼姆"即祭祖,叙谱分支;“樾捞"即祭祖灵桶;“发替”即指祭祖灵桶放置的岩崖。尼姆樾捞格佐是祭祀祖宗灵桶场地的神座插示法。祭祖置于崖荫庇处的宗祖灵桶,即由布耄用五倍子神木插示明堂(道场)场面。其以一三五七九的奇数杈木插示天廷大星镇守护佑的座堂,故称各朵格即座堂的庇佑神木。每一神座堂位均置一水碗并插一桠堂青树枝,以示永世流长万古长青。九为天数,一为地数,七数以象太阳星君,五为太阴星臣,三为圣师星宿的神数。祭祖明堂制度是根据天道结合于地道构成祭祖的格局进行插示的,场内上堂的五组十二棵杈木神座,示意着天神策举祖、地神垣读府、人神笃搜查以及东帝神尼弭祖、南帝能弥府、西帝神哪弭勾、北帝神岩色吐、中央帝神索舍鸟临于高堂值坐。其下第一堂即是布耄执事更新祖先灵桶的堂位,即在十一棵庇佑神木前铺上迎客的松毛,置上插有常青树枝和司祭祖师神象的供粮升子于堂。神象前亮着一盏油灯似象南方的火星,左侧的青枝以象东方的木星,右侧的白木划夹十字以象白金星。同时摆放经书和酒、茶、米、盐及花椒等作料于供粮升子前。第二堂以十一棵插示庇佑神座,同样铺上迎客的松毛和供粮的升子,作为安置更新的祖先灵桶族群致前行奠。第三堂,两组十一对杈木纵向插示天廷五府中君臣星宿的灵位。第四组堂位四向均插示四棵杈木同置五水碗,左上角处竖一棵大竹竿,用一麻线围绕四向杈木三圈系于大竹。松枝茅草人和盛有金银的筛子分别置于下堂左右,作为扫芽驱恶之执事场所。第五堂以搭梁的两棵杈木插示打醋坛之所。第六堂与第五堂插示法同,以之为打粉火之所。第七堂即自上而下插示白色、花色和黑色的神木门关口及三道木爿交叉关,三道士块交叉关,三道石条交叉关,作最后退神的执事所。祭祖毕将右下角的独权神木向外扭转方向,即自其左边逐一收拢神木,以独杈神木作最后收尾而送往十字路口,诸神自寻归路回宫(详见示意图1)。

中国彝族网 明堂(道场)场面.jpg


  樾哺,明器,意为浮桶即祖先灵桶的称谓。洪水潮天,彝族先民笃弭以木桶避身,随之飘浮而得救,其与三位天廷才女成婚后生有六子是为彝族六祖。六祖后裔即以救祖之浮桶而.拟造祖宗灵桶故名。先将五位子神木或用樱桃木切成蜂桶状木头,再解剖成两爿而凿造成舱仓之状。以之避放祖上灵篼、灵筒及金杯银碗等的一行家当,故也称匹哺即祖先灵桶(详见图2)。

中国彝族网 祖先灵桶.jpg


  祭祖灵桶大典是彝族众多祭祖活动中最盛大,而且最为隆重的祭祖活动,属全家支及全族人的一项公祭。事先由族长及族中主要成员商定,筹粮集资就绪,请布耄择祭期,预报吉日。届时全家支缺一不可,无论居住何地,路途再远都要全部到场参祭。祭期一般九至十五天,最长可达四十九天。祭牲不限,除牛、羊、猪、鸡按需取用外,野生动物飞禽雌雄各一对,走兽各一头参祭。祭祀期间举行隆重的祭仪活动,同时表演军事特技及歌舞宴会。如:“啃哈呗”、“对歌”等,彝族民间曾流传这样一句格言:欢笑欢笑以表子孙之孝,称为“与祖同乐”。场面实为壮观,声势特别浩大。据《斋祭经》载云:“斋祭献牲天,兵源布祭场。打牛声声吼,打猪嚎嚎叫。献牛山岭红,羊牲遍岭白,猪牲深冲黑,鸡牲堆成草。牲血淌成河,昼夜灯辉煌。焚香烟雾绕,奠酒雨点滴,献茶撒清香。祭肉热腾腾,鼓角震撼天……”。这样的祭祖场面给我们一个突出的印象,那就是溯源和缅怀祖先。

  综上所述,彝族尼姆祭祖的全过程,反映了先祖的功德和光辉业绩,目的是追溯和缅怀前辈先人的丰功伟业。彝族每举行一次“尼姆"仪式活动后,经全族叙立新谱,即族谱,用白绸红缎书写若干份,一份装入祖灵桶,作分支前同族的历史依据。写上此次祭祖的所有祖妣名,更新的灵筒、灵篼及灵桶,除装祖妣灵筒外,加放三个锅桩石,五谷盐茶、种子、金银及祖先日常生产生活用品,如釜、甑、金杯银碗、骨筷及刀斧锄犁等,全是用金属制成的象征性小型器具。内置立一棵长九寸去皮黄木即撑天柱,作为祖先上天宫仙境的擎天柱。其上加虎皮上封,以示后裔故后,仍同祖妣一样归去。族上子孙逐一跪拜奠祭樾补告别,布耄把黄、白木去皮的碎片放入水中加常青树叶,用碗盛装分赠人均一份,然后族下子孙召集,敲锣打鼓,示威游行后,把祖灵桶送置于通风、干燥且透光的崖荫洞穴,永久存放。同族子孙除留守老营外,其余各支把父辈的灵筒作今后的起祖及分得之福禄水,用一小只雌性绵羊驮着往四方发展,到达新领地后,把崇拜物作新的“嫩溢”所居的地名或名山大川作“侯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族源和姓氏。

  · 彝族丧葬习俗
 
  彝族民间的丧葬习俗,是从远古时代就以仿照君王庙见诸侯的制度而流传下来的。因此,至今仍然用“妮姆数挣”(庙见诸侯而立宗)这一专有名词。也直接称之“祖能摩节”,意为君王庙祀祭祖的制度。又根据庙祀状况而称“节戛”。“节”指街市“戛”即赶。“节戛”即赶街市的意思。古时,彝族民间要待君王见诸侯,才能随其首领进入闹市而朝拜君王的机会。因此,“节”也就包含得有祭祀道场的意义。民间即依照之而举行祀丧祭祖,凡亲友都要组织起人马队伍,号称军队而前往参加祭悼活动,因此也同样称之为“节戛”。然而彝族的丧葬习俗,即分土葬和火葬两种形式:根据彝文古籍记载,崇拜太阳星君的氏族,即以土葬为主;而崇拜太阴星臣的氏族则行火葬制度。其间即有阳极阴生,阴消而阳长的自然科学意向所在。
   
  火葬者,即用十把斧子砍下五棵树后,劈成木爿条后架设成方形的柴楼。人尸按其图腾动物虎、豹、绵羊等皮包裹而侧放于柴楼上面,男面向左,女面向右。众人与之瞻仰告别后,即由司祭布耄主持火化。四位福命老人各持一火把,待布耄吟过化尸经后,即从柴楼的四角引燃烈火焚尸,彝语即称“托车",直译从底点火,弓I申意为送别。灰烬装入罐器或蜂桶形棺木,即由死者亲属送往吉地埋入土中或置于岩洞内,焚男尸架柴九层,女尸七层。“火焰尤如白马飞奔,浓烟好似黑马腾跃,火花恰象金龙行空”。《指路经》即有这样的焚况描写。明清以后,逐步改变为土葬。统一按一指灵气升天进入“天堂乐园”。所谓天堂乐园,即是彝族先民对星象系统的一种认识,认为人自星斗世界降临而生,死后必然要归星座。因此,彝族的祀丧场面即按天象星座格局而设置;二即将灵名列入宗谱,以供后世缅怀祭拜;三则将灵体安葬于墓室而归土,让灵骨固守坟墓与地。此间即有着轻青气为天,重浊物为地,(人名)而居于天地间的科学意向存在。由此而知,彝族的丧葬习俗,即是根据天道、地道与人道三者合而为一的道法行使活动的。因此人死后要依天道而择选安葬吉日;按照人生的道法即伦理和道德,举行高歌奉德的祭祀活动;根据地道的五行龙脉原理,寻找龙头穴口建造墓室而安置灵体。故此,彝族的丧葬习俗即按守孝、祭祖指路和安葬的程序进行。
   
   1、守孝收殓

  彝族忌人死于地板或床上,当人处于病危时,必须日夜守孝,以防冷尸入棺,内棺称“古”,外椁称“铺”,统称“古铺”。病人接近落气的时候,就把他(她)抬到堂屋扶坐在神壁前的供桌上,双脚踩着五谷粮,以一只鸡在其跟前,与之最后落气的同时用水呛死,用泡木尖穿插在灵柩上端彝语称之“觉吼达”,谓之“引路鹰”,后杀一只白绵公羊牲作送魂羊。同时用一把尖刀通杀男左女右屋盖,彝语叫“戏锦多”。意为死者的星宿起升,并备一马镫子左右交叉于鞍上的座骑,拴于大门外候着,示意让死者的灵魂骑着骏马而归天。落气后,给予剃发洗面沐浴,装扮成一个出家人的形象而入棺。殓衣忌用斜纱布,穿单不用双,小襟反盖大襟,不用纽扣。用麻线或绵纱按其年龄加天地之数作其系腰,忌用苎麻线。收殓毕,以男左女右置棺于堂屋左右侧。棺木底座不能触地,其底下置一水碗,碗口上平搭一天梯,点一盏油灯于梯上,同时放上死者生前的一双鞋,由亲人用爷头轻敲中柱三下,随后鸣炮三响报丧。差人带上“姆祖”(供粮)一升和白酒一壶拜请布耄择选安葬吉期后,通知部下及亲友届时组队前来祭悼。
   
   2、祭祖指路

  人死后即按布耄所择吉期予以祭祖和指魂归天之路。这一活动的过程,彝语叫“戏挣”。意为祀丧。若家庭条件差,兴不起礼仪,可待来年条件好转再行补办。条件好的家庭也可举行在生的祭祀。在生祭祀即从开祭之日起名入祖谱,然而必须接受一百二十天的敬供,丧后即免之祭祀。祭祀形式形式即分官场和民家两种规模。官场祭祀也就是祭祀官员,因此,除其姻亲客家都要组织随从队伍前往祭悼而外,与之邻官好友和其属下的所有大小官家都要组织人马队伍而赴悼。有关赶祭的条件,彝文《孝书》即有详述:“祭祀的道场(又称行使告别仪式的场所)敞着四道门。依天道部署,按地道布置,自古相传袭。圣师司祭祀,身穿长袍挎神具,头戴法帽手执器,犹象大鹰高空旋。超戛慕坐镇作部署,普吐临场指挥行告别,白事当喜办,祭祀规仪很程序。祭主的舅甥,亲侄及外侄,亲眷与邻里,亲信与好友,不论官和民,不分主与奴都要赶祭敬献牲热血、牛牲大礼,绵羊牲次之,猪牲再次之,鸡牲为下四级。牲血献神灵,牲肉大众食,诸神乃心欢,众人得安康”。唐时期水西远祖祭祀洛纳阿可君长的盛况:“白子(白彝)三百家,官员三百家,苗人六大队,腊(革)仡)七部民,濮人十一部,阿武十二部,阿哪(守士)十八万云集祭场而献牲。打杀的牛牲堆如树上结满的楷杷果,羊牲堆成白石山,猪牲尤如大堆鱼,鸡牲尤象挖翻了的茅草坡,牲血流淌成大河。”清时水西安坤举行盛大祭祀活动缅怀故祖,谋霸西南而镇压民族的刽子手吴三桂,却以“安坤聚兵盟反”捏奏朝廷,于是朝廷举兵四路围剿,平定了乌撒和水西,彻底毁灭了地方的民族政权。彝族的官场祭祀规模也就随之而中断。而今所见仅是民家的祀丧和祭祖的筒俗。即只有姻亲和好友致前祭悼的小型祭祀活动场面。
   
  举行祭丧活动,必须拟造各种禽星的形象已烘托祭主的天威之严。全堂为七十二种,半堂三十六种,一般为十八种。象征着日月和五星的圆形灯笼、十字灯笼、菱形(五星)灯笼、孔雀登柱和黑鸟即玄乌等,作为灵堂的主要佩饰而外,其余的禽星象乾龙、大象、虎、豹、鹿、马等,均旋转于灵堂的周围作配盘。灵堂拟造亭形的小楼阁状,以彩纸剪成细毛贴于竹篾上,其顶端系一朵彩花,制作成“孔雀尾羽”插于阁楼的翘角上,将暴堂饰成孔雀开屏的形象。孔雀之身安置在灵堂前的直竿顶端,彝语谓之“安滋热”,意为孔雀登柱。灵堂四角悬挂球形灯笼,壁柱上画有各种禽星的人格化像,祭幛图,它分为三十六、七十二、一百二十零八幅图案。活象一幅完美的原宗教图画,可同《山海经》中的异象篦美,即有六只手的杜尼,独脚野人,九头神鸟,牛头人身,马面人身,蛇身人首,青羊头,人头猪等,载《物始记略》一书。彝语称之为“哪始借”,意为阴官星宿。祭程到那史着,即那史归途时,布耄手执五倍子木神杖,来到幛图前,自灵房前逆时针逐一讼解图幛内容,用神杖或香头戳穿而倒转画面,示意诸神返程就位去。凡赶祭亲家的火堂周围也同样布列着各种禽星之象。观之全堂景象尤如画面清新。整个场面灯火通明,五彩缤纷,人流如潮,真象想象中的天堂乐园。“郊社之礼,所以祀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其先也。”“中庸的这段叙述正是彝族的祭祀概括,根据天道行部署,按照地道作布置的彝族祭祀道场。按《大戴礼》之说即明堂天法也”。《太平御览》则谓“明堂天道之堂也”。所谓明堂也就是三代时期夷人的教孝之道法,是全民统一的国教制度。《礼记》说:“帝尝之义大矣,治国之本也”。即夏后氏所称“室”、殷商“重室”,周代称“明堂”的制度。其与彝语的“恳恒”、“恳节”、“挣节”,即瞻仰告别的大堂或场所之意完全相符。尧时谓“五府”即五室,也与彝语的伍德之意同。虞氏祭祀黄帝郊喾。帝颛顼则宗于尧,阮元的《明堂论》说:“明堂者,天子所居之初名也;是故祀上帝则于是,祭祖先则于是,庙见诸侯则于是,养老尊贤教国子则于是,飨射献俘馘则于是,治天文告朔则于是,抑且天子寝食恒则于是;此古之明堂也。”此明堂的制度正合彝族的国教制度。汉文古籍中虽有一些关于“黄帝明堂,始正天纲,临观八极,考建五堂”等,法于先天明堂制度的零星记载,而皆采集于融于汉民族的古夷人之神话传说。正如《华阳国志·南中志》所说:“夷中有黠能言议屈服种人者,谓之耆老,便为主(君)。议论好譬喻物,谓之‘夷经’。今南人言论虽学者,也半引‘夷经’。因为古帝颛顼一支自陕甘先入居川西北,继而发展到川南一带,后又向云南和贵州发展为彝族远古先民的一部分。这就使宗于尧的“祭五帝五神于明堂曰祖宗”,即明堂为祭祀祖宗之所的教孝道法,有机立足川、滇、黔的方襄一带地区。生于四川茂汶县石纽乡的西夷人夏禹,以继颛项大业而有天下。颛顼和禹是古彝语的音译,即彝文献中的赤索帝语转记作了颛顼,葛氏圣人阿禹记作了大禹圣人。彝语中的“阿”在对人称呼时代“大”字,“阿哺”即大爷,“阿慕”即大哥,“撮岩阿禹”也即大禹圣人,彝文文献中即有他们的创业事迹记载。周武王伐纣,且从蜀、庸、羌、髦、微、沪、彭、濮则川滇黔之国。夏商周三代时期的西南地区,即是古夷文明文化祭祀明堂制度盛行和统一的区域。今彝族即是三代时期明堂制度的传承者。《贵州通志》予以考证说:“诸土司在西南夷中乃其君长之裔种最尊,世为雄长。祠制如坛埠,三兆而鬼筒,山盖亦去庙为坛,去坛为埠,去埠为鬼之礼,祭山则除土为坛,以用某牲为祠,其毛首皆瘗盖亦古也。今土司皆读书应举一燮抓榛之俗,尤望其一燮致道,则有国朝之典具在”。又说,“同姓百世不婚,始入周而成为周俗矣”。
   
  春秋战国时期,军阀割据,形成各君一部的局面。自此凡一切关于政治、军事、宗教、教育和历算等,皆于一祭祖明堂中举行的帝制,开始有了宗派性的分裂。镐亲之明堂即是文王的庙所。文王作后天八卦,即是从先天八卦中派生出来的。后人以立文王为祖的宗派塑鼎而忘祖,切断了后天八卦的来源。先天八卦流派即古夷人中也分文祖派、艺祖派、奉阳派和奉阴派等几大宗教流派。就彝族先民笃弭时期的武、乍、糯、恒、布、默六部。武、糯、布系奉阳派,乍、恒、默即属奉阴派,其间又有文祖流派和艺祖派之别。文祖为恒始楚,艺祖即告阿娄。后来,乍部(贵州)东境和糯、恒即巴蜀被强邻秦楚所强化。秦始皇时以郡制将西南夷纳入了版图。汉高祖刘邦以巴蜀为基地,建治所于汉中之南郑是为汉朝之始兴。为了便于统一,于元鼎六年划郡置县,彝族的地为政权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文化上的风规礼俗仍然保持着其先世的统一模式,故被统称这为西南夷。自此以后,西南夷即成了历代王朝所征讨而强化的重点对象,屯军屯田,封官派员,渗透文化,于是西南地区的古夷文化逐渐受到冲击,产生颇多不伦不类的文化风俗体系。这就是西南夷地区有颇多民族成份的根本因素,犹云南白族,其先世张乐进求(又作张乐尽求)举行庙见九部将领后,即将自己的白子国王位禅让给蒙舍诏首领细奴逻,改白国为大蒙国,当时张乐进求所祀五色乌即祭祀明堂中的孔雀登柱。细奴逻得位后即开始引入汉文化,致使云南一带的古风夷俗逐步失传。后即以白子而自称白族。所谓白子即是奉阳派的一支,即彝族六祖武部民族。西南的众多土著,均以其部落名称即首为君长之大名作旗号,后又演变为族称。但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失去了自身历史的源头。惟云贵川三省接壤区一带的彝族,世袭流传自己的历史文献。知晓自身历史的来龙去脉,根深蒂固地传承了三代时期的教孝朝风。
   
  3、古风夷谷

  丧礼道场的设立。民间的祀表道场,根据各家的实力情况落实场地后,即用棵条编织成篱笆围墙,东南西北各留一门,灵堂设于所围场地的中心点稍偏上,即将停放于堂屋的灵体(柩)、水碗、天梯、鞋及油灯一同移置于灵堂中央(火化者即架柴楼于堂)。并将移柩时所杀祭牲的心子尖头部分,签插于灵柩(体)头端的垂直逢地处,象征东方青木星和西方白金星的标志平插左右,所设灵堂布局象征着死者即将到达的伍弥,即天廷中的五府地,是根据八卦天文历法的推理格局进行拟设的。彝语称“恳恒”,意为瞻仰而行告别仪式活动的大堂。赶祭的客家火堂以即以主家座堂为起点线,朋友家随后,往下以娘舅为尊,依辈份长次而圆布铺开,即是古时君王庙见诸侯的遗容。整个祭场的仪式格局。彝语即称“恳节”,意为行使告别仪式活动的场所。祭祀的常务指挥部“超夏”象征太阳星座设立于祭场的左上方,照亮死者归天之路的“布节”,即布耄的司祭祀堂位设于道场的右上方(详见祭祀道场图3),形成座北向西南的道场局面。

中国彝族网 丧礼道场的设立.jpg


  拜请司祭布耄。布耄司祭祀礼仪不直接抵达司祭的堂位。自寻于果树脚下坐着,身着司祭的笼袍,头戴具有月令之威的法帽,手执法器,背着经书卷集,以示圣师的代理人。孝子即提上一壶白酒至前献上一杯奉请后,一步一叩头拜至祭场兴礼司祭。布耄来到司祭堂即很快搭起神台,放上供品,吟念请师之经,奉拜天师恒始楚、特乍慕、举奢哲、恒阿德等圣师,并将武洛撮时期的国教布耄、恒阿德神象以茅草人为象征置于供粮升子口,以示自己所用的经书是古圣人的真本,司祭堂布置完毕,即站立于高桌上大吟诵开祭经,其程序一般分为:即等主(祭献晚饭)、雨斗(解冤)、戏塔把(悼念)、慈谷(献药)、雨补塔(拆冤)、赛车(超度)、伍耄(指路)、托车(饯别焚化)、各匹车(安灵进祠)等为序的祭表活动。即是宣布祭祀和瞻仰告别活动的开始,其祭祀程序的每一项工作,既有助手和专职的服务人员相助执事,直至祭祀的议程全部结束。

  迎宾。赶祭的客家队伍至距祭场一公里许,以呜炮三响为报信,主家同样以三声炮响应之,表示已经知道客家的祭悼队伍要来临,准备迎接,于是祭祀话动的指挥人员普吐领着孝子们候于来路口,叩着而以酒敬客主后,普吐即引领客家队伍逆时绕场一周而入座,吹奏唢呐守火堂,等候瞻仰遗容和高歌奉德的告别歌舞活动。整个祭场灯火辉煌、五彩缤纷,堂点犹如画面清新。

  瞻仰遗容。司祭布耄以念经宣布开堂后,主家的总指挥普吐,左手提着象征太阳星的圆形灯笼,右手执杵指挥棒,领着孝子和歌舞队,按火堂顺序逐一以歌舞代言而散发彩带,示意要客家整队等候瞻仰活动。于是各家普吐即把队伍整顿成圆形灯笼在前,随后是了灯、五星象、兵马队为序的单行队列,以主家队伍排前弓f路,按座堂次序随之而举行绕灵瞻仰的保证金活动。绕灵瞻仰可根据人员的多少,行绕“太极图”、“半圆拐”、“之字拐”三种形式。一般要“太极图’’行绕方式,才能摆得开数靠人乃至数万人以上的长龙队伍。行绕时即从祭祀场的北门出场,顺时针绕祭场四角四个“太极图”,又复北门进入场内绕灵堂三圈而进堂瞻仰,折回绕三圈后即各就位。转绕时,唢呐鼓镲、长枪地炮齐鸣,号鸣铃响,吆喝炮应,灯红彩映。绕灵场面尤如金龙盘旋游动(详见绕灵路线示意图4)。

中国彝族网 绕灵路线示意图.jpg


  告别歌舞。瞻仰遗容的仪式结束后,即由主家的舞队开头进行颂赞死者的业绩而歌舞,彝语即称“恳合呗”。各家舞队即按绕灵之序,由扮演东南西北四大天将的舞者,以象征骑马的铃声统一节奏,绕灵堂四周而舞金鸡钻箐林、浪中行渡、登山下崖、翻山越岭、互帮互助、跨沟转轮、垦荒高山等的周旋转战创业的舞蹈。舞蹈即由两名执着花棍(霸王鞭)的舞者统一指挥,另有两名歌师随之而歌颂绩乐意。其间不时出现有两名戴面具的演员,穿插一些引人入胜的精彩场面,歌舞由于来自各地的风采,通宵保持高潮而无有冷场。各舞队入场之前,即将铃铛先放在灵堂前的“孔雀登柱”脚下,舞者入场即捡起铃铛排成横列而齐歌:“我们这四人舞友,即从四方会拢来,是否能够舞得齐,各自注意摇铃声”,随歌喉的尾声同时摇铃而起舞。主家舞队以顺时针而舞,客家舞队则逆时而舞蹈。均舞于“孔雀登柱”的脚下,以背朝灵堂,将撑竿跳的响铃和彩带,随舞蹈动作同时从肩头甩于“孔雀登柱”的脚下,以示与死者告别,凡赶祭的客家都必须兴此礼仪,故祭场的歌舞达旦,热闹通宵。《贵州通志·土民志》中记还说:“丧行前,长筒喇叭为号,至焚所,又有跳脚之俗。……相与携手吹芦笙,歌唱达旦,谓之跳脚也”,在与告别的仪式场合,以代表骑士摇铃而舞的“恳合呗”即告别舞这一专有名词,却被蒙昧之人所避而谓之“跳脚”或以“毕默赠仰”(自始至终按节奏而舞)和“署合”即告别,与为了增加隆重气氛的鸣炮吆喝之声,生拉活扯在拉连在一下来译成“蹉蛆撵老鸦”之讹称,可想而知,骑马岂能蹉蛆乎!夜间祭祀哪儿来的老鸦。
   
  祭祀献牲是彝家祭祀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仪礼,所有至亲孝祭,都要赶一对雄性祭性献与死者,彝语称之为“亩努色”。富有诸多以牛牲为头等牲品,白绵羊或山羊次之,猪牲为三级品。贫困者则以鸡牲替之,实为孝意。无论亲疏及贤愚,只要有祭牲,必须于亡人灵柩前逐一打献之,布耄逐个奠酒祝福禄献孝之人。孝子云集,布行饯别仪式,亡人安乐上路程,急步消遥归天庭,此举彝语称之”托车“焚户或出殡之前,主孝家特意宰杀一只仔母鸡和一甑米饭,孝子及众亲友以仔鸡肉作为饯行宴菜,逐一跪拜在灵柩前为亡人举行饯行祭奠,把寿罐酒瓶装满后,示意死者带到仙境慢用。同时由布耄将留剩的发赠给孝子人均三勺饭,即福禄饭。为亡灵吃分离饭,祭别,嘱咐死者到仙境云找其亲友与故祖团聚。彝族人认为,人死后也同生者一样的生活。因此,在丧祭时要奠酒、饭、盐茶等。祈求死者要吃饱喝足。吃喝不完的要带往仙境去,据文献《献饭辞》曰:“今日儿女们,所有儿孙呀,三亲六戚们,为你(死者)来献饭,献茶又奠酒,吃不完的饭,吃不完的肉,饮不尽的茶,喝不完的酒,一定要带去……”。道出了儿女及亲友对死者的生离死别之情,忏悔生前对亡者照顾不周之意境。孝男们伤透了心,孝女们泪湿巾,亲朋好友们悲恸。青山肃立,大地默哀,为亡者送程。指路送别是礼丧活动的最后一个议程。所谓“指路”即为死者指明去往天庭星座的路线。按赫章县境内的彝文《指路经》所指路径,即从各地所开设的祭场为起点,往威宁盐仓方向,以最高之点一山望一山地指经威宁西梁山,跨过牛拦江而进入东川境,最后抵达“杰苏傅卧”(意为太阳所坠落之山)一带,即今云南与缅甸相交界的哀牢山,就是进入仙境的界线了,到了那里,“前来迎接的仙人们即露出喜盈盈的笑容相迎,送程的凡人则满脸是泪水而行告别”。到了天庭后,自寻归座。君以上座,臣为下座,师座在中央,庶士均在两旁。

  路径指明完毕,司祭布耄吟诵收场经典,人们七手八脚将各家的祭货收拢捆扎好,以待举行送别的仪式。若行火葬,即将所有祭货聚拢于灵堂前,在化尸的同时将它全部烧掉。要是行棺葬,各自把祭货随灵柩运至吉地于坟前烧掉。送别,也就是和死者永别了,彝语称之“觉合”。这即是针对死者的亲属而言。当把灵柩运走的时候,死者的晚辈儿媳们,面向家宅方向排跪于路的当中哭泣,灵柩即从她们的头顶上越过而送往吉地,孝子则于灵柩前手持火把不时地叩头引路,直至坟山吉地而掩埋灵体棺木。

  打井安葬。安葬是死者亲属为死者安排安居之所的一种心愿。安葬的时辰,是布耄根据死者的生死时辰与四柱和命官结合推算后,特择定的良时吉日,一切祀丧活动都是为这一吉日良辰服务的。因此,打井和安葬即按所择定的日期进行,一般打井的时间都是在黎明以前,丧主家即派几名命宫合亡者相生之人,前往预先定好的吉地按时开挖坟坑叫之为“打井”。先在所钉井桩线内,以头中尾声三个部位,各挖一锄泥土放于一边后,即取形而挖好坟坑。掩埋时,先点燃一火把,以烤热好的高度白酒喷于火焰烘热坟坑谓之烧井。放米于正中,将坐棺鸡放入坑内啄食自然飞出,将凤窝铺放于井底,男以九层,女以七层,男自东,女从西,引火烧坑,鸣炮三响而下棺,有克者避之。然后接着入棺撒土,即将开挖坟时所挖放于一边的三块泥土拌合五谷,抓撒五方封赠。孝子反跪于前面,以后衣襟接土受封之后,跪于棺木上呼喊三声后再行掩埋和磊坟。彝言辞谓之“乌求挣”。即以石料修造成三六九层的圆形基状,字向朝天。明清以后墓形多成鱼尾声形,有向山。当天傍晚,孝子们送凉水至坟前点烟奠酒,次日只送凉水至路途,第三天复往圆坟后,将凉水送往不远处的岔路口,示意逐渐而淡忘。三年内的春节和正月十五日,必须为新坟燃灯通宵。往后每逢清明节都要上坟虔诚祭奠。彝家(凡老人去逝三年内,每年要用一只雄性山羊祭坟,叫“乌求捞”。若平常时间坟茔有损时,主孝家都择吉日予以修整一新,也叫“乌求周”。仪礼一般以牲品祭之,如前所述,彝人有“三魂说”的祖先崇拜观念,魂各有不同的归宿。即一魂守焚场或坟墓;二魂归祖界与先祖相聚;三魂居高堂祖祠堂灵位。无论哪一个灵魂,其安适与否、清洁与否,以及受到相应的供奉与否,都能影响和左右子孙后代的祸福兴衰。故而彝族民间有祭祀祖坟的习俗,其目的也就是祈求祖灵,保佑子孙,事事顺心,兴旺发达。

  · 彝族的祭祀“匹耒”

  “匹耒”即换祠堂。起源于武洛撮人类兴盛时期。相传,武洛撮时代,人类很兴旺,地上的人们繁衍思祭祖,但无祭师。曾三次差蜘蛛王、花箐鸡、梅花鹿三次上天云请祖师恒阿德,未请来,反之受罚而归。尔后由于人们的虔诚感动了祖师恒阿德下界,兴祭祀礼仪,立典章,设科律,授权给地上知识渊博的布耄祭祖,后来布耄凡祭祖时都奠酒请神师临场佑祭,各项仪式就能顺利进行。据彝文文献记载:“武洛撮时代,承蒙天上策举祖,差下祭司恒阿德,兴祭祀礼仪,立典章,设科律。”据考证,武洛撮即周初时夷(彝)人的首领。匹耒格佐,祭祖神座,示法。彝族每三年举行一次更换祖先灵筒的小型祭祀活动即称匹耒,通常译称为祭祖。祭祖的道场神座即按五个堂位进行插示。第一堂位彝语称特卧,即布耄祭经请师神、杀牲献灵和更新灵筒的场所。以十一棵五位子神木插示出庇佑神座后,铺上松毛,置一盛满供粮的升子于堂位上,供粮上插一常青树枝,布耄的祖师恒阿德神像以茅草人代之置于常青树枝的脚下,其前摆放经书和酒、茶、米、盐、花椒、红绿线、羊毛等,将陈旧的祖先灵桶和灵篼筒一同迎致,即杀雄性绵羊牲以之血气敬献祖灵,继而举行更新祖灵的仪程。第二堂位即以九棵庇佑神木插示,按宗堂长次将灵篼列于宗祖的灵桶前宗族人致前奠献酒内茶饭。第三堂位即用五倍子神木插示三道神门关口,全削皮表示苍天门关,半削皮表示中央之脏腑关,不削皮则表示黑地门关,以之作为打醋坛驱邪的关口。第四堂位彝语称喾恒,即朝廷封官的象征性楼阁,门前置金银水碗,布耄即于此祝酒封赠。茅草绳索跨渡两边,作为蜕脱清邪洁秽的执事场所(详见示意图5)。

中国彝族网 蜕脱清邪洁秽的执事场所.jpg


  匹卡,明器名,意为祖灵篼,用竹篾编造成小篮篼状,以之装放故祖灵筒,以长次房支为序列手灵桶前,故而谓之匹卡(详见示意图6)。 一语双关,即有祖上邻里之意。

中国彝族网 匹卡.jpg


  冒尊哺(详见示意图7),明器名,意为装尸筒。《彝书笃弭与洪水》叙说笃弭家世说,先是三节竿(竹)子,次从竹节中,最后生有笃弭。笃弭生六子是为彝族之六祖。故而六祖后裔祭祀祖先,特寻山中竹王冒喾造作故祖的身体灵筒,故谓装尸筒。即先将冒喾(意为荣华之竹)切成十公分左右而带节的竹筒子,便在节头边造留对孔。取用茅草细根的头端作为象征性的故祖灵尸,以红钱缠扎者象征显考,绿线缠扎者则象征显妣。米酒、盐茶、牲血、花椒、羊毛等,同时装入尸筒,就将夫妻尸筒以钱穿连在一起后,与象征性的锅桩石、金杯银碗等的一行家当一并装入灵篼而藏于灵桶。祭场分头卧,“糯卧”、“始展阁”、“苦恒”、“省格”五堂神位。先于长房家神台前开展“卡啥”即献酒,献茶仪式。继往祠堂接祖灵经始展阁、三道白、花、黑泡木权关口除邪后送到糯卧堂位献牲,祭牲必用雄绵羊一只,雌雄鸡一对。以米、盐、茶、花椒、油菜籽和牲血作祭品,增补后死的祖妣名,更换陈旧灵桶、灵篼、灵筒按长幼房排列,经奠祭后安放于祠堂。然后请一位祝寿双全的致亲用斧头把陈旧的灵桶、灵篼、灵筒打碎,嘱咐祖灵,还要留恋故居,快到新地。方去。用一篾帽盛装送往果树脚或竹林间,示意族下子孙繁荣昌盛,象果树永远开花结果,似雨后春笋兴旺发达。
中国彝族网 冒尊哺.jpg


  · 祭献天地龙神
   
  在古代彝族的观念里,地神被认为是“受天神委托,万物之母”,可以保佑人的幸福和安宁,给万物以生命。因此,人们以牛、马、猪、羊、公鸡虔诚献祭。
   
  祭天地龙神,彝语弭色弥鲁捞。天神,彝语弭色,泛指主宰天界的星象。东方为洁色尼弭祖;南方为诺色能弥府;西方为布色那米沟;北方为厄色吐咪塔;中央为索舍乌构佐。地神,彝语弥色,泛指主管大地主神。天君形象  头结银发髻,地王拖金辫子。通常称之朴色吐作佐,糯色仓吞递。其下发有八大地脉龙神主大地八方。分别为朴批余、糯毕德、朴始楚、糯查蒙、朴脚脚、糯朵朵、朴朵娄、糯朵啥。《西南彝志》载:“有勿阿纳者,雄心创基业……到鲁心戛纳,三方祭三根,白马祭天根,黑牛祭地根,白羊祭祖根”。春三月的属猴、鼠、龙三日是为祭献天地的吉日。届时以五谷、盐、茶、花椒、酒、牲血作祭品,陈设天地神座。在神座插三棵去面部皮省布(木权);地神座插六棵前置茅草人,表示神灵,其后插常青叶树枝,下铺白茅草,置祭粮于上。取牲头连皮带脚及心肝五脏以酒加五谷盐茶祭献。整个祭祀仪式宣告完毕。

  彝族祭献天地龙神的目的,主要祈求诸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无灾无病,生活安康,从整个祭献仪程来看,充分体现出彝民族对诸神的纯朴愿望及精神寄托。





  文责:本文原载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毕节市彝学会和百里杜鹃管委会编撰的《毕摩文化论文集》,并由毕节市彝学会授权中国彝族网发布专栏,转载请注明。





该贴已经同步到 苏月飞阳的微博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邀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