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王明贵 吴 勰 禄玉萍:论古彝文整理计算机输入软件的开发及其价值、意义与前景

3338 0
发表于 2014-10-13 20:44:0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论古彝文整理计算机输入软件的开发及其价值、意义与前景

王明贵  吴 勰  禄玉萍(贵州毕节学院彝学研究院)


[本文系教育部、国家语委科研项目“古彝文整理及计算机输入软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MZ115——041。该课题已经于2011年11月通过专家验收]


中国彝族网 彝族文字.jpg



  摘 要 :彝文古籍数量繁多,但在迅速减少,亟待运用科学手段进行抢救、整理、规范。古彝文异体字多,总字数有8万多字。古彝计算机输入法软件以87046个彝文字符为基础,运用True Type技术设计出独具古彝文字形特征的正体和黑体两种字体,建立了大型古彝文字库。同时采用Unicode编码,基于IMM-IME 结构进行程序开发,研制出了系统稳定、操作方便快捷的古彝文计算机输入法软件,具有极大的学术价值、现实意义和宽广前景。
  关键词 计算机  古彝文  输入法  软件开发

On the ancient Yi character arrangement computer input software development and its value, significance and prospect


Abstract: A large number of the Yi ancient books are reducing, which need to rescue,arrange and standard with scientific means.The ancient Yi character have more than 8 words because of variant characters.The ancient Yi character input method software is on the basis of 87046 Yi characters,It designs a unique ancient Yi character shape feature of Roman and bold fonts with true Type technology,and establish a large ancient Yi character font.At the same time ,it uses Unicode coding,develops the Computer program which is based on the IMM-IME structure, it has the stability of the system, convenient and quick operation ,so it has great academic valu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and broad prospect.
Key words: computer ; ancient Yi character; input method;software development.

  1. 彝文古籍整理出版必需依靠新科学手段

  彝族有成熟的古彝文字体系。古彝文与现代规范彝文(北部方言凉山彝文)有明显区别。据孔祥卿的研究,彝文发源于黔西北、滇东北一带,时间大约在殷商时期。在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中水镇的殷商时期的考古中发掘出土的刻画符号,王继超、王子尧、陈英等专家可以用古彝文进行识读。在贵州省赫章县铁厂乡发现的西汉时期的铜擂钵上,有5个彝文。彝族祖先用古彝文写作了大量的典籍。据《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贵州彝族卷(毕节地区)》的介绍,单是贵州境内的彝文古籍,在解放初期有80000册左右;经过“破四旧”和“文化大革命”, 目前已经不超过10000册。1950年代贵州省毕节地区行署成立了“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已更名为“毕节市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经过多年的努力,收藏将近5000册彝文古籍。对这些彝文古籍进行整理、翻译、出版、研究,是一项重大的文化工程,也取得了许多优秀的成果。

  然而,单就贵州出版的彝文古籍情况来看,所有的彝文均是手工抄写,耗时费工,不利于彝文古籍的传承、传播,也不利于彝文古籍的整理、出版和研究。开发一套用于古彝文整理、出版和提供研究的计算机软件,是一项迫在眉睫、众望所归的重要工作。正是基于现实的需求,毕节学院彝学研究院开展了“古彝文整理及计算机输入软件”研发,目前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这一成果为彝文古籍整理出版插上了现代科技的翅膀,让它从古老的手抄传统中解放出来,是一个里程碑似标志。

  2. 古彝文整理计算机输入软件开发为彝文古籍整理出版插上科技的翅膀

  贵州是西南地区彝文古籍藏量最为丰富的省,在这里发现的《西南彝志》、《彝族源流》等长篇史籍为其他省市区所没有,是目前发现的最长的两部彝文史籍;在这里发现的《水西大渡河建桥碑记》是彝文最多的碑刻;在这里发现的《祖祠擂钵》是最早的彝文铜器;在这块土地上统治了1474年的水西阿哲彝族世袭政权是世界上统治时间最长的地方家族政权;在这里出现的奢香夫人是彝族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等等。这些,在历史的长河中积累了丰厚的彝族文化,留下了丰富的彝文古籍。古彝文的发明虽然时间较早,但是古彝文现代化的脚步却非常缓慢,目前还处在手写彝文的阶段,这是与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需要极不合拍的。古彝文整理及计算机输入软件的研发,势在必行。经过从2005年到2011年艰苦努力,取得了初步成效。
古彝文整理及计算机输入软件所依据的古彝文,是以已经公开出版发行的《滇川黔桂彝文字集》中所收录的87046个彝文字符。这些字是从中国彝文古籍中分别辑录出来的,是写作、抄录彝文古籍的用字。但是这8万多字在计算机国际编码中,时至今日仍然还是空白。古彝文整理及计算机输入软件的研发,首先将这8万多字建立成字库,供古彝文整理用字的选择。再参照西南地区已经出版的各种《彝文字典》和毕节市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翻译出版的各种彝文古籍的手抄样式,结合《彝文金石图录》和部分彝文古籍原件,总结出古彝文字型基本上是“等线体、方块字”的特点,然后遵循“一匀、二正、三平、四直、五方、六圆”的构字规律和“易读性、艺术性和思想性”的字体原则,进行选字,建立了8万多字的古彝文字库。在此基础上,以《滇川黔桂彝文字典》收入的2600多个彝文为底数,增加古彝文常用字、通用字等3000余个,共计5637个字符,在此基础上设计古彝文黑体和彝文正体两种字体,并建立古彝文黑体和彝文正体两套字库,这两套字库的建立成功地实现了古彝文字形存储和显示的目标,不仅满足了古彝文的录入、编辑、排版、出版和印刷的需要,而且开创了古彝文信息处理的新学科。

  古彝文整理及计算机输入软件采用unicod编码,该编码具有广泛的兼容性,能够支持多种语言环境下文字信息处理的要求,能够满足跨语言、跨平台的文本转换、处理,且与其他语言文字混排时不会出现乱码现象。同时采用了IMM-IME数据接口及相关函数编制字符代码,开发出系统稳定、适应性强的古彝文输入软件,该软件通过简捷的安装程序就能够在当前不同版本的windows计算机操纵系统中普遍使用,满足了古彝文整理和应用的基本需求。

  作为体现古彝文整理及计算机输入软件研发的应用实证,毕节学院彝学研究院用这套实用软件中的5637个字(包括部件),受原《滇川黔桂彝文字典》编委会的委托,以《滇川黔桂彝文字典》的2600个字为基础,按照“固定字形字义,各按方音念读”的原则对该字典进行增订,编纂了用新开发的古彝文软件输入法软件用字印刷的《彝文字典》(增订本),从实践的层面示范性地应用这套古彝文整理及计算机输入软件。这部《彝文字典》(增订本)已经通过“滇川黔桂彝文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协作组”于2011年底组织的专家组的评审,目前已经送交有关出版社,正在出版之中。

  专家认为,古彝文整理及计算机输入软件的研发,以《滇川黔桂彝文字典》和《滇川黔桂彝文字集》为基础,进行了古彝文整理增补,并且建立了古彝文字库和整理出5637个滇川黔桂四省区超方言的古彝文字符,基于古彝文的构字规律和书写规律,开发了传统和简易两种形码输入方法,解决了彝语各方言因读音不同带来的实际用字问题,同时把古彝文的传统书写方式提高到计算机信息化的高度,成果具有实用价值,对保护、弘扬彝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重要意义。

  3. 古彝文整理计算机输入软件的突破

  从古彝文整理及计算机输入软件的研发情况看,能够取得一定成绩不是偶然的,主要来自于多方面的突破。

  首先是突破以前的思想框框,开辟新思路。从前对彝文信息化处理,总是企望将古彝文与现代规范彝文统一起来进行开发,造成了一些误解。这就像要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进行统一、将繁体字与简化字相同对待一样,是不尊重现实也不尊重历史的一种想法,因而不易统一思想认识,造成许多心理障碍。其次是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站在新起点上开拓前进。特别是充分利用了以往编纂的《彝文字典》和《彝文字集》的成果,学习了同类工作的技术、经验、作法,避免从零开始,少走弯路,建立更高的起点和目标。三是开发新载体。通过字库的建设,特别是用5600多个古彝文字符印刷出版的《彝文字典》(增订本),既是古彝文输入软件的实用明证,同时是今后有多重用途的工具书,而不单单是一个普通的载体。四是取得新成果,而且是不止一项新成果。这些成果有古彝文输入法软件,有《彝文字典》(增订本),有古彝文超大型字库,还有为以后申报国际编码形成的标准基础等等。五是奠定开拓新学科的基础。在现代计算机技术与古老的彝文之间找到新的学科诞生点,开启了运用True Type造字技术,设计开发出符合彝族书写风格特征的“古彝文正体和黑体”两套字库,实现了古彝文字形存储和显示的目标,打下了开创古彝文信息处理新学科的坚实基础。

  4.  古彝文整理计算机输入软件的创新特点

  古彝文整理及计算机输入软件,是独具古彝文特征的彝文输入方法,其彝文键盘键位布局合理、巧妙,输入系统稳定、适应性强,使用方便、快捷,体现出了许多创新特点。

  一是开拓性。它突破了固有的把现代规范彝文的古彝文完全对等的传统思维方式,尊重彝文在发展历史长河中从表意文字向表音文字发展的事实,借鉴区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有不同、繁体字与简体字有区别的经验,针对彝文古籍的整理、出版而对古彝文进行开发。二是先进性。所使用的技术是目前计算机信息处理领域中最先进的技术,所使用的标准是国际统一的标准,紧紧盯住科技前沿,对古彝文进行规范、标准的处理。三是全面性。在字库建设中,运用穷尽法把所有的彝文都纳入进去,不漏字,不缺项。在所有的古彝文字中去选择常用字进行开发利用,不能全部开发的部分也进入字符集,做到不缺不少,应有尽有。四是实用性。这套软件中的用字来源于著名的古彝文典籍,字形与通用字形基本相同,目标就是解决彝文古籍的整理、出版,而且在《彝文字典》(增订本)的编纂和出版中得到实证,其应用基础坚实,前景广阔。五是开放性。为以后继续开发5637个字符之外的古彝文留下空间,条件允许时可以继续开发,继续扩充,继续完善。

  5.  古彝文整理计算机输入软件的价值、意义与前景

  古彝文整理及计算机输入软件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价值巨大,意义重大,前景乐观。

  第一,顺应了党中央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好形势,在广大彝区为宣传、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新的途径。
  
  第二,为保护彝文古籍提供了更加科学的技术支撑,特别是对彝文古籍的整理出版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工具,及时满足彝族人民学习传承彝族文化的需求,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获得更多的社会效益,为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探索了新路子。

  第三,为古彝文、彝文古籍的教学、科研提供直接的信息技术处理平台,是彝学教学科研的重要技术手段的智力支持。

  第四,为古彝文信息化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特别是为申报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五,对开发利用优秀民族文化有巨大的推进作用,对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民族优秀文化,壮大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第六,古彝文整理及计算机输入软件的开发和推广应用,把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政治价值等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具有非常广阔而乐观的前景。

  参考文献

  [1]沙马拉毅.计算机彝文信息处理[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
  [2]丁椿寿 朱文旭等.现代彝语[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2004.
  [3]杜伟. True Type字形技术简介[J].印刷杂志,1994(6).
  [4]潘德浮 詹振权.汉字部件的研究[J].中文信息.1995(03).
  [5]王正贤 张和平主编.贵州彝族语言文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
  [6]杜拉.我国彝文信息处理进入国际信息标准——彝文信息处理国际标准研制简述[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华彝学专辑,2000(8).
  [7]滇川黔桂彝文协作组. 滇川黔桂彝文字典[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
  [8]滇川黔桂彝文协作组. 滇川黔桂彝文字集[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
  [9]李生福.古彝文及其造字规划新探[J].贵州民族研究,2001(2).
  [10]张泽全.汉光码汉字输入法的键盘分布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8).
  [11]马张华.信息组织[M].北京:清华出版社,2001.
  [12]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3]黄建明.彝文文字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14]陈英.陈英彝学研究文集[C].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15]王继超.彝文文献翻译与彝族文化研究[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5.
  [16]郑军主编.字体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7]余秉难编绘. 字体设计基础[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18]沙马拉毅 钱玉趾.规范彝文编码方案[J].中文信息学报,1990(3).




  文责:本文原载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毕节市彝学会和百里杜鹃管委会编撰的《毕摩文化论文集》,并由毕节市彝学会授权中国彝族网发布专栏,转载请注明。





该贴已经同步到 苏月飞阳的微博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邀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