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鲁甸地震中心龙头山的历史轨迹和彝族人

3069 0
发表于 2014-10-18 11:28:1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鲁甸地震中心龙头山的历史轨迹和彝族人



  2014年8月3日下午4.30分鲁甸发生6.5级地震,造成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外地彝族或许不知龙头山是彝族历史上一个有名的地方,疏历史轨迹可以了解彝族人的过去和现在。

  鲁甸:由古代彝族所称“鲁望”沿袭而得,彝族古代“以鲁望为中心向四方分野,鲁望就是现今鲁甸县”。彝族《指路书》、《西南彝志》、《彝族源流》中均有记载,有学者认为鲁望原出“殷商时期的武僰时代”。西汉武帝建年六年(前135年)以今境内龙头山镇八宝村产朱提银之盛名设置朱提县,继后设置朱提郡和县。唐朝乌蒙于昭通天砥兴起,鲁甸附称小乌蒙,境内“仍有强盛的鲁望部族群体”,鲁望部族的存在《云南志.蛮书》中有记,其内容被唐朝御史袁滋摩崖书于今盐津县豆沙镇的岩石上,古称石门。清代“改土归流”后沿古代鲁望保留“鲁”加“甸”,汉语词汇中“甸”为山川坝子,以表示鲁甸是沿古代鲁望族群聚居的坝子。

  龙头山镇:龙头山,原出一形似龙头下方有一巨大泉水而得名。清代因今八宝村处冶炼朱提银达到最高潮,传说有四川人炸死龙头山下方泉水中的巨龙,经此进入乐马厂的便捷通道相据开通有人在此落住,逐渐形成进入乐马厂的中转中心要道。再往下还有至少四、五处巨大泉水,所以又称这一片区为龙泉,今为龙泉村,这里现为镇政府、龙泉村、中心集市贸易街道地。此次地震镇政府、龙泉村和中心集市贸易街道最为严重,老街旧房大部分倒塌,伤亡人数也最多。从这一地域破碎的山体可以感悟到这里历史上应该有过多次山体垮塌或滑坡。

  八宝村:八宝,为朱提银原产地,西汉在犍为南部设立朱提县,就因八宝出善银名扬中原,时称朱提银,并作货币流通。诸葛亮称“汉嘉金”,彝族也被称为“朱提夷”。清代乾嘉时期乐马厂再次兴旺,各路商贾从四面八方云集八宝,时称乐马厂。商贾俱来带来各不相同的信仰,先以各地商贾旷工凑在一起建立会馆,渐由会馆升格建立庙宇,各会馆相互攀比从而就建成了八座不同形状的较大宝殿,如川主庙宝殿,四川籍人建;万寿宫宝殿,江西籍人建;寿福宫宝殿,湖南籍人建。八宝就因为有这八座不同形状的宝殿而得名。历史上这里曾发生过山体滑坡和塌陷,清代的矿硐塌陷,后世称老君山塌陷,因塌陷山顶有一老君庙,所以称老君山。老君山塌陷后乐马厂也随之停办,至解放后有才逐渐重启勘探开采。据称老君山塌陷造成万数旷工葬身于矿硐中。传说矿硐塌陷前观音菩萨扮作一老妇冬季到矿硐口外买仙桃,指望将旷工引诱出矿硐,却收效甚微。矿硐塌陷后,观音菩萨东行二里不见踪影,只见观音菩萨不见踪影处有三尊高数丈的巨石。中间一尊比两旁高,中间一尊特像观音模样,后称此地为观音山。有趣的是这里除三尊像观音模样的巨石,既无观音庙,更无与观音有关的任何物和传说。俱观如观音模样的巨石,也应该是山体垮塌后所留的自然巨石,1976年首建通八宝公路时被炸毁推入龙泉河中。清代矿硐垮塌,据传矿工们的鲜血拌水从最下面一个矿硐口流出,七天七夜仍带血色,矿洞上方塌陷岩层错位高差估计有200多米,在数里之外能清晰可见,矿洞最下方岩层错位裂缝也清晰可见,裂缝中流出的水至今人不饮用,也不让畜饮用,前些年甚至从旁边的溪沟中引水灌溉稻田都不用裂缝中流出的水,此水就在稻田上方,也要另修沟渠引入下方深沟。在八宝村内,可见历史上有垮塌、滑坡痕迹的地点尚有多处。

  翠屏村:翠屏,为古代未开通经龙头山进入乐马厂之前,进入乐马厂的要道之地。据彝文专家罗德显翻译“翠屏”为古彝语称“君主”居住地。这里不但是古代进入乐马厂的要道,更是早期冶炼朱提银时的中心地。古代冶炼朱提银的乐马厂处地域狭小,壑深坡陡,稍有点适合人居的地方都被作为炼银场地或作炼银堆积物场地和场所,管理及众多生活人群居住于翠屏,翠屏成为早期朱提银聚居中心,称为“君主”居住地也会存在。据所留引水管渠痕迹可窥这里早期炼银时与其它地点打不不同,有载朱提时期“翠屏街长三里”,后世还称此地“官寨”至今,予疑西汉设置朱提县及继后之朱提郡治所在这里。理由是,县、郡治所都不在这里,也就不可能是“君主”居住地。民国时期社会闲达在此建一小学,仍命名为“朱提小学”。古代所称小范围朱提山应该就是现今翠屏、银屏、西屏、八宝、龙井五个村所在这座山。银屏,为彝语地名响水滩;西屏,则表示西面有响水滩的地点;龙井,则是早期以此井之水象征龙,和冶炼朱提银有关;八宝,则完全是因朱提银形成的地名,此次地震朱提山上的这五个村属重灾区。相邻的光明村,古称油草坪,为彝语所称蒿枝坪子;龙泉村虽为自然物形成的地名,但也与开通进入朱提银产地的道路相关。火德红镇之火德红,为彝语所称“庙山上”,即是表示山上有庙宇,这里的庙宇是清代乐马厂兴旺时期所建,更是乐马厂兴旺时期进入乐马厂的另一交通要道地,此次地震也属重灾区。

  在古称朱提这座山上,远古虽为彝族活动较为频繁的地域,但经过历朝历代变迁,如今所居彝族不多,却每一个村都有彝族零星居住。较为集中的寨子有五处,翠屏村的黄土坡、麻窝凼,老房子。银屏村的马家坪子,马家为彝族,因马姓人口多而得名。火德红镇火德红村的赵家院子,赵家为彝族,另有普、张等姓也为彝族,因赵姓人口多而得名。巧家、会泽受灾的几个村内也有彝族零星居住。据初步了解此次地震中鲁甸有7位彝族同胞遇难1人失踪,最年长者71岁,年幼者3岁,失踪1人据称已和她所放的几只羊被埋于垮塌体下无法刨出。伤者众多,很难了解清楚。五个村寨房屋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土坯房已不能继续居住。

  地震无情人有情,在这次地震中有许多彝族人本身就是灾民,却默默无闻地加入抢险救灾队伍中。县委常委、统战部长卢敏为彝族人,去年下到龙头镇代理书记,地震后一直在震中龙头山指挥抗震救灾,是她在第一时间向省委秦书记汇报了灾区实情,给救援赢得了时间,相信同胞们已经在电视新闻中看见她在直升机旁接受采访时的那副蓬头垢面模样。县畜牧局局长杨永华也为彝族人,在抢险救灾中被石头砸伤手臂,送到昭通市人民医院就医,稍事治疗第三天又回到抢险救灾第一线。民宗局干部陈文华在回大水井老家的路上闻讯龙头山地震,夫妇二人未回家看一眼老家房屋就连夜直奔地震中心,尔后得知老家房屋受损严重,又过了几天救援稍停才回去查看。有十多位在家过暑假的在校彝族大、高、初中生自发地到县医院和各救助点帮忙,开学她们已不留声息地回到各自的学校上课,鲁甸有很多彝族人都在自救互救并积极参与抗震救灾,只是没有明显地标识表现出来。

  此次地震给鲁甸彝族人造成的伤害巨大,虽然罹难同胞不多,但给家庭经济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彝族聚居地本身就处于相对较为贫瘠的高山峡谷地区,原本经济就很贫乏,因天灾人祸更是雪上加霜。如马家坪子有一今年以被昭通民族中学录取读高中的马天超,出生之年父亲得病,六岁时病情加重卧床,10年不起,去年年底去世,母亲为父亲治病负债颇多,地震又将房屋毁坏,虽已再次借钱让其报名读书,但这样的家庭究竟能够支撑多久。这虽为特殊个例,但彝族人聚居地贫困面大俱是事实。希望灾区彝族同胞坚强自救,借党和政府恢复重建的东风加快解决贫困,更希望全国彝族同胞共同呼吁相关部门关照彝族。



  来源:中国彝族网







该贴已经同步到 苏月飞阳的微博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邀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