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罗德智 安荣祥 索卓索玛:社会转型导致黔西北彝族毕摩文化面临濒危——以黔西为例

3138 0
发表于 2014-12-11 11:34:3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社会转型导致黔西北彝族毕摩文化面临濒危

——以黔西为例

罗德智  安荣祥   索卓索玛(贵州毕节)


黔西彝族布摩祭祀.jpg

黔西彝族布摩祭祀展演(编者配图)


  毕摩文化是在彝族悠久厚重的文明土壤中产生出来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毕摩是彝语音译(黔西土语:呗摩),“毕”为“念经”之意,“摩”为“有知识的长者”,意为“念诵经文的长者或老师”,是一种专门替人礼赞、祈祷、祭祀的祭师。毕摩神通广大,学识渊博,主要职能有作毕、司祭、行医、占卜等活动;其文化职能是整理、规范、传授彝族文字,撰写和传抄包括宗教、哲学、伦理、历史、天文、医药、农药、工艺、礼俗、文字等典籍。毕摩在彝族人的生育、婚丧、疾病、节日、出猎、播种等生活中起主要作用,毕摩既掌管神权,又把握文化,既司通神鬼,又指导人事。在彝族人民的心目中,毕摩是整个彝族社会中的知识分子,是彝族文化的维护者和传播者。毕摩文化是彝族文化的核心组成,被誉为“镶嵌在彝族文化中的一颗瑰宝”。其载体——毕摩文献,是了解古代彝族政治、经济、哲学、历史、天文历法、文学艺术、军事等思想的珍贵资料。作为一种原始宗教文化,为人类史前文明、古代彝族文化等研究提供了不可企及的范本。

  然而,随着外来文化的渗入与交融,整个彝区社会发展到今天,毕摩文化面临着濒危,剖析其原因如下:

  1、生存的土壤越来越薄。在现代强势文化的冲击下,大多数彝族同胞丧葬习俗改习汉俗,行佛教礼仪,毕摩文化的生存空间出现了极度的萎缩现象,这种在特定民俗里的毕摩文化也失去其特定的功能;

  2、后继乏人现象严重,毕摩文化本身就是活态传承的文化事象,说到底是人的传承,所以对人的保护是当务之急。然而,由于毕摩文化大多是家族式的传承方式和师徒传承方式并存,毕摩文化的传承者不仅需要有高度的热情,还需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较强的记忆力,加之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当今很多年轻人愿意外出打工,不愿传承这一古老而枯燥的彝族民间以念诵经文和以特定和仪式形式沟通、调解人与神鬼关系的宗教职业人,而宗教职业者却正是彝族原始宗教的创造者、传播者、主持者和彝族文字的集大成者。它是作“毕”主家与毕摩们共同传承的以神鬼信仰为主要内容,牺牲用物和布插“神枝”为媒介,通过念诵经文和一定的仪式形式来实现人与神的沟通,以求六畜兴旺、人丁平安为目的一种原始宗教文化;

  3、社会变革摧毁毕摩文化的传统社会基础。当前,中国正处于一个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无论是国家的治理方式,还是社会的演进方式,都在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发生着变化。因此,传统观念与现代思维并存,保守思想与激进意识同在就成为了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这个转型期将会是一个相对较长的历史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那些在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对立和分歧必然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当然也包括了毕摩文化如何传承和发展的问题。在完成国家和社会的转型之前,研究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延续传承和发展演变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对作为黔西境内传统文化之一的毕摩文化的传承与今后的发展的研究也将会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4、毕摩文献的不断流失和损毁。毕摩文献,即“毕摩们书就的文献”或“毕摩们使用的文献”,是彝族毕摩专用的文献。民间通常把文字写在羊皮、牛骨、兽皮、竹简上。文献的产生必须以文字的产生为前提。彝族文字和毕摩文化的创造,是彝族毕摩及彝族民众共同创作的结果,期间因为某些有远见卓识的人有意识有目的的将这些成果加以收集、整理,然后得以传播。毕摩文献是毕摩为了行“毕”而写就专门的文献,最早可能是民间集体创作,后来由于社会的分工,产生了专司祭祀以掌祭祀驱魔的毕摩之职。毕摩职业决定了其有更多的职责和精力将这些民间创造进一步整理,上升为一种精神统治的工具。毕摩文献的用途有二,一是用于作“毕”的特定仪式场合;二是历算、占卜、行走、婚丧等。从内容看,涉及历史地理、伦理道德、天文历法、法律军事、文学艺术、医药卫生、哲学、美学、生产生活等,被称为“彝族的百科全书”。如今,毕摩文化面临着新的冲击,文献典籍不断流失、损毁。毕摩文献因其形式的独特性、内容的真实性、传承的稀有性和民族性,是人类记忆遗产的重要部分,当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占有一席之位,受到保护和抢救。

   一、黔西县毕摩文化保护和生存状况

  黔西县属古水西腹地,是水西彝族安氏土司的统治中心,位于贵州中部偏西北、乌江中游鸭池河北岸,东邻修文县,以六广河为界;南邻清镇市和织金县,以鸭池河为界;西邻大方县,以支嘎阿鲁湖和西溪河为界,西北与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接壤,北和东北与大方县、金沙县接壤。

  进入2l世纪以来,黔西北地区正处于由传统农耕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期,这个社会转型期必然带动整个文化的转型。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原有农耕文明框架下的一切文化形态和方式都在迅速瓦解和消亡。于是这一承载着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情感和民族个性,并累积了彝族人民智慧和经验的文化现象,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形态的转型,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大众生活方式的急剧改变及品经济承载着的流行文化汹涌袭来,强烈冲击着传统文化,传统的民俗生活已经在彝民心中动摇,这必然波及到毕摩文化的生存现状。

  这个形势也是目前全球各民族遇到的共同性问题。丧葬习俗等民俗事象在黔西北大地彝族祭祀活动中已成了彝族的神秘遗踪习俗之一,彝族毕摩文化正面临着活态传承环境困惑,传承人青黄不接的现状。现在居住在黔西境内的彝族人口占全县少数民族人口的比例虽然较大,但是,在汉化程度日趋扩大的今天,有人认为少数民族传统的东西很土,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必然淘汰那些传统落后的东西,此观念在年轻人当中尤为盛行,所以直接后果就是传统习俗后继无人,这也是导致黔西北毕摩文化沦落到如今境遇的关键所在。在彝族、汉族和其他民族大杂居的黔西北,很多彝族青年以着彝族服饰,讲彝话、唱彝歌为耻,以穿时髦的奇装异服和唱流行歌曲为荣。在黔西城乡,彝族习俗改变,彝族服饰消失,彝族语言基本上丧失,彝族山歌支离破碎。彝胞家庭娶亲嫁女或丧葬时行彝族传统礼仪,会引来很多人的嘲讽,认为是落后民族的礼俗。彝族聚居地区的青年人外出求学、打工,远离了原来所处的生活环境,失去了传承原生态文化的土壤。加之在汹涌澎湃的外来文化冲击下,骨子里认为现代文化最先进、品位高,而彝族传统文化较落后、品味低,以致莫名其妙地产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自卑心理,崇尚外来文化,冷漠甚至摒弃本民族的文化因子,从而日渐生疏甚至完全遗忘。

  当下,黔西彝族毕摩文化的生存状况的大致如此:一是很多世传毕摩由于年事已高在无声无息地逝去,作为文化的携带者,他们的走,意味着人亡艺绝;二是已经很少有彝族人家请毕摩在该作“毕”的特定仪式场合中作“毕”了,即使需要历算、占卜、行走、婚丧等事宜时都是请汉族阴阳先生所代替,出现了毕摩文化生存空间萎缩现象;三是传承人出现后继乏人,目前,在黔西县两千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内的二十六个乡镇中,只有传统家族延续下来的永燊乡黑磨村徐家寨的罗氏家族中的罗国学、罗国玉和师从于他们父辈的徐正昌和徐正伦以及定新乡马骖村宋氏毕摩家族的宋德华和宋德全这几个家族,寥寥几位毕摩的后代或徒弟还在勉强延续着这一文化事像。但是,这仅存的几位当中,由于很少有人请他们去做法事,为了生计,宋德华和宋德全都远离故土,出去打工维持生计去了,罗国玉等人也是在外谋生,偶尔有人家联系请他们的情况下,才又捡起这一活儿。鉴于类似种种原因,黔西毕摩文化面临濒危。

  二、黔西北毕摩文化遗产保护之我见

  毕摩文化是彝族先民数千年智慧的结晶,是彝族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20世纪以来的民族国家的现代性建设中,毕摩文化一度受到严重摧残;而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毕摩文化更受到致命冲击。传统的民俗生活改变了,传统的居住环境改变了,传统的精神寄托改变了,文化传播手段更是日新月异,毕摩文化也不例外,这在根本上毁掉了毕摩文化赖以生长的传统社会基础,迅速将其推入濒危险境。

  黔西北毕摩文化是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现代文明的注入,多彩多姿的彝族非物质文化能否继续保持其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得以继承发展,应当立足黔西北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文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进一步做好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登记工作,制定保护规划,弘扬彝族传统文化,努力发挥彝族非物质文化在开发利用地方文化产业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摸清底数,做好普查认定和登记工作

  普查摸底是进行保护黔西北彝族毕摩文化的基础性工作,在保护工作中强化政府部门的职责,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长期规划、分步实施、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工作原则。因此,黔西县文化部门组织了全县彝族文化的现状调查,全面了解和掌握黔西县彝族毕摩文化资源的数量、种类、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调查下来的结果令人担忧,黔西境内世代相传的毕摩家族本来就很少,传承到现在也只有几家如:定新宋氏、永燊罗氏和徐氏等。大量彝文经书流失、被毁。现存的彝文经书、文献不全,几乎都是支离破碎的。原来黔西境内著名的罗氏和宋氏毕摩家族都面临着后继乏人现像,且生存的土壤越来越薄,几乎面临着失去生存的空间。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彝族人死后都采用汉族丧葬礼仪,即使有少部分人家用彝族毕摩的礼仪但都简化很多,很少有人家行毕摩诵经礼仪,导致酬劳也相对低了很多,因而很多世袭的毕摩家族为了生计不得不改行,融入到当今时尚的打工潮中。

  (二)开发利用,服务社会实现经济效益

  保护毕摩文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为了利用和传承,服务现代社会。一方面,我们要继承优秀的彝族文化传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另一方面,也应该认识到,彝族毕摩文化本身是一种资源,能够产生效益,能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自身贡献。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从而实现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三)注重传承人的扶持和培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承文化形态,“传承”是核心,是灵魂,而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保护中起到非常关键的桥梁作用。传承人是保护生成的意义,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件及国家有关文件中涉及“传承人”的内容大多出现在“保护”条款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应是:在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代表某项遗产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掌握杰出的技术、技艺、技能,为社区、群体、族群所公认的有影响力的人物。毕摩也是屈指可数,掌握技艺的传承人不愿传,有可能成为新的传承骨干者不愿学,今天的“传习人”不能成为明天的“传承人”。因此,抢救、保护传承人、大力培养传习人,是黔西北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途径,更是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同时,要大力培养、培训彝族毕摩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的专门人才,特别是培养一批懂专业、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采用函授、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分级、分期、分批对“保护工程”有关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教育培训。培养一大批热爱彝族非物质文化、专业知识精湛、具有奉献精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以高科技武装的数据库建设队伍,使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和正常化轨道。

  (四)多管齐下,加大对黔西北毕摩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的投入

  毕摩文化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只有牢固树立其危机意识,才能自觉地保护、传承、开发。保护和传承毕摩文化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文化创新,繁荣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领导干部的高度重视,切实发挥各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和文化遗产收藏保护机构的主力军作用,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省、地彝学会和各县市彝学会作为彝学研究的机构,建议组织专人,筹措专款对黔西北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制定保护规划,抢救珍贵文化遗产,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以电子技术建一个黔西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把有实用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传承和保护下来。建议加大对黔西北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的投入力度,《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明文规定:“各级人民政府要将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保障重点文化遗产经费投入”。《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保护工程的通知》也明确指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不仅要落实资金,还要组织力量,统筹规划,加强指导。目前,中央财政已经设立了保护工程专项资金,地方各级财政部门也要将其纳入财政预算,给予经费保障”。建议从黔西北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政府主导,学会筹措,企业和社会资助的形式,高起点、高标准投入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特别是加大毕摩传承人的保护和培训的资金投入,对代表性的传承人,给他们解除后顾之忧,让他们心情愉悦、心甘情愿的形成文化自觉传承祖先传授下来的记忆,使毕摩文化得以可持续传承、保护和发展。






  文 责:本文原载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毕节市彝学会和百里杜鹃管委会编撰的《毕摩文化论文集》,并由毕节市彝学会授权中国彝族网发布专栏,转载请注明。






该贴已经同步到 苏月飞阳的微博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邀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