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首页
Portal
动态
中国彝族新闻网
风俗
中国彝族风俗网
文学
中国彝族文学网
彝学
中国彝学网
音乐
中国彝族音乐网
视频
中国彝族视频网
彝人圈
Group
博客
彝人博客
社区
彝人论坛
登录
邀请注册
彩云之南
多彩贵州
川府之国
社会活动
传统文化
音乐舞蹈
彝族年
火把节
诗歌
散文
神话
其他文学
彝学动态
历史学
民俗学
语言文字
学术成果
学者档案
中国彝族网
»
社区
›
公益助学
›
微彝人公益联盟
›
最美卫生人“成麻风” 扎根山区三十一载——记宜宾市屏 ...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最美卫生人“成麻风” 扎根山区三十一载——记宜宾市屏山县“抗麻医生”成斌
3881
0
苏月飞阳
Lv.9
发表于 2014-12-12 11:17:1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最美卫生人“成麻风” 扎根山区三十一载
——记宜宾市屏山县“抗麻医生”成斌
中国彝族网
(张忠银 曹鹏)这是一位特殊的共产党员,这里的人都叫他“成麻风”,附近七里八乡的人都熟悉他,他像“村长”一样守护着麻风病患者,从早到晚背着药箱奔波在各个山坡之间,从未误过对病人的治疗。
这是一位基层医务工作者,他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只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将全部精力和时间,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山区群众和自己热爱的岗位。
这是一位“抗麻医生”,他一生最大的目标,就是在退休之前,屏山彻底消灭麻风病;最大的梦想,那就是在有生之年,我国彻底消灭麻风病。
他叫成斌,宜宾市屏山县康福村医务室主任兼夏溪乡卫生院院长,一位在“麻风村”坚守了31年的共产党员。近日,我们蹲点“麻风村”,对成斌进行了深入采访。
无悔选择 心系麻风病人
康福村是一座地图上没有标识的“麻风村”,位于屏山县西部边缘的夏溪乡境内,幅员面积1830亩, 那里三面环山, 地势陡峭, 悬崖峭壁随处可见, 交通十分闭塞, 通往全村的羊肠小道都是在陡坡、悬崖上盘旋。北与隔河相望的建设村遥相呼望,悬空跨越西宁河的50米铁索桥,至今都是康福村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
麻风病曾经被人们看作是高度传染的不治绝症,在旧社会,患了麻风病的人通常要被活活烧死,人们“谈麻色变”, 望而生畏。成斌的家就住在康福村对面的建设村,从小上山砍柴、割猪草和牛草,经常去康福村, 亲眼目睹了被病魔折磨得苦不堪言、死去活来的麻风病人,在他幼小的心灵就深深地打上了同情“麻风”的烙印。1982年从卫校毕业后, 他自愿放弃了在县人民医院工作的机会,主动申请去康福村工作,立志要为麻风病人解除痛苦。
当时亲戚朋友们都觉得他的选择不可思议,去那种交通闭塞、与世隔绝,随时有染上麻风病危险的“麻风村”,真是“疯”了。然而,在他看来,这样的工作更有意义。于是,他提起了手中那沉重的钢笔, 郑重做出了这一生无悔的选择。
成斌说:“父母还是没咋说,但老婆的家人当时很有意见。”回忆起曾经的这份选择,成斌坦言。
成斌怕女方家人反对,“黄”了他俩的婚事,在去康福村之前的1982年8月,他就和妻子朱林平结婚了。为这事,他还曾受到处罚。“结婚时差7个月才到结婚年龄,单位晓得我提前结婚,降了我一级工资。”成斌说,工资从每月的32.5元变成了27.5元。就这样,尽管娘家人反对,但事已至此,最终家里人也没说啥。“我是‘先上车,后补票’,不可能喊我再离婚撒。”他为起初的这一招,暗自高兴。
渐渐地,家人从反对到默许,从默许到用实际行动支持他。1990年,妻子也从建筑行业里的会计改为学医,后来到乡镇卫生院当了一名护士。
克服困境 “恐怖村”变“幸福村”
病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对麻风病的恐惧心理。
1983年8月10日,成斌前往康福村报到的第一天,前任领导曾玉文没有安排他到病区查房,而是与他谈了一天的心,叫他要有吃苦、克服恐惧心理以及大家对麻风病医务工作者歧视的心理准备。
第二天一早,成斌穿上隔离服、防护鞋与几位老师一起前往4个病区对68个麻风病员进行查房,虽然已经有了思想准备,他还是被麻风病人的症状所震惊:85%的病员都有不同程度的畸残、手指关节脱落、口角歪斜、眼球呈突出症状;有的病人下肢、足底感染造成经久不愈的溃疡,即便戴上口罩,阵阵恶臭仍让人感到恶心。一天下来,衣服被汗水湿透了一次又一次,全身酸痛难忍,菜饭不思,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仍无法入睡。深夜,曾玉文院长关心地送来了一杯糖开水,十分心痛地抚摸着他的头说:“小成,把它喝下吧!这样也许要好睡些!”领导的关心、期望与寄托让成斌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工作,为麻风病人解除痛苦,让他们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成斌说,当时的康福村名字虽然好听,其实是一个远近闻名、集中收治麻风病人的特殊村落。附近的村民都叫小孩不要靠近“麻风村”,把那里说得毛骨悚然。看到麻风病人,大家赶快躲得远远的,不仅不卖东西给他们,还要赶他们离开。
在麻风村工作也使他成了人们避让的对象。1989年,成斌坐船前往宜宾县安边镇调查麻风病人,船上十分拥挤,一个熟人给他打招呼:“‘成麻风’你到哪里去?”众人一听“嗡”一声便散开了,给他让出了几个空座来让他“独享”;在宜宾去旅馆登记住宿时,服务员得知他是给麻风病人治病的医生,竟吓得连他的工作证也怕检查就扔给他了;走在路上,乡亲们见他也纷纷绕道走,相隔很远打招呼;参加红白喜事,吃饭时没人愿意和他坐一桌……群众看到他,就喊“成麻风”来了,于是,大家都叫他“成麻风”。
为了让人们了解麻风病,接受麻风病人,他逢人就宣传麻风病的防治知识,利用每个机会告诉大家麻风病人并不可怕,病人只要服一周药后,基本上就失去传染性,少菌型麻风服半年的药,多菌型服两年的药,麻风病就能治愈,就是一个健康的人。他深入各个乡镇,利用各种形式宣传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的道理,主动和麻风病人握手、交谈病情。康福村的工作慢慢得到周边群众的认可、理解和支持。
如今的康福村,只居住着6个麻风病治愈留院观察者,他们大多和家人生活在一起。村民们粮食富足,饲养了家禽家畜,栽种的茶叶、枇杷、李子等经济作物也初具规模,相继投产,日子过得比好多周边群众还要滋润。附近的村民也不再用歧视的眼光对待他们。今年,在麻风村长大的小炜(化名)参加高考,上了一本分数线,已经被一所重点大学录取,更是“麻风村”的一件大喜事。成斌说,康福村从一个与世隔绝的“恐怖村”变成了“幸福村”,付出再多的汗水也是值得的。
历经艰险 成就抗麻事业
曾经,康福村的病人多达86人,分散居住在四个病区。从办公点到病区,必须坐船渡过西宁河,然后爬近两个小时的山路。每天,成斌都要跋山涉水去给病人检查病情,送去物资。1987年端午节前一天晚上,是成斌一生中震憾最深的日子。凌晨两点,患者彭洪香病愈回家,发现土地已全部分包到户,觉得生活无着落,回到病区后想不开,选择了自杀。成斌与同事急忙赶去病区抢救。由于通往病区的铁索桥被洪水冲毁,只好在黑夜中摸索着拗绳过桥,一不小心双脚踏空,险些掉进30多米高的河中,幸亏被绳索卡住了双脚才幸免遇难。被同事们救起后,发现双膝有十厘米长的伤口,鲜血直流。但他顾不上处理伤口,强忍着疼痛继续跑往病区。等到把彭洪香抢救脱离危险后,成斌才感到双膝疼痛难忍,后来伤口感染留下了一道永远的疤痕。
这样的情形在他们看来就是家常便饭。无论是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成斌和他的同事们坚持每天为病区的每个患者检查一遍,送药到手、看服下肚;每周去一次村组给在家治疗的麻风病人发放药品,了解病情,填好记录;对全县138个少菌型和多菌性麻风病患者疫情点分别进行5-10年、2公里半径内的流行病学调查,对其家属进行百分之百的筛查,足迹踏遍了全县范围的每一个角落。
1989年7月10日凌晨,病员谌光信因患肝硬化晚期突发病危,成斌和同事前往病区抢救,因下雨路滑,不慎跌到悬崖边,幸运地被树枝卡住,险些掉下200多米的悬崖;2007年6月15日,成斌第三次到屏边彝族乡街基村十五组,对麻风病人进行跟踪监测、送药、家属检查。返程途中,因山高路险,加之途经7个多小时的骑摩托车与步行跋涉,驾驶的摩托车不慎翻车,右前臂被车严重烫伤;2008年11月2日,成斌和县疾控中心慢病科范旭东、同事李林光一行,前往中都镇,对雪花村等3个疫点进行监测调查,晚上23点30分,遇到天降大雨,驾驶的摩托车不幸翻车,李林光多处软组织损伤、右肋两根肋骨骨折,范旭东左肱骨上端骨折、右腰部撕裂性骨折……
老院长曾玉文在麻防战线上奋斗了整整三十年,因积劳成疾,退休不久就去世了;老村长罗德贵同志在一次为病人运输物资途中,不幸被突发的山洪冲走, 献出了年仅38岁的宝贵生命;其女儿罗合英同志当时才十几岁,毅然接过父亲未完成的事业,踏上了献身麻风事业的工作岗位,退休后仍义务为麻风病人服务;还有李林光、梁万淦等,一干就是几十年,李林光至今仍坚守在岗位上。
为了传承这份使命,2013年,“90后”女孩张忆霞通过公招考到康福村管委会成了一名护士,她被亲切地称为“小麻风”。“后继有人了。”成斌甚是欣慰。记者好奇地问她怕不怕,“有啥怕的,从第一天服药到根治就半年时间。”“小麻风”张忆霞经常这样对不了解麻风病的人解释,她说自己就像有“强迫症”一样,一定要纠正大家的错误认识。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以成斌为代表的一大批“麻防战士”的不懈努力下,屏山县的麻风病防治工作于2000年通过国家验收,达到基本消灭麻风病的标准。目前,该县连续7年未发现麻风病新增疫情。成斌参加完成的项目《宜宾市基本消灭麻风病防治研究》,也获得了宜宾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昔日的“麻风村”由喧嚣归于平静,被人们淡出视野,逐渐遗忘。
默默奉献 情暖山区群众
随着麻风病人的逐年减少,康福村的工作任务相对减少,成斌先后兼任夏溪乡卫生院院长、新市镇卫生办主任、新市片区行政组组长等职务。由于业务工作和管理成绩突出, 得到了领导与同事的关心和信任、上级的认可与重用。领导几次找他谈话:“调你到县里或其他医院工作,具体单位由你选。”成斌回绝了,因为他心中有一个信念:只要全县境内还有一名麻风病人,就不离开康福村!
31年间,成斌为当地群众诊治皮肤病上万人次,不论生人熟人、老人小孩,都是全心全意热情接待,精心施诊,不管什么疑难杂症,他基本上是药到病除。找他看病的人越来越多,除了周边群众外,还有一些患者舍近求远慕名而来,从外地赶来找他看病。好几家民营医疗机构还想高薪聘请他:“你名气大,咱们合伙干,一年轻轻松松几十万。”但都被他婉言谢绝,成斌说:“我家就在夏溪乡建设村,和这里的乡亲有感情,我愿意在这里当一辈子医生。”他选择了留在山区,与大山为伴。
成斌先后被评为宜宾市麻风病防治工作先进个人,宜宾市十佳卫生工作者,连续五年被当地党委政府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成斌说:“这些荣誉不属于我一个人,属于我们一大批为屏山麻防事业奋斗的全体医务工作者,没有他们的共同努力与奋斗,就不会有这些荣誉。我还要感谢我的父母和家人,我家三代从医,有9人先后战斗在屏山的基层医疗工作战线上,为屏山的医疗事业默默付出,他们对我的事业给予了莫大的支持与帮助。”他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顶着艰辛和压力,投身到基层医疗工作中,服务群众,回馈社会!
春华秋实,“抗麻医生”成斌的足迹印满了“麻风村”贺家山,化作一串串音符,奏响生命的乐章。
记者手记:
对于一种特殊的传染性疾病,敢于去挑战它一次,可能是一种基于职业的好奇,敢于去挑战它第二次,必定需要巨大的勇气!而你,从第一次开始,便决定将自己的一生与这种疾病紧紧连在一起,你所具备的,何止是勇气,那是信念!是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精神的境界!
三十一载寒与暑,八千里路死与生。即便是一次次生死考验、一回回伤痛折磨,你的信念不曾有丝毫动摇。顶着“成麻风”的名号,你用知识和技术,换来了麻风病人的健康;你用浓情与大爱,让“康福村”的招牌在巍巍贺家山熠熠生辉,更让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众的温暖关怀直达基层。
如果说,那座铁索桥连通的是西宁河两岸的大山,而你连起的是国策与民心。你,就是康福村群众通往健康幸福的连心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邀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苏月飞阳
Lv.9 管理员
主题
回帖
0
积分
278767
Ta的主页
发消息
图文热点
乌蒙村秀:千年彝裳绣出彝族文化指尖记忆
11 人气
#行摄彝乡
恳合呗:延续千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62 人气
#历史文化
学彝文:每日一句谚语굈갱광꽄굈눔
106 人气
# 语言文字
녪뉄彝文:当今世界唯一“活着”的六大古文
77 人气
# 语言文字
推荐话题
1
中国彝族网·音乐首发 | 三官寨酒歌《三官寨寨门开》MV发布(彝汉双语)
12687 阅读
苏月飞阳
2
在昭通 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与彝族群众共度彝族新年
9501 阅读
苏月飞阳
3
古彝母语独立电影《慕俄格往事》剧本及人物造型研讨会圆满结束
7347 阅读
苏月飞阳
4
녪뉄彝文:当今世界唯一“活着”的六大古文字
77 阅读
苏月飞阳
5
中华文化根源探寻 | 彝族文化与伏羲文化渊源关系高峰论坛在筑召开
6917 阅读
苏月飞阳
最新发布
乌蒙村秀:千年彝裳绣出彝族文化指尖记忆
恳合呗:延续千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彝族谚语每日一句
学彝文:每日一句谚语굈갱광꽄굈눔
녪뉄彝文:当今世界唯一“活着”的六大古文
西南彝志:一部彝文历史巨著的传承与价值
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放异彩 第六批国家级
永仁:正月十五来赛装 非遗焕发新生力
浏览过的版块
互动活动
散文随笔
娱乐星闻
音乐下载
关闭
站长推荐
/1
天下彝家网上书店
天下彝家网上书店,加客服微信购买西南彝志、彝族源流、彝文字典、彝文印章等。
查看 »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最新动态
联系我们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成功案例
常见问题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关注公众号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