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贵州土司往事:一个女人,一段古道

3937 0
发表于 2014-12-16 09:41:0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提起贵州,大多数人脑子里首先会浮现出衣着华丽的苗族女子、耸立的钟鼓楼、还有云雾缭绕的山际。而走近贵州的人们也会迷恋于此的青山秀水,爱上这里淳朴的民俗风情。或许在外界的认知里,贵州最多的便是苗族、侗族,但这仅仅只是贵州深山里众多民族中的一小部分。至今,在云贵高原深处还隐逸着许多不为人所知的少数民族,那些文化,那些历史似一本未曾被外界阅读的百科全书。如果,你想真正的走近贵州,那么就从它的民族史开始吧!


中国彝族网 彝族火把节.jpg

彝族(彝族手牵手舞会)


  彝族,最让人熟知的应该是云南红河和四川凉山一带,然而在贵州西北部同样也生活着一支彝族分系,隶属于彝族乌蒙山分支,与其他分系最明显的不同,便是他们的服饰,过去多以毛,麻织品为主,现多用布料,色尚黑,多为青、蓝色。其基本款式为大襟右衽长衫、长诲。女服盘肩,领口、襟边、裙沿有花饰。

  彝族土司起兴

中国彝族网 贵州宣慰府.jpg

慕俄格城(贵州宣慰府)

  
  自古以来,云贵一带因地形复杂,成为了许多战败部族的躲藏繁衍之地,藏秘于此的各部族间又形成各据一方的形势,当部族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对中央政权造成“边境之患”,元、明两朝,中央政权为了笼络各大部族首领,故设置了“土司制度”,土司的职位可以世袭,但是袭官需要获得朝廷的批准。元朝的土司有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三种武官职务。自明朝起,增加了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三种文官职务。土司对朝廷承担一定的赋役、并按照朝廷的征发令提供军队;对内维持其作为部族首领的统治权利。元代的贵州尚未建省,分属湖广、四川、云南三个行省边远毗邻地区,民族情况复杂,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土官的设置特别密集,成为一个重要的土司地区。

  彝族在贵州历史上曾扮演了统领者的角色。贵州水西彝族默部始祖德施氏第二十五世孙妥阿哲,于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在楚敖山与诸葛孔明结盟,助孔明南征有功,受册封为罗甸王,令其治理慕胯(今大方)。于是建都在此,营建城堡。国号彝称“慕俄格”,汉称“罗甸”。明太祖朱元璋灭元后,为了进一步巩固政权,朱元璋鉴于霭翠(彝族默部德施氏子孙)统辖的水西领地较广,是控制川滇黔边境的战略要地,民族众多,具有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兵力强大,行动统一,其对西南政局的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于是下诏,"升贵州宣抚司为宣慰司,以霭翠为宣慰使,宋钦为宣慰同知,令霭翠位各宣慰之上,设治所于贵州城内(今贵阳)"。至此彝族土司进入最鼎盛的时代。

  女人的神话—奢香夫人
中国彝族网 奢香夫人.jpg

奢香夫人塑像


  奢香,彝名舍兹,四川蔺州宣抚司、彝族恒部扯勒君亨奢氏之女。时年十七岁嫁予霭翠,洪武十四年,霭翠病逝,子幼不能承袭父职。其时,年仅二十三岁的奢香毅然承担重任,摄理贵州宣慰使职。

  奢香摄政后,正值明太祖朱元璋“经理南荒”,派傅友德、沐英等从四川、湖南出兵,经贵州入云南,以讨伐元梁王巴匝刺瓦尔密的残余势力。是时,盘踞于云南的元蒙势力正暗中与乌撒(今威宁)、芒部(今云南镇雄)等地的土酋勾结,于黔西北境内屯兵,企图阻止明军入滇。奢香审时度势,坚持不卷入割据西南、分裂祖国的旋涡,而积极献粮通道,支持明军。还凭借宗族关系,亲赴乌撒、芒部,对诸土酋阐明形势,晓以利害,劝说开导,从而使割据势力失去支持。使明军得以顺利进拔云南,促进了祖国的统一。

  洪武十六年,明廷派驻贵州的封疆大吏―都指挥马晔,执有大汉族主义的偏见,视奢香为“鬼方蛮女”,对其摄贵州宣慰使职政绩卓著,忌恨不满。是时,贵州正遭大旱,粮食无收,人民生活极端困苦,赋税无从征集。奢香多次禀文陈诉,而马晔却借机挑起事端,“檄香对簿,不分情由指令壮士裸香而笞其背,企图辱香激变,俟其反而后加兵镇压,欲废宣慰使而代之以流官”。奢香属下四十八部头人,早已恨透马晔,得知奢香受辱,更加愤怒,即带领兵丁聚集奢香军门,“发誓戛颡”助香反。奢香无辜受到辱挞,极为忿怒,折断所佩革带。与宣慰同知刘淑贞"走诉京师",朱元璋下定决心召回马晔,定以"开边衅,擅辱命妇"之罪,将其下狱。

  古驿道上的文明

中国彝族网 奢香夫人 古驿道.jpg

古驿道


  “马晔事件”后,奢香回到贵州,一面宣扬朝廷的威德,使"诸罗大感服",人心安定;一面履行“愿刊山凿险、开置驿道”的诺言,刊山通道。奢香亲率各部辟出以偏桥(今施秉县境)为中心的两条驿道:一条向西经水东(今贵阳东北)乌撒(今威宁)乌蒙(今云南昭通);一条向北经草塘(今修文洒坪蜈蚣桥)、陆广(今修文六广)、谷里(今黔西谷里)、水西(今黔西城关)、奢香(今大方大渡河桥西北)、阁鸦(今大方响水小阁鸦)、归化(今大方双山归化)、毕节(今毕节二铺)等九驿(龙场驿为首,故称"龙场九驿")。驿道打开了与川、滇、湘的通道,稳定了西南的政治局面,确定了与明王朝的臣属关系。

  "九驿路开山失险","自是大道通而西南益辟"之后,奢香先后七次赴金陵,多方接识中原内地的才人学士,聘迎汉儒到贵州兴办宣慰司学,传播汉文化;招来能工巧匠,传授先进的耕织技术,开置农田,发展生产;倡导彝汉融和,安居乐业。这也是为何如今贵州西北部的彝族分系汉化现象较重的原因之一。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奢香将长大成人的独子阿期陇的派到金陵,请入京师太学读书。

  慕俄格古城,伊人犹在

中国彝族网 奢香夫人墓.jpg

奢香夫人墓


  武二十九年(1396),奢香病逝,年三十八岁。朱元璋遣专使吊祭,加封“大明顺德夫人”。奢香葬于今大方县城北面云龙山下、乌龙坡头的洗马塘畔(原是彝族先哲建立罗甸王国城堡所在地)。墓葬几度毁兴。清康熙初年,平西王吴三桂率兵“平南蛮”、“剿水西”时,奢香墓及附属设施皆毁于兵燹。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奢香后裔安淦辛呈文大定府,请予修葺,后由大定知府与黔西知州主持,进行了部分维修。1949年时,只剩清代石墓和罩碑残存于迷离荒草之中。

  如今的奢香墓整个建筑兴建规模参照《明史》所记载的正三品规模。奢香墓的墓顶指向天上的北斗星,人们可以借此辨别方向,是彝族特有的“向天墓”。彝族相传在远古的时候,老祖先们都是住在天上,那是有“天地经梁”,先人们就靠骑着鹤上天下地,后来“天地经梁”断了,先人们就上不去天上。以后人死,都认为死后有三魂,后人要请呗摩(彝族经师)诵《指路经》,把一魂引上天上,一魂引入地里,一魂守着自己的墓穴。在奢香墓前的神柱上刻着9只仙鹤,取意为“引魂升天”的意思。


该贴已经同步到 苏月飞阳的微博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邀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