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塔朵扎鲁(黄承龙):浅谈阿哲米彝族呗耄的过去、现在、将来

3381 0
发表于 2014-12-21 17:32:5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浅谈阿哲米彝族呗耄的过去、现在、将来
                      
塔朵扎鲁(黄承龙) 贵州毕节
  

中国彝族网 布摩祭祀.jpg
  
布摩祭祀(编者配图)


  在过去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呗是彝族宗教祭祀活动的主持者。在彝语中“呗”为举行祭祀活动时祀赞诵经之意,“摩”意为老师或长老。呗摩的产生年代十分久远,是由部落社会原始公社的祭司演变而来,追始公社的祭司也就是氏族首领或部落酋长,当彝族步入阶级社会后,统治阶段为了政权的巩固与发展,建立了“苗”(君)“摩”(臣)“呗”(师)三位一体的政权机构,这种政治上的统治者和精神领袖合为一体的制度,一直沿续了很长一段时期,时此许多史书上均在记载,直到唐、原时期,这种状况并没有多大改变,到了清代,朝廷在承西地区改土归统后,祭司才从统治集团中分离出来,转让为专司祭祀或从事彝文著选,演变成今天的呗摩。
 
  一个民族的宗教文化是这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之一,彝族的宗教文化也是如此。呗摩是彝族文化的传播者,又是宗教祭祀仪式的组织者,从政治集团中分离出来的水西彝族呗摩,其主要职能是祭祀,主要活动有“慕米格”(祭天地)“普格”(祭祖)“以陡”(超度)“载接格木”(做斋)等的数十种不同类别的大小祭祀活动的主持。
    
  “普格”(祭祖),水西彝族“撮洗哎麻洗,撮道哎尼道”,(人生则魂附,人逝魂犹存)的信仰理念出发,若老人去世后,经由毕摩超度后招迎灵魂至家族主要的供奉场所“普黑”,(祠堂灵房)内,用“莫洪”(刺竹)、“骂迟”( 灵草)、制作成“模斋”(灵筒)于普黑神龛上从左到右按亡灵辈份长幼依次排列存放,每到年头岁节,后辈子孙于此供奉,祈求仳佑。
    
  水西彝族祭祖仪式分为大、中、小三种,即三年一小祭、六年一中祭、九年一大祭,彝族祖就以九年祭祖最为隆重,到时通知族人和亲友准备牛、羊、猪、鸡、酒等牲畜祭品,盛装参加,于正祭时间,在呗摩的主持下,举行一系列的宗教仪式活动,祈求保佑后辈子孙吉祥,幸福安康。
    
  “母米格”(祭天地):水西彝族信奉崇拜成物皆有灵,据彝文文献《  解经》记载,“举额拓勺常,举朵读麻惹,洪额拓勺帝,洪足博麻勒,姐额拓勺帝,姐在寨麻惹”此时,日、月、星、风、火、雨、电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秽气,天地面将会出现干旱,风灾、水灾、火灾、虫灾、雹灾等自然灾害,每当出现这种人们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彝族民众将会组织祭祀天地活动,界时请呗摩于“数英”(通书)内选择通天一切地的日期,举行准备好牛、羊、鸡、猪等牲畜贡品,择一处高而旷阔之地,在呗摩的主持下,举行一系列的彝族祭祀天地活动,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
    
  以斗(超度),在水西彝族社会中,遇到老人去世的时候,晚辈为老人举行隆重的丧葬祭祀仪式,充分体现子女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就是这种古老的民族风俗习惯的传承。彝族毕摩举行的整个丧祭活动分为“弛主”、“以斗”、“嗤主”、“热闹”等四部进行。
  
  驰生,在彝族举行的丧祭活动中,呗摩首先进行“驰生”仪式,界时由驰摩,呗摩助手,也就是副祭师,组织孝男孝女,坐重吶,邦胜弟兄等齐集灵前,一人持孝伞在前,其后依次是孝男孝女,猪、鸡、羊三牲祭品,坐堂唢呐,从右向左绕房三圈,每绕一圈鸣炮一响,最后一圈至灵房后经梯法座前,在副祭师的引领下主持孝子交牲仪式活动。仪式活动结束后,呗摩在棺左侧念开堂知会亡灵,使其知道从此时此刻起在开始为其超度,绪引领亡灵到屋后法座前享受呗摩念《驰主石角》彝文经书的超度。
    
  以斗,由驰摩副祭师组织孝男孝女坐堂吶,绑任弟兄等择一平旷之地举行“凯笃以笃”活动,活动结束后,呗摩於灵堂内念经引领亡灵到屋后经梯法座前听候呗摩念彝文经书《以陡数》的超度和指路,亡魂在毕摩念经指引下,回到祖宗的发祥之地祖界生话,在那里建立一个永恒的家。
    
  嗤主:由驰摩《副祭师》组织孝男孝女、坐堂唢呐,帮忙兄弟齐集堂前,一人持孝伞在前,后面依次是孝男孝女各手持香一柱,帮忙弟兄牵上牛羊鸡猪等牺牲祭品子后,於灵棺前起沿左边起绕灵三圈,每绕一圈鸣炮一响,至灵棺前在“驰摩(副祭师)”主持念经指导下举行“止持(交性)”仪式,仪式结束后呗摩念彝文经书“嗤主石角”把所有的牺牲祭品都与亡灵,让他带着所有的物事一路顺利地到祖界去繁衍发展。
    
  闹,闹是彝族丧祭活动的最后一道法事界时发棺于半道,呗摩用鸣一只为看念经解掉一身不洁污秽,使其请清洁洁地去祖宗的发祥地。
    
  寨书草木:彝族人家繁衍历九代,十一代,十三代时要举行分宗仪式所主持的做斋祭祀大典,其规模非常浩大,仪式特别严谨、隆重、凡国一祖先的人不管你迁徙多远,都要赶来参加,不容忘记自己的灵源。
    
  彝族呗摩的法器是一种彝族呗摩举行祭祀仪式时所用的发物,在解文典籍的《确数》中,“呗摩朵晴朵,洛洪武额帝,在莫革额沽,数显呗摩由,勺越享由开勒恒享由,培歇呗享由,把默呗享由”的记载,其中“朵睹、洛洪、越妥”就是指彝族呗摩用于各种祭祀活动的法物,有一种神圣的旨意。
    
  朵睹:朵睹是彝族呗耄手执的法杖。视祭祀的类别而定有白色或黑白相间两种,用泡木树制成,规格一般直径0.9厘米,尚30.9厘米,法杖顶端扎万年青一来,外来一白色方帕,在彝族宗教祭祀活动中“朵睹”是彝族呗耄准备的法物,主要功能是用以驱赶鬼神,指吉泰来。
    
  洛洪:洛洪是彝族呗耄在祭祀场上专用的一种法器。其形状像斗笠,一般用竹条作骨架,外饰黑色羊绒角,在水西彝族,呗耄是人与神鬼的特殊沟通使者,因此在通往人与神的途中,洛洪起着遮风挡雨和驱邪避害的作用,使呗耄顺利地传达主人与神的意思。
    
  把莫:把莫是彝族呗耄在祭祀活动时专门用以穿在身上的法衣,把莫大多用羊绒织成面料缝纫而成,其用途与“洛洪”配套使用,功能与“洛洪”一样。
    
  越妥:越妥是彝族呗耄随身携带的小时用的法器其内,可随时随地
    
  水西地区的彝文呗耄经书,彝族就是一个具有悠久和灿烂文化历史的民族,我们的祖先用智慧和惊人的创造才能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彝族文化,在整个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彝文呗耄经书不仅起到了在主持祭祀活动仪式中不可缺少的文献资料的作用,而且还起了发展和传播彝族文化历史和文学知识的作用,彝文经书被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并且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充实。从古至今呗耄通晓彝族语言和文字,经书大部分是手抄书,不刻本极为少数,经书的经文为诗体,多系五言句式,间或有三言、七言、九言,竖行书写,左翻右读。彝族呗耄经书装置非常考验,为了能长期保存,经书封面用羊皮或用布帛装订成册,衬页上大多绘有神像和标有书名,彝族呗耄多为世袭,因此经书多为世代藏书,平时,在水西地区彝文典籍卷贴浩繁,内容丰富,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彝族历史,地理、天文、历法、医学、哲学、诗歌、等方面的知识,呗耄经书分门别类《石角数》、《以陡》等典籍是专门为亡者超度时用,《闹数》、《陡数》等主要内容专属驱鬼除神,祈求安康,《开套》、《写车》、触车》等是在举行大型祭祀活动时才自用,书的内容不同,所表达的效果也不一样。
    
  水西地区的彝族呗耄,在彝区既掌握神权又担任着传播彝族文化的作用,在整个彝区的彝族民众心目中,呗耄是彝族社会中的知识分子和传播者,呗耄的传存大致可分为世袭传承和拜师授业传承其在传承上有着严格的制度,多数是子继父业成是爷孙相传,最多也是只能在本家族内传承,拜师授业传与外族的范例少,且传男不传女,因呗摩职业是一种神圣的职业,为本家族永远保持呗摩世家的崇高的社会地位为此严格限制在本家族内不断世袭传承与延续,拜师授业相传的呗耄,一般是要向有家传背景的呗耄职业活动的相当有限。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跟随传统生话方式的改变,教育普及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兴起,以及文化资源的开发,在整个彝区彝族语言逐渐在消失,彝族文化不断在流逝,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远离传播文化,对被民族文化一无所知,听不懂老祖宗的声音,看不到祖先留下的文字,仅剩身上还有祖先留下的基因,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呗摩文化传承的土壤受到了一定的侵蚀,毕摩的生成受到了威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历史的不断前进,如何发扬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如何保护赖从生存的民族文化环境,这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头等大事,有些东西容易消失,就说我们水西地区的彝族呗耄文化,它是彝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我们正在地区里,如果失去了呗耄文化,那么就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尤其让人忧虑的是,或许只需十年二十年,当这一辈彝人老呗耄携着祖先子年彝族文化的沉积与世长辞时,彝族呗耄——这块彝族人类文化历史的话化石将会消失在不远的将来,成为永恒的记忆。
    
  呗耄文化的传承,繁荣与发展,应着重培养出具备宗教历史,经典史籍,天文历法,星占地理,医学病理和熟练掌握宗教礼仪以及民间口头文学等知识的合格的呗耄继承人。其次,大力宣传推动彝族传统文化。创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为呗耄文化制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土壤,给呗耄文化继承人提供生存的空间,不妨做一些大胆的尝试,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是彝族呗耄文化这块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大放异彩。






  文 责:本文原载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毕节市彝学会和百里杜鹃管委会编撰的《毕摩文化论文集》,并由毕节市彝学会授权中国彝族网发布专栏,转载请注明。






该贴已经同步到 苏月飞阳的微博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邀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