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毕(布)摩及其文化内涵
禄绍康 禄宗翰(贵州毕节)
彝文古籍文献——毕摩法具及经书(编者配图)
彝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彝族先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其重要的标志之一就是文字的创造和使用。这就是毕(布)摩利用彝族成熟的语言,制竹棍当笔创造文字,记录了彝族漫长的历史和文化,从而形成了毕(布)摩文化。毕(布)摩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它涵盖面广,涉及彝族文化的方方面面,是彝族文化的根,是彝族文化的核心。有的专家把毕(布)摩文化说成是彝族文化的“魂”。没有毕(布)摩就没有文化,没有毕(布)摩文化就没有彝族文化。彝族人对毕(布)摩无比敬重,把毕(布)摩奉承为圣师。
“毕”(布)从彝文(语)字意上来讲,是“念”、“诵”的意思;“摩”从彝文(语)字意上来讲,是“老”、“长”、“教”、“指”、“高”等意。将“毕”(布)和“摩”二字连起来念或理解,“毕(布)摩”一词即“教化”“传授” 之意。结合现代的汉学用语,“毕(布)摩” 近似于今天的“教师”。从对彝族文字的掌握、传承的角度看,“毕(布)摩”就是传授彝族文化知识的先师。又从字面和职业性质方面来看,彝族的“毕(布)摩”和现行的汉学“教师”性质和作用是一致的。汉学上对“教”解释为“指导”、“传授”、“教育”等意;对“师”解释为“老师”、“导师”、“榜样”、“传授技艺的人的尊称”等等。“毕(布)摩”作为“教师”的定位,符合彝族历史上对“毕(布)摩”作为“师”的定位。当彝族历史发展到君长制,实行“祖(君)、摩(臣)、毕(布、师)”的政权体制时,毕(布)摩除担当着师的角色外,还在领导阶层中参与管理,主持祭祀活动,从事着精神和文化建设管理的职能。彝族人在漫长的社会发展长河中,从来没有离开过毕(布)摩文化,都把毕(布)摩当作精神支柱。生产要毕(布)摩,生活要毕(布)摩,喜事要毕(布)摩,丧事要毕(布)摩,兴盛要毕(布)摩,守护也要毕(布)摩,彝族文化知识的传授更需要毕(布)摩,没有毕(布)摩传授彝族文化(尤其是文字),彝族文字就会绝迹,彝族文化就会灭绝。
彝学专家(译审)龙正清和世袭毕摩后裔现任毕(布)摩王秀平、毕(布)摩苏世成等翻译整理的《彝族先天易学》一书中写到,彝族毕(布)摩是彝族原始唯物主义哲学文化的创始者和传承者,是具有级别性的知识阶层。国家圣师是文化的缔造者,即称“撮额”,教化师称“毕(布)摩”,相当于现代的教授;执教师称“布吐(汝)”,相当于当今的讲师,弟子称作“布抵”,弟子的弟子称作“布郎”,学徒称作“余汝”。彝族毕(布)摩系统以书本为理论依据传授知识。彝族先民崇拜毕(布)摩,认为毕(布)摩学识渊博,神通广大,他能向天祈祷,给大地带来风调雨顺;能消灾除邪,给百姓带来吉祥安康;能为民众祝福,给百姓带来幸福快乐。有史书记载,毕(布)摩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有呼风唤雨之本领。久雨不晴,布摩能把太阳请出来,久晴不雨,布摩能把雨请下来。布摩能预测乾坤和祸福,能看人的功、过。 “毕(布)摩识天文,毕(布)摩识地理,毕(布)摩能辩(识)史。”毕(布)摩能使林不枯,能使山落洞,能使平地生禾。毕(布)摩能治病,毕(布)摩治病手到病除。毕(布)摩文化充满着哲理智慧,所以毕(布)摩深受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崇敬和爱戴,在社会生活中处于致高无上的地位。
在历史发展长河中,毕(布)摩文化多次受到毁灭性的冲击,使大量珍贵的布摩书籍被焚毁。曾一度时期把毕(布)摩文化说成是封建迷信加以禁止,把毕(布)摩说成是巫师,打成鬼蛇神进行人身攻击。今天,我们有必要澄清摈弃错误的偏见,正确认识毕(布)摩文化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对毕(布)摩文化进行抢救性的挖掘和保护,培养彝族文化的传承人——毕(布)摩人才,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时意义。
一、“毕(布)摩”及其文化形成的历史时期
对毕(布)摩及其文化的形成时期(或阶段)的认识,至今有多个版本,说法不一,有的学者仅凭一些有限的资料推论,把彝族毕(布)摩文化与那些佛教、道教等宗教的形成时间和内容相提并论。这其中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有关史学者对彝族的毕(布)摩文化只是一知半解,他们把毕(布)摩文化界定为封建迷信范筹,而认为形成时间很短。二是个别史学者认为中华历史都只有几千年,彝族文化历史不能超越大中华的历史,把彝族文化和彝族历史排出大中华的历史文化之外。这些学者没有注意到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自哎哺时代开始,彝族历史经历了尼能、什勺、米靡、举偶、武米、笃慕等若干的时代,有彝族古籍文献资料(父子连名谱)清楚地记载着:窦姆尼开始,哎哺氏到希宓遮356代世系(其中母系社会期间有19代),从希宓遮到笃慕45代的世系, 从笃慕到祖摩阿格(安坤)84代的世系。由此证明了彝族历史和布摩及其文化的形成时期历史比较悠久,如果一代按二十五年计算,迄今已是万年历史的不可推倒的重要依据。
彝族先民经历了漫长的哎哺时代,同野兽分居过程,发明使用击石取火时代,进入母权制,才过度到哎哺时代的父系社会。这个时期,已经形成有毕(布)摩了,毕(布)摩在那个时期就利用彝族人成熟的语言,发明创造了文字。无论是从民间的口传,还是彝族古籍的记载,都说哎哺时代就形成了毕(布)摩,甚至说“哎哺为毕(布)摩”,把哎哺形容成毕(布)摩。有关古籍中写到,“哎哺先为毕(布)”。哎哺形成的时期彝族部落里同时也产生了毕(布)摩,毕(布)摩代表着哎哺。从有关古籍中看出,那个时期的毕(布)摩队伍已经显得很成熟,有很明确的分工,吐姆伟在上,为天布,为天定秩序;奢娄斗在下,为地布,理地上的秩序。有关古籍中还写到,优阿武毕(布)摩写文,啻赫哲毕(布)摩编史,吐姆伟毕(布)摩掌文,奢娄斗毕(布)摩掌史,毕(布)摩创文史。由此看出,毕(布)摩形成后就着手文字的创造和文化的研究。所以有关古籍中写到:“有毕(布)摩就有文,有毕(布)摩就有字,有毕(布)摩就有书,有毕(布)摩就有史。”这说明了彝族文字是毕(布)摩创造的,毕(布)摩不仅是彝族文字的发明创造者,还是彝族文字的掌握者、传承者。《物始纪略》一书中写到:在天下凡人间,若不造文字,若不创文字,苍天无光彩,大地无光明,人难保性命。够家够斯艺,不停地思索,不断地创造,无数的文字,造出留人间,从此以后,苍天有光彩,大地见光明,人生根势大,著名毕(布)摩布僰举奢哲写下了许多书。金字黑字,象太阳,放光芒,象月亮,明晃晃。知识神,哎哺举奢哲,深思后不停地讲述,智慧神,恒颖阿买尼,不停地书写。九十卷贤文,留传在世间。 “毕(布)摩”这一神圣的称谓从来没有改变过(只是方言不同而已),古彝文也没有修改过。自从毕(布)摩形成,创造了文字,就一代一代的培养着毕(布)摩,一代代地把文字传了下来。
在此,有必要提一下关于毕(布)摩文化传承对象的问题,有学者说,毕(布)摩文化只传男不传女,这是一个误导。不论是口头传说,还是古籍记载,都没有这一说法。恰恰相反,从一些古籍中看出,就哎哺时代毕(布)摩形成时,就有以娄斯颖、恒颖阿买尼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的女毕(布)摩,她们被称为神仙和始楚。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变化,阶级的形成,受一定环境条件制约,比如战争、狩猎、生育等方面的条件,尤其是社会发展到君长制,实行祖(君)、摩(臣)、毕(布、师)的政权组织形式后,毕(布)摩虽然仍属统治者之一的上层建筑的代表,但政权建设上毕(布)摩不是主导地位,且组成人员以男性为主,由此,女性逐渐退出了“毕(布)摩”这个上层建筑领域的行列。但是,又从现实社会生活中来看,虽然,作为女性直接从事毕(布)摩的人越来越少,甚至没有了。但,我国多个地区女性从事彝族文化(字)研究的知识分子大有人在,甚至有相当一部份学者已经成为优秀的彝族文化研究专家。
二、毕(布)摩文化内容及发展阶段
彝族毕(布)摩文化内容丰富,涵盖了天文学、地理学、自然学、社会学、伦理学、哲学、人文学、军事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医学、歌舞艺术、文学、习俗、宗教等等。毕(布)摩文化集中体现了彝族文化内容,彝族文化内涵都在毕(布)摩文化中体现。
从大量的毕(布)摩古籍中看出,毕(布)摩文化从形成到应用延续到现在,饱经苍桑,共经历过五个大的历史阶段和时期。
第一阶段是毕(布)摩创造文字阶段,这主要是哎哺时代尼能以前(本来这一问题在前部分关于“毕(布)摩”和文字形成部份已作了表述,但在这个部份为与本文的内容衔接,有必要再作简要叙述)。毕(布)摩创造文字从时代阶段来讲,要界定在哎哺时代这一历史阶段,应该是母系社会末父系社会初这一历史时期。天地已形成,进入人类社会,彝族先民为开创文明先河,创造了文字,创造了知识,创造了彝族文化。哎哺时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在这漫长的历史时代里,彝族语言已经很成熟了,毕(布)摩制竹棍当笔,利用成熟的语言,创造文字。根据彝族的语言特性,从象形,表意等方式创造出了文字,至今彝族文字还是那么规范适用,属于自源文体。彝族文字自成体系,与其它外国文字和其它民族的文字都大不相同。彝文字从字型字意来看,结构上非常之合理,表述上非常之准确,含盖面之广,包括了方方面面,除了现代的个别新名词外,彝族文字都能表示,而且有的字词句所涵意义深刻,字意表述很准确。彝字相声词最为丰富,如喜扬扬,明朗朗,很漂亮等等。毕(布)摩创造出来的文字是一种音节文字,一个字形代表一个意义,它并不是借用或模仿其它字形,有其独特性。目前彝族文字常用的有5000多个,《滇川黔桂彝文字集》中所收集到的彝文字(含异体字)有87046个单字,汉字收集到《中华辞海》中的字是85568个单字,彝文单字要多汉文单字1000多个。特别使人欣慰的是,有关专家认为古彝文可以与甲骨文、苏美尔文、埃及文、玛雅文、哈拉巴文并称为“世界六大古文字”,代表着世界文字的一个重要起源。彝族文字有其前瞻性和科学性,可读性和适用性。在那远古数千上万年间,毕(布)摩就发明创造和使用了这古老的文字,并运用这些古老的文字,忠实地记录了彝族漫长的历史,创造了彝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古籍《彝族源流》一书中写到:哎哺出现,采来产生,武候出现后,毕(布)摩有源头。文化天下传,文化如鹰飞,传到人间来,基业大发展。有知识后,人间很繁荣。有知识的人,他是神仙根。各族的住地,所有的人民,大家论知识,,知识扩基业。文化传开后,代代人聪明。有文化的人,一个叫德勒莫,一个叫毕(布)摩,人们常纪念,他俩人是神,他俩人是仙。哎哺时代,创造文字时期,那时没有君臣,只有毕(布)摩,毕(布)摩是统帅,毕(布)摩的名排在前面。那时的毕(布)摩充当了彝族部落的统领。
第二阶段是应用文字从事文化研究时期,这主要是实勺、米靡、举偶时代,这个时代是彝族文字高度统一,文化空前发达,成果极为明显时期。文字形成后,毕(布)摩就着手从事天文、地理、人文知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伦理道德、哲学、军事、经济、历史、农、牧业、林业、加工业、医药、文化、歌舞、艺术、宗教等等进行全面广泛研究。这一时期,也是彝族人崇尙科学,知识大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彝族的文化空前普及,全面发展,科学极为发达,思想高度统一,毕(布)摩文化已经对上层建筑方面进行全方位研究了。有关古籍中写到,哎哺有毕(布)摩,毕(布)摩推崇雾,采舍有毕(布)摩,毕(布)摩推崇霭,垦索有毕(布)摩,毕(布)摩推崇云,目确有毕(布)摩,布摩推崇石。则米毕(布)摩推崇鸟,武候毕(布)摩推崇地。各个时期的毕(布)摩都各有侧重地进行研究,神奇般地从雾、霭、云、石、鸟、地等自然界中研究认识了天文、地理、人文世界等。毕(布)摩经过推崇对宇宙天体的认识,掌握星座知识。他们的天文观,满天星斗列居错峙,无论是在野象物,在人象事的群星,也无论是它们中的九大陀尼星,二十八宿星等,无不凝聚着毕(布)摩积极探索宇宙太空奥秘,以获得丰富的天文知识的进取精神。毕(布)摩对二十八宿星的组成和名称基本上与汉学所用的相同,并形成了自已独立的体系。有关天文专家曾写到,“在中国天文学史上,彝族曾经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闻名于世的十月太阳历,就是毕(布)摩科学地把一年定为365天,一年分为十个月,一个月36天,剩5天作为过年。写出了天有十二层,地有十三方,分东西南北四方。天地的头在东,脚在西,两交叉在南方,两身靠着北方。此外,定了天数、地数,天数为一三五七九,地数为二四六八十,合计天数为二十五,地数为三十。与此同时,又分出了秋冬春夏和年月时刻,秋冬春夏交替,确立了四季,并分出了年月八节。在古籍中记载有毕(布)摩修天补地,张天织地等内容,反映了彝族先民——毕(布)摩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与天斗、与地斗的顽强精神,歌颂彝族先民的集体智慧和力量。
在许多彝族古籍中记载着毕(布)摩观察宇宙,辨识天文地理,思考知识,积累知识,整理知识,并写成书卷,特别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知识就是力量的源泉。布摩的学识高,知识多。天地形成了,但不知年月和时令,就用树纪年,石纪月,花朵纪日,花瓣纪时,根据花开,花落,果子成熟,树木枯萎等自然现象定时令。用属相表时间,六畜六兽各表六年六月六时六分六刻。一年分四季,能推算出润年润月、大月小月。总结出了天地间的阴阳结合产生霜露,雨变成雪,露变成霜。还总结出了有雪庄稼好,瑞雪兆丰年,各个季节的风对万物的生长的作用,水形成雾,雾形成云,云形成雨的自然现象,雨露能使万物生长繁荗。天上的阳气与地上的阴气相结触则产生雷电。由于清浊气的变化,产生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行各管一方,土管中央,万物土中生。宇宙的南北、东西四方各以乾父、坤母、离男、坎女为主;东北、西南、东南、西北之间各以震男,巽女、兑男、艮女为主;宇宙的四正四隅形成八卦,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分别变化生水、火、木、金;震变化生山,巽变化生土,兑变化生石,艮变化生禾等等,这些原始古老的哲学思想,还适应于当时的哲学理论。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毕(布)摩写出了叙哎哺根源,毕(布)摩武厄濯,探索九宫谜,琢磨八卦法,想的是哎哺,记的是天地。天上的知识,天文读不完,知识完善天道;地上的见识,地理读不完,见识补充地道。日转一周,月轮一次,日月有其轨道。五行生天干,分别主管宇宙的东、西、南、北、中央。十二属相在天地十二方,各有其方位,各有其属性。还有天地根本中有五生十成,十生五成的辨证关系。五行是人的根本,人的五大脏器分属五行。人体中也有八卦,人体中的八个部位和八卦相。气血循环贯通大脑,气血不循环,人就没有生命。人体的气贯通七窍和肠胃间,共有三条循环的路。人体气血有六条通路。 年月的产生,霜雪的产生,论风,论雨,论云,论雷电,论雾霭,论五行根源,论金、木、水、火、土方位,论四象变八卦,宇宙四方的变化,论日月出没,天干的由来,论十二属相,论天地头尾左右,论人体与天体,论人的气血,论山脉。哎哺宇宙根,寿的根源,天地为万象根源,天地的产生,万物的根源,种子的根源,种植的根源,医药的根源,农事的根源。土地的形成,山的形成,文字的产生以及大量的氏系谱系等等。这一切都是毕(布)摩亲手一笔一字地记录抄写下来的,他们写下了万卷古籍为后人和人类留下了及其宝贵的财富。
到尼能时代,布摩先说话,《额米》三十章,传给了毕(布)摩,传三样本领,第一样,毕(布)摩识天象,毕(布)摩识天文,毕(布)摩识地理,毕(布)摩能辩史。第二样本领,能使林不枯,能使山落洞,使坪地生禾。这体现了毕(布)摩的知识广,能保持青山绿水,树木长青,能移山造地征服大自然,能使大地生长出禾苗,种出庄稼来。第三样本领,若有人生病,毕(布)摩来了病即除,毕(布)摩到了病就愈。体现了毕(布)摩的能力大,不仅懂天文地理,还能为百姓治病,甚至治病的水平高,人到病除。毕(布)摩文化应用到战争上,为天作战,应用到劳动生产上,为地办事,战争用毕(布)摩,农牧用毕(布)摩,天地尊重毕(布)摩,毕(布)摩有威势。毕(布)摩伟于世,知识花朵繁,毕(布)摩话流传,见识涨腾腾,似高天滾滾,似春天鸟语,禾鹃叫声雅,春光明媚,松柏花繁,天地坦满,毕(布)摩开口说,天蓬日顶,覆盖美景,地面月底,遍布锦绣,神马龙马,跃过大岩,云起星出,成苍天壳,天牛地马,奔驰出天门,毕(布)摩有权,毕(布)摩有威。
古时的人间,知识大无边。有知识的人,他来安天门。天上知一半,地下全知道。天门他来开,地门他来管,有知识的人,宇宙他来管。古时学知识,象吹散浓雾。知识一口气传下后,又互相交流。在大小坪坝,在大小山上,在坡上坡下,在大沟小渠,都传遍知识,文化大交流着。知识代代传,用知识祭祖,用知识祭天,用知识祭祀,用知识诊病,用知识收妖魔。有了知识后,君用来掌权,臣用来司令,工用来造物,子用来孝父,女用来敬母,探索大小路,条条通大道。人有知识后,用来管宇宙,用来造树林,用它来种地。知识传开后,世上的人们,代代都聪明。知识是金门,知识是银门,知识是铜门,知识是铁门,四种都有了,世间永流传。先贤举奢哲,他来传知识。他是什么人?至尊大毕(布)摩。他用口来说,阿买妮记录,他说出什么,阿买妮写什么,写了就成书,书传遍人间。毕(布)摩整理编写本部落、本民族的历史,毕(布)摩们一代接一代地亲手一笔一字地不间断地编写了浩瀚的各类史书,各类读物,各类毕(布)数成千上万。据不完全统计,有成百上千类的书籍:哲学类、政治类、军事类、教育类、神话类、传说类、故事类、寓言类、诗歌类、民歌类、谜语类、美术类、文艺类、历史类、谱牒类、地理类、伦理类、民俗类、祭祀类、算学类、帐目类、对联类、契约类、翻译类、天文类、历法类、生理类、卫生类、工艺类、乐器类、建筑类、动物类、医药类等等。
这个时代,文化最为发达,天地六毕(布)摩,用亮闪闪的金,辉熠熠的丝绸,成群的牛马,取来六贤妻,六毕(布)摩创制,天地间伦理,生育伦理,恒仇珂,投皮耐制;尊辈的道理,恒彼余,投毕德制定;布僰的道理,恒始楚,投乍姆制定;上下的规律,由农牧兴起,以金银做钱。兴农牧制度,创制出穿着,做华丽盛,穿制度,以生死来立,生死礼仪,孝子贤孙立。毕(布)摩们不仅创造了规范先进适用的文字,还制定了一整套规范的礼仪和制度,形成了完整的毕(布)摩文化。
第三阶段是君长制度形成,建立了君(祖)、臣(摩)、师(毕)三位一体的政权制度时期,实行政教合一,宗教文化开始进入,这是米靡至举偶中后期,六祖形成之前。这时期,布摩主要是从事上层建筑的文化、民族习俗的传承、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等,其间,宗教祭祀也进入了布摩文化范筹。有书记载:在宫庭中,毕(布)摩陪君臣,在祭祀场中,陪伴毕(布)摩神,在丧场内外,毕(布)摩陪孝子。这个时期,毕(布)摩的主要职能和职责在逐步向传承文化和宗教活动方面转移,在文化传承活动中,毕(布)摩有明确的分工,叟吾尼、里启能两位,主要从事著书立说;尼吉沽,能几戈两位,主要是调解诉讼,处理纠纷;楚雅图、堵阿厄两位以牲作为礼物,各有则重。历史发展到布僰时代,又分成十大类型毕(布)摩并成毕(布)摩祖。人们神话般地形容毕(布)摩威力强,战争中任凭有无盔甲,任凭有无茅戟,任兵强弱,任马壮瘦,仅凭毕(布)摩贤文,凭毕(布)摩的尊口,就能赢,就能胜,就能成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毕(布)摩气势显威赫。在那个时代,家道昌盛靠毕(布)摩,家规由布摩定,家庭的兴旺靠毕(布)摩,家运由毕(布)摩护,家谱都由毕(布)摩立。这个时代君臣不学技艺,毕(布)摩要学技艺并负责传达室承。彝族古代君(祖)、臣(摩)、毕(师)三位一体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一种政治制度,俗称“祖”号令,“摩”行权,毕(布)摩祭祀。既分工,各司其职,又合作,缺一不可。到米靡时代,窦度氏有十个儿子,做了米靡的十大君长,恩傲有十子,做了米靡十大臣,布僰的十子,做米靡的十大毕(布)摩。这期间,君臣师制度开始形成并在不断完善,或者说,君臣师制度最完善时期。由此,毕(布)摩杀牛祭祀设神座,日月的画像,全都取了用,树尖设神位,神位青幽幽,树上抹上油,油畅畅流淌,天边引丝线,丝线齐整整。由于祖摩毕(布)的政权组织形式的形成,作为毕(布)摩只能是参政议政,不能直接掌握权力、施展权威。进入一个新时期,毕(布)摩的职责在逐渐明确:一是毕(布)摩由研究转入教化和传承,就是掌握文字,传承文化;二是布摩研究规范礼俗,确定人们的行为准则,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三是规范各类祭祀形式,各类祭祀程序,各类祭祀的经文;四是主持各类祭祀活动,有喜事的祭祀,也有丧事的祭祀活动;五是收集、整理编写本部落、本民族的历史等。这一时期,毕(布)摩撰写出了祭祀类的经书拥有数百部(楚雄彝族自治州就布摩祭祀类经书收集整理了106部),毕节市毕(布)摩祭祀类经书数百部,仅献酒经(直候数)就分为诺吐直候(白事献酒)和诺那直候(黑事献酒)两大类,诺吐直候以新年献酒(打偷直候)、接亲嫁女献酒(阿卖妻扣直候)等为代表的直候数有六十部数百万字;诺那直候(以禹斗直候解冤献酒)、细挣直候数(亡灵献酒)等为代表的直候数(献酒经)近百部数百万字;有禹斗数72部,称为希愁呢候百万字;赠确数(斋祭经)有数十部数百万字;祭祖经约十多部百万字;赠透数(打醋坛)十多部上百万字;喜庆经(菊卓布)、色卡斗等几万字;历法历算类(柞数)有:米柞数、迷柞数、诺柞数、细柞数、搂搂柞数、阿补柞数、洼排柞数、史柞数、积录柞数等等若干柞数约三十余部数十万字;还有武俄和武器数万字的两大部请神、回神经书等等。另外还有摩史数,诺立数,凯讴数,阿媚凯数,开谷越倮数,斯署车确纪数,博倮数,投确数,匿阁数,莫恳数,觉姆数(指路经),局卓安息,努讴数等百万字的书。彝族祭祀经文很有针对性,富有深厚的哲理,有教育意义和纪念性。如直候数(献酒经)根据祭祀内容唸相应的献酒经。指路经(觉姆数)相当于迁袭路线图,体现了中国俗称的“落叶归根”,特别是彝族特有的父子连名的谱系和现在常用的耨益、候独,是记载彝族历史时代的最科学最有力的依据。毕(布)摩在为亡灵指路返回故土时,必须要唸到耨益、候独的内容。为此,毕(布)摩也就为民间用彝文把亡者家庭的谱系写好保存起来。
由于祖(君)的形成,祖号令,摩行权,毕(布)摩祭祀的职责划分或分工。这一时期,毕(布)摩文化特别是祭祀经文和相当于经文方面的内容得到全面规范和完善。
第四阶段彝族内部出现分划,毕(布)摩文化受到影响阶段。这个阶段是洪水泛滥后笃慕的六个儿子分支,形成六祖的历史时期。洪水前,武米时代的先民们,已经从事农耕,冶炼,制陶,制皮革,纺织丝绸等产业,武僰的生产力水平和文化都比较发达、强胜,居于统治地位。洪水泛滥时,滔滔的洪水和众多的部族造反,淹没了武僰氏,动摇了武僰的统治。随后,笃慕的六个儿子分成六大支系形成了六祖,六祖相继强盛起来,把大西南分为若干个彊域,而且不用毕(布)摩。社会发展到六祖中的武、乍两支系强盛起来后,吸收了武僰的先进文化,建立了君臣师政权,从而形成以武僰和武乍构成的“白蛮”彝族多支系.这些支系除南昭(罗纪)外,均形成一整套“君、臣、师(祖摩布)”三位一体的政权组织形式。对外形成了强大的地方割据,对内各部落,各支系,各自为政,不断发生掠夺土地、财产和人口的争斗,加之外来势力的因素参与,这种局面造成畸形发展的彝族社会历史。彝族由于内部的争斗,没有严格的统治,加上各种因素的战争,毕(布)摩文化处于停止半停止状态,导致六祖期间曾一度没有毕(布)摩。经过相当一个时期的发展过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糯、候、毕、默为主体的“乌蛮”多支系,借鉴了“白蛮”多支系的政权建设经验,也相继恢复组建了“祖、摩、毕(布)”(君、臣、师)三位一体的政权组织建制。
有史书记载,始楚米要姆,他做了毕(布)摩,乍姆度阿济,也做了毕(布)摩,顺从天地愿,把父母顶敬。叩位和娄位,沽位与能位,祭祀无疏漏。毕(布)摩中又一次分工,赢吉沽,阻娄斗两位,兴酒茶牲礼,恒始楚,投乍姆两位,开拓出田地;硕革沽,勒娄斗两位,种五谷,制穿着;叟吾尼,里启能两位,著书立说;尼吉沽,能几锅两位,调解诉讼;楚雅图,堵阿厄两位,以牲作礼物。祭祀活动成为毕(布)摩的主要职责,做各种祭祀,开拓田地,种五谷,著书写史,传授文字等等。主持宗教的祭祀活动和传承彝族文化,成为毕(布)摩主要的专业和职责,渐渐地形成了毕(布)摩的主要职业。
第五阶段是大量的外来文化进入,毕(布)摩文化受到严重冲击,毕(布)摩文化步入最低谷时期。这是改土归流后至现代。毕(布)摩文化底蕴深厚,影响力大,科学性强,对各时期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都起到重要作用。但彝族这一先进文明的毕(布)摩文化,自创造形成体系后,饱经苍桑,多次受到封禁焚毁。除了米靡时期布摩文化得到大发展,大繁荣,风调雨顺外,米靡后期的武僰氏开始,先后分别遭受内部的抵触和外来势力的封禁、消毁等创伤。在漫长的彝族文化发展进程中,布摩文化能够保存到现在,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了,还得要感谢毕(布)摩们,是他们的功劳,他们是彝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大功臣。
毕(布)摩文化的形成延袭进程中,先后遭受若干次较大的冲击,有史书记载的是:第一次是洪水前后,武僰发展兴盛时期,以笃慕为代表的众多部族起义造反,动摇了武僰的统治,严重冲击了毕(布)摩文化。导致了六祖建立之初,一度没有毕(布)摩。到后一时期,武、乍兴旺强盛之后,才恢复建立起君、臣、师的政权组织建制。所以,有书记载“六祖无毕(布)摩”。第二次是战国时期,诸葛亮征南入进,从而引进了外来文化,冲击着毕(布)摩文化,遭到各地彝民的反抗。便出现了诸葛亮七次擒拿彝族首领孟获的历史故事。毕(布)摩文化受到严重影响,很大程度上,毕(布)摩文化受到限止。祭祀活动成了毕(布)摩的主要职业,毕(布)摩的职能仅限于主持各种祭祀和传承彝族文化的主要职能,从此,毕(布)摩各自为政,在自已的家里办学传承彝族文化,长期如此,就形成了现在不同的地方性语言、文字和习俗状况。第三次是元朝军队征巢西南,对彝区的管控非常严格,不仅对毕(布)摩文化进行限制,而且强行推行元文化,焚烧了彝族毕(布)摩贞贵的书,引起了民众的强烈反抗。第四次是洪武年间,傅友德率师征南,又带来了其它文化,更加严酷地限止彝族文化的使用和传播,出现了大量的焚书事件。毕(布)摩只好把自已的书籍藏于山间的岩洞里。这个时期,毕(布)摩文化的损失最大,大伤了毕(布)摩文化的元气。第五次是明末清初,吴三桂入黔剿水西,剿杀若干彝民,又引入大量其它文化,冲击了毕(布)摩文化。黔西北地区的毕(布)摩文化从此逐渐衰败下来。第六次是随着清军的进入,民国政府的建立,在彝区普遍建起了衙门,引入大量的其它宗教文化,毕(布)摩文化受到的冲击更大。毕(布)摩们亲手一笔一画写出来的书籍被强行烧毁。毕(布)摩文化再度受到严重撞伤。顿时,就彝族自身也逐渐淡化了这一神圣的文化,毕(布)摩从公开转入隐蔽,从崇敬跌至受社会的歧视。随着,其它宗教文化便不同成度地取代了毕(布)摩文化,所以,毕(布)摩文化步入历史最低谷时期。好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拔乱反正,对历史人物和历史文化有正确的评价和正确定论,毕(布)摩文化得有新生。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文化,提出了救书救人救学科要求,并做了大量的工作,建起了双语班,特别是一些德高望重的老领导,创建了彝文翻译中心,举办布摩培训班培养布摩,使得布摩文化后继有人,布摩文化又迎来了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春天。
三、坚持毕(布)摩文化的意义
毕(布)摩的性质决定了毕(布)摩的地位和作用。毕(布)摩是传承知识的大师的概念,长期没有变化,永远也不会改变。毕(布)摩与佛教中的长老,道教中的道士等有着本质的区别,更不是什么巫师,巫师所信奉和传播的东西完全是凭空捏造的唯心主义迷信。而毕(布)摩则以创造文字为主;随着文字的形成,在有自已独立自成体系而成型的文字时,又很有组织地、很有针对性地、有计划地、有分工地研究彝族文化,通过长时间的研究形成(写出)了天文历法,科学地划分出了年月、季节、时令;总结出来了先天八卦;宇宙人文论;农业经济;畜牧业管理;文艺诗歌;习俗等等大量的唯物论作品,这些重大发明、创造和研究成果,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创造了人类文明的先河,直至当代都还在发挥着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作用,今后也将继续发挥作用。
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君长制的出现和形成,毕(布)摩文化中无疑包含宗教文化的内容,自成体系的具有彝族特色的宗教文化,形成了独立的、自成体系的毕(布)摩宗教文化,并编制了以《直候数》、《禹斗数》、《赠确数》、《赠透数》、《觉姆数》等为代表的成百上千部的祭祀类的经文,也形成了完整的习俗礼仪,甚至把它艰难地传承下来。据不少古籍记载,伏羲文化也是在毕(布)摩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毕(布)摩文化没有得到有效传承,能够掌握彝族文字的人不多,可说是寥寥无几,且掌握彝族文字的人的汉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汉文化水平高的人又不懂彝文化;现在有许多古籍和布摩经文内尚有许多奥秘,我们还不能理解,有待后人去研究剖解。就是现已翻译成汉文的一些古籍,也只是按音译出来,许多深层次的内容和意思还待专家们加以研究。比如,以一分为三,合三为一,以老阴老阳为主体,九大黄星轮流值日,六气变通,十生五成和天地人同道,天象同人象,人体同星体,以北极星为主体,以人为准则,三为一体等形成的太阳历法内容等哲学理论,很值得认真研究和挖掘。还有毕(布)摩文化中的柞数(预测及测算)方面的文化,内容深刻,很有神秘感,但至今未能得到破解,很值得研究。这不是迷信,这是哲学,人文论,辩证法,唯物主义的东西。有的专家把这种文化称为玄学,彝学专家龙正清、王秀平、苏学成把它称为《彝族先天易学》。目前,黔西北地区收集到的一大批彝族古籍,都是从毕(布)摩家(手)中收集到的。应该说,彝族古籍大都是保存在毕(布)摩家中,特别是拥有(保存)大量彝文书籍的毕(布)摩家庭,多数家庭的子女都不懂彝文,这些书籍得不到很好保存和整理以及利用。当今懂彝文的人很少,翻译整理的任务太重,再过半个世纪,这万卷古籍将变成废渣;布摩文化面临失传。因此,抓紧毕(布)摩传承人的培养,抢救毕(布)摩文化,迫在眉睫。尤其是,既要培养一批有一定汉文化水平的毕(布)摩,也要培养一大批汉文化水平高的彝文研究专家,认真组织对已收集到的古籍进行抢救性的翻译整理,对散存在布摩家里的古籍进行收集。当前,抢救毕(布)摩文化,培养传承人是毕(布)摩文化中的首要任务。
彝族毕(布)摩文化是这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是这个民族文化的灵魂,是这个民族的力量源泉。毕(布)摩文化发展历史充分证明:毕(布)摩文化得到重视和发展时期,彝族就团结,思想就统一,经济就发展,文化就繁荣;毕(布)摩文化受到冲击,毕(布)摩文化没有得到重视时,彝族内部就没有凝聚力,精神就没有活力。虽然,彝族是祖宗崇拜,敬仰祖宗,其实彝族是崇尚毕(布)摩文化的,只是各自信仰表达的方式不同。这也符合彝族没有姓氏,实行父子连名的习俗相稳合。还可以这样说,彝族人信仰的是毕(布)摩,崇拜的是祖宗。所以彝族后期出现或形成的宗教文化中,祭祖活动是彝族人最为重视的内容。符合彝族文化发展到后期,以祭祀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宗教文化形式,这是我们今天不能否认的,毕(布)摩文化中确实有着宗教文化内容的现实。认真总结和回顾彝族发展历史,我们不得不承认毕(布)摩文化是彝族人信念和依附的精神力量。但这种实际意义上的信念和依附已经在逐步被其它的精神信仰所取代。所以,要强调,彝族人的祖宗崇拜不能忘,不能丢,依托和信赖自已的文化才是天经地义的。
毕(布)摩文化包含有信念问题,信念是一种意识形态,它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是极其复杂的,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工作和学习等各个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毕(布)摩文化的信念,是属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信奉万物有灵,形成崇拜——祭祀——禁忌的民俗风格。彝族实行的是建宗祠,在祠堂内设排位,逢年过节要请布摩去举行必要的仪式进行祭祀活动。这就是对祖先的敬仰,没有上辈就没有下辈,没有祖先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敬仰祖灵是传统美德。每个人无论他是否具有某种精神倾向,但他都有自己最终的假定前提。因为这些前提对他来说是真实的,这种假定前提不管是被称为意识形态、人生观或者仅仅是对生活的一种直觉,都对属于他们的所有行为产生了创造性的压力。这种内驱力推动人去从事德行,使自己在道德践行中体悟到人生的尊严和神圣,并将各种具体的道德行为组织起来形成系统。信念给人生带来无限希望,任何信念都指向未来,指向所求的方向,指向可望不可及的理想。形成某种依赖和欲望,表明人决心按自己已有的某种理念来生存和追求,表明人愿意自觉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表明人希望按自己的愿望来改造心灵、改造自己、改造人生和改造世界。信念来自于人的内在需求和对崇高美好的盼望,充满着希望追求。
作为一个真正有信仰的人,真正热爱自已民族文化的人,真正信奉自已民族文化精神的人,现在就应该自觉地、真正地、而不是半心半意地崇敬自已民族的文化,在自已的神龛上真正地供上你家自已的竹灵筒。希望彝胞们要出自内心地对布摩文化如同对日月星辰运转的神秘感召力,对主宰命运的自然力量以及社会力量背后的那种不可琢磨的伟大超自然超的力量产生一种难以抗拒的顶礼膜拜之感来敬奉她。从而引起我们以一种虔诚的态度“仰望”布摩文化这一伟大的力量,对它产生一种信任依托之感,希望能借助他这个无限的终极力量解决自己心灵困惑,这就是坚持彝族文化即布摩文化的内涵所在。用布摩文化不断地对这种终极无限的力量尽其所能地描述表达,在生存环境不同的不同地域,对这种布摩文化无限的形象、性质体系、仪式以忠实的信念,虔诚的理念去坚持。
彝族人不象其他民族有明确的宗教信仰 ,彝族是祖宗崇拜,信念布摩文化,所以要把布摩文化的坚持作为我们的一种精神信念,这种信念可以看作是族人所具有的重要特征,从而产生了坚定不移的信念及全身心的皈依。这种思想信念和全身心的皈依表现和贯穿于特定的仪式和活动中,并用来指导和规范自己在社会中的行为。作为彝族人来讲,主要是祖宗崇拜,坚持布摩文化。坚持布摩文化的意义为人生提供终极基础,提供“应当的应当” ,以布摩文化规范行为,对道德进行聚合和圣化 ,给人生带来无限希望 ,使人生获得真正价值 ,特征个体性 ,选择性 ,神圣性 。我们要对布摩文化在思考中吸取,在探索中保留,在挖掘中利用,在保护中传承,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四、“毕(布)摩” 培养的程序及其标准
毕(布)摩培养的程序及其标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问题,由于毕(布)摩不断减少,毕(布)摩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今天,在相当地区根本找不到毕(布)摩做事前提条件下,对毕(布)摩的标准和要求就低了下来,认为,只要认识几个彝文,会念几句经文的人就是毕(布)摩了。所以,有人手里拿起一本书(有的人书都没有拿,或者根本就没有书)就装腔作势地充当毕(布)摩祭祀了。当然,他们的出现,不同程度地影响真正毕(布)摩的形象,有所降低毕(布)摩的声望,有所贱踏毕(布)摩文化,特别是个别巫师也进入所谓毕(布)摩行列,混淆了那严肃而又纯正规范的毕(布)摩文化,甚至在社会中造成极为不好的影响。毕(布)摩这个行业非常特殊,既要承担对彝族文化的传承,又要主持各类祭祀活动,尤其是要负责对亡灵超度,还要对当地百姓道德的教化等等,毕(布)摩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毕(布)摩的责任比一名国家级教授的责任都要重,然而,毕(布)摩这个称谓并不是人们想向的那样,简单随便就能取得,他也和国家相关学位的取得一样,务必经过一定严格的教学认证过珵,确认具备了毕(布)摩的水平才能得取到。这不难理解,就是当今的各类教师也要经过考试合格才具备或发给教师资格证。据笔者所知,真正的毕(布)摩也要经过严格的考试合格才能颁职成为布摩。彝族毕(布)摩主要从两方面的人中产生形成,一方面是世袭毕(布)摩后裔中产生。就是世袭毕(布)摩后裔学毕(布)摩也是还得经过教学,传承,达到条件,经过一定的必要手续和程序才能成为毕(布)摩。第二个方面的是,除了毕(布)摩世家之外的人来学的,经过教学拜师传授,达到毕(布)摩应具备知识水平及道德水准后,经过一定的必备条件考试合格,方能举行仪式进行颁职。条件标准一般是:一是务必要有一定的学时(一般是二至四年),要做到不间断。二是要通读了相应的书籍(经文),确实掌握了一定的知识,能承担各类祭祀的主持活动。三是要抄录了一定数量的书籍(经文),所抄经文不仅够自已使用,还要为老师抄录一定数量的经文(历来彝族文字都是用手抄写的)。四是要能背诵一定的经文,对指定背诵的经文要做到倒背如流。五是要亲身参与祭祀活动,熟悉各种祭祀程序,能够主持各类祭祀。六是要有良好的毕(布)摩道德素养,遵守毕(布)摩道德准则,诚实做布摩,忠实于布摩事业,遵守布摩纪律,规范做布摩,该念的经文务必要念,不该念的不得乱念;该做的程序务必做到、做好,不该做的程序绝对不能做。七是要有做人的好品质,尊老爱幼,为人和蔼,不偷不抢,不嫖不赌,爱家爱业。符合这些条件后,由老布摩主持举行仪式,按照程序进行颁职,老布摩还要作出启示性的强调,根据准则要求,学子要作表态宣誓。通过这些必要经历和程序,才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布摩。
布摩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基础性人才工程,对布摩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宏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我们必须及时开展并要髙度重视的首要任务。
版权说明:本文原载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毕节市彝学会和百里杜鹃管委会编撰的《毕摩文化论文集》,并由毕节市彝学会授权中国彝族网发布专栏,转载请注明。
该贴已经同步到 苏月飞阳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