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贵州省毕节彝文双语职业学校办学情况

3025 0
发表于 2015-9-18 09:14:1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

  
——贵州省毕节彝文双语职业学校办学情况汇报


shuanguy.jpg


  一、抢救传承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迫在眉睫

  彝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据彝文文献记载,在距今约一万年以前的哎哺时代就有了彝族部落,并经历了尼能、实说、米弥、举偶、武米、笃慕等几个重要时代,形成了今天分布于各地的彝族居民。彝族具有其悠久而灿烂的文化,据《彝族源流》、《西南彝志》、《物史纪略》、《宇宙人文论》等历史典籍记载,早在哎哺时代,彝族先民(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布摩)就利用成熟的语言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字。彝文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六个有自源文字的民族之一,有专家认为,彝文是世界六大古文之一迄今仍唯一使用的文字。以经书为主要内容的彝族古籍大量散存民间布摩的手里,而大部分布摩由于年纪偏大而陆续辞逝,布摩队伍越来越小,因此,能识读彝文古籍经典的人越来越少,已经到了屈指可数的地步。一些地区耗资千万收集整理了百部经书,除整理者能读其所整理的书籍外,便无第二人能识读,百部经书(文献)从出版之日起就在仓库里躺着沉睡。这些宝贵的彝文古籍经典文献已面临消亡的边缘,即将从世间消失,眼看就要成为国家和民族的一大遗憾,已经到了非抢救不可的地步。“救书救人救学科”已是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迫切任务。                                                                                

  二、关于学校性质、办学理念

  毕节彝文双语职业学校是一所个人出资兴办,面向社会招生的民办教育机构。是全省乃至全国独一无二的双语职业学校,所以具有其很大的独特性。鉴于这种特殊性,除教学方法教学管理较其他中职学校有所差别外,学校对学生实行全免费。自办学至今,学校没有收过学生的一分钱,相反,还无偿提供(包括教职员工和学生在内的所有人员)吃住以及笔墨纸张和教材课本;还免费为全校师生订制校服、校徽和毕业生 (布摩)的法衣法帽。这所学校虽说是一所私立民办学校,实际上它是真正意义上的一所民办公益性学校。

  学校不以营利为目的,不要求经济回报。学校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办学理念,根据国家提出的救书救人救学科的精神,注重培养人才,传承文化,规范文字,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培养各类专业人才为前提,以抢救彝族文化为重点,以规范彝族文字为抓手,以推动彝区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以促进彝族人民与其他兄弟民族一道同步进入小康为目标。突出毕(布)摩文化、彝族文字、语言、文化艺术、旅游景区导游、宾馆酒店管理、农业实用技术、生产经营等教学和培训,培养出具备全面系统地掌握彝族语言文字知识,熟悉彝族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能从事教学、研究、管理、编辑、翻译、出版、文学创作、景区导游、酒店服务,脱贫致富等方面的掌握者、传承人、研究人、管理人、科技能人、服务人员等专业人才、生产能手,切实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跨越发展。

  三、建校三年来取得的办学成绩

  通过三年艰苦的教学,学校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同时进行相得益彰。是毕业学生知识全面过硬。时至今日,学校已连续招收了三届学生,共计240人,培训农业适用技术人600余人。今年毕业102人,其中包括慕俄格导游班、乌撒文艺班和布摩班。慕俄格导游班现已能熟练地做好彝族景点区的导游工作;乌撒文艺班能轻松完成各种场合的歌舞表演;尤其是布摩班,成绩更是可观。这个班是今后彝族文化传承的主力军,全班22人中,除2名学生业绩没有完成外,其余20名学生知识较为过硬,能熟读所教经书典籍,知晓彝族的各种祭祀礼俗礼仪,能承担古籍(经典)的翻译,他们是新时期年轻的彝文专业人才。

  (二)总结了一套结合实际的教学管理模式,使学生所学知识全面过硬。根据学校所在地的气候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实行“无双休日”和“一小时”教学制。星期六全天上课,星期日上半天课。每天6节正课,每节课一小时;在以布摩经文和彝文经典为主进行教学的同时开设国学教育、时事政治、礼仪、体育、音乐等课程,每周三节国学、三节体育、三节音乐;采取暑假不放假,寒假多放一个月(45天),解决避寒问题,有利于管理和教学。在各级领导和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三年的教学正常,没有发生任何事故,一二级的学生学业结束,成绩整体优良,布摩班的学生已完成布摩全部教学课程并经过了不同程度的实际操作实践,经学校组织老布摩严格测试,大多数同学已达到布摩水平,已获布摩资格。通过三年的学习,在布摩经文和彛文古籍经典的学习方面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不但学习彛文而且还学习了国学的有关知识,有的学生还能把国学的《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翻译成彛文。

  (三)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强。教师在教学经文、历算等理论知识的同时,凡有祭祀活动和节日庆典,都将学生分组轮流带出具体进行操作实习。2013和2014年学校师生都参加了在百里杜鹃举行的毕摩文化论坛,彝族火把节的祭祀活动,并在大会上做了学术交流。这几年学校连续组织学生分别参加了在云南昭通、六盘水及威宁举行的火把节彝族年及其他庆典活动,均获好评。今年八月,威宁板底举行彝族火把节暨中国国州撮泰文化艺术节和中国傩文化研讨会,年轻的教师张勇、陈友一分别带领全体学生着装参加活动并主持祭山仪式和取火仪式,受到参会的专家学者和广大观众的充分肯定及高度赞扬。

  (四)整理规范了彝文经典50余部。彝族六祖分支后,各支系都有自己专职的布摩,各布摩在经书的规整和抄写上有自己不同的风格。久而久之,形成了各地的经书在字体和内容方面都不尽相同。因此;形成了本地布摩难以使用外地布摩经书的局面,进而导致各地在做同一祭祀活动时,各地的做法也不尽一致。针对这种缺陷,学校收集了全省各地的布摩经书数百部(本),根据其内容进行了规范整理,本地布摩经书上没有的内容,从外地经书上进行补充,这样,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布摩经典教材,今后,这套经典教材在全省各地都较为适用。当前,学校已整理规范的布摩经典教材共计60余本,包含了各地经书的内容。紧接着,学校将把这60余部经典按意翻译整理成汉文,将经典彝文和布摩经文写成《简明彝汉字典》的标准规范彝文并注国际音标,面向社会公开出版发行。与此同时,学校将同时面向四川、云南、广西三地区,分别各招聘3名布摩作为学校教师,继而将三地区的布摩经书翻译整理成东部方言的读法,又将我校收集整理的经书翻译整理成四川和云南及广西的读法,基本做到彝文字的统一,为保护和传承彝族这一古老的文化,力争达到真意义上的统一。学校师生还协助毕节市彝学会编撰了简易彝语培训教材。

  (五)学校的发展前景好。从目前来看,川滇黔桂四省区所有彝区,特别是毕节和六盘水的彝族同胞非常需要布摩,特别是毕节市和六盘水市。应该说,布摩在彝族地区供不应求。根据调研了解,各彝区的小学双语老师需求量很大,还有省县市民族宗教部门的古籍、翻译单位、民族文化研究单位和文史部门都特别需要彝汉双语人才,所涉及彝族文化的学校也需要这方面的人才。在今年2012届的毕业典礼上,百里杜鹃管理委员会旅游局、大方幕俄格管理处、贵州省毕节彝文双语职业学校现场招聩了毕业生陈友一、张勇、禄丹意、石良忠、陈朋、陈德军、田荣美、禄平、田荣奎、陈艳明、龙朝义等多名学生,还有多个古籍单位和民族研究部门正等待在读学生的毕业。今年秋季,我校招收布摩班学生28名,招收的学生中,不但有贵州毕节、六盘水的学生,而且还有云南昆明、昭通、及四川的学生。据调研了解,许多民族院校、民族乡镇、司法部门也非常缺双语人才,特别是彝文专业人才更是缺乏。特别是有学校支撑,彝文古籍的保护传承大有希望。

  四、各级党政高度重视,影响深远

  三年来,学校得到各级党委、政府以及有关单位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贵州省政府相关领导非常关心学校建设,多次过问学校的办学情况;全国人大财经委、九三学社中央领导先后两次考察调研并专题听取学校情况汇报并向国家教育部、国家民委附函介绍学校情况;省彝学会领导多次亲临学校看望师生并给师生传授彝族历史知识;原贵州省人大常委会有关领导经常过问学校的教学进程。毕节市政府、人大、协政、贵州民族大学、毕节学院有关领导同志多次过问学校的办学情况,并给学校以经济支持;省民委及省民委古籍办、语文办的领导亲临学校调研、检查指导;威宁县委政府领导多次过问学校建设,并敦促政府加快这所特殊学校的建设进度;不仅为学校提供了资金支持,还为学校办学条件改善和教职员工缺乏提供了大力帮助。学校不仅在贵州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在西南四省区都有很大的影响,贵州省民委将我校列为“民汉双语服务基地”,贵州民族大学将我校列为“双语教学实习基地”,威宁县民宗局拟将我校申报为省级民族示范学校。学校已被国家民政部评定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已在网上公布)。云南省昭通市彝区都有学生在本学校就读,四川、云南、广西等地的专家布摩分别前来学校考察传承人的培养,交流和学习共同探索彝文教材、布摩经书、祭祀程序及规范,所来到学校的专家学者无不赞叹。中国民族报今年 6月 5日在第三版用较大篇幅报道了贵州省毕节彝文双语职业学校的办学情况。今年七月学校隆重举行2012届毕业生毕业典礼,典礼在贵州工贸职业学院学校多功能学术报告厅举行。出席典礼的有贵州、云南、四川、广西民委、彝学会的领导毕节市、威宁自治县的领导及专家学者。出席典礼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对学校的办学成绩给予了高度肯定。

  五、学校存在的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年来,学校虽然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绩,但由于是新开办并且是民办学校,在学校的发展上存在着诸多困难。

  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日常教学开支都是靠寻求支持项目经费支撑解决,数量极为有限,全校教职工都是在“低工资、重任务”的状态下运行,甚至多数教职员工完全是以一种民族情感在孜孜不倦地工作。资经缺乏带来了现有的三大困难:首先无经济实力聘请部分外籍(布摩)教师到学校任教,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其次无经济实力翻译整理60余部布摩经典系列教材,高质量的彝文教材仅限于学校内部教学使用,不懂彝语文的人无法识读,很有其局限性;第三由于无资金建学校,校舍条件严重影响着学校正常教学,无论是在县总工会还是在现在的职院,由于校舍条件有限,无法扩大招生规模。当地政府高度重视,2012年就已规划出了150亩土地作为学校建设之用,由于缺乏资金,现在还没有能得到实质性的解决,150亩土地还在规划区内熟睡。因此,特请求上级有关部门给予解决以下问题:(一)保护、传承、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请求将学校建设纳入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项目;(二)为保护彝族文字和文化,建议国家教育和有关部门将彝文及彝文古籍经典教学纳入国家国民教育体系并给与专业代码;(三)地方财政部门将我校开支列入财政预算,在资经上给与大力支持,已解决我校无经费聘请教师和学校运转经费缺乏的困难;(四)对我校彝语教师给予特殊政策,在教师招考中,在学历上降低门槛,把他们编入国家事业编制;(五)在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资经扶持,使学校能早日建成。

  六、下一步学校的打算

  (一)学校将在现有专业的基础上增加招生专业,特别是对农业实用技术、畜牧业、景区导游、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歌舞音乐、经营管理、酒店服务、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全面开设及双语教学,扩大招生规模, 实行多渠道多层次办学;(二)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双语培训,切实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三)要加强教育教学的管理力度,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四)大力开展对全国布摩经文及彝文古籍经典的收集、整理、翻译和研究工作,大力开展双语人才的培训工作,把学校真正办成西南乃至全国彝文双语教学基地、双语人才培训基地、彝文古籍科研基地。

  我们坚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帮助下,我们一定会将学校办成一所既有民族特色,同时又功能多样的民族职业学校,为彝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为地方旅游文化事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邀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