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毕节市彝学会2015年工作情况和2016年工作打算

5310 0
发表于 2016-3-3 15:08:3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毕节市彝学会2015年工作情况和2016年工作打算


(2016年2月27日)

        
王祖祥1.JPG


  一、关于2015年的工作

  2015年,在市彝学会领导班子的有力领导下,在市民政局的监督指导和市民宗委的大力支持下,彝学会高举民族团结进步伟大旗帜,以中共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依据彝学会《章程》和国家政策法规的有关规定,坚持“广泛挖掘,精心研究,保护传承,多出成果”的方针,根据彝学会的工作特点,及时安排部署和启动各项工作。在各县区彝学会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全体会员的共同努力,在推进彝学研究和彝族文化传播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是组织市县彝学会有关人员,到海雀村学习文朝荣精神。2015年1月17日,在禄绍康会长的组织带领下,市彝学会和各县区彝学会的相关人员前往毕节试验区发祥地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缅怀学习被中组部表彰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的原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文朝荣同志敢于担当带领群众植树造林、发展生产、造福一方的先进事迹。以文朝荣同志为榜样,用文朝荣同志“愚公移山”的精神鼓励和推动彝学研究工作。
   
  二是结合实际推进母语学习。在彝学会的大力倡导下,贵州省彝文双语职业学校、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彝学研究院、大方县彝学会、黔西县彝学会、纳雍县彝学会分别结合各地的实际编写了彝语文教材,并先后开展了培训,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彝学研究院于10月至12月,先后在本院和毕节医专组织开办了彝语彝文培训班,培训彝族同胞和其他民族的彝文化爱好者共120余人。大方县和纳雍县彝学会的培训延伸还到了乡镇。百里杜鹃管理区不仅在管理区组织彝语培训,还组织30名教师到威宁县板底乡彝族农户家中学习母语,与彝族同胞同吃同住同劳动3个月,收到非常好的效果,3个月结束后已能熟练运用彝语进行日常交流。大方县彝学会积极响应市彝学会号召,组织专职教师利用周末对彝族同胞和彝文化爱好者进行彝语和彝族歌舞等培训,效果良好。
   
  三是推动毕节彝文双语职业学校建设。贵州省毕节彝文双语职业学校,是面向社会招生、实现全免费教学的公益性学校,是全省乃至全国独一无二的一所特殊中等职业性学校,以“救书、救人、救学科”为宗旨,着力培养彝族毕摩及抢救整理彝族民间经文古籍专门人才的双语性学校。自2012年开学以来,学校已连续招收四届学生,共计270余人。2015年7月3日,首届学生毕业典礼在威宁举行,来自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四省区相关市(州)、县(区、管委会)有关领导、彝学会负责人、彝学专家学者、毕摩、彝族企业家200多人出席毕业典礼。首届共有125名学生获得毕业证书,其中11位学生获得毕摩证书成为新毕摩。11名获得毕摩证书的学员,留校任教了3名,大方县慕俄格管理处和百里杜鹃管理区现场各招聘录用了4名(共8名)。毕业典礼后,召开了贵州省毕节彝文双语职业学校建设推进会,讨论研究如何加速学校建设,有效推进双语教学等事宜。9月5日,学校举行了2015年秋季开学典礼,省彝学会会长禄文斌,市彝学会、省民族研究院、六盘水市彝学会、威宁县彝学会、威宁县民宗委有关领导出席。此届新生,既有来自赫章河镇乡毕摩院子、自小受到彝族传统文化熏陶、对民族文化有强烈情感的刚刚从贵大毕业的大学生,也有来自距威宁县城仅20公里的父子“同学”,还有千里迢迢来自四川叙永年届58岁毕摩后裔和云南镇雄66岁的毕摩。新生主要来自云、贵、川三省十六、七岁的中学生。彝文双语职业学校生源丰富,教学管理规范,学生求知热情高,毕业学生品学兼优,深受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四是加强内外交流和联谊。借7月3日毕节彝文双语职业学校首届毕业典礼之机,邀请了云南、四川、广西和省内、市内相关领导、彝学专家学者、毕摩、彝族企业家共同进行毕摩文化研讨,与会人员讨论热烈,一致认为毕摩文化是彝族文化的核心,在彝族文化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大力保护和传承毕摩文化意义深远、责任重大;积极参与和支持由中国摄影家协会、毕节市政府主办的“中国彝风·魅力毕节”中国彝族摄影大展,在彝族习俗、彝族节日、彝族服饰选择和确定等方面积极向承办单位建言献策,为摄影大展创作优秀作品作出了一定努力。今年7月,这些优秀作品中的部分将在大方县慕俄格古城举办的“中国(贵州)彝族文化产业博览会”上展出;一年来,禄绍康会长和学会其他同志分别参加了云南永善毕摩培训和语言培训活动、叙永火把节、六盘水火把节、石林火把节、中国彝族古代文明记忆遗产学术研讨会、广西隆林彝族年、第七届乌蒙山青年联谊会等活动,以及本市内在威宁举行的中国(贵州)“撮泰吉”旅游文化艺术节暨中国傩文化学术研讨会、龙天来董事长出资在樽景财富广场举办的毕节市第五届彝族火把节、金沙新化火把节、百里杜鹃火把节、大方凤山火把节、七星关区三官寨彝族酒歌MV拍摄开机仪式等活动。
   
  五是参与推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文化部、财政部2014年底制定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后,市彝学会积极行动,在毕节藏羌彝文化产业核心区的建设中献计献策,积极配合,尽其所能全力推动。2015年4月,黔西水西古城获选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重点项目,这对于我市彝族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将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在市彝学会的支持下,赫章县彝学会主动作为,积极推动“藏羌彝”文化走廊赫章文化产业理论研讨会于8月22日召开,省彝学会禄文斌会长、市彝学会绍康会长和其他学会领导,浙江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省民族研究院、毕节市古籍翻译中心有关专家学者,以及市文体广电局、市文物局、赫章县彝学会和十二个民族有关同志参加了会议。会议就赫章如何利用全国打造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契机,挖掘丰厚的彝族文化资源,找准产业发展的落脚点和突破口,抓好文化产业发展进行讨论和交流,在彝族文化继承和产业发展上达成了诸多共识,进一步打造文化产业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威宁县已将彝文双语职业学校建设作为藏羌彝文化走廊的重点项目予以全力推进,力争打造成为真正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团结特色的好学校,成为抢救、保护、整理、传承彝族文化的重要基地。此外,大方县也在抢抓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机遇,积极谋划和推进相关项目。其他县、区,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动作。
   
  六是组织修订《贵州简明彝汉字典》。7月25日,市彝学会在大方县召开《贵州简明彝汉字典》修订审稿会,省彝学会禄文斌会长及来自全省的彝学专家学者对《贵州简明彝汉字典》的修订稿进行了充分论证和审议,一致认为《简明彝汉字典》作为彝文工具书,自1991年出版以来,在教学和应用实践、彝文规范和普及使用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使用过程中逐步发现一些问题和不足,原版《简明彝汉字典》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发展和实际应用的需要,因此对《简明彝汉字典》进行必要的补充和修订,意义重大,势在必行。会议根据多数人的意见,确定将七星关区三官寨的语音列为国际音标的第五音点,并明确由禄绍康、陈大进、罗德显、车明旭、袁顺华等五同志组成工作专班按会议形成的意见对文稿进行再修订。从9月份开始,工作专班常驻毕节进行了为期2个多月的修订工作,11月底,修订工作结束,目前文稿已送出版社编辑排版。
   
  七是推动彝族企业家支持彝族人才培养和彝族文化传播。由市彝学会牵头评定推荐,对2015年被大专院校录取的17名彝族贫困大学生,由龙天来董事长出资捐助发放励志助学金53000元,同时为振兴民族文化,龙天来董事长出资在樽憬财富广场组织举办了为期4天,20支参赛队参加的规模空前的“乌蒙彝舞”比赛。龙朝阳副会长和彝族企业家王佐赞助了三官寨酒歌系列MV拍摄,龙朝阳还资助了彝人组合火之子参加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比赛,火之子获得优异的成绩,展现了民族特色,宣传了民族文化。
   
  八是积极开展了全市毕摩人物的收集工作。根据凉山州巴莫尔哈的提议,收集整理了全市的毕摩人物。各县、区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威宁县彝学会在收集整理毕摩人物工作上尤其突出。
   
  总结一年来的工作,在市彝学会领导班子的有力领导下,在彝学会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2015年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一是彝学会会刊有两期没有组稿编印,当地党委、政府的有关政策及会议精神和彝学会的有关活动没有及时报道宣传;二是彝学会网站更新速度和信息的传递有待加强,网站升级改造时间长达一年,一年多网站信息没有更新,目前网站已经升级更新,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及时维护;三是由于经费原因,计划2015年编辑出版的东部彝语对话教材和计划出版发行的西南彝志第二十一、二十二卷的任务没有完成;四是将节庆活动引向民间,不断在同胞中强化“两节”意识的工作推动力度不够,彝族自身的年节仍依赖政府行为;五是在加强彝学会自身建设和工作有效性上做得不够,发展会员工作缺乏常态化,发展会员有待加强;六是对彝学研究工作的思想认识有待提高,工作积极性有待加强,换届后办公室对工作进行了及时调整,对每位副秘书长的工作都作了明确的责任分工,但对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在落实上时效性不理想。这些问题,需要在新的一年里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关于2016年的工作打算
   
  2016年,市彝学会将主要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办好热烈喜庆的节庆活动。市彝学会倡导彝族节庆活动应尽量引向民间,特别是彝族年和火把节,要逐步过渡到民间自发举办,形成固定的、全民族都有强烈参与愿望的共同风俗。今后,市彝学会、各县、区学会可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借招商引资、旅游推介等活动举办民族节会,但这不意味政府不举办我们就不推动民间举办年节。自发过年节是彝族人民的历史传统,国家没有规定少数民族不准过自己的传统年节,也没有规定少数民族过节需要办手续。但在自发办年节时,彝族同胞要相互提醒:要传承彝家的传统美德,自觉维护社会稳定,自觉遵守党纪国法,不说危害社会稳定的话,不做危害公共安全的事。我们要相信,举办遵纪守法的年节活动,政府是允许的,是支持的。在节庆活动中,无论是民间自发举办,还是官方举办,市彝学会和县、区学会都要积极参与、大力宣传、全力支持配合,同时倡导彝族同胞积极参与,并对民间自发活动给予必要指导,让彝族同胞们体会到组织的存在,从而提高彝学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是搭建特色鲜明的宣传平台。搭建好宣传平台最重要的是抓好三个载体,即会刊、网站、微信。经会长会议研究,会刊问题请张培立副会长具体牵头抓好落实,确保全年编辑发行2期会刊。网站的问题,将扩大稿源收集渠道及时更新学会网站上载内容,并建立与市内县、区学会网站和云南、四川、广西彝族文化网站沟通交流、信息共享的机制。微信是即时交流最便捷的方式,既可文字沟通,也可互传图片,还可语音交流。目前已建立了市彝学会微信群,学会将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强化学会事务等的沟通联系和文化交流。大方慕俄格招聘的威宁彝文双语职业学校毕业的年轻毕摩已向市彝学会微信群提出招收学员培训彝语,希大家积极参与。同时,利用乡村建立文化广场的机遇,学会计划在威宁板底乡、赫章珠市乡、七星关大屯乡、大方安乐乡、凤山乡、黔西水西古镇、百管委普底乡、纳雍县昆寨乡的等八个地方建立彝族文化活动场所“堵谷”,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平台,希望有关县乡积极努力,力争取政府早日支持建成。
   
  三是培育潜力优秀的民族新人。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尽量掌握会员情况,为优秀彝族学子求学、优秀彝族青年干部成长、优秀彝族企业人才创业创造条件。
   
  四是组织内涵丰富的理论文章。做好彝学会会刊理论文章和《毕节市民族研究》彝文化方面的组稿工作,原则上要求常务理事会成员每人全年要向学会提交1篇以上有一定水准的理论文章。
   
  五是参与彝族主体的文化交流。本年度已知活动中,除了传统节日火把节和彝族年,毕节将有一个大型活动,即:“中国(贵州)彝族文化产业博览会”。彝族文博会由文化部产业司指导、贵州省文化厅和毕节市政府主办,市委宣传部、市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大方县人民政府承办,展会主题是“传承古彝文化、促进产业发展”,将于7月26日——30日在大方县慕俄格古城西城门举行。彝族文博会内容非常丰富,有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国彝风·魅力毕节——中国彝族摄影展、彝族歌舞展演、彝族文化创意产品展销、文化产业招商引资推介、《撮泰吉》演出及彝族火把节篝火晚会、大型彝族剧目《奢香夫人》演出、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首届西部年会及彝族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中华戏剧活化石·彝族古剧《撮泰吉》高峰论坛、古彝文字高峰论坛、贵州建省史高峰论坛等活动。另外,全国性的第三届支嘎阿鲁文化研究会将在我市举行,由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主办、威宁县承办。这些活动和可能接到的省内外各类彝族主体文化活动邀请,市、县、区彝学会要大力配合、积极参与。
   
  六是开展深入村寨的综合调研。深入彝族村寨就彝族风俗、毕摩文化、民间文学、服饰、语言、文字、地名等开展深入调研,形成有价值有分量的调研成果。结合调研成果研究固化一些有指导意义的彝族婚嫁丧葬礼仪风俗并加以推广。威宁县板底乡按彝族风俗举办婚丧事宜政府有补助,这是恢复彝风彝俗的有力、有效做法,市彝学会将研究借鉴,结合实际情况在全市予以推动普及。彝族服饰方面,在生活衣饰上,彝学会倡导在保留彝族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可传承和创新并重,但在礼俗司仪上要规范和确定几种有代表性的专用服饰。在此,建议市彝学会各位常务理事根据各自审美观念自行制作一套完整的彝族服饰,以后参加各类彝族主体文化活动和会议时,一般应全套着装出席,我们要身体力行,利用穿戴民族服饰这一有效方式来宣传、保护传承彝族传统文化。
   
  七是协调前景可期的民族产业。要发挥各方面的资源,为彝族同胞创业和发展彝族文化产业创造良好条件,特别是在发展以漆器髹饰技艺为代表的彝族传统工艺品、以荞麦制品为代表的民族食品、以及彝族服饰等方面,结合毕节入围《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核心区域及水西古城进入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重点项目的机会,积极协调各方关系,帮助民族企业发展壮大,推动民族产业发展。
   
  八是加强自身建设,积极发展会员。根据学会的固有特点,采取措施不断加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建立、健全有效的工作机制,着力培养彝学会的实战能力和团队精神,倡导包容、谦让、务实、合作的精神,强化内部的团结与协作,以民族情感为纽带,不断增强彝学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开展工作。坚持“注重才干,积极发展,入会自愿,广泛吸纳”的原则,按照彝学会《章程》规定,加大发展会员工作力度,把有民族认同感、热爱彝族文化、热心彝学研究事业的同胞吸收到学会中来,使学会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不断扩大学会在彝族文化研究和传播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加强彝学会组织建设,确保组织健全、活动正常、研究有效、成果丰硕,为推进毕节彝学事业的全面发展作出积极努力,为促进毕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邀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