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话说新年【原创散文】

5567 0
发表于 2017-1-2 00:21:3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阿哲鲁仇直 于 2017-1-6 21:19 编辑

话说新年


       昨晚睡的很晚,不是为了写作,只是潜意识的在浏览人生。人的一生尽管漫长,却也没有那么多值得一写的,除非为写作而写作——把自己变成一台码字的机器!也许有人会说,那是你聪慧不够、玲珑欠缺,是的,我承认我的愚钝,愚钝得总会把一些别人为之感动得稀里哗啦的物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有时还要去藐视它们甚至他(她)们。
       其实我老早的心里就做好了准备,准备好了接受二零一七年新年(元旦节)的到来,但我真的不会刻意的去迎接,哪怕只是心理层面上的。在我看来,新的一年到来就到来吧,这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就如同旧的一年过去一般。相比新年来说,人们或许很容易把过去淡忘,而于我,却更在乎那些已经深深刻在记忆里的过去。
       这几天的节日也真多,平安夜刚过去,圣诞节又接踵而至。其实我们只需要过好属于我们自己的节日便够了,没必要无节制的去引进来一些无厘头的节日。当然,我并不是反对过“元旦节”,这阳历早已经融入了我们国家的上上下下和方方面面,并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着。它和后来这些带着强烈的商业色彩的外节不一样,因此考量一个节日适不适合某个地区,我想首先要考量它的“三性”,即它的历史性,民族性和社会性……
       时间在嗒嗒的流淌,当表针划过零点的霎那,新的一年已悄然来临。我屏住呼吸,准备听那第一声划过夜空的呼啸,继而是那叫门窗玻璃颤抖不已的爆炸和嘶鸣。时间在一秒秒过去,那些叫人心惊肉跳的声响却迟迟未来,我不相信地起身来到窗前,窗外的夜显却得很是静谧,听不见一丝一毫的烟花爆竹声息。看来这个新年,真的没有往年那么闹热,也没有那般的乌烟瘴气。
       我想此刻最难过的是那些卖烟花爆竹的人们了!许是往年烟花爆竹的生意太好了吧,小城里专卖烟花爆竹的门店悄悄的多了起来,各种烟花爆竹塞满了柜、货架,让人眼花缭乱。而这一刻,那些本来想在年头岁尾好好捞上一笔的投机分子们,保不定正在各自清冷的门店里跺脚骂娘呢!
       信号灯在闪烁,有好几个圈子里的人在找我,他(她)们中有来自好友栏的,有来自同学栏的,有来自家人栏的,也有着一些来不及成为朋友或曾经是朋友的陌生人。逐一点开,他|(她)们几乎都用着这样一句话“新年到了,大家都在说新年好,身体好,财运好,学习好,工作好,家庭好。而我,只想跟你说——开心就好。”我知道,这是我的圈子里的人们给我的新年祝福,我感谢他(她)们!只是让我稍感诧异的是,我的圈子里的人们可谓来路复杂了,而几乎在同一时间里,这些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层面的人们,都用了相同的祝福语,我想,这或许是网络语的魅力所在了吧!
       当然,作为有着很多朋友的我,收到的祝福语里也不乏有让人浮想联翩的(不要笑我啊,尽管我的年岁大了些),其实这样的人你就是想忘记也忘记不了,更何况谁会没来由的去忘记谁呢!有一句话叫爱屋及乌,假若将来有一天我记起了某个日子,那么一定是因为某个人的缘故。
       在我的潜意识里,阳历和七天一循环的周只是因为工作的需要,以及和国际接轨如此这般而已。从阳历传入中国并被公开使用的一九二九年元月一日,到二零一七年的今天,也才不过才八十八年的时间。在中国,但凡婚丧嫁娶修造动土出行等等,人们都喜欢问津伏羲八卦或易经,而阴历与伏羲八卦和易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可以说在中国这个大国度里,这传自夏代的阴历才是透骨透血的,也才是数千年来被人们认同的根文化的来处。
       在阳历年在中国走过了八十八个春秋的今天,诚如“大年初一”一说,在人们普遍存在的意识里,首先记起的一定是阴历年的“大年初一”,而不是阳历年的“元旦”。当然,在我国阴历和阳历是共用着的,所以中国的农历又称为“阴阳历”,中国是世界上阴阳历共用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国家之一。不过在中国这台天枰上,除了历经数千年的传统节日外,还有诺多的关乎国计民生的节气,把阴历妆点的质感而绚丽,使阴历的砝码永远重逾阳历。
       拉开窗帘,窗外阳光明媚,天空一片疯蓝,今天是个好天气!半辈子过去了,几乎从来没有记得过哪年元旦节的天气有这么好。其实也不是记得记不得的问题,我想这与我对阳历毫不关心的态度有关。说实话,出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对“元旦”这个名词不是很在乎,当然也就记不得了曾经的元旦节是怎么过来的了。不过我想,今天这个新年我会记得的,二零一七年的第一天——元旦!
       在记忆的深处,的确是有那么几个一直让人记忆犹新的新年,不过那不是因为今天般的阳光明媚,而是因为那一身崭新的散发着布香的衣裳,还有那香喷喷的腊肉和白花花的米饭!那样的年才会叫人记忆犹新着,当然那是阴历的“过年”,而不是舶来的“元旦”。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邀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