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苏唢呐因地名而闻名于世,起源于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水潦彝族自治乡咪苏坝,地处赤水河中上游川、滇、黔三省结合部。“咪苏”在彝语即“香甜”之意。2006年,咪苏唢呐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咪苏唢呐是在当代多元文化背景下,以古老的民俗为重要的生存依托,以口传心授式的传承方式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水潦及周边地区彝族人民族身份识别和文化认同的重要体现。本文旨在对咪苏唢呐与彝族民俗关系作一梳理,以揭示唢呐文化在彝族人民生活中的地位或作用,并阐明其所具有的时代意义。
一、咪苏唢呐的起源时间
唢呐这一深受我国各族群众喜爱的乐器,“原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唢呐’即波斯原名Surna的音译。金元时传入中国。”[1]据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实际上唢呐在我国流传时间更早。“据我国史书记载,汉朝和唐朝是我国和西域交往最频繁的两个朝代,音乐文化的交流也是一种必然,所以说唢呐是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结晶,把唢呐历史来源上溯到公元三世纪是可信的。”[2]日本学者岸边成雄在其所著《伊斯兰音乐》中,也认为“唢呐”是波斯语Sumay(苏尔奈依)的音译,并认为是从中国南方传入中国的。[3]但现代唢呐在中国北方流传却更为广泛,西南方主要是少数民族,从彝族的历史迁移来看,由南向北迁徙路线与日本学者岸边成雄提出的唢呐是“从中国南方传入中国”相吻合。这其间有无必然联系已经无法考证,但是依然可以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一种参考。
作为唢呐家族一分支的咪苏唢呐,其起源及流传时间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但我们可以从该地区彝族的来源、形成及发展的历史,大致可以看出它的端倪来。因为人是文化的携带者,民族的迁徙,人口的流动不仅影响着一个地区的社会结构,而且改变着这一地区的文化风貌。
据《叙永县志》载:“秦汉时期,彝族先民主要生活在滇、邛都等地区,以后逐渐扩展到今滇东北、黔西北及川西南地区。东汉末,彝族恒部后裔北部北上,进入赤水河中上游一带,入居叙永地区。清“改土归流”后,境内彝族主要聚居于石坝、水潦、摩尼等地。”[4]又据《西南彝志》和《且兰考》载:叙永彝族约在东汉桓灵帝时,遭到南部族攻击,率彝部九千多人北上,到达今贵州毕节、赤水河一带,征服了当地濮人和羿人。居住下来,修建宗庙,建立部族统治中心,北宋时,势力扩展,明代设永宁宣抚司,世袭其职,建立统治。清初“改土归流”,入居今摩尼、石坝、水潦、威信、镇雄、毕节。
从上面所引用的资料来看,对彝族在西南地区的迁徙线路及咪苏坝一带彝族的来源已十分明了,由此可以推测这一地区彝族的民俗文化的源头。因为一个民族的民俗文化总是与它的历史是密不可分的。
叙永自古为少数民族聚居之地,史称“西南夷”。“秦汉时期,为濮僚民族聚居地。东汉以后,彝族先民逐渐迁徙入境,日益强大。”[5]至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明将傅友德征蜀,永宁内附,设永宁宣抚司,置永宁卫。”[6]此后,汉族开始定居以彝族为主体的地区,开创了汉彝民族开发边邑和谐景象。“天启元年(1621年)九月,永宁宣抚司奢崇明父子起兵反明。至崇祯二年(1629年)败亡,历时9年之久。”[7]事平,以奢氏地编为九里四十八屯,分封“归顺”土目及“有功”部将,“改土归流”从此开始。大量彝族先民为生计,向川、滇、黔结合部的赤水河流域中上游石坝、水潦、摩尼等高海拔地区迁徙。经过三百余年的生息繁衍,形成了拥有相当人口数量、传统文化相对稳定的彝族聚居区。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推测:咪苏坝地区彝族主要产生于明末清初,咪苏唢呐的形成年代在明以前,但它的兴起与广泛流传不会早于明代。
————————————————————————————————————
基金项目:本文为泸州市社会科学联合会2008年度资助金项目课题成果。
作者简介:
张小燕(1976),女,汉族,研究生,文学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理论作曲。
周志荣(1974),男,汉族,本科,泸州市博物馆助馆。主要研究方向:民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