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发展历程

3220 2
发表于 2009-9-23 13:08:1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

  彝学研究从发端到发展已有近100年的学术史。时逢盛世,学科待举。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彝学研究步入学科建构,楚雄彝州率先成立了单一民族文化研究机构——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简称“彝研所”)。彝研所的建立,标志着楚雄州彝族文化从以往零星、割裂的研究,进入全面、系统研究的新起点。建所20余年,在所长刘尧汉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开拓了一些综合性和边缘性的研究专题。一支彝族文化研究队伍茁壮成长,一批颇具本土特色的研究成果备受注目,育人才、出成果、广交流、重运用喜见成效,彝研所大胆探索和学术务实,为彝学的建构和我州文化产业的开发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可以说,彝研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不仅是彝族文化繁荣的标志,也是时代发展的真实记录。
  一、育人才、出成果
  彝族文化研究所是从事民族学,承担彝族文化专门研究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迎来了祖国科学复苏的春天。在历经“文革”浩劫,百业待兴之际,楚雄州委、州政府卓具远见,将抢救民族文化遗产“救书、救人、救学科”列入议事日程,民族文化研究纳入了社会科学范畴而受到重视,并于1981年底决定筹建楚雄彝族文化研究室,同时致函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给予业务指导。经省委宣传部批复,1982年1月率先成立了我国彝区第一个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机构——“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楚雄彝族文化研究室”。研究室初建时,定编11人,实有8人,其中具有大学学历的仅有2人,室下分设文学历史研究组和语言文字研究组,开始对彝文古籍进行及时征集、翻译和整理。为了进一步开展彝族文化的系统研究,又经楚雄州人民政府函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给予支持,聘请该所刘尧汉研究员(彝族)到彝州兼任所长,进行学术指导。刘尧汉先生是新中国第一个彝族教授(1922年7月出生于云南楚雄哀牢山区的彝族家庭),他渴望培育彝学人才的意向与楚雄彝州加快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需要一拍即合。1983年4月,刘尧汉教授智力支边受聘创建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并出任所长(1984年1月正式升格挂牌为“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率先在中国30个民族自治州中开辟了培养专项族别文化研究的少数民族人才基地。诚如上海复旦大学文化史家蔡尚思教授所说:“我很盼望其它兄弟民族向彝族看齐,成立各自的文化研究所”。这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单一民族文化研究所,宗旨在于育人才,出成果,宏扬优秀的彝族文化。目前,全所在编已达26人,其中研究人员18名,平均年龄37岁,学历分别为大专以上16名、中专2名,专业技术职称有研究员1名、副研究员3名、助理研究员10名、研究实习员4名,行政管理人员4名,彝文古籍装裱技工4名,人员年龄和知识结构趋于年轻化、知识化。研究所下设彝族毕摩文化研究室、社会历史调研室、课题研究室和办公室。历经25年的楚雄彝研所,在刘尧汉教授二十年如一日的细心指导下,已为省州培养和输送了11名具有彝学专长的高级人才,一批彝族文化研究人才茁壮成长,现已形成一支在彝区乃至全国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以彝族中青年为主的彝族文化研究专业队伍。
  彝族文化的研究领域范围广阔,主要包括彝文古籍的收集、翻译、整理和开展对彝族历史、政治、经济、哲学、宗教、法律、天文、地理、医药、文学、工艺、考古、民俗和语言文字等多学科的专题研究。彝研所创办以来,立足学科特点,以系统开展彝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抢救、发掘、研究和宣传、保护、传承工作为基点,在所长刘尧汉教授与书记罗有俊(高级政工师)的带领下,立足滇、川、黔三省彝区,广泛开展了具有彝族本土文化特色的系统性研究。并从宏观着眼,微观入手,采取两条腿走路,即以收集、翻译、整理彝文古籍和深入实地调查获取活史料并重,运用三重证据法,走出了一条实地调查与文物考证和彝汉文献相结合的研究路子,在获取大量活史料的基础上,彝研所科研人员同心协力,大胆探索新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彝研所二十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于《彝族文化》、《彝文文献译丛》,以及彝文古籍的收集、翻译、整理和公开出版大型学术“丛书”《彝族文化研究丛书》之中。
      《彝族文化》是彝研所主办的学术刊物,于1984年创刊,连续出版十三年共14期(其中1985年为庆祝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首届彝学会在西昌召开而增设专刊)年刊,为了适应彝学发展的需要,又于1997年改为季刊,至2006年止,已刊出学术论文、调查报告共900余篇1500多万字。研究内容涉及到彝族文化的方方面面,具有突出的民族特色和宝贵的资料价值,对挖掘抢救和弘扬开发彝族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些学术论文一半以上为彝研所研究人员所撰写,其余稿件来自全国各地。其中有不少著名学者曾为该刊题词或撰稿。该刊常设有彝族历史文化、社会调查、民俗研究、产业开发、文学艺术、彝文古籍、彝族医药、彝学信息等重点栏目,所刊文章大多为实地调查获得的新鲜、翔实的第一手资料,提出的观点新颖且具有创见性,已成为彝族文化研究的重要学术园地。与此同时,《彝族文化》的创办也搭建了一个彝学交流平台,主要向彝区彝族文化爱好者和国内彝学研究工作者提供参考资料,以及与全国各社科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交换学术资料。国内有关专家学者来访、交流达1000多人次,并深受国内学术界的重视和好评。诚如原南京大学名誉校长匡亚明教授生前评价:“《彝族文化》的刊行是一个创举,而且内容丰富,资料充实。我国少数民族中专为研究本民族文化而设立的杂志、刊物不多,很希望它能长期办下去。”
  彝文古籍是彝族祖先世代承传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彝研所把对彝文古籍进行收集、翻译、整理的抢救性工作,始终作为各学科研究的基础和重要的科研内容紧抓不放。并于1982年创办了《彝文文献译丛》刊物,将翻译、整理的彝文古籍择要逐辑内部刊出,截止2006年,已刊印35辑,刊出译文300余部600多万字。同时,十分注重彝族民间口碑文学资料的收集、整理,先后编印了《彝族民间文字资料》共9辑约130万字。通过多年的努力,抢救和征集到彝文古籍抄本、刻本700余部,加上复印、拍照、借抄等共收存彝文古籍千余部;口碑录音200多盘;深入彝村普查,专访毕摩彝老,除查清600余部尚存民间的彝文古籍外,查实楚雄州境尚遗存于山野的彝文摩崖、墓碑共500余块,对其中在年代、内容、选择部分已编成《彝文石刻译选》一书出版。二十多年来,翻译彝文古籍和口碑文献350余部,积成汉文原始资料(汉译本)1000万余字,其中经整理公开出版6部约120余万字。2005年初,“彝族毕摩经典译注”(一百卷)项目正式启动,这项投资一千万元的重大文化工程由彝研所负责实施。彝文古籍的翻译、整理和出版,为彝族文化的系统研究提供了汉文献所没有或缺失的文献资料,深受学术界的欢迎和青睐。
  与此同时,在进行彝文古籍翻译中,一开始就注意彝文单字的收集。1982年依靠毕摩先生先后编写了《武定、禄劝彝文字词资料》和《双柏彝文字词资料》,共收录3283个彝文常用字和3470条词例。通过十余年的积累,于1993年以彝研所彝文古籍研究室研究人员为业务主力,编辑工具书《毕汉(对照)字典》,并与有关单位联合于1995年公开出版;1996年收集、编辑《中国彝文书法选》一书,1997年公开出版。多年来,彝研所研究人员在国家级、省级报刊上发表文章200多篇100多万字;先后公开出版《彝族文化研究文集》两部共50余万字;与有关单位合作编写、公开出版《彝族大词典》、《镌字岩彝文摩崖释译》、《清代武定彝族那氏土司档案史料校编》、《太阳金姑娘与月亮银儿子——楚雄彝族民间中长诗选》等著作,其中有的论文和专著分获省、州优秀作品奖。
     《彝族文化研究丛书》(简称《丛书》)是彝研所科研成果的全面展示。《丛书》由新中国第一个彝族教授、国内外知名的民族学家刘尧汉教授主编,全套《丛书》均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从1985年第一部问世,至2005年止已出版四十余本,这套大型的学术研究丛书以开其先河的《中国文明源头新探》(刘尧汉著)和继后出版的《文明中国的彝族十月太阳历》(刘尧汉、卢央合著)二书作为《丛书》的主要基石,其中绝大部分专著都是楚雄籍的作者(包括在楚雄工作者)独立撰写或与外地作者合作完成。主要著作有:杨和森(彝)著《图腾层次论》;龙建民(彝)著《市场起源论》;卢央(彝)著《彝族星占学》;刘小幸(彝)著《母体崇拜》;普珍(彝)著《中华创世葫芦》;吉克·尔达·则伙(彝)口述,吉克·则伙·史伙(彝)翻译,刘尧汉(彝)整理《我在神鬼之间》;刘德荣、李世忠(彝)等整理《铜鼓王》;王天玺(彝)、何兆伯合著《论哀牢山彝族起义》;杨凤江(彝)译著《彝族氏族部落史》;杨继林、申甫廉合著《中国彝族虎文化》;曲木约质(彝)著《凉山白彝曲木氏族世家》;普珍(彝)著《道家混沌哲学与彝族创世神话》;李世康(彝)著《彝巫列传》;钟仕民(彝)著《彝族母石崇拜》;钱成润、史岳灵(白族)、杜晋宏(彝)合著《费孝通(禄村农田)五十年》;王敏、朱琚元(彝)合著《楚雄彝州本草》;刘宇(彝)著《凉山彝族英雄时代》;海乃拉莫(彝)、曲木约质(彝)、刘尧汉(彝)合著《凉山彝族习惯法案例集成》;朱炳祥、普珍(彝)合著《摩哈苴彝村文化符号的人类学还原》;余宏模(彝)著《明代彝族女杰奢香》;李世康(彝)著《彝族神鹰》;杨甫旺(彝)著《彝族纳楼土司世家》;李朝真(彝)、段志刚(白族)合著《彝州考古》;王天玺(彝)著《宇宙源流论》;唐楚臣著《中华彝族虎傩》;普珍(彝)编著《彝文化和楚文化的关联》;普珍(彝)著《彝族羊文化与吉符■、■》;朱琚元(彝)著《中华万年文明的曙光》;王光荣(彝)著《通天人之际的彝巫“腊摩”》等等,其中包括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彝族作者所写专著。这些著作均以其独特的视角与方法,运用文献古籍、考古文物、调查记录和口碑材料,深刻而新颖地揭示了彝族的社会经济、宗教信仰、科学技术、哲学民俗等历史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刘尧汉教授称其《丛书》中每一本都是“彝族山野妙龄女郎”,各有千秋。
  斗转星移,历史已跨入二十一世纪,在新世纪开局之年的2001年7月10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少数民族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云南人民出版社主办,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承办的《彝族文化研究丛书》首发式暨研讨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重庆厅成功举办。《彝族文化研究丛书》的问世,给我们展示了当今国内彝族文化研究的水平和面貌,它的出版对促进中国文化史的研究无疑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并将推动中国民族学和民族史研究走向新的繁荣。

评论2

苏月飞阳楼主Lv.9 发表于 2009-9-23 13:08:56 | 查看全部
……
  二、广交流、抓课题
  彝族悠久的历史、丰富的传统文化,以及彝族文化的研究成果,都对国外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宗教学等学者以及旅游采风者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自1985年以来,随着彝族文化研究成果的不断面世与传播,彝研所的对外学术交流日趋活跃,先后有美国、前苏联、法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西德、英国、意大利、奥地利、泰国、越南、新加坡等国,以及台湾、香港、澳门的学者慕名来访,进行学术交流,截止2006年,共接待国外及台、港来访学者达1000多人次。一些学者曾多次往返楚雄彝州,从事考察和研究,一些学者还长期来所进修。彝研所除接待学者来访外,还先后接受意大利留学生自琳、美国博士生穆尔克等来所进行较长时间的学习进修,彝研所专人为他们授课指导,使他们按期圆满地完成了进修任务。这些来访学习的外国学者,都对彝研所的研究工作和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为了进行对外文化交流,彝研所亦逐步走出去。1989年,所长刘尧汉教授受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大学邀请,赴美讲学一月余;1995年,应香港凉港学术交流中心与香港中文大学联合邀请,彝研所组团由所长刘尧汉教授率队,带领组员严汝娴研究员(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朱琚元副研究员、普珍研究员一行四名学者赴港讲学,达到了宣扬中华彝族优秀文化,提高楚雄彝州和彝研所知名度的预期效果。通过互访,使彝研所成为楚雄彝州对外开放的一扇窗口,从这个窗口,可让世界更多地了解楚雄彝州和彝族优秀传统文化。
  课题项目是科研工作的一个基本定位,做好课题的选择和项目的确立,是开展科研活动的必备前提。现代社会已步入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寻求合作尤为重要。跨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彝研所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不断整合科研力量,扩大对外交流,强化课题意识,注重运用研究,积极参与多层次课题合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先后完成国家课题《彝文古籍编目》;参与武大合作完成《村民自治与宗族研究》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与云大协作完成《彝族法律文化研究》课题;参与国际福特基金资助课题“生物多样性”项目合作以及参与云南省社科院社区研究中心合作课题等。2005年初,由彝研所申报获准立项并主持实施的翻译出版《彝族毕摩经典译注》100卷的文化工程正式启动,我所有15名研究人员参加此项目,口碑注译和彝文翻译进展顺利。至2006年底已签订分卷合同63卷,完成编译书稿30卷,验收并送交排印12卷,此项工作得到四省区彝族同胞的大力支持和高度赞誉,预计于2008年底完成编译出版《毕摩经》100卷的工作任务。2001年至今,彝研所高度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抢救。所呈报的彝族传统文化保护项目(传承点12个、专题片5部、技艺传承数人),经州政府审批通过,已于2006年初开始承办。这项彝族文化传承点的建设在抢救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方面开了先河,受到州里的赞赏和支持。同期还与中山大学联合开展对彝文古籍制作数字化微缩胶片的项目合作。我所普珍研究员申报主持的摩哈苴彝村宗族的人类学研究《氏族传统的现代变迁》课题,已获准200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的审批立项,为我所成功申报国家课题的首例。几年来积极创造条件,初步与国内外、省内外、州内外形成多层次学术交流与合作,通过勾通联动,扩大彝研所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为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和打造楚雄彝族文化名州服务。
苏月飞阳楼主Lv.9 发表于 2009-9-23 13:09:21 | 查看全部
……

  三、重运用、见成效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列主义的学风。研究的目的在于运用,学术服务省、州建设,是社科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为此,彝研所科研更多关注现实,注重彝学成果的开发和运用,竭力为彝族文化产业发展打造品牌,先后为中国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园、彝人古镇、楚雄州博物馆扩建工程和正在进行的彝族文化大观园编制等提供专家咨询和方案论证,并深入基层为县市乡村策划开发民族传统节日和设立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基地作指导,尤其是中国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园的建立,便是彝学研究成果得以成功开发的一个典型实例。如:《彝族文化研究丛书》之一,刘尧汉、卢央合著的《文明中国的彝族十月太阳历》一书,是发掘研究中华文化的重大成果,尤其是向天坟的发现,开辟了中国天文学史中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破译了中华文化中“三十六”和“七十二”这两个成数的千古难解之谜。随着调查的进一步深入,在彝区又发现民间遗存着比十月历更为古老的彝族十八月历。十八月历的发现打破了墨西哥玛雅人十八月历的唯一性和神秘性,具有重大的科学史价值。1995年初,刘教授向楚雄州委、州政府建议: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兴建彝族十月太阳历广场。经过论证,投资7000万元人民币的该项目得以实施,到1999年火把节期间第一期工程竣工并对外开放,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彝研所的研究成果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赞扬,也得到有关领导、部门的肯定和鼓励。在国外,1990年1月5日,法国海外科学院在巴黎举行“中国彝族十月太阳历”专题讲座报告会,由该院的世界历法权威乔治院士作报告。1990年春,刘教授和他的学生朱琚元合写《中国彝族和墨西哥玛雅人的十八月太阳历》一文,发表于《云南社会科学》双月刊1990年第4期。此文被译成西班牙文刊载于墨西哥韦拉克鲁斯大学学报,古老神秘的彝族历法,又一次引起世界有关历法专家的兴趣。在国内,各级报刊、广播、电视对彝研所及其研究成果十分关注,先后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云南日报》、《大公报》、《读书》、《书林》等报刊,以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云南人民广播电台、云南电视台、楚雄州电视台等相继作了报道、评价,其中《人民日报》及其海外版已先后报道了七次之多;著名学者、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先生曾先后三次题写:“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彝族文化研究丛书”、“彝族文化”等;中国社科院常务副院长汝信题词:“彝族文化之光”。他们都高度赞扬彝研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和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建所25年来,彝族文化研究所多次荣获先进集体称号,有4名高级专业人员受到省、州表彰,5部专著获社科优秀成果奖,论文30余篇获省、州社科优秀成果奖。
  回望彝研所的发展历程,我们欣喜的看到,彝研所的成立和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开创了彝族文化研究的崭新局面。而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与楚雄彝族自治州党、政领导的直接关怀和支持分不开的,尤其在州财政各项经费紧缩的情况下,拨出《丛书》补亏专款,保证了彝族文化研究工作的顺利进展。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正处于繁荣发展的新时期,我省各州市的社科研究所都纷纷成立了社科研究院,社科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因此,进一步加强彝族文化的研究工作,不仅是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民族文化强州,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的一项文化精品工程。展望未来,我们坚信,随着哲学社会科学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彝族文化研究也必将跃上新的台阶,在新的世纪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单位: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邀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