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格青铜剑(资料图片)
一字格青铜剑(资料图片)
青山是黔西南州普安县城南部的一个小镇,地处兴义、兴仁和盘县交界。1980年,贵州省博物馆考古队在青山镇东北隅发掘了铜鼓山古遗址,出土了石器、骨器、铜器、铁器、陶器以及汉币等千余件300余种珍贵文物,其中陶范在贵州首见。尤其那支“一字格青铜剑”,其形状和纹饰与邻近的滇、巴、楚、南越文化区别明显,与中原文化更为殊异,独具夜郎风格,陶范的发现揭示了在西汉贵州边陲已开始制造工艺精湛的铜铁器。1984年,全国一、二级精品文物在北京展览,贵州送展的20余件,其中铜鼓山出土的就占一半以上,青山从此闻名远近。1988年,省考古队和普安县文管所在青山秦汉时期村落遗址发现七八处夜郎群落,实为贵州罕见,令世人瞩目。
普安古时隶属“夜郎国地”,无疑为夜郎长期直接或间接统治地区,夜郎国首邑所在地历来众说纷纭,但有大量史料认定其中心区在北盘江分水岭地段居中上游,离江不到百里。传说“青山坝子”古称“夜郎坝”,夜郎王在此兴家立业,上古时期,夜郎坝很繁荣,相传有99个村,村寨附近山上有99个胪和盘,还有99个池塘清如明镜、99个风雨不侵的岩洞。现存地貌风光与传说相似,就在方圆5千米不到的青山镇地面上,以景象命名的有星宿洞、观音洞、响铿洞、岩鹰洞和花龙潭、马槽龙潭,以形态命名的有三门洞、九层洞、干龙洞,以水色命名的白龙潭、黑龙潭、青龙潭,以地名命名的有李家潭、杨家潭,还有七星塘、洗马塘、野鸭塘、孙家塘、范家塘、金塘等。其洞中有潭、潭中有滩、滩中有塘、塘中又有洞,互相串联,形成一座巨大的迷宫。这些天然的生存条件为夜郎先民太平时耕耘、冶炼、垂钓,战乱时防御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息之地。
青山坝子众多秦汉遗址的发现,实为古夜郎先民部落繁荣生息的见证,已列为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铜鼓山古遗址坐落在一座孤峰顶上,东南西三方地势陡峭,沿山脚池塘荡漾,山顶较平,面积4000平方米。1980年,仅于南坡麓发掘1519平方米地段,就发现古人局址洞道和烧陶冶炼窑址,为夜郎青铜铸造、烧陶、加工装饰品的经营作坊。坡西有一石灰岩溶洞,纵深向北达山脚,俗称昔日洞口高悬铜鼓,夜郎人惯于鸣鼓聚事,故此山称为“铜鼓山”。
沿铜鼓山石板古道往东约2千米,是屯上山的遗址,考古工作者曾于此出土了大量的粗细绳纹陶片、陶纺轮、铜耳环、铜壶沿、铜锁等文物,颇具秦汉时代特征。遗址位于相对高度约200米的山台上,三面陡峭,唯东面有一“之”字小径盘旋而上,距山顶30米有一平台,北高南低如靠椅,西隅有一山洞螺旋向下,里面时闻叮咚水声,洞顶钟乳石似笋垂吊,岩壁如帘,纹饰斑斓多彩,乱石中一险道入里,依崖成梯而下,可想见夜郎先民择此险地栖息而生,一可防攻易守,二可避兽侵袭。
往北约三四千米,便是新店营盘遗址,营盘呈半包围状,北面壁削,崖下一条小溪沿山而流,宛如一堵天然石墙与防护河堤。山倾斜向南,距山顶约50米的大石板下,有一径为1.5米的岩洞口,外窄内宽,怪石相错成梯下通小溪,考古工作者在山顶耕地中搜集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片、螺壳。
位于铜鼓山南面约5千米是狮子山遗址,西侧有一坎坷小道通山顶,山下海马坝子一望无垠,一条河流自东而西注入谷糠山。山顶耕地中到处犹见精细绳纹陶片、方格纹陶片,靠西北一堵高约4米的石墩上残留火烧风化痕迹。这里不仅出土了大量螺壳,还发现一枚兽牙、一个陶纺轮、两个砍砸石器。
与狮子山相距不远,是铜壶山遗址(又名屯脚山),山相对高度300余米,濒临德依河,南为沃壤无际的德依坝子,与海马坝子仅隔一山,俗称“姊妹坝”。铜壶山崖层层叠起,沿山除了大量的绳纹陶片外,还发现锥刺纹陶片、骨针、碎铜片,山腰洞穴中螺壳成堆,且存人骨化石遗物。
隔界河缓缓流入南盘江,现为盘县普定两县交界标记,沿岸可见古夜郎人居住洞穴数十个,河之南岸一峰如骏马飞腾,是博上土司湾遗址。其山下存彝族土司庄园宅基残垣,一条小路由庄园城墙径直而上,途有潭水,再攀险径即达山顶,山顶呈马鞍形,其山耕地层中发现夜郎时期遗留下的夹砂方格印纹陶片、蓝纹陶等珍贵文物。
沿土司湾栈道,青山镇南一里有大营山、小营山,两座遗址发现绳纹陶片、耳环、陶纺轮、铜陶食器、装饰银器、骨器,还遗留下槽门、残垣。
考古工作者还在德依箐头一带发现瓮馆葬墓,即用陶罐将人骨装封,掘坑埋于地下,此葬始于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德依瓮棺葬的发现属贵州首见。从罐的形制上看为六朝时代,罐内骨骸有火化痕迹。青山秦汉夜郎群落遗址相去仅几里、十几里,星罗棋布,村寨居住点皆为三面陡峭,一径旋入,山顶或山腰均有潭供水,说明夜郎先民依山而居、依洞穴居,出土文物大致相同,年代为新石器晚期至汉代,为夜郎国时代。
普安夜郎龙溪石砚(资料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