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知识让彝族农民走上致富路

2902 2
发表于 2009-12-15 19:47:2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知识让彝族农民走上致富路
———四川省美姑县开展农村成人教育纪实

美姑县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全县辖36个乡镇、291个村,面积2731.6平方公里,人口21万,农村人口100%为彝族,是典型的半农半牧贫困县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县内地形和气候复杂多样,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目前,全县有乡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36所,成人扫盲专任教师45名。全县青壮年总数为104962名,其中剩余文盲2904名,青壮年非文盲率为97.23%,脱盲巩固提高率为98%。然而,农村彝族群众文化水平仍然普遍偏低,收入主要靠种植业和养殖业。转变农村彝族群
众的思想观念,开展农民的知识学习和技术培训迫在眉睫。近年来,为了改变群众收入增
长缓慢的局面,美姑县委、县政府把提高彝族群众文化水平、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当作民生工程来抓,从扫盲、文化提高、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多方面开展成人教育,使教育和农民增收齐头并进,收到了良好效果。自开展成人教育以来,超过10万人次的彝族农民纷纷走进课堂,参加科学文化知识和农村实用技术学习,农民参加成人教育的普及率达到97.5%以上。

学文化尝到了甜头
5月,农忙刚过,美姑县采红乡石拖村32岁的彝族妇女吉子古洛才放下锄头,就抱着7个月大的小女儿,拿着书本,来到乡政府的扫盲班学习了。边学习边喂奶,吉子古洛充实又忙碌。吉子古洛参加的是汉文扫盲班,之前她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彝文。像吉子古洛这样的扫盲对象主要包括15周岁至50周岁的文盲、半文盲。经过扫盲教育,要使扫盲对象达到“一能三会”,即能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会认1500个汉字或500个彝文字;会读简短的汉文、彝文新闻或消息;会写简单的应用文、记简单的收支账目。“小的时候因为家里穷没能进学校学习,现在有机会参加学习,一定要好好地学。”巴普镇俄普村46岁的迪热阿基参加了文化提高班的学习。俄普村坐落于美姑县城郊,农民大多会说汉语,但要认字、读书、看报、看懂农用物资的使用说明还是有点困难。迪热阿基告诉笔者,她在2002年就参加了汉文扫盲班,通过老师的传授和自学,现在已经有小学四年级的文化水平,可以完整地读完一篇课文。
美姑县在扫盲工作中坚持“一堵二扫三提高(即防止新文盲的产生,扫除文盲半文盲,确保扫盲后的巩固提高,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的方针,由各乡镇政府组织考核,对达到脱盲标准的群众,发给“脱盲证书”。成人教育经费由乡镇政府组织村民委员会或有关单位自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给予必要的补助。为了加强对脱盲人员的巩固提高,防止“复盲”,经常组织脱盲人员参加巩固学习,保证巩固率达标,巩固扫盲成果。对14周岁至24周岁有学
习能力的青壮年文盲,坚持“产生一个扫除一个”的原则。“4元钱1斤、1天1背篼的豇豆,到县上不到半个小时就卖光了,认得字方便多了!”正在菜地里采摘豇豆的迪热阿基说。学习文化知识后,种蔬菜用肥料、用农药不用再找别人帮忙看了,什么时候下种、什么蔬菜要用薄膜、农药怎样兑水、菜地里怎样施肥,看看说明书就明白了。俄普村主要种植蔬菜供应县城居民,年产值可以达到40万至50万元。以前村民们没有文化,不认识字,种的都是青菜、白菜等平常菜,产量不高、价格低。农民学习文化知识和农村实用技术后,引进了许多
新的蔬菜品种,自己就能看懂种植说明书、掌握种植技术。不到5年的时间,全村每家每户都种起了蔬菜,收入逐年增长。

“地头培训班”推动了农村产业发展
美姑县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主要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为目的,以青壮年和脱盲人员为重点,培训面达到劳动力的50%以上,其中脱盲人员接受培训的比例不低于95%。培训以农业实用技术、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时事政治等为主要内容,向农民推广普及农业科学知识和“短平快”的实用技术,并对农民开展婚姻、计划生育、疾病预防等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美姑县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以生产发展为基础、以产业支撑为关键、以农民增收为核心,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彝族群众学习现代农业的经营理念,在田间地头大力开展农村实用
技术培训,手把手地教给农民种植和养殖技术。
随着成人教育与地头课堂相结合模式的逐渐成熟,全县传统产业不断壮大,彝族群众的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在美姑县乐约乡树窝村,乡政府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低纬度、高海拔的光热条件,把实用技术课堂搬到了从荒坡上刨出的脐橙地里。从种植到施肥、浇水,从修枝到撒药,手把手地教农民种植脐橙。“当然挣钱了,比种植玉米、洋芋好10倍!”家住沙地村的曲么拉曲,看准了种植脐橙能致富的路子,从高山上的沙地村搬迁到树窝村,承包该村已挂果的50亩脐橙基地经营。刚到树窝村,他什么技术都不懂,就带上妻子一起参加了汉文扫盲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培训班就在地里,根据脐橙种植的技术,分季节学习。技术人员手把手地教,一学就会。”回忆起刚开始种脐橙时的情景,曲么拉曲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虽然去年遭受了各种自然灾害,但他加强了管护,脐橙基地大获丰收,仅脐橙一项收入就达到8万多元。树窝村农民种植脐橙的致富热情被充分激发,在县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村民们从雷波县等地引进优质脐橙树苗,在荒山坡地、房前屋后见缝插针,大量种植脐橙。目前,树窝村已种植脐橙500多亩,在选种、育苗、移栽及施肥用药等日常管理上已具备比较系统的技术,销路也在不断拓宽,发展脐橙产业已成为树窝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方向。觉洛村以前是个典型的贫困村,主要靠传统的种田耕地生产粮食,农民养家糊口都困难。但在这穷乡僻壤,却长着蜡虫赖以生存的女贞树。2003年,觉洛村发展“短平快”项目,大力种植、嫁接蜡虫,以“点带面、户带片”的方式在全村范围内进行女贞树改良。通过到峨眉山等地观摩学习,引进优良树苗进行种植、嫁接,当年就完成了300多亩、2万多株女贞树改良,村民销售嫁接换种后的蜡虫,次年就得到了收益。2004年,改良后的蜡虫销售收入达到40多万元,仅此一项,人均增收500多元。今年,该村蜡虫产业的产值达到70多万元,人均收入近千元。如今,觉洛村已建成了600多亩成片的蜡虫基地,蜡虫产业成了觉洛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

劳务输出靠技术
为了更好地帮助农村贫困家庭早日脱贫致富,美姑县结合实施劳务扶贫工程,在全县各乡开展劳务培训,有计划地组织农村贫困青年接受技术培训后外出务工,使彝族群众昔日散兵游勇般的外出务工,变为有技术、有目的、有组织、有规模的外出务工。美姑县以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阵地,邀请县里的专家进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绿色证书工程”培训。在扫盲的基础上对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农民进行岗位培训,利用外出打工人员春节回乡之际,开办建筑、加工、家电、缝纫、家政、装修等培训班,培养一支能够起示范带动作用的农民技术骨干队
伍。觉洛乡成立了全县第一个劳务输出协会,在与用工企业取得联系、加强交流、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也为走出山门的村民提供“智力武装”和技术、服务支持,帮助村民解决实
际困难。走进觉洛乡觉洛村的呷呷家的新房,确实让笔者吃了一惊。花白色的地板砖、组合家具、铺着席梦思的新式床……家里的装饰跟城里没有什么两样。“都是靠政府帮忙,学会文化和技术,走到哪里都能挣钱。”的呷呷虽然只有32岁,但早已跑遍全国。他一开始带领13名村民在广州从事餐饮业,现在已成为带领100多名务工人员的小老板了。曲莫达机家离的呷呷家不远,没出去务工前,他家是全乡最穷的人家,每年都靠乡上、村上的救济。现在他在湖南修河堤,大儿子在西安务工,每年向家里寄回现金1万元左右。家里不但修了砖瓦房,购置了家具、电器等,还饲养了5头牛、30只羊、8头猪,日子过得很富足。目前,觉洛乡95%以上的村民住进了砖瓦房,全乡共有300多部手机,存款在10万元以上的近60户,全乡每年靠劳务输出就可挣回200多万元。

发挥教学资源的最大作用
美姑县大力推行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现有的学校资源和师资力量,在普通教育中进行一定的现代农业技术教育。大力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积极扶持科技示范户,力争5年内达到每一户农户有一个科技明白人。加强普通教育,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形成“三校一厂(场)”的格局:办好一所初中、一所乡中心完小、一所乡(镇)成人(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和一个劳动教育实习实验基地。在九口乡小农场,开设有果蔬栽培技术和美姑多胎山羊养殖技术培训班。农业技术员是学校的教师,开学时教学生,放假时也可以教农民,大力促进了该乡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技术保障。
九口乡瓦屋村农民文化教室坐满了来自本村的彝族群众,教师讲得十分精彩,“学生”也听得特别认真。“美姑多胎山羊配种前的饲养管理是根据母羊的膘情灵活掌握,每头每日喂混合料1.2至2公斤,体大或体瘦的多喂,体小或体肥的少喂。另外加喂2至3公斤青草,每天喂3次,时间固定,一般生喂……”“高山地区的彝族农民历来就缺知识少技术。‘夜校班’开展教学,解决了农民学习和劳动的矛盾,让农民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和技术。”九口乡瓦屋村支书阿合戈尔高兴地说。上夜校、学文化、学技术,成为近年来美姑开展成人教育的又一特点。过去,彝族农民种植、养殖技术都很缺乏,现在通过学习,学好了彝汉文和种植养殖技术,家家户户都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红火。
“我觉得这是一项最好的‘富民惠民、改善民生’的行动。开展扫除青壮年剩余文盲和巩固提高工作以来,许多农民利用课本上的知识和技术发展畜牧业、发展经济林、种植和销售早市蔬菜而发家致富。”洛俄依甘乡农技员吉则尔石高兴地告诉笔者。
美姑县坚持农村教育为农村工作服务,走综合改革的道路,实行农业、科技、教育相结合和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教育部门与农业、科技等部门密切合作,共同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逐步形成农业、科技、教育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政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农村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强三类教育的沟通和协调,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为发挥教学资源的最大作用美姑县不仅在每个乡镇都有一名成人教育专职干部,而且充分利用普通学校的师资力量和农业等部门的技术资源。选调部分业务能力突出的普通学校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对农民集中进行文化知识的培训。农业、林业、牧业等部门的技术人员平时指导生产,农闲时在田间地头对农民进行种植和养殖技术培训,教给农民发家致富的本领。
在两间教室里,笔者看到10多个孩子,他们利用晚上的时间,自愿参加“夜校班”学习,还真是教学培训两不误。“下午就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晚上没事过来和大人们一起听听老师的讲课,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洛俄依甘乡中心校五年级学生额其阿铁介绍说。他在不影响白天上学的前提下,自愿来到夜校参加学习,懂得了一些养猪、养羊养牛等养殖技术和花椒、烤烟、水稻等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增长了见识“充分整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大力开展简单的彝汉文、实用技术教学活动,在农村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彝族群众的素质提高了,钱袋子也逐渐鼓了起来。”美姑县教育局成人教育股股长阿洪伟批介绍说。目前,美姑县36个乡镇成立了农民文化技术学校36所,办学面达到100%,加上学校现有资源,充分
满足了群众学习知识的愿望。如今,走在美姑县的彝家山寨不时可以看到农业技术人员手把手地为彝族群众传授农业技术,看到彝家儿女在教室和田间地头手捧书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有了党和政府对农村成人教育的高度重视和采取的有效举措,美姑县彝族群众的明天充满希望!

作者简介:陶翔,四川省美姑县委宣传部
本消息转载自《中国民族教育》2009年7-8期

评论2

阿呐必达Lv.10 发表于 2009-12-15 20:42:44 | 查看全部
我只是看看,我什么都不说。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邀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