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曲比兴义 于 2010-1-4 13:53 编辑
毕摩文化是由毕摩们所创造和传承,以经书和仪式为载体,以神鬼信仰与巫术“祭仪”为核心,同时涉及包容了彝族哲学思想、社会历史、教育伦理、天文历法、文学艺术、风俗礼制、医药卫生等丰富内容的一种独特的宗教文化。
在彝语中 “毕”是指念诵经文;“摩”指使者或沟通者,即通过念诵经文与神鬼沟通的特殊使者。毕摩文化的传承者,主要是毕摩和苏尼。毕摩主要以诵经、祭神、咒鬼和组织神断的文化传播人群。苏尼主要是一种特殊的以跳鬼为内容的一种宗教传播者。“苏即有鬼神附体,尼”即跳,“苏尼”即有鬼神附体的舞蹈者。
彝族毕摩经书种类繁多,浩如烟海,从用途上可分“尼数”“尼吉”两大类,从文字上可分为“斯丘”“斯吉”两种,其数量之多,目前还没有精确统计,仅美姑境内的经书藏量就这336种,如果加上口头念诵的经书,约有420余种。
马边毕摩的藏经量也颇为丰富,小毕摩也有十多二十卷,大毕摩的藏量至少也有数十卷到数百卷之多。这些毕摩经书承载了彝族的神话、典籍、历史、军事、政治、医疗、教育及事物的起源,鬼神的起源,记载了人与自然、人与鬼神、人与社会等各种包罗万象的哲学思想。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哲学等方方面面。代表彝族古代的文字成就和哲学思想。在毕摩史上天毕章目、目毕史祖、曲普阿路、阿度龙普、央古书博、阿斯拉哲、拉哲格初都是毕摩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彝族经书重要的搜集整理和创作者。
鬼神文化:人类最早的文化源于鬼神的信仰。
所谓毕摩就是通过通过念诵经文与鬼神沟通的特殊的使者,没有鬼神的信仰,就没有毕摩文化。牛此、沙布、吉尔、库荷、地目、琴者、史神、战部、阿散、介诺、力日、哥神等。
彝族把鬼和神的世界描绘是丰富多彩、纷繁复杂。彝族认为万物有灵,这便构建了一个由鬼怪组成的鬼神世界,把人的的情绪变化、行为变化、身体变化、自然界变化等,都归为是无形的神鬼世界所造成和影响的。因此,如果人情绪暴躁,易动怒时,认为这 “介诺贝”,如果家中诸事不顺,人生病、畜禽死亡,就认为是“克俄务俄里”,如果是是村子里易受天灾,人易传染疾病,就认为“者普”作怪,就要举行阿依美格等。因此,鬼神文化成了彝族人的一种精神信仰和灵异世界。
为了把这个抽象的无形的灵异世界形象化,彝族毕摩扎草为形,塑造了众多形形色色、千奇百怪的鬼神形象,用这一特殊的手法,将这种精神世界形象化。这些特殊的草扎的鬼怪成为人类又一种神秘而独具特色的宗教文化。美姑学者初步统计有300余种。这是人类又一丰富的文化种群。
神枝、神座(古、瓦)
彝族毕摩用松枝、树枝、桃枝等做成枝、杈、钩、条等形状,然后插成各种各样的奇异的图案和符号。用以驱鬼、咒魔、祭神、拜祖、祛病、辟邪、断案 等。这些神奇的符号和图案在彝族毕摩文化中称为“古”或“古瓦”。“古瓦”的式样和种类很多,毕摩们将“古瓦”和“日部”结合在一起,在作毕过程中,给人们演示着一个又一个极为神奇的图案和符号。这些图形、图案和符号记载的是什么?代表的是什么?至今还没人能够去解读和领悟。比如“依此古”,用一根线,一头穿针,将其插在“库穆”里,另一头系一根灵草(日依)放在一只盛有水的蛋壳里,中间和枝条搭成山、桥、林等形象。毕摩作毕时,要求主人家牵着线、举刀劈掉中间的形如山、桥、林的枝杈,让后在毕摩的指引下,穿过这个神座回到家中。其实这一文化源自彝族神话,说天发大水淹死人类,居木乌吾揣一只孵化的蛋,住在木柜里漂在水中,等蛋孵出鸡来时,居木乌吾打开木柜,见洪水消退,露出了一个可以放脚的山顶,山顶上长了一颗灵草,乌吾抓住灵草上岸,最后娶了天宫里的美女,繁衍了人类。这一神话毕摩用“古瓦”的形式传承至今,这不能不说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毕摩经诵:毕摩经诵是指彝族毕摩作毕时念诵经文的音韵。彝族毕摩诵经十分讲究,每段经文都其固定的音乐或节奏,彝语毕摩认为经文错漏不要紧,经音错诵是大忌。因此,毕摩诵经所传承的是一种古老的洞经音乐。其音韵优美,为人类保存至今的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