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二流子在百度彝族吧的致歉信

2943 3
发表于 2010-1-8 23:39:0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就我与“凉山彝族自治州”网友的无谓争论中,本人承认基于情绪原因言辞过于失礼刻薄,我为在童工门面前有这样的骂架感到羞愧,除了污染视听这种争论没有任何意义,对此我郑重向各位关注童工事件的同胞和“凉山彝族自治州”网友本人致歉!

其次我就这次事件做一个解释,并声明我个人一贯坚持的观点。就童工事件而言,相信大多数同胞和我一样都是非权势阶层,对事件的具体事务无干涉能力。我们只是凭自己的良心发出声音,这种声音于具体问题的处理将毫无影响,但并非全无意义,我们总不能看到他们胡作非为之后保持沉默不语,纵容他们恣意妄为。知识界的观点可能更具专业性、看得更深刻,但他们态度暧昧三缄其口。我们普通人的观点也许显得幼稚浅薄、甚至滑稽可笑,但我口言我心,只要不是矫情,说话本身就比说什么更具意义。我们的言论表明了我们的态度,虽然我们没有能力直接阻止权势对我们的侵害,这些微弱的声音代表了我们的存在。

对于纸上谈兵这样的词语不适用于这里发言的同胞们,光说不做和纸上谈兵都是说给那些有具体执行权力者的,不能以此抹杀了言论自由。好比一个县长大谈改善民生,暗中却花天酒地无所作为,这样我们可以说他纸上谈兵光说不做;但是一个普通人对这种不作为作出谴责时,由于他缺乏相关权力,所以同样不会给具体问题带来实质性影响,可你总不能说他是在“光说不做、纸上谈兵”吧,原因是这是一个言论自由的范畴。

我们不应该怀着救世主的情结来这里发帖,指望找出一条拯救族人的道路;应该是所有人畅所欲言,让大家知道彼此的观点和情感,使思想感情、知识信息得到相互交流,从而起到团结的作用。团结并不是要大家思想统一,那样不现实,而且极容易走向集体的癫狂,而应该是基于有效交流下达成的共识。所以我们的言辞不一定具有深刻道理,但我们一定要说,我们只是在交流思想、看法、情感喜怒哀乐的普通人,而不是拯救民族的救世主。希望各位同胞网友以我为戒,真诚交流。再次对本人尖酸刻薄无用之话表示歉意,希望这里成为一个更为理性、充满活力的交流平台!

                        水沟边的二流子                 

源自百度彝族吧:http://tieba.baidu.com/f?kz=374933077

评论3

阿呐必达楼主Lv.10 发表于 2010-1-8 23:40:07 | 查看全部
继续转


水沟边的二流子
1位粉丝
13楼

所写的这些,并不是源于我和其他网友有天大的冤仇,而是想要表达这样一个观点,这里可以说是我们彝族为数不多的公共交流空间,这种交流可贵的一点就是平民化,普通族人容易形成的熟人圈子由于太过开放所以没有成型,这是好事,否则又会像别的论坛那样沦落为几个熟人牛皮的场所,异见者只能愤然出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思想和经历,学会包容的心态才是正道,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里不可能是拯救民族的战场,所以就不应该有什么为民族而战的道德优越感,彼此只不过是交流思想,知道作为彝族人的你原来这样的想法。更不应该挟民族以令天下,动则“是彝族人的就要......”,这没有任何意义。很多热血族人对彝族不团结耿耿于怀,事实上这种失望不是因为不团结,更多的是缺乏思想包容性、缺乏有效交流以至于达不成民族共识所造成的。我们需要的团结不是简单的思想统一,那样极易走向极端民族主义,导致集体的癫狂;或者彻底的族群分裂,最后分崩离析,各奔东西。所以每个人都在谈团结,其实那只是未经论证的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多数出于无私的民族感情,所以他们能容忍外界的批评,却无法原谅族人的异见,一旦有异见就以非我族类加以攻击,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就乱做一锅粥!混乱者还带着一种民族感情的悲壮在战斗,浑然不知这只是无胃的口水。这样的混乱阻碍真正的交流,于团结毫无益处。更有甚者,从狭隘的家族、血统观念寻找原因,以为不团结是因为不是一家人,这种浅薄的小家子思想很是普遍,他不但不会对民族共识产生任何有益影响,相反起到挑拨离间,如邻里之间的长舌妇作用。民族特色是基于某种共同价值上的特色,这里的交流应该是增强民族的共识,而不是寻找思想的绝对统一,以一种普通人的心态交流,少一些为民族奋战的悲情,或许能真正讨论些现实的问题。
莫俄师窝 发表于 2010-1-9 11:22:05 | 查看全部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阿呐必达楼主Lv.10 发表于 2010-1-10 15:31:45 | 查看全部
我顶二流子,再也没人顶他了吗?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邀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