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阿呐必达 于 2010-1-14 14:33 编辑
昨天百度彝族吧里作者为龙舟志子的网友发了一篇帖子,“强烈呼吁凉山等地的彝族废除买卖婚姻”http://tieba.baidu.com/f?kz=695576650
内容如下:
前不久,我们村里一个中专生嫁人,聘金为 十万.(大学生该是 多少?)这个例子有些极端,但在 凉山地区如今一个 普通的 女孩聘金也 在三万左右,而且聘金基本上付完才 能 结婚,这不能 不 叫买卖婚姻了 吧!爱情是神圣的,金钱无法衡量他的 价值,就 不应该用金钱去衡量了。买卖婚姻弊端多多,我这里就 做一些肤浅的分析:首先,这 数万元的 聘金对 任何一个普通家庭 来说都 不是一件轻松事,甚至有些家庭 无法承担的。这样对本族内通婚是个不小的打击,很 可能造成部分人另寻他路。其次,把这么大一笔钱压在自己女儿未来的家庭身上是等于是 吸了自己 女儿的血。(很多 家庭为了结婚而不得不举借外债,这最后还得由 女儿参与偿还)你 不要这笔钱会让 女儿少受 很多苦。再次,女方父母即使得了 这笔钱也未必发财,彝族自古就有“女儿聘金和毕莫的毕金不会 让人“富”的 说法。原因很简单---挥霍。最后,从简单的经济学角度来看,这其实是 一种实际上没有 创造出财富的 行为,跟赌博一样,钱只是 从一个人手里转移到另个人手里。从各方面来看,买卖婚姻都是 不可取的,如果说 要尊重传统的话,聘金也用不着跟 市场经济的 发展一样直线的上升,两三千表示一下就够了。凉山彝族的婚姻不可能只有 通过买卖的方式才能进行。
这篇帖子有很多不成熟之处,但也代表了作者的观点,可以说是真实的,其针对彝族女性婚嫁中的聘金问题在百度彝族吧首开先河,这种讨论值得鼓励。而彝族女性婚嫁中的聘金问题,近年越演越烈,俨然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对此我也发表点自己的看法,不当之处,恳请网友指正。
在婚嫁中我们那里也普遍存在聘金,而且明显高于汉族。不过我们那里的聘金没有楼主所说的那么高,在五年前是2-3千,现在是4-5千,因为物价上涨了,又是市场经济,所以4-5千很正常。不过不等于买卖婚姻,这是一种习俗。这些聘金主要是是用来购买嫁妆,最终又返回到男方家庭,还有一部分聘金用来举办婚礼。这个过程中女方家庭没有得到什么“好处”,恰恰相反他们还要投入更多的资金为了嫁女儿,所以女方家庭也为此承担了很大的经济负担,所以是“得不偿失”。那为什么还要聘金呢,因为是习俗,图个吉利,然后显得体面,是对男方社会地位的一种认可,也是对女方的认可,所以这个聘金不是为了盈利,其不属于经济学上的买卖行为,是一种社会文化行为,不能算作买卖婚姻。
根据楼主的数据和相关资料,凉山彝族婚嫁中的聘金一般在3-5万,将近我们那里的10倍。但是凉山彝区的经济总体上要低于我们那里,我们那里即使4-5千的聘金,加上举办婚礼的费用,这对一般的家庭都是很大的负担,所以可以肯定凉山那边的负担极重。聘金虽然是习俗,但是聘金额的增长速度明显要高于家庭经济收入,二者不相适应。如4楼所说:“历史和现实不一样,明显现在的负担要重于历史”,因此不能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个现象很正常。就这个现象,为何聘金如此高,女方家庭是不是为了获利要高额聘金,如果是,我认为这种现象可以算是经济行为,这种婚姻可以称之为买卖婚姻,如果不是为了获利,那么还不能称为买卖婚姻,我没有调查过凉山的情况,所以无从定性。
不管是不是买卖婚姻都不重要。这种现象的影响如楼主所言:“这数万元的聘金对任何一个普通家庭来说都不是一件轻松事,甚至有些家庭无法承担的。这样对本族内通婚是个不小的打击,很可能造成部分人另寻他路。其次,把这么大一笔钱压在自己女儿未来的家庭身上是等于是 吸了自己 女儿的血。”这个担心是很必要的。高聘金下的重压力,使得付出聘金后的家庭将长期疲于奔命,这对家庭幸福不利。然后是一些人娶不起媳妇,将有一群光棍产生。最后就是对族内婚的打击,有人肯定另寻他路。这些都不利于彝族社会的发展。
事实上,彝族社会的习俗和传统有些已经阻碍了自身的发展,并非都是精华。如社会应酬,因彝族社会关系网庞杂,家庭要承担很多社会应酬,即诸如红白喜事等上的应酬,这些负担在我们那里远远大于供子女上学,很多家庭因此叫苦连天,但是个人却无力改变,因为个人受到了社会文化的支配。传统上这些社会应酬是人们互助和互动的体现,充满着温情和博爱的思想,是彝族优秀文化的重要体现。这些东西承担了社会互动功能,意义深远。但是随着社会变迁,夹杂了很多经济因素,有时候还相互攀比,火上加油,越演越烈。可以说现在的婚嫁性质和内容已经不同于传统,现在的婚嫁已经给彝族造成了诸多负担,我们不能因为拿着传统的挡箭牌扼杀了关于对现实社会的思考,所以希望针对彝族女性的聘金问题引起更多的讨论和研究,使得像我这样的男同胞娶到一个好媳妇。
相关链接:1.彝族人网http://bbs.yizuren.com/viewthread.php?tid=47658&extra=page%3D1
2.彝语传媒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f5d200100g2ly.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