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明彝族乡以“四个一”为载体
发展彝族文化
象明彝族乡是西双版纳州唯一的彝族乡,2009年末全乡彝族人口5169人,占到全乡人口总数的51%。这里的彝族历史上大都是从景谷一带迁居过来的,他们自称为“香堂人”,是西双版纳较早的民族之一。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彝族同胞们长期以来与其他的民族和谐相处,安居乐业,共同为彝乡的发展谱写了一首首壮丽的诗篇。为了进一步弘扬彝族民族文化、突显彝乡民族气息,象明乡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 四个一”为载体,进行了多方的探索与创新。
一、编好一本山歌集,挖掘彝族文化
在西双版纳境内所有少数民族的民歌、山歌中,彝族山歌是最有特色的山歌之一,他们以歌会友,以歌来谈情说爱,其内容无所不容,含褒、贬喜怒哀乐于其中,韵律优美,对仗工整,流传在象明彝族乡境内的的彝族山歌数以千计。“普洱贡茶真有名,百年生长成森林;有名茶山共六座,其中四座在象名”,这是彝族村民们喜欢唱的山歌小调。随着生活的发展,多元文化的冲击,会唱和喜欢唱彝族山歌的人越来越少,为了挖掘和推广彝族山歌小调,形成较为“经典”的系统版本,象明彝族乡人民政府从2000年开始,多方筹措资金,每年投入近万元的经费来收集和整理流传民间的各种彝族山歌小调,每年组织文化工作人员多次深入到群众中,走访广大民间艺人和“山歌大王”,寻找和挖掘整理各种山歌素材,每年搜齐100首山歌民调来出好一本山歌集,到目前为止象明彝族乡已经编辑成了9本系列山歌锦集,并且把编辑成册的山歌集发放到社会各界,搜集了近900首的山歌锦集已经编辑出版并被广大人民群众广泛传唱,这些举措为深入挖掘和广泛宣传彝族文化做出了极大地贡献。
二、建好一支文艺队,传承彝族文化
“不会唱歌来跳笙,不会跳笙旁边跟;唱歌唱到春茶发,跳笙跳到正月正”,伴随着曲目繁多的山歌,象明彝族乡还有《三跺脚》、《锄地笙》、《倒脚笙》、《八脚笙》等舞蹈,这些舞蹈节奏明快有力,每逢“二月八”和婚礼喜事,彝族男女老少必会围坐成一圈,跳笙对歌直至天晓。象明彝族乡党委政府长期以来一直都很重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乡党委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网罗人才、定做彝族服装,编排新的舞蹈。到目前为止,曼迁、盐景河、曼松等6个彝族村寨都有一个舞蹈队,全乡正式组建的还有曼林、龙谷、曼庄、机关四个文艺队,各个文艺队逢年过节都互相比赛交流,促进了彝族、傣族、基诺族等文化交流和民族团结,也为建设和谐彝乡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选拔了一些文艺骨干参加州、县级的各种交流和比赛,《彝家乐》等节目在比赛中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这些文艺队在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上作了很大的带动和努力,进一步提升了彝族的文化品位和内涵。
三、出好一张明信片,展现彝族文化
为了全面系统的宣传彝乡,展现博大精深的彝族文化,象明彝族乡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站在历史的高度,组织相关工作人员,成立领导小组,着力打造象明的宣传画册,在各级各部门的努力下, 2008年底正式编辑出版了《象明古茶山》一书,同时也组织相关人员出好象明的明信片。画册及明信片从全乡的历史、地域、人文、风情和经济等各个侧面反映了巨变的彝乡及民族和谐的发展,明信片把“今日彝乡”、“茶乡彝乡”、“彝乡象明”、“生态象明”、“希望象明”介绍给更多人,把彝族和彝族平和的各种生活形态带到你我的身边,这张承载着历史和发展的明信片,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彝族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魅力,是传播彝乡文化的一个重要媒介。
四、办好一个彝族节,弘扬彝族文化
“过年过到二月八,陀螺打到青草发”,“二月八”是彝族的传统节日,已被命名为“百诗佳节”,也被定为勐腊县的法定节日。为了弘扬好民族文化,象明彝族乡借助节日这个平台,千方百计办好每年一次的彝族节。象明乡党委政府每年都精心组织,统筹安排,在节日期间,组织各族群众穿上彝族服装、烧起篝火跳起笙、对起彝族山歌大曲;同时举办山歌对唱、打陀螺、还有射努、拔腰劲等各种比赛,通过有奖方式,提高群众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也通过文艺交流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通过节日把彝族的文化宣传和弘扬出去。
本消息来自云南省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