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于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e268dc0100gmqu.html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1.gif大理彝族中绝大部分都是腊罗巴(凉山彝语lat lu pu),如左字lat lu ba,彝文意思为崇龙尚虎的民族,当然彝族的图腾崇拜里就有龙、虎和鹰等。当然在大理大约44万中的彝族人口中,约有3万左右的诺苏,均分布在大理北部县市,诸如漾江镇双涧抱河岭村的雀山社、鹤庆、洱源、剑川等乡镇。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大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下,彝族的祖先们创造了南诏文化、毕摩文化、十月太阳历、土主文化等辉煌灿烂民族文化,在大理彝族民间也保留了丰富的彝族文化,包括南涧彝族“跳菜”,巍山彝族“打歌”等。 在腊罗支系中,有这样一个重要的节日,二月初八“祭祖节”,当然放过最盛大的巍山彝王庙祭祖活动外,在南涧腊罗巴支系中,还会有一次一年一度的盛会。不过哑神节在祥云等彝族地区是正月初八。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南涧县公朗镇盖瓦西村都会举行盛会,四乡八里的村民都会穿上节日的盛装聚集在盖瓦西村点燃篝火,吹芦笙,打歌,跳哑神之舞,祈求平安吉祥。人们通过这种古朴粗犷的摊舞,来驱除鬼怪、驱除瘟疫达到心灵的寄托的祭祀活动。在以前祭祀活动期间有相当多的生殖崇拜内容,现在随着时代变迁的发展渗入了大量娱乐活动,少了最初的严肃及沉重,多了一些欢乐。 “哑神之舞”表演者共9人,舞者身上涂满油彩,带上面具。1人扮成会头,6人分别扮成3对夫妻,其颈、腰、手、足均系有银饰铜铃等物,手持三须叉、战刀等古代兵器,2人则在后腰扎上荨麻,扮成孔雀模样。当村中的舞场处于高潮时,表演者在会头的带领下突然冲入舞场,顿时鞭炮齐鸣,唢呐四起,将整个篝火晚会推向高潮。大约10分钟后,参加打歌的人们自行离去,在各自家里等待表演者的到来。这是“哑神之舞”才刚刚开始,在会头的带领下,挨家挨户起舞。舞时,灯光熄灭,也无音乐伴奏,舞蹈姿势由舞者自由发挥,踩到桌子、椅子、床板等,主人反觉吉祥,一家大约跳15分钟。舞者从不进违反村中规定或做伤天害理的事的人家。会头和舞者年年不同,且身份绝对保密。 “哑神之舞”于2006年成为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正着手申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哑神节”的传说及由来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8/clip_image002.jpg 哑神节流传于祥云县大营七宣村彝族地区,在远古时代,由于多发的自然灾害,加之兵荒马乱,少许几户的彝族人家迁移到现在的居住地方,觉得这里水土丰厚,我们的彝族先民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但还是避免不了自然灾害。随着村民人口的增加,人们的生活开始变得艰难许多,多数人还染上了疾病。这个时代,村子里有一个漂亮的哑女,心地善良。哑女为了村民的生活,徒步到寨子外面四处寻讨,给大家讨回干粮食物,求回药材等为村民治病。有一天,哑女走到现在的龙王庙(当时没有建庙),由于辛苦疲劳,便在水潭边坐下休息,不料坐下就因为困倦疲劳,一会就沉睡过去。 当哑女醒来时,自己被吓了一跳,原来自己的心地和行为感动了这里的龙王,被龙王相中纳为妃子,被龙王带到了龙宫,开始的时候哑女百般不情愿,她惦记着自己的家和村民们,但最后还是嫁给了对她真心的龙王。 哑女的突然消失让村民感到迷惑,因为再也没有人为大伙讨回食物,求回药材。可日子还得一天一天的过。就这样,时间已过就是8年,哑女为龙王生了很多的子女,更让他惊喜的就是哑女会说话了!可她还是忘记不了生活苦难贫穷的七宣人民,几次要求龙王放自己回去看看,龙王经不住哑女的诚心恳求,允许她在每年的正月初八带着自己的子女回村看看,同时还给村民带去雨水、药材。从此,七宣人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转,疾病也没有了。村民在每年的正月初八,选出村民装扮成龙王,但装扮者都不讲话,代表对哑女的感激和思念。这样一年一年的流传下来,于是开始成了现在的“哑神节”。
关于“哑神节”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开始并不叫“哑神节”,而称为“龙华会”。话说古时候,彝族人民因为常年遭受自然灾害,日子过得穷困交加,一年几乎都没有一滴雨水,于是村里有一小伙就到现在的仙逸寺,他想用诚心感动神仙,出门就一步一叩头到达仙逸寺,足足走了两个月的时间,身上带的干粮此时就只剩下一个苦荞面粑粑,葫芦里的水已经喝干,但小伙还是在庙里烧香、烧纸、祈求神仙、祈求上天能给村民降雨赐福。
当小伙走出仙逸寺的时候,在庙门口遇到一位白发白须的老者,老者向小伙讨口干粮,小伙见老者很饿,就把身上仅有的一个粑粑给了老者,老者也没有推辞便接过粑粑。老者见小伙心地善良,待人诚恳,也送了一个盒子给小伙,告诉小伙,里面装着黄鳝,交代小伙在回村的路上不能打开,必须到村口的某个地方才能打开放出黄鳝,村里就会有用不完的水,否则石头小伙就会变成石头人,说完老者就消失在庙后。 过了好一会儿,小伙才反应过来,原来老者是神仙。在看看自己口袋里的干粮袋里,忽然有满满的一袋干粮,于是朝老者消失的方向叩了99个响头,然后迫不及待地赶到村里。在回村的路上,想到自然灾害不仅只是村里存在,还有其他地方也同样渴望降雨,于是就打开老者送的盒子,把黄鳝放出,瞬间就有些泉水从山里流出,于是小伙就跑到现在的龙王庙把剩下的黄鳝都放了,这是几股很大的清泉涌出山箐,小伙看这回村里就有了水啦,十分高兴。可由于他没有按老者的要求去做,慢慢变成石头人,现在这块石头还矗立在山箐里。 
在流出的泉水里,有较大的三个泉眼,一为龙王箐,二为大龙树箐,三为出水箐。其他的黄鳝分别停在各地,变成泉水,传说在大理洱海也是由老者给的黄鳝变成的。村民们为了纪念小伙,每年都来给小伙送很多的东西,说来也奇怪,那些东西真的会被石头人吃掉,村里人认为小伙的心还活着,灵魂还在,只是不再会说话。于是决定在每年的正月初八作为龙聚会的喜庆日子,称为“龙华会”。一是感谢天龙神仙赐予七宣子民的水之恩,二是感谢小伙不为牺牲自己为村民求水之恩,所以彝族人民把龙作为自己的图腾,这个故事随着“龙华会”一直延续至今。后来因为装扮龙王和龙子龙孙的村民都不说话,就把“龙华辉”改成了“哑神节”。
“哑神节”的活动程序及挖掘价值 
位于祥云七宣村的“哑神节”,哑神队伍由一个大哑神、12个中哑神(男女各半),若干个小哑神(有男有女),扮神牛一人,耕田老人一人,葫芦笙、三弦、笛子乐手各一人,讲吉利者一人(可惜已经不见毕摩的身影),接收贡品者若干人。 “哑神节”当天,由村里懂画的老者在龙王庙给大哑神彩绘,大哑神只在腰间穿一条羊毛短裤,赤裸上身和双腿,头上戴一个插着雉鸡毛的牛皮头饰。长着为他画上一条黄龙,黄龙为龙王,画在胸前,龙身缠绕双腿;两条青龙,青龙为龙子,画在后被背,龙身缠绕双手,在青龙之间是二龙抢宝,还有云朵。所用的主要颜料是当地所制的“膏子”,这是一种覆盖力不强的粉末状颜料,用水溶解之后即可使用。化妆用红、黄、绿三色“膏子”。黑色有三个来源,一是工业墨汁,二是很细的水彩笔,三是锅烟。笔是毛笔。先用毛笔蘸墨汁勾勒线条轮廓,毛笔粗而软,可以大面积快速平涂颜料,同时又不易把握;粗细部分用细而硬的水彩笔。水彩笔的好处还在于其颜料的覆盖力、附着力较强,不易被剧烈运动后产生的大量汗水冲刷和稀释。大哑神腰里还系着一个小竹萝,上面写有彝族文字,跳到每家都会由主人给他装少许的米、油。手里拿着小盐臼和盐臼棒,一是跳哑神的时候用来击打节拍,二是在小盐臼里冲大食物,相传里面的食物可以医治百病,如果肚子痛、头疼,跟大哑神求少许服下,立即见效。 中哑神男的上身穿羊皮褂,下身穿一条短裤,脚穿绣花凉鞋;女的穿彝族绣花服饰,脚穿绣花毛边底的布鞋。身上和脸上的彩绘也比较讲究;脸门画太阳,男的黄心黑边红光,女的红心白边白光;脸部三条,男的黑底白边上翘,女的红底白边下斜。在男的胸前画牛头,手臂上有女性生殖器官,人像手拿弓箭及劳动工具,双腿膝盖是女性乳房,有彝族文字,彩云图样,颜色以红、白、黑为主,男的是鸡公头,带耳环。其实这种生殖崇拜也和彝族阿细人祭火等类似。 小哑神的化妆比较简单,只是用锅烟胡乱涂抹脸蛋和双手。小哑神主要是给来客涂抹锅烟,表示欢迎,来客被涂抹的越多表示越受欢迎。这一点类似文山州丘北普者黑彝族的“花脸节”。 神牛身披灰色毯子,手举编制牛头,耕田老农头戴斗笠,身穿蓑衣,扶一犁,手拿鞭杆,高卷裤脚。 哑神队从龙王庙请出,以鼓声或枪声为信号。从跳哑神主场到龙王庙每隔一段路安排一个人接号,大声喊“请哑神出山咯”。一直传喊到龙王庙,然后四个壮汉的中哑神用扎好的彩轿抬着哑神出山,其余哑神队打歌跟在后面。 哑神队一直到主场进行跳哑神表演,场子中央树立一棵新砍来的松树,约高5米,在树干的2/3高处安装着一把升斗。当地彝族同胞称这棵树为“年松”,树下放一张木桌,南北向,桌上摆一把升斗,满盛豆子(包谷),几柱点燃的红香插在豆子里。桌上还摆有茶、酒、肉、米等。 表演完后由大哑神一声嚎叫,率领哑神队伍奔向七宣村的小广场。然后跳到各家各户,7个小村每家每户都要跳过,家中新遇丧事的人家,三年内不能到其家中跳哑神,但仍将贡品端到家门口,分给哑神队伍。 每年哑神节这一天,来自祥云东山、禾甸、米甸各乡镇和楚雄姚安、大姚的群众近2万人云集七宣村,在加上做生意的经商者,“哑神节”俨然成为一个热闹的街市。 整个哑神节的活动古老而不俗气,清雅而又不迷信,具有较浓的地方民族特色,从民族民间文化的角度讲,他具有很大的挖掘价值。七宣“哑神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商、周,因为从活动的形式和道具考究,可归类于彝族摊文化,很多文化内涵与彝族毕摩文化有相似之处,也与后裔世代类似的。在哑神节的整个活动流程里包含了很多文化底蕴,有宗教、历史、哲学、伦理、天文、地理、文化艺术、科技(医药与农技)等。这些都可以从图片、语言、文字、动作里一一说明。还有,在《彝族毕摩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集》里论述彝族崇拜和祭奠祖先,以虎、龙、葫芦笙、火、鹰为图腾,为了崇拜祖先,而大营七宣的彝族以神龙、神牛、生殖器官、太阳为图腾,作为传统彝族文化有较大的挖掘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