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施浪 于 2010-3-11 11:04 编辑
过去,凉山经济相对比较滞后。说彝族年是“嘴巴的节日”,按照我的理解,是因为彝族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接连几天都能够吃上猪肉,平常的日子不可能天天有肉吃,相比之下当然清淡了许多。在本地惟一的一家报社供职记者,经常去乡村采访是很容易的事情,并且这种“下基层”会被倡导。我曾经在彝族聚居的布拖、昭觉过彝族年,但总觉得还是美姑县的彝族年最有味道。这或许缘于我本来就生长在那大山之中,和我的父亲母亲属内地支边的“移民”不同,美姑乃至凉山,才真正是我的故乡。
感受诺苏库施
凉山彝族过年一般是在农历十月,以往是由村寨里德高望重的长者或毕摩择定,所以没有一个固定的日子。这样的情形很有趣,彝族年在这里刚刚过完那里的彝族年又接着开始了,就这样在接近年底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彝族人都在快乐地过着新年。如果这时你随便爬到一处高高的山坡上,肯定都能够看见走来走去的彝族人的身影。他们走在已经上收获了玉米和土豆的土地上,走在一片葱茏的山脉上,显得生机勃勃。现在,地方政府规定,每年11月20日过彝族年,一个传统的节日才有了一个统一的日期。
“就去我家过彝族年吧!”日施五呷披着一件羊毛“察尔瓦”(披毡),心中的喜悦溢于言表,皮肤黝黑却英俊堂堂的笑脸,盛着热情好客的善意
,彝族年的神圣到来或许能填充心中潜隐的空寂。
我们去的村寨不通公路,离县城有两小时的山路。从远处眺望,一座彝寨通常给人空寂无人的印象;但当你正要进入时,狗吠声立即响成一片,主人走出来热情招呼你:“呷哟啦,呷哟啦!(意为稀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