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是歌舞之乡,彝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在山深处的“老木苏”(老年人)说:不会跳舞的只有老牛,不会唱歌的只有木头。
凉山彝族音乐风格古朴,品种繁多,民族特色鲜明而浓郁。民间音乐中的民歌和民间文学关系密切,很多普通流传的抒情长诗,如《阿莫尼惹》、《阿依阿呷》、《阿惹妞》、《阿丝牛牛》等,都是用歌曲形式传唱的。除叙事性的歌曲外,有结婚时唱的歌曲如《惹打》,火把节唱的歌曲如《都火》,劳动时唱的歌曲如《犁地歌》、《牧羊歌》等。此外还有山歌,如布拖高腔山歌、儿歌等。彝族民歌因地区的不同,其风格也有差异。凉山南部所地地区的民歌高吭激越,中西北部圣乍地区的民歌轻柔优美,东部依诺地区的民歌敦厚朴实。过去的彝族民歌,总的说来给人以压抑低沉之感,但其朴素优美的民族、地区韵味十分鲜明。解放后,彝族人民在政治上、经济上有巨大变化,新民歌的音调情绪也随之改变,内容多是歌唱新生活的。如:“月琴为什么会唱歌,因为琴弦会唱歌;琴弦为什么会唱歌,因为指头会唱歌;指头为什么会唱歌,因为心儿会唱歌;心儿为什么会唱歌,因为奴隶翻身作了主人罗!”
凉山彝族民间乐器丰富多彩,音调优美动听。民间器乐不是供作伴奏,而是独立发展,自成系统。引人注目是它展示的历史时空跨度极大,从《礼记》所载女娲“承伏羲制,始作笙簧”的原始乐器口弦、葫芦笙,与骨笛、骨哨有渊源的“及嘿”(竖笛),到古代羌笛类的马布、游牧时代的牛角胡,到近代的月琴、唢呐,活脱出一卷民族乐器史。常见的有口弦、月琴、马布、葫芦笙、胡琴、彝箫、竖笛、唢呐等。此外,吹木叶,即以一片树叶来吹奏乐曲,也是彝族人民喜爱的民间音乐。口弦和月琴十分普遍,几乎所有的妇女,无论老幼,襟前都挂着一付口弦,随时可以演奏。口弦是一种独特而简易的乐器,由几片长约七八厘米的薄簧片组成,有竹片和铜片两种,最少的两片,最多的达五六片。竹制的音色深厚、低沉。铜制的音色清脆、秀丽。吹奏时以手指拨动簧片,利用口腔共鸣变化音色。簧片除发出本音外,还发出十分优美的泛音,构成音乐较宽的曲调,有时旋律完全在泛音上进行,本音为其固定音,形成非常优美的复调音乐。“口弦会说话,月琴会唱歌”,是彝族人民对乐音熟悉和钟爱的切身感受。因此,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往往用口弦来诉说自己的心曲。月琴多为中青年男子喜爱,其中不乏优秀的民间月琴手。50年代,凉山彝族姑娘沙玛乌芝在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奏的月琴,受到热烈的赞扬。
凉山彝族的民间舞蹈往往和歌唱、器乐的演奏分不开。比如,布拖一带过火把节妇女们唱“都火”时,常常伴以手拉手围圆圈的动作,边唱边舞,舒缓优美。婚庆时,妇女们往往边唱边舞动披毡。民间艺人吹奏葫芦笙,常有踏脚、对脚、抬脚、下蹲和转圈的舞蹈动作,刚健有力,节奏鲜明。彝族舞蹈可大体分类如下:宫廷舞:从一千多年前南诏王朝宫廷到以后历代土司都有这种舞蹈。如献礼舞、扇舞、孔雀舞、蛇舞、迎宾舞等,风格和缅甸、泰国的舞蹈很相似。但目前在凉山已没有流传了。祭祀舞:是祭祀祖先时所跳的古代风格舞蹈,至今犹存。老年人和最受尊敬的人死后,年轻人手持宝剑,跳起动作灵敏的舞蹈,作为庄严隆重的悼念。征战舞:是从古代战争撕杀动作脱胎而来的娱乐性舞蹈,如钢叉舞、盾牌舞、刀舞、狮子舞,动作雄健有力,多属男子舞蹈。民间舞:一类是产生于生产劳动中的舞蹈,如荞子舞、包谷舞、织毡舞等,大多是模拟劳动动作和表现生产过程。另一类是在节日或在婚嫁欢乐场面中常见的舞蹈,如跳锅庄、跳“都火”、对脚舞、披毡舞、芦笙舞。有的表现耕牧的勤劳、丰收的欢乐,有的表现征战的勇敢、爱情的追求。此外还有产生于迷信职业者毕摩、苏尼送鬼、跳神动作的铃鼓舞,表现老鹰抓小鸡的儿童舞等。
在这一肥沃的民族艺术土壤里,凉山歌舞团茁壮成长,走向世界。凉山歌舞团50年代末创作演出的舞蹈《快乐的诺苏》,由于反映了彝族人民砸碎奴隶制度铁锁链,获得翻身解放的欢乐激情,受到国内广泛赞誉,1994年被评选列入“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其脍炙人口的乐曲,曾在亚运会、奥运会上响起,并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始奏曲,一直风行不衰。60年代,歌舞团创作的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生活气息的舞蹈《阿哥追》、《红披毡》和歌曲《马儿哟快快跑》等,曾被中央文化部、国家民委调往北京演出,演员们受到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改革开放以来,凉山歌舞团更是佳作迭出,单是80年代问世的舞蹈《喜背新娘》,其妙趣横生,就令国内外耳目一新。在马耳他演出时,塔博恩总统观后,当即高兴地走上舞台,紧紧拉着凉山歌舞团演员的手,风趣地说:“看来世界上都是男人追女人,只是形式不同而已。”1990年,歌舞团又以一出轻喜剧《穿红裙的幺表妹》,在四川省首届歌剧调演中独占鳌头。1993年,歌舞团创作的舞蹈《山妞与模特儿》,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舞台,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1985年以来,这个团承担起国际文化交流重任,先后出访土耳其、希腊、马耳他、英国、日本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参加国际舞蹈艺术节等活动。在英国,歌舞团还被请进一流的伦敦伊丽莎白女王剧场演出。凉山歌舞团浓郁的民族色彩,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演出技巧,受到外国朋友的热情赞扬和高度评价。希腊传媒誉“来自东方文明古国出色的文化使”。1996年初,凉山歌舞团被评为四川省首批一级剧团。从这里走出了全省、全国知名的女歌手曲比阿乌、兰卡布尺和吉克尔哈莫等。
从彝族民间艺术中开出的凉山歌舞之花,不仅在中外舞台上一展辉煌,而且在现代生活中遍地开放。今天,在凉山城乡经常可以看到,男女老少手拉着手,踏着民族风味的节拍,欢乐地跳着达体舞。“达体”是彝语的音译,意为踏地舞或脚踏舞,是在传统的彝族歌舞基础上编创而成的一种集体舞蹈。动作简炼明快,音乐悠扬流畅,乡土气息浓郁,时代色彩强烈。80年代一经形成,迅速普及全州,并以大西南民族交谊舞的态势,很快向州外、省外推开。在’94年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上,来自国内外的客人和彝族同胞手拉手,围着一堆堆篝火,跳在一起,融为一家,场面热烈壮观,气氛亲切感人。“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赠汪伦》)这是历史上的民族风情,也是如诗如画的今日凉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