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求猛获和彝族的关系。

6300 16
发表于 2010-4-4 13:36:3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以前似乎听说过 猛获是彝族的祖先,而且他们的藤甲兵也有点彝族武士的感觉,、

      所以向各位前辈求点资料,满足一下鄙人的好奇心。

评论16

晚归的人Lv.9 发表于 2010-4-4 15:14:32 | 查看全部
呵呵~ 老师上课的时候 说过  猛获 既是 三国 时期的猛获 后被诸葛亮 。。。。。
苏月飞阳Lv.9 发表于 2010-4-4 15:26:07 | 查看全部
这个其实说不清楚!
感觉被意 淫了一样!
彝魂飞扬楼主Lv.3 发表于 2010-4-4 19:29:15 | 查看全部
是啊,很多说法都说和彝族有关系。

    但是没见到资料,就不怎么敢确定。
Mr.JsLv.10 发表于 2010-4-5 00:23:21 | 查看全部
编者按:由凉山州彝族文化研究所所长吉克曲日同志撰写的《七擒七纵孟获是一个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虚假故事》一文,在《文史杂志》2000年第1期上发表后,引起了史学界的轰动。《彝族文学报》2000年第5期、国家级权威杂志《新华文摘》2000年第4期等报刊杂志以“七擒七纵孟获不是历史事实”为标题转载。



    文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加以认真辨析,以充分的史料和无可辩驳的事实依据,从历史和现实的对比上,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彻底否定了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这样一个长期流传的虚假故事。为彝族人民澄清了一个历史事实,也为加强民族团结,改变了一个长期历史误传的传统错误观念。这两篇文章对于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平等、团结、进步、繁荣的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现将《新华文摘》“七擒七纵孟获不是历史事实”和《文史杂志》的“七擒七纵孟获是一个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虚假故事”两篇文章原文转载如下:





“七擒七纵孟获”是一个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虚假故事



    多年来,有些学者的文章、电影、电视剧,把《三国演义》“七擒七纵孟获”的虚假故事当作真实历史加以肯定和渲染。其实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对少数民族的政治偏见和歧视思想在新时期文学作品中的反映。



一、“七擒七纵孟获”不是历史事实



    我国是一个民族压迫、民族剥削、民族歧视历史很长的国家。对在这种社会历史背景下记载下来的史书,特别是记载有关少数民族情况的资料,一定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加以认真辨析。其实,即便是作为“正史”的《三国志》,也没有“七擒七纵孟获”的记载。



第一、《三国志》中没有记载“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



    陈寿《三国志》中没有写到“七擒七纵孟获”的情况。对于诸葛亮南征,陈寿只说:“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他既没有写彝帅孟获者,被亮军“七擒七纵”,也没有写“南人不复反”。①在《三国志》以后,南朝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这才编造了“七擒七纵孟获”的虚假故事。据考,裴松之所述故事,系引白东晋习凿齿《汉晋春秋》(《华阳国志·南中志》也有简略记载)。这个故事,“可以说这是传说性的资料,也就是流传在汉民族民间的资料。其‘虚’的成份可想而知”。②在这里,裴松只是将传说引为历史依据的,可是,云南与四川凉山彝族民间也还有孟获擒纵诸葛亮的故事,而裴松之们又为何不加采纳呢?



    正如《三国演义》前言所指出:“《三国演义》的作者有民间艺人,也有封建文人。他们的政治、艺术观点和创作意图各有差别,他们根据自己的世界观来决定取舍,有意识地突出和删去某些方面,进行艺术虚构,利用各种艺术手段来宣传自己的社会政治思想。所以《三国演义》并不是简单地复述三国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而是一部经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加工的文学作品”。③



第二、史书和学者对“七擒七纵孟获"的看法



    1、据《三国志·张嶷传》记载,诸葛亮平定南中以后的南中一带并不平安,均有“南彝复叛,杀害守将”之事件发生。“因此,诸葛亮‘以攻心为上’的战略以及对彝帅孟获实行,‘七擒七纵、南人不复反’的说法,已成疑问。”④



    2、清代《通鉴辑览》也认为:其《三国演义》和裴注《三国志》对彝帅孟获“七擒七纵"之事,是“记载所艳称,无识己甚。”诸葛亮南征,固然要平定南方,然而军情紧急,忙于安南急欲伐北之中,何有“七擒七纵”?“实直同儿戏。令人难以置信。”⑤



    3、童超先生在《三国志》精华注译“前言”中说: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不符合情理,而南人不复反”,则并非事实。童超先生又在《诸葛亮传·评议》中说:“陈寿在本传中,忠于历史真实,客观公允地描述了诸葛亮一生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描述了他高风亮节。这与《三国演义》把诸葛亮塑成为一个能呼风唤雨的神仙式人物显然是不同的。”⑥



二、虚构“七擒七纵孟获”故事的原因



    根据彝族民间世代相传的说法,诸葛亮“平定南中"时,在彝区屡屡受阻,即按诸葛亮自己的话说:“南蛮之地,离国甚远,人多不习王化,收伏甚难。”⑦“建兴三年(225年)春天,诸葛亮分兵三路进行南征。诸葛亮本人自成都率军出发,南下之道县(今宜宾)自安上(今屏山县)湖泸水(金沙江)而上,入越西郡攻高定元。”⑧



    亮兵进入彝区后,受到彝军的英勇抗击。孟获率领的彝族军队攻势如潮,把汉军像赶牛羊一般,一群一群地围而杀之,迫使诸葛亮不得不请求孟获谈判。“当年诸葛亮领兵打到了马湖的下河坝时,孟获率藤甲兵阻击诸葛军,使诸葛亮大军寸步难行。孟获利用险要的地物,顽强抵抗诸葛大军,致使诸葛亮的军队被孟获阻击于山下三年之久。从此,人们为了纪念这广大战,把这个地方起名为大汉槽,至今人们仍称此地为大汉槽。”⑨



    但是,由于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是将诸葛亮当作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来歌颂的,对他倾注了强烈的爱和崇敬,把他作为“忠贞”和“智慧”的化身,并以此来维护“蜀汉”王室正统思想,所以才会情有独钟地采纳了裴松之的注,编造出诸葛亮在南征中“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应当指出的是,这也是历代封建文人在历史上对少数民族一贯的歧视思想所使然。例如:《三国演义》第八十六回至九十一回的42页中,攻击、诬蔑、丑化彝族的语言达173处之多。



三、“七擒七纵孟获”不符合彝族人的性格



    第一,彝族是个能征善战的民族,尚武、尚力、崇勇早已成为彝族的普遍风尚。这诚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赵树恂教授所评价的:“彝族都素有习武崇武、勇猛苦斗的传统,赴汤蹈火,喋血疆场的英雄气概是受人们的推崇的,而胆小怕事,贪生怕死的懦怯则遭到社会的鄙弃。在对外的战争中,他们身先士卒,一旦形势需要,便毫不犹豫地奋勇向前拼死战斗,为本阶级、本等级、本民族的利益去抛头颅洒热血,这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一个民族的宝贵品格。”⑩



    第二,孟获是具有彝人性格的典型英雄人物之一。在历史上孟获实有其人,是建宁(今云南曲靖)人。据说孟获是邛都国之王勒格俄卓的二儿子,盂获这个名字是典型的彝族人的名字。因为彝族尚武崇军,彝族称军为“摩”,军队为“摩尤”,所以从古到今喜以“摩”来取人名,如摩格、摩古、摩哈,、摩善等。汉字“孟”则是彝音“摩”的借音。



    孟获是一位彝族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人物,他领导彝族英勇抗击外敌入侵,保卫彝族土地,争取彝族利益的故事,在四川、云南等彝族民间广为流传至今。他是彝族人民心目中不可磨灭的英雄。所以,彝族地区有些地名是以孟获的名字来取地名的。如今四川马边县彝语名称为孟获拉达,即孟获来过之地和孟获沟的意思。



    孟获不但具有鲜明的彝人性格,而且具有深谋远虑,英勇顽强,视死如归,反抗到底的英雄胆略。他的这种英雄气概连封建“正统”文人也不得不予以承认。《三国演义》诸葛亮与孟获有一段对话,诸葛亮问:“汝何敢背反? ”孟获答:“两川之地,皆是他人所占土地,汝主倚强夺之,自称为帝,吾世居此处,汝等无理,侵我土地,何为反耶?要杀便杀。”这个应对充分地表现了孟获和他所属的彝民族的英雄气节。



    第三,“七擒七纵孟获”违反了彝族风俗习惯。《三国演义》作者除对彝族歧视偏见外,其他的一无所知。如他多次写到彝族杀牛宰马待客,彝族村姑成群入汉军营,孟获夫人参战等荒谬绝伦的事。事实是,彝族从古到今没有食马肉的习惯,彝族兵将规矩是打过败仗的将领不能继续带兵,子弹入口处在背后的不能视为勇者,男子出征时不能与女人发生性行为,妇女可以调停战争而不能直接参战等等。



    按照彝族的军规,被俘过的将帅没有资格继续率兵打仗,先不说“七擒七纵孟获”,就是仅有一次吧,孟获也定会有自己的选择:要么因此而被处死,要么是他自杀而谢同胞。



    因为彝族是个重羞轻死的民族,所以彝族没有投降的规矩,认为投降和被俘都是羞耻的事情。



    从心理学角度讲,孟获一次次被俘,一次次被放回,一次次又率兵反抗诸葛亮。请问:多次被敌人捉住而放回的孟获,在他的军队和民众中还会有威信吗?他的队伍和臣民还相信和拥护他吗?他的副手和兵马还能听从他的指挥吗?很显然,这些都是不可能的。



    四、宣扬“七擒七纵孟获”是大汉族主义思想的反映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推翻半封半殖民的反动统治,实行了各民族平等、团结的政策。不过,应当看到,即便在今天,我们有些历史、理论研究者,有些小说、电影、电视剧的创作者,仍还具有相当浓厚的旧思想旧意识。他们在一些论文、小说、电影、电视剧里,会不自觉地表现出属于封建的“正统”思想的倾向。如《三国演义》等电视剧、《金沙水拍》等电影作品,就存在着明显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偏见,如原始人和哑巴人的形象,“裸女挡道”的情节。有些党史研究者还否定“彝海结盟”的历史作用,抹杀彝族人民的革命功绩。这些无中生有、胡编乱造、颠倒黑白的描述或“研究”,严重地违背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平等、团结、合作的政策,损害了彝族的形象,伤害了民族感情,不利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发展,应该引起广大文艺工作者与历史研究者的警觉。



-------------------



参考资料:

①②④⑤⑥⑧⑨((彝族文史研究),1995年第2期第62、63、64、65、68、71、73页。

③《三国演义》前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⑦⑩(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八十九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⑩《凉山民族研究》1996年刊,第53页。



             七擒七纵孟获”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虚假故事(吉克曲日)
彝魂飞扬楼主Lv.3 发表于 2010-4-5 10:34:56 | 查看全部
学习了,这个资料很棒。
阿的穆杰Lv.10 发表于 2010-4-5 12:45:48 | 查看全部
杯具
瓦格Lv.2 发表于 2010-7-14 19:49:27 | 查看全部
今人说古事,力求凭据,否则就成了故事。方国瑜先生的彝族史稿里讲到的孟获是爨地的大姓,大姓是在爨地得势的汉人,至于这个汉人有没有没夷化,那就不知了。所以现在也无从判断孟获究竟是汉人还是夷人。如同方国瑜先生本人,其先安徽安庆汉人,迁居丽江,到他本人时,已成纳西人。那他是汉人还是纳西人?
民族基本判断有二,一则语言,二则共同的民族意识与文化,这应该是没有争议的。
jjixkezzytusseLv.6 发表于 2010-7-15 16:14:11 | 查看全部
应该有很大关系的。凉山诺苏认同这一点。雷波还有孟获庙,
潇洒YI哥Lv.2 发表于 2010-9-16 10:49:52 | 查看全部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汉族人,而且是封建时期的汉族人,,这点很明确。

所以作者要神话的也必定是自己的族人--汉族,继而怎样才能达到神话的效果呢?那就只能丑化别人(其他民族)才能达到神话的效果,,比如我们现在树立一个英雄,就必须要牵扯一个丑恶的对立面出来,,,要不英雄永远只是狗熊了,,,


我觉得我们没有必要被《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给左右,去找寻一个罗贯中老人家虚构出来人物的影子,,


有没有孟获不重要,,至少说明:在罗贯中生活的时代,彝族在南方已经是很有知名度了,而且也可能经常对北方民族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
潇洒YI哥Lv.2 发表于 2010-9-16 11:29:40 | 查看全部
《三国演义》虽以历史为题材,但它毕竟不是史书而是文学作品。因为它经过了艺术加工,有不少虚构。《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1.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条基本原则。小说中运用这一原则的最好说明,就是向来人们所谓的“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关羽的“义绝”——“义重如山”;孔明的“智绝”——机智过人。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塑造。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2.它长于描述战争。全书共写大小战争四十多次,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尤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最为出色。对于决定三国兴亡的几次关键性的大战役,作者总是着力描写,并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化等等,写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而又不显得凄惨,一般具有昂扬的格调,有的还表现得从容不迫,动中有静,有张有弛。3.它的结构,既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时间长达百年,人物多至数百,事件错综,头绪纷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实,又要注意艺术情节的连贯。因此,在结构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难的。可是作者却能写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各回能独立成篇,全书又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这主要得力于作者构思的宏伟而严密。他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来组织全书的故事情节,既写得曲折多变,而又前后连贯;既有主有从,而又主从密切配合。4.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今天看来,这种语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当时它却近于白话;用这种语言来写长篇小说,是一种创举,和过去某些小说粗糙芜杂的语言相比,是一个明显的进步。《三国演义》在艺术上的最大缺点,一是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发展变化。这可能是受了民间传说人物定型化的影响和历史材料的局限。二是想像、夸张有时不合情理。鲁迅先生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批评是很中肯的。

以上是我摘抄的,我觉得比较中肯,拿来和大家共同分享。
gaoyao0204 发表于 2010-9-17 18:32:43 | 查看全部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gaoyao0204 发表于 2010-9-17 18:41:42 | 查看全部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潇洒YI哥Lv.2 发表于 2010-9-19 15:08:36 | 查看全部
楼兄,你说的这个我知道,,,这不能代表什么,,,汉族统治者为了达到民族团结、和谐的目的,根据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建造的寺庙和塑造的菩萨。主要目的是:以此达到震慑当地彝族的作用。
潇洒YI哥Lv.2 发表于 2010-9-20 10:57:29 | 查看全部
诸葛亮一生的十大败迹
一:架空刘禅。
刘备死后,由于刘禅年幼,由诸葛亮执政。当刘禅长大成人后,诸葛亮理应把大权移交给刘禅。但诸葛亮没有这样干,而是把军政大权进一步控制在自己的手中。更派人监视后主的一举一动。令刘禅敢怒不敢言,刘禅想抢回大权,但满朝都是诸葛亮的亲信,只好信任宦官黄皓,造成千古遗憾。

二:穷兵黩武,祸国殃民。
诸葛亮在执政期间,仅为完成“先主之心愿”和他自己的“隆中对”的策略而不顾国力民力,六出祁山。由于力量相差太远,无法收复中原,反而令国家背上一个大包袱,并直接影响他的继承人姜维,令北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三:不挖掘,吸收,培养新人才。
刘备死后,诸葛亮不挖掘,吸收,培养新的人才。原来的老后,造成人才青黄不接,“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可悲局面,驾驶了蜀国的灭亡。

四:压抑,打击原有优秀人才。
刘备死后,很多优秀人才得不到重用。如赵云老死赎中。而很多虚有其表的得到重用。

五:处理内部矛盾不恰当。
对内部将士之间的矛盾,诸葛亮采用两边安抚的方法。刘备在世时,封关羽,赵云,张飞,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时关羽不受。诸葛亮让费诗拍关羽的马屁,令关羽更加骄横,为失荆州埋下祸根。对魏延和杨仪的矛盾,同样采用两边安抚的方法,使两人矛盾无法根除,为魏延造反埋下祸根。

六:不敢直言刘备过失,不敢劝阻刘备过错。
刘备调诸葛亮入川,授意留关羽守荆州。诸葛亮明知关羽不可当大任而不让赵云代关羽守城,对失荆州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刘备东征东吴,不敢直言利害,也不要求从军,只负责后方建设,导致刘备兵败,死于白帝城。刘备说:“若法正在,安有此败?”可见对诸葛亮失望至极。

七:错误选择继承人。
诸葛亮将自己的继承人定为只懂打仗的姜维。费炜等只是过渡人物。造成姜维执政后,不顾人民幸福和国力强弱,强行九伐中原而血本无归,加速蜀国亡国的痛苦局面。

八:不懂处理后事。
在五丈原,诸葛亮临终前将大权交给一介书生杨仪,而杨仪与宿将魏延有极大的矛盾。杨仪获大权后剥夺魏延兵权,逼使魏延反乱,无人附和而逃亡,后被马岱追杀,自毁长城。

九:对江东一味退让,令江东得寸进尺,造成部下失和。
难道仅为“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隆中对?

十:任人唯亲。
对街亭这样的重地交给刘备临终时一再叮咛要小心的马谡,不起用优秀人才如赵统,赵广。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邀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