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学生写字不用教的流传缘由探索
[转帖]作者:阿鲁拉伙
在我的映像中,彝族学生有三不教。这三不教就是体育活动不教、团结家族不教、写字笔画不用教。在社会上也流传着这样一种普骗的说法:“彝族学生对写字具有一种天赋”。也许这是某些人自己认为的一种偏见,但事实上给众人的感觉确实这样。尽管这是某些人自我的偏见,但这种偏见确实具有一定的普片性。从我十多年的读书生涯中,发现彝族学生都对书写钢笔字具有一定的天赋,也就是说写字都比较流畅,结构安排也比较恰当。特别对钢笔行书的应用,那真的有些别具一格,颇有天赋,难怪有人说:“彝族学生对写字具有一种天赋”。在研究彝文书法艺术的过程中,突然想起去探索一下这个问题。通过多年的探索,但也不见探索出一个最可靠的依据来证实这个问题。后来我从彝族从小的生活习惯、教养、周围环境等作了些分析,从这些分析中,我认为出现这种状况和流传的主要缘由是:
一、彝族从小生活在山上,心里蕰藏了一种自然美、环境美、轮廓美的意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大自然的美丽能影响人们的意识,也给人们对美的追求。既然有了追求,人们就会以美的意识来学习和处理自我的一切行动。就像彝族喜欢动作美、语言美、吃饭美、着装美等等一样。也就是人们对自己所做的一切都以美的概念来要求,当然包括书写在内。人们在自己的一切行动过程中,处处都蕰含着美的意识,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书写也会产生艺术性思维和艺术创造性等。把自然美、环境美、轮廓美与自己对美的意识相结合,应用到自己的一切行动中,将自己的活动表现得更加完美,包括对文字书写活动在内。
二、彝族从小用马勺子吃饭,给彝族小孩培养了用笔的先决条件。
彝族用马勺子是民族生活的方式和习惯,这种生活方式和习惯造就了用笔的先决条件,同时自然和不自然的养成了运用手中器物的习惯。当手中器具改变成钢笔的时候,自然有一种适应性和熟悉性。也许这就是彝族学生用笔不用教的缘故。由于用笔习惯和自己心里美的意识相结合,于是出现后来彝族学生写字轮廓比较优美的结果。当然,也会出现对枕腕、悬腕、悬肘等的适应性、熟悉性和习惯性,这就营造了彝族学生刚刚用笔书写时的良好效果,加上后来通过自己不断的训练、老师的教导与自我心里对轮廓美的意识相结合,写字自然就给人一种轮廓美的感觉,于是产生了后来这种“彝族学生用笔不用教”的普片性流传现象。这种轮廓美的思想意识以及用笔的熟悉性、习惯性就是一种美学的基础,这种美学基础一旦用于文字书写上,就会变成艺术创作的开端、艺术美学的基础乃至形成艺术创作的天赋。
三、彝族自古都用硬笔书写彝文,对硬笔的运用有一种传承性。
曾记得小时候,我们经常用木棍在地面上学“毕摩”写字,整天在那广阔的地面上乱画,所画出的木棍印迹给自己一种美的享受,也许这种印迹的美也给自己营造了一种艺术创作的基础。特别对绘画轮廓的构思、空间结构、笔画行走印迹的美妙、笔画运行自然等,为彝族学生对书写间架结构、章法结构以及应用悬笔等奠定基础。于是在上学过程中出现了那种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三个前提条件让彝族学生使用钢笔有了一个比较熟悉的过程,于是产生了后来“写字不用教”的普片结论。当然这仅仅只是一种探索,至于是否是以上各种前提条件造就的结果,还有待于作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除了以上各种生活工具对彝族学生用笔的影响以外,我看还有生活过成中环境优美、与自然相处、开阔视野以及用刀、用竹、用筷子、纹身艺术、结婚摸花脸习惯等都有可能对书写和绘画产生一种轮廓美的影响。
作者:阿鲁拉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