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我为毛主席披上彝家披毡

3849 5
发表于 2010-4-21 08:57:3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01.jpg
 1950年10月3日,蒋正才代表彝族向毛主席献礼。他敬献的是彝族人民用最上等的羊毛精心擀制的一件黑色披毡。

1.jpg
 年轻时候的蒋正才

人物简介:蒋正才,男,彝族,1927916日出生在四川省甘洛县田坝区胜利乡。1937年就读于岭光电创办的私立斯補边民小学(现甘洛县胜利乡民族小学),1948年毕业于西昌卫生院分配到宁南县工作。1950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62184师政治部工作,1955年输送到地方任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干部学校(现四川省彝文学校)班主任,1982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91年退休。

  蒋正才参军后,因为工作成绩突出,1950年国庆蒋正才幸运地被选为彝族代表,赴北京观礼。在北京期间,蒋正才受到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代表广大彝族向伟大领袖毛主席敬酒、敬献彝族最珍贵的礼物——披毡。这成为蒋正才一生中最值得回味的记忆,也是激励和鞭策他前进的动力来源。

  

  参军:西昌解放第二天巧遇184师师长

  19503月中旬,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下达了解放西昌地区各县的命令。人民解放军62184师、1544师和1443师一部在滇桂黔边区纵队和会理金江支队的配合下,共以13个团的兵力,于1950312日起,南北夹击发起西昌战役。1950327日,西昌解放。

  328日,西昌解放第二天,蒋正才赶到了西昌,试图寻找三个在宁属人民军金江支队参加了革命的朋友。寻友未果,他却遇到了两位做梦也没有想到的大人物——184师师长林彬、政委梁文英。于是,怀着一颗红心的蒋正才当即参加了解放军。

  参军当天,蒋正才就接受了一个重大任务——赴昭觉劝导国民党27军副军长、国民党立法委员、彝族土司岭光电(彝名兹莫慕理)弃暗投明。蒋正才到西昌卫生院读书亦是岭光电保送。两人师生关系,颇有渊源。

  第二天,蒋正才带着西康省委书记、62军政委廖志高(岭光电的同学)以及184师司令部的信各一封。顺利见到岭光电后,蒋正才向恩师阐述了共产党、解放军的宗旨和目的,并告知了岭光电其多名熟人和学生已经参加了革命。岭光电当即作出了决定,“我后天就起程到西昌。”

  第三天,岭光电抵达西昌。顺利劝降岭光电让184师喜出望外,但是更大的惊喜还在后面:岭光电还带来了凉山各地土司、黑彝30多人,其中包括14名国民党上校以上军官,以及一个营和一个警卫排共450余人。

  蒋正才出色地完成了师长交待的第一个任务。随后,蒋正才前往喜德县红莫等地宣传党的政策,争取更多的老百姓支持和加入革命事业。

  初见:主席说“长征时我去过你们那里”

  19508月,蒋正才接到了毕生难忘的通知。当时,他与战友罗德华在西昌礼州托拉乡开展增粮工作,184师政治部军运科科长赵旺通知:迅速返回部队,准备赴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并觐见毛主席!得到通知,蒋正才欣喜若狂,泪流满满,周围的同志一脸艳羡。

  8月下旬,蒋正才等10名彝族同志带着彝族人民的重托,带着彝族人民最珍贵的礼物出发——步行12天到雅安汇合藏族代表;99日,彝族、藏族代表及文工队乘汽车抵达重庆;918日,西南各族人民160人代表团成立,并于20日出发;926日,西南代表团抵京,受到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李维汉、乌兰夫等领导及北京各界群众热烈欢迎。

  929日下午,周恩来总理在北京饭店设宴招待各民族代表及文工团。周恩来、朱德、刘少奇、宋庆龄、张澜、李济深、林伯渠等党、政、军领导人在饭店门口迎接代表们,并与每个人一一握手,抑制不住内心激动的蒋正才情不自禁热泪盈眶。

  入席不久,军乐团奏响了激动人心的《东方红》,毛主席带着微笑出现在每一个代表的眼前,并向代表们挥手致意,全场霎时掌声雷动……

  “第一次亲眼见到伟大领袖毛主席,我激动得无法形容,眼睛不由自主地追踪主席,一眼不眨,高度紧张,仿佛要把主席的每个动作、每个手势都记在心头,脑袋响‘嗡嗡’,直到坐下后,我才发现手掌都拍得快出血了。”时隔近60年,初见主席那一刻的感受蒋正才仍然记忆犹新。蒋正才与薄一波等领导一席,位于毛主席左后方隔3桌的位置。

  “我们应该更进一步地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我们应该有步骤和切实地实现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应该帮助各民族人民训练、培养成千上万的干部,另外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经济文化,更加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为空前的民族大团结干杯!”周总理热情洋溢的致辞让蒋正才热血沸腾。

  周总理致辞完毕,各民族代表依次向毛主席敬酒,表达心中的敬意和感激。蒋正才与罗德华穿着崭新的彝族服装恭恭敬敬走到主席面前。

  “你们是凉山的彝族?”主席一眼就认出了一身鲜亮彝族服饰、挂英雄带、头扎英雄结的两位凉山彝人。

  “是的,主席。”意外的两人赶忙回答。

  “长征的时候我去过你们那里!”主席又微笑着说。

  “孜莫格礼,九孜呃!”(祝毛主席万寿无疆!)此时此刻,他们只能用彝族人最深情的话语向毛主席表达心中的感情。

  又见:为毛主席披上彝家披毡

  103日,42个民族的代表欢聚在中南海怀仁堂。这一次,在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的主持下,各民族将本民族最珍贵的礼物献给毛主席和朱总司令。

  代表彝族向毛主席献礼的,正是蒋正才,他敬献的是彝族人民用最上等的羊毛精心擀制的一件黑色披毡。他在热烈的掌声中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走上主席台,离主席三步时深深鞠躬,然后将披毡齐眉举起,跨上一步双手捧起披毡恭敬地献给主席。主席微笑地接过,转递给周总理,亲切地握住了蒋正才的手。周总理示意,把披毡给主席披上,蒋正才接回披毡,主席配合地转过身去,蒋正才熟练地打开披毡,轻轻披在了一代伟人的身上,会场里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随后,骆元祥代表彝族人民向朱总司令献上了精心编制的擦尔瓦。

  “给主席披上披毡的时候,心情是任何语言和文字都无法形容的,做梦都没有想到会有这样一天。”忆及给主席披披毡的经历,82岁的蒋正才眉飞色舞,苍老的脸上泛起丝丝红润,仍然很激动。

  当晚,民族代表们都睡不着觉,激动地谈论着见到毛主席的情景,感到无限的光荣和幸福。这一次北京之行,蒋正才收获颇丰,不仅两次见到了毛主席,还参加了国庆观礼等一系列活动,这一切,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心——“永远跟着共产党、毛主席干革命!”

  101日这天,蒋正才还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周年大型阅兵仪式的观礼。在天安门东侧的观礼台上,民族代表、文工团与全国政协委员、民主党派负责人等又一次,近距离目睹了伟人的风采。42个民族的代表还组成了方队,喊着雄壮的口号走过天安门接受了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检阅。

  在以后的岁月里,蒋正才又多次到过北京,但是第一次在他的记忆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是蒋正才人生中不可替代的动力来源。

  回乡:把民族大团结精神传达到村寨

  19501222日,蒋正才一行返回西昌。

  在北京,蒋正才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朱德总司令的亲切接见,并聆听了多位共和国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他深切地认识到了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也认识到了共和国民族政策的正确和伟大。

  “共产党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区域自治,就是把各民族组织起来,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我们共产党、中央人民政府还要帮助各兄弟民族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特别是要大量培养民族干部,要兴办文教、卫生,发展农业、交通、水电,使各民族富裕起来,过上幸福的生活。”前任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的乌兰夫在有关民族问题的报告中如是说。

  回到西昌后,蒋正才任越西、普雄一线宣传队队长,带领30名多队员,深入村村寨寨,宣传我们祖国的辽阔幅员、强大的国防力量以及建国一周年取得的成就,把党中央对彝族人民的亲切关怀传达到了田间地头,为凉山的稳定和团结作出了积极贡献。

  北京之行,蒋正才深受“各民族大团结”的思想影响,在工作中不时把宣传民族团结作为首要任务,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地影响着周围的人。

  1955年,蒋正才响应祖国培养民族干部号召,输送到地方任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干部学校任班主任。在任班主任的几十年里,蒋正才以其坚定的立场、丰富的人生经历,为凉山培养了大量优秀的民族干部。



(图文消息来自 凉山日报)

评论5

莫子乌楼主Lv.10 发表于 2010-4-21 09:02:20 | 查看全部
相关链接
私立斯补边民小学:岭光电于1937年利用自己的私人住宅办起了一所小学,初期有学生六七十人,学生入学以后的伙食、服装、书籍均由学校统一供给,课程及教学管理与普通初级小学相同,但特别加上了一门课:彝语。重点讲授彝语和彝俗。不但重视学生们的文化课成绩,还注重学生们在体质、文艺素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岭光电曾用彝语编写了话剧《彝人始祖》、《无穷无尽的故事》等,叫学生们排练、演出,而且他本人也亲自参加演出。有的老人说:“你一个土司,和小孩们一起蹦蹦跳跳的,有失尊严。”可是岭光电觉得,如果大家都装模作样的,别人就不易行动起来,打不开局面。开学初期,他还亲自带着学生平整了操场,安置了各种自制的简易体育设施,亲自带领大家做操、打拳,因地制宜地开展体育活动,后来还组织篮球队到附近县上与汉族学生比赛。

学生毕业后,又以直接、间接补助等方式将学生送入公费学校升学。其办学成绩尤为显著,后经省政府资助改为省立,名为省立田坝小学。

      从1937年私立斯补边民小学成立,到1952年改为公立民族小学的十几年间,从小学校走出的小学、中学、专科知识分子近200名。这些学生在解放后均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任用,成为彝族社会进步的骨干力量。

1952年,私立斯补边民小学实行公办。经过50多年的发展,办学条件得到巨大改善,学校占地面积6500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现有学生460人,教职工26人。

私立斯补边民小学校舍是岭光电先生利用私有住宅改建而成的,为木质结构的四合大院。1996年,县委县政府曾对其进行了维修,防止倒塌。后来甘洛发生了一次轻微地震,导致地基发生了整体下陷,校舍出现严重变形。2005年予以拆除。私立斯补边民小学是岭光电先生为凉山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在原址上按原貌恢复原该校,有利于边远地区弘扬尊学重教传统,有利于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与传承


岭光电  1913—1989,彝名牛牛慕理。1913年出生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田坝区胜利乡斯补村,是斯补兹莫(土司)—煖带田坝土千户后裔。1936年毕业于国民政府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期,后回乡兴办“私立斯补边民小学”,在凉山彝族现代教育史上写下重要的开篇之章,岭光电先生因此被誉为“民族教育的革新者”。1939年任西康省政府中校参议;1942年到西糠省宁属屯垦委员会(驻西昌)任边民训练所教育长;1944年任夷田特别政治指导区(直属西康省)区长,西康省彝族文化促进会理事长;1947年任西康省政府边务专员;1948年被选为国民立法委员;1950年加入“国民革命同志会”并任国民革命军第27军少将副军长。

岭光电先生在从军从政之时,对彝族文化进行了一些研究和介绍:1936年和彝族同仁一起编纂《新彝族》一书;1942年发表《彝族倮倮经典选译》(《西康青年》),后来陆续发表《圣母的故事》、《倮倮的怅恨歌》等译著和论文;1943年整理12篇彝族历史、文化、故事编辑成《倮情述论》,引起朱光潜、马长寿、马学良等学者的重视,后来他们彼此在学术上常有交往。

1950年4月10日岭率领人马回到西昌,接受解放军整编,受到政府欢迎。1957年,参加社科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4工作队,从事彝语调查、研究工作。同年底,调四川省民族出版社。1962年调四川省民族委员会参事室。“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红卫兵揪回家乡,受到不公正待遇。1978年至1988年,党和政府为岭先生落实了各项政策,实事求是地否定了一些“莫须有”的罪名。1978年调四川省民委彝文组工作,岭先生专心致志地从事彝族文化的整理、翻译、研究和出版工作。1981年应邀赴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古籍编目整理,并受聘至中央民族学院彝文专修班任教,编写、整理了大量的古彝文经典书籍,如《雪族》、《古侯传》、《玛木特依》(《教育经》)和《凉山彝族习俗点滴》、《彝族尔比尔吉》等著作,还撰文阐释许多彝族古语及彝汉文化关系等。

1985年着手整理《忆往昔》,经多次修改于1988年出版。岭光电落实政策后被选为四川省政协委员、凉山州政协常委、云南省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顾问等职。

1989年2月15日因病在西昌逝世。



本回复由《民族想象与学术选择——彝族研究现代学术的建立》相关章节 《甘洛县志》 彝族人网相关报道编辑而成
wj5153335733Lv.10 发表于 2010-4-21 10:27:41 | 查看全部
民族团结是中国大统一不可被摧毁的韧带!
鹰眼Lv.7 发表于 2010-4-21 17:24:21 | 查看全部
岭先生一生的言行令人敬佩和怀念。
彝魂飞扬Lv.3 发表于 2010-4-21 18:26:55 | 查看全部
顶,让我学习了许多。
曲比日布Lv.7 发表于 2010-4-26 10:47:11 | 查看全部
民族 团结 国家 统一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邀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